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96集
发布时间:2023-09-11 09:09:35作者:念佛网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小注第十段看起。
【此段不说观而说得者,是约修因证果说也。亦即约性相相得说也。性相不相得,不名证果。意显若能不著於相,相亦何碍於性,故相得也。性是里,相是表,约表里言则非一。表是里之表,里是表之里,合言之则性相非异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注解,经文不说观,而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特别用这个字。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金刚经》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因此我们读诵研究,不能不细心,不能不留意。这一个字说明修行人确确实实有所得,不是没有得,真的会成佛,会成菩萨,会成阿罗汉,不是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没有超越六道,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修善因一定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此地也将前面所说,能所皆空,可是因果不空,因为因果不空,他就有得;如果是没有得,修因没有果可证,那因果也就空了。诸位要晓得,因果决定不空。所以底下讲,这是就修因证果而说的。可是在前面,不但是如来果地,即使连小乘须陀洹也不可得;那个不可得的意思,我们要明了,是证果的人他自己心里若无其事,并不执著而已,不是他真的没证果,他真的有证。须陀洹就是须陀洹,阿那含就是阿那含,他确实证得这个果位,但是他自己不著相。这是本经说得很详细的地方。
说修因证果,也就是就「性相相得」而说。性相要是不相得,不相得和我们讲的不相应是一个意思,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性相不相应,这个不叫证。我们今天的境界,就是性相不相应。为什么我们性相不相应?对於这其中的理没搞清楚,对於所有一切相状的真相也没搞清楚,所以我们在观念上、思想上,种种看法上,性相不是一,它是二,这样就不能证果,怎么修也不能证果。实在讲,修里面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把我们这些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以往没有接触到佛法,没有听佛讲过,实在讲这些问题,的确只有世间极少数的聪明人,他们发现这个问题,感觉到有这个问题的存在。而绝大多数的人粗心大意,一天到晚忙著生活,没想到还有这么个问题存在;读了佛经之后,才知道不但有这个问题存在,这还是一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大问题。真相是「性有相无」,有无的标准,在佛法里面所谓的,佛法讲有,那就永恒不变,这是佛法说有的意思;佛法说「空」、说「无」、说「幻」,它的意思是说它会变,它不是永恒的。尤其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说过多少次,所有一切的现相都是刹那生灭的,既然刹那生灭,当然它不是永恒的,所以佛说它无,说它是幻,说它是假,意思在此地。
「意显」,这个意思显示出。「若能不著於相」,幻相无论它怎么样变化,只要你不执著它,你不去分别它,不去执著它,相不碍性,本来就不碍性。你执著是以为它妨碍性,这是我们一个错觉,一种迷惑颠倒的想法,不是事实,事实上决定不相妨碍;不妨碍就相得,就相应。实际上说,即使我们执著,如果从事实真相上来讲,它还是相应的,还是相得的,不过就是那个相得我们没有见到。如果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见不到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加持不加持我们,保佑不保佑我们?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多了,诸佛菩萨加持、保佑。甚至於你根本就不相信佛法,毁谤佛法,尽干灭佛法之事,佛菩萨还是加持你,还是保佑你,从来没有改变过,这叫大慈大悲!那我们要问:佛菩萨为什么要加持这些人?那个道理就是性相相得,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没有见到,没有想到,实实在在原来就是相得的,原来就是无碍的。我们学佛修行修什么?就是要把佛跟我们所讲的,我们去把它证实,就如此而已。
底下这两句实在讲,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性是里、是体;相是外表、是作用。如果从表里来说,表里不一样,理事不一样,我们凡夫就著了这个相,於是事实真相永远见不到,不知道表是里之表,里是表之里。表里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不异;从表里外表上来说,表里不一;非一非异。这个地方说一个原则,说一个纲领,诸位必须要知道。大说到法界、说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讲到微尘,这是从相上讲,无论大小,无论简繁,我们今天讲一粒微尘,简单,一个世界,繁杂,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不一不异,涵盖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处?底下就说了:
【若体会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我们先说这两句,你真正明白通达了,你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不取。相是外表,我们讲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法相,你对於一切相不执著了。我们前面读过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大类,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了,你不会执著。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会著空。空有两边都不会执著,这个好处利益太大,前面说过,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了呢?你住在一真法界里,这个层次就高,你跟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你跟他们是同一个境界。
【又行布施,又能圆融。】
