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100集
发布时间:2023-09-11 09:09:35作者:念佛网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五面,倒数第六行,从小注第八段看起。
【了义经中,语语能证道,句句可入门。以《弥陀经》言之,如「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两语,固然说有前后,执持是下手处,一心是执持之功效,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然则一心不乱,岂可仅作功效观之乎。】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大乘了义经典,所谓了义,就是它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学能达到开悟,能达到见性成佛的效果,这样的经论才称之为了义的经典。除净宗经典之外,像《华严》、《法华》、《楞严》、《楞伽》、《金刚般若》,都是属於了义的大乘经。这些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证道,都能够帮助我们入门,这个门就是大乘了义之门,这不是普通的门径。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他不举别的经,举《阿弥陀经》,江味农居士用意就很深,在佛门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把《弥陀经》看浅了,把净土法门看错了,以为这个法门是老太婆教,以为《弥陀经》里面没有什么道理;殊不知《弥陀经》才是大乘了义经中的精华。经文看起来好像很浅,实际上是其深无比。我们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就知道《弥陀经》确确实实是不思议经。这里举出两句,这两句也是《弥陀经》里面最要紧的两句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两句话字字都含无量义,我们就把这两句话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执持,在本经里面讲得多,世尊在这一会里面,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重复了很多次,多次的重复当然是非常重要。受持,就是《弥陀经》上的执持。佛教给我们执持的是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做到这四个字的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做到这四个字,底下那一句的效果他会得到,他会得一心不乱。念佛念了一辈子,一心不乱没得到。什么原因?没有执持名号,所以你得不到一心。可见执持不容易!当然这其中第一要紧的事情,还是要明了名号的意义,这是净宗法门里头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名号有什么功德?就事相上来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包括尽了,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就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是我们就事论事,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隋唐古大德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之后,几乎大家都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第一经。为什么称《华严经》是第一经?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华严经》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说得非常完整;清凉大师以四科判经:信、解、行、证,这个教义圆圆满满,确实可以称为第一经。可是再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这是第一当中的第一。为什么一开端不把《无量寿经》看作第一?要比较之下才称之为第一?这是刚才说过,《华严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得没有《华严》那么圆满;面面都讲到,没有。为什么《无量寿经》会把《华严经》比下去?《华严》到最后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成佛。由此可知,《华严》到最后,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大本,《弥陀经》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样的。所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归宿、总结,结在这个地方,那当然是第一的第一,没有话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总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中心,是净宗的根本。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这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古大德几乎是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这是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出来了。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要是把它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一扩大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一展开就是《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仅世尊所说,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法界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经典,都不出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才认识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真实不可思议,你才肯受持。