布施是事相,佛菩萨他做些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佛菩萨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他做些什么?一个「布施」就统统包括尽了,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他做这个事情。布施不著空,又能圆融,圆融是不著有;如果著了有,就不圆融。也就是所谓行布施而不著相,我们常讲三轮体空:不执著有我,我能施;也不执著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著这个相;也不执著我所施之物。这三方面都不执著,叫做三轮体空。所以他天天行布施,时时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净,心里面真的若无其事,好像没做事,这就是常说「作而无作」,作是行布施,无作是圆融,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要学这个。学这个的好处太大了!这个大的好处,我们的心量很小,不敢当!譬如说大福报来了,请你去作总统,「这个事情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当。」实在讲,这还是小事情。给你发一笔大财,财产一下来了几千万、几亿万,这太多了,我接受不了。我们凡夫是这个,小小一点点就很满足,这个不是大人物。学佛,佛的心要大,佛要办的事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一点点就满足?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行布要圆融,圆融要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无论什么事情,有程序、有次第、有先后。这些实在讲都在一个「缘」字,佛与大菩萨在六道、十界里面现身说法,总在於缘。缘成熟了,他就现身;缘不成熟,他等待。实在说,此方的缘不成熟,他方缘成熟了,佛菩萨在虚空法界应化,可以讲没有一分一秒钟是中断的,永远不中断。
【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
这是讲你真正体会得了。中道就是刚才讲了,三轮体空,这个是符合於中道。即使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也不违自性,这句话不好懂。为什么说穿衣吃饭不违自性,你先要明了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真心,穿衣吃饭也是真心,待人接物也是真心。我现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也用真心,那我是不是佛菩萨?我们现在讲的真心,是自以为真心,其实不是真心,假的!我们的问题就是认假不认真,把妄心当作真心,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修行不能证果,我们错了,错认了。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对於这一桩事情提出严重的呵斥。佛还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蒸沙怎么能煮成饭?沙不是饭的因,因果搞错了,煮一锅沙想把它煮成饭出来,哪有这个道理!我们是用的妄心,用妄心修行希望将来能证到佛果,就像煮沙作饭一样,永远不能成就。
这样一来,真心在哪里?真心是什么样子?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这就开始觉悟了。你知道现在用的心是妄心,你想求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就不是真心。不但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世间人也明了。距离我们不算太远,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清朝末年有这么一个人,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他对於真诚有个解释,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头没有一个念头,这叫诚心;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妄想执著,哪里叫诚?诚意、诚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佛家讲「真心离念」,没有妄念。《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觉心,那就是真心的样子。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这三桩事情要互相来解释。我心很清净,可是还有分别,这个高、那个低,那你就不清净。清净心一定平等,平等心一定清净。我一切都很平等,但是那个贪的念头还没断,那个贪是不清净,这么一看你就能看出,你的心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觉还是迷。果然觉、果然清净、果然平等,像释迦牟尼佛每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穿衣、托钵,法法不违自性,佛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事事皆合中道。什么叫中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那叫中道。事上有说,理上无说;相上有说,性上无说,这是前面说过。事相上有,但是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过就是合乎中道,就是不违自性。
我们学佛学什么?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学释迦牟尼佛这一套本事,那叫真的学佛。在我们中国,诸位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的确确是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说法,看到他的生活,看到他的行持,他做到了,做得很像释迦牟尼佛。实在讲,《坛经》是他的语录,我们就把他当佛看待,把他的语录尊称为经,称它作经。就是因为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其他祖师大德他们的注疏,我们都称语录,没有称经,唯独六祖的语录,我们称它为经。所以这就是,能大师能够学到,我们为什么学不到?其实能大师之后,也有不少人学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学到了;印光大师他学到了。我们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去看,从虚老和尚的年谱里面去看,他们学到了。换句话说,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对了。用真心与诸佛菩萨完全相应,真的是此地所说的,又有行布,又有圆融,《华严经》上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再看底下这一段:
【前说观,是约因说。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诸位要记住,著相就是有漏,著相修一切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误会的。以为我们积功累德修得还不错,哪里晓得全是有漏福德。为什么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么?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个意思是说,你本性里头原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烦恼把它漏掉了;好像一个器皿一样,我们拿个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饮用,杯子底下有个小洞,虽然装进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财统统漏掉了,用它来比喻烦恼。只要你有烦恼,你修什么样的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这就是说,学佛为什么首先教你断烦恼,断烦恼之后你才成为法器,法器也是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你才成个器;换句话说,你才有资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够修学,才能够成就。如果你还有烦恼,你不是法器,这个话说得很重。四弘誓愿里面,一开端第一愿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愿,发愿之后要起行,我们要真干!干从哪里干起?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才有资格学法门。为什么?学了会开悟,烦恼没有断,学法门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变成什么?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法门里面如果渗透烦恼进去,就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
古时候善知识教学生非常严格,一定先教你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让你学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实在讲我们做不到。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换句话说,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是凡夫。圆初住叫发心住,《金刚经》上讲的,他真正发菩提心,断烦恼的标准在此地,这个时候有资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到哪里学?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什么?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四弘誓愿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过去讲《华严》时候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榜样。你怎么发心,怎样去断烦恼,怎么学法门,怎么成佛道,《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说实实在在的话,烦恼都没断,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这个要知道,那么在我们就没有法子把它变成功德了,这样我们看起来也很悲哀。实在讲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把我们所修一切的善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有漏的善都变成无漏的功德,这个方法妙!除这个方法之外,我们没有第二个方法。佛的经典虽然多,千经万论里面找不到第二个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变成无漏的功德,只有这么一个办法,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
如何转变?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常生活里面,断恶修善,在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知道断恶修善;不但一切恶的事要断,一切恶的念头都要断。我们的烦恼没断,分别执著没断,所以这个统统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们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断恶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拿我们种种的善业,统统回向净土,庄严佛净土,这就是转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转变成无漏功德的方法。
这个地方说,前面说观,观三十二相;这个地方讲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得,得是从果上讲的。知证果不废相,佛证果了,确确实实现的身相跟我们不一样,佛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现的这个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的好相,殊胜庄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相?前面说了,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报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积。这种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积,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个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胜。可是我们人只知道这一生,不晓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吗?新加坡有许多道场,有没有拜过水忏?假如拜过水忏,《水忏》里面讲的悟达国师,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后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十世高僧,到第十世还出家。因为福报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报,做皇帝的老师,做了国师,做皇帝老师也不简单,过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里是偶然的,世出世间法里头决定没有偶然的。你这一世觉得不满意,就怨天尤人,那怎么能成功!你不晓得,就是以我们人世间现前社会来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报的,你要是明了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间不要说是作帝王,做一个部长都要修好几世,都不是一世修得来的。一世修的,做个小乡镇长、科长、科员差不多,这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看到的,做个县市长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间的富贵都是很多世的累积,连出家人得我们今天讲的名利、供养、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积。如果他要享受,那这一生就享完了,就没有了。虽然有名望、有利养,不接受,他来世就更大了。
有名誉、有利养而不接受的,像虚云老和尚。他在中国、外国,提起来没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无其事,并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还是过得那么清苦,没有讲求一定吃饭要多少菜,要怎么样子,没有!决定没有讲求。你看印光老法师,这就是世世修行,福报现前不受,给别人去受。虚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的,建道场,修复道场,哪个道场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缘,把那个道场修好,请一个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当住持,他就离开了;再没有牵挂了,不说那个道场是我建的,没有!再不牵挂了!建好了,你看人家建道场,为佛法、为众生,不为自己。印光老法师一生印经,他皈依的信徒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养都拿去印经书,修法布施,我们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们在初学学佛的时候,许多的参考资料、古德的注疏,都是印光老法师印的,苏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旧是那么样的清苦,这就是福报现前不享,我们要学。
你能把这些事情看出来了,是智慧;你真肯向这些善知识去学,那叫大福报,真正有福,你是福慧双修;决不是眼前名闻利养的受用,那就坏了。因为享福,给诸位说,没有不造业,那个造业太可怕!《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皇帝供养他一个沈香宝座,他还迷了,还动了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念头一动,冤家债主贴上身,害了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不容易!这是说明世间人的福报,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来的,享福很容易,很容易就把它享尽。好像储蓄一样,一点一滴去攒钱,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攒一笔钱,要花,两天就花光了。诸佛菩萨的高明处在哪里?他只是攒积,永远不花。花在哪里?给一切众生去花,自己永远不花。所以到果报上,就现出无比的依正庄严,成了佛那个是性德完全显现。法藏比丘成佛,示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成佛示现的是华藏世界。人家最后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是不是他求的?没有。永远没有求享受,永远没有一个贪图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现出这样殊胜庄严不可思议的果报。我们学佛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这样的事实都不晓得,我们的佛叫白学了。
修福这一段特别提示我们,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么修福?不舍己怎么可以利人?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说得也很有道理,世间人说的,不是我们出家人说的。他说,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当然不好吃,好吃谁不喜欢吃!别人不愿吃的就不好吃。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穿别人不愿意穿的衣服、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什么事?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是人家不愿意做的。这就是自己;自己刻苦、节俭,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们佛法,那他是真正修福。我们佛门当中也常说,「佛氏门中好修福!」可别修错了。佛门里面修福是有的,但是修错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细去观察真佛还是假佛,真的佛那个福报就大了。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建道场福报大,提供给很多人在那里学佛,我说那个福报当然大。但是你要晓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里来的福报!那没有福报。什么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现在不一样,古代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学的道场,修学场所。一般是二时讲经、二时修持。二时是多长的时间?经本里面讲的是昼夜六时,昼夜是六时,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每天听经八个钟点,上午、下午上课。行门里面大概不外乎两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道场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喜欢参禅的清晨四个小时,晚上四个小时。当中休息的时间,什么时间?夜晚十点钟到两点钟,你去睡觉的四个小时。半夜两点钟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场,所以他成就快。换句话说,你想打妄想没有时间,你想讲一句闲话,也没有时间,不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打妄想,去杂心闲话,那叫做道场。现在我们道场没有了,所以你记住,建道场观察观察那里头有没有道?