执持比受持更进一步,执是什么?就是坚固的执著。《金刚般若》是要把执著打破,我们念佛人要坚固的执著,要牢牢的执著,这就是法门不相同。般若是讲空,要统统舍掉;我们净宗统统舍掉,阿弥陀佛坚固的抓住。这是跟净宗修学的方法不一样,法门不相同。要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要净念相继,这才是真正执持。所以你要懂得名号的意义。刚才这样子较量都是从相上说的,如果我们说得更深一层,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这四个字都是梵语音译,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要是用中文译出它的意思,无量觉。无量包括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的。那真是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也没法子,也不能知道它的边际。这是自性、性德,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一切法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相、德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统统包含了。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德号。念这个名号能见性,念这个名号能证无上菩提,所以大势至菩萨才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再借任何一个方法来帮助,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看看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这样的不可思议。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用这一个。这是它深的意思,它是自性德号。
我们再从因果上来看,那更不可思议!从因果上看,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佛在了义经中,像《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诸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了一真法界,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为《华严经》上有「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把《华严经》也算他们主要经典之一,法相宗总共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唯识所变」。佛又常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要紧的经文句子,它的甚深广博的意义你要是明了,然后你才会真正相信因果。因果里面,既然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从心想生,大势至菩萨所依据的就是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们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我们念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念什么就变什么。世间人一天到晚念什么?念钞票、念黄金、念美钞,天天念这些。念这个东西变什么?诸位晓得,念这个是念贪,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念贪心。念贪,将来变什么?变饿鬼。所以诸位晓得,念黄金、美钞,念五欲六尘,他是念鬼;他念鬼,将来死,他就变成鬼,是这么个道理。一天到晚发脾气,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事情看不惯,那是瞋恚,瞋恚是念地狱,将来就变地狱,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念佛,十法界里头佛最圆满,我们天天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这就是执持名号。你要不把名号功德利益,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彻,执持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人真的到执持,就是一心念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其他的统统放下,心里面再也不牵挂,那才叫做执持名号。你这个念法,得一心不乱就很可能,看你功夫的勤惰。功夫勤惰从哪里说?你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所有一切障碍没有了,把业障放下了。第二层的功夫,你是不是专念?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果然如此,一心不乱很容易得到,因为你这种念,你已经是一心称念。
由此可知,这两句虽然一个是功夫,一个是效果,效果也是功夫,功夫也是效果,这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万法一如。如果它是两桩事情,那就不是一如。它确实不违背《金刚经》上最高的原理,一如、非一非异。执持名号跟一心不乱,从相上讲非一,它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功夫,一个是功效。从理上讲,它是一样的,它不异;所谓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