今天居士林这个道场,一天才讲两小时的经,从前是八小时,你才讲两小时,那打了多少折扣,不够标准。实在讲,够标准最低限度要打对折才勉强过得去,对折是一天要四小时。所以希望同修,如果真正有福报,没有福报也是没有法子,这个福报也是累劫所修,你要觉悟,「我建立一个道场,不管大小,一天讲经四小时」,我们统统打对折。修持也是四小时,也就是早课两个小时念佛,晚课两个小时念佛。一天念四个钟点的佛,听讲四个钟点的经,一天这个道场有八个小时,才勉勉强强可以说这是个道场。如果真这样做,给诸位说,你是今天世界的第一家,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因为现在这个世间已没有,你是第一家,只有你一家,那诸佛菩萨不保佑你,保佑谁?居士林有一桩事情是全世界第一家,供斋,什么人到这儿吃饭都不要钱,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世界第一家,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有些道场也发这个心,但是七天,它在法会上七天,它不是天天供,不是一年到头的。所以这是世界第一家。如果它也能够再做到:这个道场每天念佛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那了不起,那新加坡是佛国,修福要这个修法。
每天讲经四个小时不容易,你请一个法师,身体受不了,可以聘请几位法师,住在这个地方轮流讲。每天两个人讲就可以,三个人讲也行。这真正修福,懂得什么叫做道场。在这个道场里面,那就真修福了,你出钱出力,福不唐捐,真修福了。如果有这么大的地方,这里头没有讲经,也没有人修行,这是有庙无道,古人也说「不能兴教」,这个对佛教毫无利益,一点好处都没有。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留意,认真朝这个目标去设想,朝这个目标去做,大家就真正有福了。现在整个世界都动乱,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明白这个道理,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动乱当中,我们这个地区不乱,能不能做到?能。大家修福,这个地区就不会受到别的地方的干扰。大多数的人修福能转共业,要真修,真正肯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享受,来建立一个如法的道场。这里说,
【证果不废相,修因亦不废相。】
修因一定在事相上修。
【亦广修福德,但不可取著耳。】
如果取相、著相,那就是有漏的福报,是三界有漏福报。不取相、不著相,这是无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能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要跟诸位提示一下,不著相好懂,什么叫不取相?我们讲得简单一点,不取相就是不攀缘。譬如我刚才跟诸位提起的,大家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如法的道场,实实在在讲,建这么一个道场并不困难。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要不要到处化缘去求人?不要。你只有这个心、这个愿,大家都有这个心、都有这个愿,自然就成就,这就是我们讲的随缘而不攀缘。我要想建这么一个道场,我能做得到,我在新加坡向你们化个缘,我相信搞一个道场不难。我为什么不做?攀缘!这是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不能做出这个样子给后人看,「看!某法师他到处去化缘。」我们不能做这个,做这个不如不做,因为影响力非常非常不好。如果有人找到我的话,我愿意做,那样好做,我不是攀缘的。我在台湾的道场,在美国的道场,跟现在澳洲的道场,我都没有动个念头说是要搞一个道场,它自然来了,要找我,那我只好去了,明天就要去。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你们找我,我讲话就方便,你们大家会听;你不听,我就走路了,我决不要你这个道场,我决不留恋这个道场。我教给你的,你相信、肯听,我很欢喜,我住在这里;你不肯听、不欢喜,我马上就走,我自在!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一丝毫留恋。你有牵挂、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没分,那就真正可惜了。这个地方样样能舍,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分。所以要真正能舍,真正为佛,真正为众生,这是有智慧、有福德。底下一段说: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无上菩提果。此节文切诫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
这是一小段,我们先看这一段,了解佛为我们讲经说法的深义。千万不要以为,修福不修慧,这些人很多,修福不修慧的人很多,不能得无上菩提果,他从来也不想得无上菩提果,刚才讲的心量小,只想得眼前的福报,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家里平安,他都求这个。他哪里求证果,他没求!可是有一些现在讲是少数,不是多数,修慧不修福,以为这个样子可以证果,这个观念错了。这一段经文里头,世尊切诫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没这个道理。前面说过,成佛,佛叫二足尊,福慧圆满,有福没有慧不能成佛,有慧没有福也不能成佛,一定要两样都具足,两样都圆满。这才知道为什么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在修福。慧在哪里修?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可见得福慧双修,福慧等修,平等的,慧跟福没有分开。著相那就没有慧,那就修福不修慧;不著相是福慧双修,这个要知道。底下说:
【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无上菩提果。】
意思都显示出来了。
【前偈中明见性不应取相,此明见性亦非废相。合而观之,已将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异、行布、圆融,之因因果果,说得细密之至矣。】
在《金刚经》的经文里面,如果没有古德为我们详细的解说,像这些地方在经文当中,我们确确实实很难看出来,念经都马马虎虎混过去,不知道字字句句里含著这么深的意思在。我们把前面的偈子跟这个经文合起来看,显示经里面讲理事,理跟性是一,理就是性,性就是理;事即是修,修即是事。但是这里头还是有个差别,所以才分开来讲。理浅,性就深了。