但是净宗的下手处就是在执持,执持必须要放下万缘。金刚般若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世界,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我们才真正从心里面把它舍弃掉。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牵挂,再也不忧虑,再也不去想它,即使这个身体也不想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是执持名号。这样念佛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谓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掉。
底下文我们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说到。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要想真正做到执持,一定要懂得一心、一向,大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心称念,这个才行。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如果仅仅当作功效来看,那还是有偏差,与非一非异、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应。
【此经句句说理、说修,即无一句不可以贯通全经。】
这个意思,我想每一位同修读诵《金刚经》的经文,多少都能够有一些体会,纵然不能够很深的体会,浅浅的体会我相信一定有。确确实实这个经文字字句句都能够贯彻全经,前面能贯彻到后面,后面也能贯通到前面。
【故随拈一句,皆可从此悟道。】
我们读到后面的经文,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前面所讲;读经的时候,读到前面经文也能够领会到经后面的义趣,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悟处。悟有大悟、有小悟,悟有浅深次第不同,这是我们读诵受持真实的受用。再看末后这一段:
【若真伶俐汉】
伶俐汉是禅宗里头常说,即是教下里面所讲的上根利智,根性很利的人。
【得知大乘佛说是法印,便可随拈一句,以印之於事事法法。】
上根利智的人,他们聪明,他们知道怎么修,知道如何用功。我们虽然不是上根利智,但是也应当学习。我们纵然得不到大的利益,可是小的受用是决定可以得到。大乘经,尤其是了义的经,真的字字句句都是法印。法印,在中国人讲,跟中国古人讲没有问题,那个意思很明显。跟现代人、跟现代外国人讲,他们的印象很模糊,不知道这个印是作什么用的?尤其现代,现在在外国我们都签字,都不用印,印没用处,现在印都变成艺术品,变成欣赏的。从前这个印是代表信用,政府机关有公文要告诉老百姓,如果这上面没有印,那就是假的,大家不能接受。必须要把官府的大印盖上,这是正式的文件,是地方长官负责任颁布的,我们要接受、要奉行。
佛有没有印?佛没有印。佛所说的法,就叫做法印,佛讲的原理原则。凡是符合佛所说的原理原则,这是真经,这不是假的。在通常讲,小乘经有三法印,小乘经所说的决定不会违背这三个原则:无我、无常、涅盘,三个原则。大乘经里面叫一法印:实相。实相是什么?事实真相,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大乘经以实相印,这叫总印。如果要别说,佛在大乘里面字字句句都是法印,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我们不能违背,应当依教奉行。佛法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合情、合理、合法。世尊并没有说,我们在一切经典里面自己可以仔细去观察,佛没有说只有他一个人说的称之为经,别人说的都不行,佛没有这个说法。而且佛很开明,给我们讲佛的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以外,佛的弟子、仙人、诸天、变化人;但是除佛以外,其他人所说的,一定要跟佛说的原理原则相同,佛点头都承认它是佛经,这就讲与法印相合。他讲的大乘法门,确实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虽不是佛说的,佛听了会点头同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佛法是非常开明,今天讲的民主,决没有专制,没有独大。
譬如民国初年以来,印光大师提倡《了凡四训》、提倡《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部分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了凡四训》是一个普通在家居士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这不是佛经,印祖一生大力提倡,我们也跟在后面继续提倡。有人就问我,曾经有一位法师来责备我,来找麻烦,他说:你出了家,讲经的法师,你讲佛经就好了,为什么讲外道的经?我说:我什么时候讲外道?他说:你讲的《了凡四训》不是外道?他把《了凡四训》当作外道。我说:你说这个!这我是讲了很多遍,《文昌帝君阴骘文》也讲过,《太上感应篇》也讲过,这都是道教。我说虽然它不是佛经,但是它是佛法法印承认过的。他说:什么法印?我就念给他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一首偈算不算法印?他也算很聪明,掉头就跑了,再不说了。你看看这几本书里头,是不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对了,跟佛讲的有什么两样?而且讲得更微细,很符合於我们中国人社会环境,所以祖师提倡,不会错!这就是讲大乘法印。
《金刚经》上字字句句都可以做为法印,不只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止,好的句子太多太多!确实随拈一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事事法法里面来印证。譬如我们讲「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是《金刚经》上的总原则、总原理。如果把无住生心四个字做一个方印,那里面就很有味道。你念「无住生心」,你再从下面念到上面,「生心无住」,还可以倒过头回头来念「无住心生」,你念圆圈,「心生无住」,你怎么念,愈念就愈有味道。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里面,这叫修菩萨行,存这个心叫修菩萨道,学菩萨行。