「事」是指的事相,无论真妄、邪正、善恶都是事,「修」,那就断恶修善,修离不开事,就在事上断恶修善。以及性相非一、非异,这个深,这个意思深,确确实实说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确是非一非异。非一是讲从现相上来说,如果我们讲体相用,相与作用千变万化,无量无边,非一;非异是讲它的性,讲它的理,它的性、它的理是一个。能现万法的是真如本性,是一;能变一切万法的是识,不是别的,法相宗讲唯识,唯独识是真有,其他的都是假的,「识能变,性能现」,这是讲非异。「行布」是次第,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谓是有规矩、有先后、有方法、有次第。虽然在这些次第当中,它里头还有圆融,这就非常不可思议!次第里头有圆融,圆融里面有次第。为什么?次第里头不著相就圆融,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就圆融了。如果在次第当中,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圆融。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身相,示现的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讲经说法。他这个身与他的报身,与他的法身,一样不一样?一样的。他那个身就是报身,就是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为什么?不执著。法身不执著,前面讲报身也不执著,应化身也不执著,统统不执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今天不行,执著,分别执著,坚固的执著。我们自性也有三身,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把这个业报之身坚固执著了,所以自己自性的三身不能圆融,道理在此地。这是说明行布里面,如何能够得到圆融,圆融里面又现出次第,为了教化众生,十法界一切众生,应以什么身度,他就现什么身,那叫圆融里面现行布,行布里面不碍圆融,这叫得大自在。所以这因因果果,说得非常的细密,非常详细,非常精密。
【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两边不著,为正观念也。】
在修观的时候要注意,观,诸位要记住,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想法、看法这叫观念;观念错了,完全看错了,完全想错了,这个我们要承认。有一些人死不承认,认为他自己看得很正确,想得很正确,比别人都高明,其实全想错了,全看错了。依什么标准来修正?依《金刚般若》,诸位要知道《金刚般若》上的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决定不错,这是真实的标准。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诸位应当能够想到,当年高僧向印度以外传法,那是四面八方,到处都弘传,并不是特别喜欢中国,不是的。为什么四面八方去传播,而在中国生根?在中国茁壮开花结果,反而胜过、超过了印度。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中国人能接受,中国人谦虚,古时候的中国人。现在的中国人不见得谦虚,古时候的中国人谦虚,都是受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都能够自卑而尊人。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大家一听很有道理,很欢喜就接受了,不是偏爱中国人。
诸佛菩萨在这两千年当中,在中国应化示现的也特别之多,其他的国家地区里头没见过。像我们熟知的,几乎佛门里大家都知道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我们现在塑弥勒菩萨,都塑布袋和尚的相;最近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佛菩萨在中国示现应化太多太多了,许多身分没有露出来,我们不知道,这几个是身分暴露了,我们才晓得;暴露的少,没有暴露的多。这是我们中国人真正有福,我们中国列祖列宗积的德行,这是积功累德的感召。就是说我们要晓得自己观念错误,然后才能接受,依照佛的经典来修正。错在哪里?错在执著,错在分别。佛教给我们於一切法,对於佛法也不例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佛法,我们要不要用它?要。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用它,我们接触它,我们天天也在做,就是不能执著。执著是凡夫,不执著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吃饭,我们是凡夫执著,佛菩萨也吃饭,他不执著;他不执著,他跟法性相应,他不违自性,吃饭不违自性,吃饭事事符合中道。我们吃饭要挑拣,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味道好,那个味道不好,分别执著,我们搞这些。我们穿衣也执著,他穿衣不执著。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人家不分别、不执著,我们是样样分别、样样执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没有不同的地方。《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也就是这一桩事情。「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两边都要清楚,都要明了,都有用处,不能执著,两边不住,这才是佛菩萨的观念,就是佛知见,佛之知见。
【若但取一边,即非正观正念。】
你执著一边错了,执著两边当然就更错了。大概大多数的凡夫执著有,少数的凡夫执著空,执著有的在三界里面欲界、色界,在这两界轮回;执著空的就到无色界,无色界空。执有、执空都出不了三界,脱不了轮回,这叫做凡夫。空有两边不执著,这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下面说:
【三十二相不应取,可知具足相亦不应取。】
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具足相是佛的报身,我们明了,应身的相不能著,报身的相当然也不能著。
【具足相不应灭,可知三十二相亦不应灭。】
有一些人误会了,一定要灭相才见性,错了,相怎么能灭得掉?相只有变化,决定没有消灭的。前面经文上说的,具足相不能灭、不应灭,那三十二相当然也不应灭。这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现相,不要存一个「我要把它灭掉」这个念头,不需要。为什么?不妨碍。对我们修行证果不妨碍,对我们生活也不妨碍,对我们弘法利生还是不妨碍。既然一切都不妨碍,你要灭它干什么?