【换言之,便是事事法法,都向这法印上理会之,如此方是会用功人。则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易得真实受用也。】
这是确确实实,我们才会得真实的受用。「无住」,不能有一丝毫的执著;「生心」,念念利益一切众生,生这个心。这一段在经文前面说了这么多,为的是底下这一段经文的意思非常深、非常广、非常微细,所以在讲经文之前,做一个整体的介绍,再入经文就容易懂了。如果不是这样详细介绍,这个经文的深义,实在很难看得出来。这一段的大科是要说明「诸法空相」,说明「法不生」。我们看佛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把这个意思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请看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实在讲我们不懂,看不出它的意思来。虽然前面讲得那么多,诸位看这个经文能懂意思吗?若不懂意思,看看科题,这个小标题,这是第一百六十八段,「泯相入体」。怎样泯相?不著相;不著相就见性,体就是性。由此可知,佛原来在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来说,他举的什么例子?他举名号,举佛号。「约圣号明离去来」,举一个例子。如来这个名号没有来去,你要说如来若来若去,那你根本不懂这个意思。名号如是,法法皆然,哪一法有来去?来去的意思深!八不里头,前面说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前面都讲过。你懂得一句,你全都懂了,知道一桩事情「不来不去」,就晓得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一切法都不一不异,你看跟《金刚经》前面讲的意思就通了。可见得这一句话里头,意思真的很深、很广、很细,粗心的人念这一句不懂,不知道佛说什么意思。我们看注解:
【诸法空相,是大乘法印。】
万法皆空,无论从体上说,无论从相上说,无论从作用上说,这个我们前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一般初学的,像小乘经上常讲,体讲空,相讲有,作用也讲有,不讲空;可是在大乘了义经上给我们说实话,体、相、作用俱不可得,这才彻底,这才究竟圆满,所以这是大乘法印。
【不来不去等句,莫非法印。】
不来不去,像前面讲的非一非异、无实无虚,都是法印,都是讲的原理原则。
【法印者,一切法皆可以此义印定之谓。】
这是个原理,在数学里面讲这是个公式,它能够涵盖一切,能够包括一切。「此示例」,这一句话是世尊在此地举一个例子说。
【来去等,皆是对待之事相。】
由此可知,凡是相对的事相,都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观察,我们才得到它的真相:不来不去。
【欲证性体】
欲证性体就是你要想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你要想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证性,就是明心见性。
【必须超越一切对待】
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为什么得不了一心?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环境里面,相对不是真实的。相对,它相对立了,那诸法就不如;超越相对,法法皆如,那就一如。一如才能见性,相对的是凡夫境界。四相,四相怎么来的?四相是从对待当中产生,先有个我,我的对面就有人,我跟人就对立;我、人是一边,对面就是众生。由此可知,六道里头怎么建立的?从一个相对逐渐逐渐变成无量无边的对立,这是六道的现象。佛的方法很巧妙,教给我们斧底抽薪,从什么地方来突破这么复杂相对的环境?这么复杂它有个根源,那个根源是「我」,把「我」去掉了,再复杂相对的马上就解决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从我执、法执上下手,这个法子非常妙,非常的高明。所以,必须超越一切对待。
【空其虚相,空其诸法之相,即泯相入体之义。】
相,前面说得很多,相不会灭,相是决定有,但是要知道,相是假相、幻相。为什么说它是假的、是幻的?它会变,它虽然不会灭,它会变;会变就不是真的。佛法里头讲真假,它的定义:真是永远不变,那就叫真的,会变就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的相是假的,它会变,不是一年一年的变,那变得太慢了,你看走了眼;也不是一天一天的变,是刹那刹那在变。所以,哪里有我?不要以为你从家里到这边来,实在讲你家里也没有你,到这里来也没有你,你在哪里?这个幻相刹那刹那在变,刹那相续相,要懂这个道理,要知道事实真相。我们在这里坐一秒钟,一秒钟不知道变了多少,一秒钟太长太长。就以佛的方便说,也不可思议!佛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个生灭。我们讲一弹指一秒钟弹四次,我们一秒钟已经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的变化,你说「我」在哪里?确确实实没有我,《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真话!是事实真相。
所以空其虚相,空是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永远不去分别,永远也不要执著,一切事随缘就好。学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怎么生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佛菩萨得大自在、得大解脱,解脱就是自在,他懂得恒顺,懂得随缘。如果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就决定不能随缘,决定不能随顺,必须要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分别执著很难放下,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如果真正明了,《金刚经》上这个话也是法印,「三心不可得」,这也是法印,我们也可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常常想著这句话。三心不可得是无我,我没有了;诸法,诸法空相,相有体空,了不可得;内外俱不可得,我们分别执著放下了,再不做这个傻事情。分别执著是傻事,迷人干这个;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再不搞分别执著。所以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快乐自在。
所以空其诸法之相,这个意思深。平常我们讲浅的意思,我们只说,这个我在讲经的时候常讲,只讲什么?把我们心里面想的那个相去掉,没有叫你取外面,把心里头的思、想拿掉;思就是分别,想就是著相。「思」,心里头有个田,划上格子,那是分别,分别就有界限,田字是表示界限,你心里头起了分别。「想」,心里头就有相,想一个人就有人的相,想一个事有事的相,想一个东西,有一个东西的相。把那个田拿掉、相拿掉,就剩下一个心,那个心就干净、就清净,这个意思浅。《金刚经》上半部有深有浅,《金刚经》到下半部这个讲法不行了,这个讲法不彻底。固然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事实上的相呢?事实上的相真的没有,事实上的相是梦幻泡影。可见得《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真的唯深无浅,后半部的意思深广微细。确确实实没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才真正见性了,真正能见性,即相即性。所以后半部经法法皆是,不像前半部法法皆非,后半部是法法皆是,这是泯相入体的精微之义。
【倘著一相,必致愈引愈多,万相纷纭,永永不得清净。】
这是真的,刚才我说出六道里头,六道的现象是无量无边的对立,形成这样复杂的现象。这种复杂的现象,实在讲就是最初著了一个相。佛在经上讲,最初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这里第一个对立起来。这一个对立起来,马上就起了一个连锁的作用,从一个对立一变就变成无量无边的对立,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把它的根源观察到。
【读经闻法,不可著文字相,不可著言说相。】
这几句话,大乘经里面时时提示,不断的在提示,为什么佛不厌其烦这么多次的提出?实在讲,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无量劫来,分别执著的习气太深。说实在的话,佛提示一千次、一万次都不多,我们没做到;做到就不必再提了,没做到是时时刻刻要提醒。我们今天读经,哪有不著文字相的道理?我们听经,哪有不著言说相的道理?果然不著,那就好办,你读经会开悟,听经会见性。我们读经不开悟,听经也不见性,什么原因?著文字相,著言说相。这个老毛病、老习气改不掉。听了经,离开讲堂,这个法师还讲得不错,比那个讲得好,那个不如这个,你看看,你不都在分别执著打妄想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屡次的提醒,这是大慈大悲。
【佛所说法,无非令人离相证性,故语言文字皆不可执。】
我们读经、学佛,我们的目的跟佛教给我们的目的不一样。佛教我们目的是希望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升官发财、家庭平安、健康长寿,目的不相同。佛那个目标究竟圆满,我们这个目标太渺小,太小了。但是我们这个小目标是牢牢的执著,死都不肯放松,所以佛显示这个大的方向目标,我们永远不能够完成,这个道理在此地。佛的确在了义经中苦口婆心为我们开示,希望我们在这里觉悟。真正学佛就是真正取佛所教导的方向目标,我们以见性、以成佛、以往生净土为目标,那你就要真学,一切放下,都不能够执著。
此人全不知性,这就是经文里头说的,若有人言,这是什么人?凡夫之人,就像我们现在。我们要问:如来是什么意思?如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个讲法?你读了《金刚经》,如来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你讲得没错,《金刚经》上说的。这个说法是不解如来所说义。前面经文上讲的,那个意思很正确,「如来者,诸法如义」,那个意思是对的,这个意思就完全错解了。
【此人全不知性,著於名言。】
教你不执著文字相,不执著言说相,他文字相、言说相统统都著了。
【是於佛说之义毫无领会,故曰:不解我所说义。呵斥此人不解,正欲一切人深解空相之义趣也。】
佛责备这个人,菩萨聪明,佛责备这个人,从这个人的反面,就是菩萨应当要学习的,反面就是真正理解佛所说的义趣。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为什么佛说他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是「如来」又一个意思,如来是不来不去、非一非异,跟前面「诸法如义」一个意思,两种说法一个意思。
【如来即是法身,法身常住不动,无所谓去来也,法身遍一切处,亦无需乎去来也。】
佛的十号,成了佛都有十个号。这十个号,如来是第一个号,它排列的次序有关系,如来是排第一号。如果不证得「如」,那就不叫做成佛。「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本性,这一点诸位同修要注意到,「如」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法界的本体,现代哲学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哲学家在人间来讲,是非常聪明的人,哲学是求智慧的。他们在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一切万物从哪里来的?要找它的根源,这个根源就叫本体,找这个东西。所有一切万物,我们今天讲太虚空、空间、时间。过去人家对时间还没有什么观念,现在科学家也探讨时间从哪里来的?空间从哪里来的?的确时间、空间也有起源之处。不是讲时空没有边际,那是讲广大没有边际,其实它还是有源头的。所以时间跟空间也不是真的,它也是个现相,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讲这个时空,是有开头、是有结束的;也就是说,时空都是有生灭的。从什么地方去体会?从作梦,你想想你作梦的时候,你梦中有没有时间、空间?有。梦中确实有时空,哪里能离得开时空!梦里头时空从哪里来的?当然从发梦那个时候出现,那就是时空的起点;什么时候时空灭了?一觉睡醒,时空就灭。时空有生灭,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也是虚妄的,妄想变现出来的。