【分而说之者,但为便於显明非一非异之义耳。】
把取相、灭相分开来讲,显示不一不异的道理,就是非一非异的真相。从相用上讲非一,从理体上讲非异,分开来看、分开来说,意思特别的明显。这是说明佛为什么要这个说法。
【当知具足相,是由福慧双修来。修福时不著相,便是慧也。因此,乃能成具足相,得无上菩提。】
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都会修了。怎么个修法?修福不著相,这里面就有慧。前面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就详细的报告过。无住就是不执著,是智慧;生心是修福,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福慧双修,理事圆融。事上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真的穿衣吃饭,一天到晚点点滴滴,我们所作所为的,在这里面断恶修善。什么是恶?自利的就是恶,利他的就是善。无论做什么,都想到别人得利益,照顾别人。在家里面我照顾这一家人,这是修福,这个道理前面讲得很详细。你一家好,一家上轨道,你是这个世界第一家庭,给别人做好样子,是一个家的典型,一个家的模范,这就是普度众生,这是善。只为一家人利益,连邻居都没有考虑到,这是恶。诸位要晓得,善跟恶不在事,事上没有,在心;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恶,一念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善。
譬如我们刚才举例讲一个道场,你这一个道场,做得像样、如法,不仅仅是你的这一个道场,刚才讲了,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一切善神都保佑你,你要晓得,你这一个如法的道场,会叫整个世界所有道场把你当作榜样,都要照你这个样子学,你这个影响力就太大太大,这叫普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我一个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样子、好榜样,像佛一样,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给一切人做好榜样。佛菩萨示现居士身,他有一个家庭,他的家一定是每一个家庭的好榜样;佛菩萨示现一个商人,做个商主,《华严经》五十三参有,今天讲的企业家,公司行号的大老板,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样,所有一切商人的模范,那就是菩萨。诸佛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目的是什么?就是给那一个行业做样子,做个好样子,做典型,这叫普度众生。决不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出家,不是这样的。甚至於菩萨示现在那个行业里面,从来也没有看到他拜过佛,没有看到他学过佛,他的的确确是佛菩萨;他只教化那个行业,他没有讲来教化佛教。你在事相上看不出,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精神、做法,跟佛在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然后才晓得自己怎么个修法。
相貌,这说得很明显,福慧双修修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都希望自己身体好,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能不能做到?能。怎样做到?福慧双修。记住!慧就是不著相,慧就是清净心,福是利益一切众生。没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报,大福报是要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他肯放下,没有大智慧放不下。放不下,他很有钱,很有地位,他前生多少世累积下来的果报,这么一回事情。他这一生糊涂,福报现前,享福享糊涂了,是这么一回事情。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就是福慧双修,这样能够成就具足相。你想得相好光明,决定能得到;你想得无上菩提,也一定可以得到。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是这一科的总结,经文虽然不多,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非常的广。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我们看注解:
【这一节经文,正是说明前面一科标示切诫意思之所以然。】
上面一句说「作是念」,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后半句,说「莫作是念」之所以然。把前面一段的经义,到这个地方就更加明显,我们只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佛叫著须菩提尊者,凡是叫著名字,下面都是重要的开示,叫名字提醒他特别注意。汝若作是念,「若」是假设,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念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正是尊者在开经前面所说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发这个大心的人说诸法断灭,当然这是没有这回事情,这是假设的。前面讲「作是念」,作什么念?就是作这个念头,说诸法断灭相。实在说有这个错误观念的人不是没有;如果没有,佛何必说?真的有!实在讲现代这些科学家,他们发现的就近似断灭相。一切法不生,但是要晓得,一切法也不灭,它不生那就好像断灭,后头有不灭,是相续相;就在相续相里面看错了,看到那个相变了,以为它断灭了。譬如摆在我们眼前的,我们看这个人死了,就以为断灭,其实他不是死了,他是一个转变,他变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相会变不会灭,他变成另外一个相,我们就叫这个相死了,那个相生了,这个相灭了,我们就会产生这种错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正观。所以告诫他「莫作是念」,你不能这个说法。底下说,「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发无上菩提是觉悟的人,他是正觉觉悟的人,哪里会把事实真相看错?怎么又会说错?他没看错,当然他就不会说错;说错了,是看错了,是真正误会了。意思到这里,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一段的意思很长,也很深、很广。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