在百法里面,空间、时间都排在不相应行法里面,有为法。它的名词叫时分、方分。时是时间;方就是方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因为空间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无为法里头也把它放上,叫虚空无为。你看我们动物、植物、矿物,都有很明显的变化,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有很明显的变化。空间好像没有看到变化,三千年前空间是这样,三千年后空间还是这样,没什么变化,所以也把它放在无为法。但是那个无为法要晓得,无为法六个,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无为法,其他的五种是相似无为,因为在里面看不到它的生灭,所以就把它放在无为法,但它不是真的无为法。所以我们从梦幻泡影里面去体会到,时空有生灭,禅宗里面讲粉碎虚空,这个话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在我们佛法里面也常说,大家不留意。
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你们听听这个名词,生相无明,生起一切现相,就是这个无明所生起一切现相,这个现相里面就包括时空。如果这一品生相无明断了,时间、空间就结束,时空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也结束了。可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到那个顶点的时候,现在科学家叫起点,起意的起,科学家把这个定作起点,就是我们佛法里讲的生相无明;等觉菩萨到这个境界,他破不破?他不破,这叫倒驾慈航。他不是没有能力破,他有能力,有能力而不破。不破就是不把这个现象,就好像在作梦一样,他可以醒过来,他不想醒,继续再作梦,作梦干什么?梦里头还有很多人在作梦,帮助那些人,他是可以醒来,他要去帮助那些梦中人,这叫做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他有能力。科学家讲的起点,我们佛经里头有,但是这个点我们找不到,凭著科学仪器去探测,那是探不到的,必须要甚深的禅定,才能把宇宙起源的地方找到,等觉菩萨才找到。
「如」是真如,真如遍虚空法界,无处不在,你怎么能说它有来有去?就如同我们现在讲的无线电波,电视台里放出来的频率、电波,涵盖著整个地区,你不能说它有来有去。我这里有个电视机,频道一拨对了,画面马上就现前,你不能说它来;我把它关起来,不能说它去;它没有来去,这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诸位要晓得,佛的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真如本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今天晚上你们到这个讲堂来听经,你们来了没有?有没有来去?你要说「我有来有去」,就是前面说的糊涂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你从家里到这儿听经,听完再回家,有没有来去?不来不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真的;你确实没有来,确实没有去。确实没有来,为什么有来去的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有来去这个相,是你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看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没有来去。你在家里是在那个空间里面现相,到这个地方是在此地现相。你在路上走,每一公尺、每一厘米,刹那刹那在那里变;那个相灭了,这个相生了,是这样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哪有来去?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有没有来去?没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迷了,明心见性,能力恢复了,得自在,我们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听经、去度化众生,我们有没有来去?没有来去。我们可以现无量无边身,不只《梵网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千百亿有数量,其实没有数量。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因为你的法身遍一切处。法身就像无线电波一样遍一切处,哪个地方有电视机一拨就现前。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要晓得,佛如是,我们每个人都如是,没有例外的。这个意思深广、微细,要体会这个意思,这是诸法实相。实相也就是空相,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确确实实不来不去;你一定要懂得,法身遍一切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谓毕竟无来去。】
这是从相上讲,相上讲有现有隐,现相我们叫它来,隐没我们叫它去,实在是隐现。而我们凡夫隐现不自在,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业是造作,造作的结果叫做业。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那个结果就叫做业。因为业力在支配,所以佛教给我们生心,生心是什么?我不想别的,我专想佛,想佛,佛的境界就现前。佛门也常说,大乘法里头讲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像我们现在人法界,十法界的人法界,这个法界的相现出来,其他九个法界的相都隐、都没有、都不见了,隐藏了。这个法界现前的久暂,时间是急、还是长、还是短,也是业力在做主宰。有功夫的人,不要说是圣人,凡夫;凡夫的功夫,禅定,修得禅定的人,他是定功在主宰,色界天、无色界天,他是定功。定功还是业力,他的业跟我们一般的业不一样,他修定。欲界凡夫是善恶业力在主宰,善业现三善道的境界,恶业现三恶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怎么会变现出来?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六道里面的真相。我们要晓得、要清楚,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在这里面的应化,是他愿力与众生业力交感而变现出来。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那是怎么回事情?他老人家的愿力,跟我们众生的业力,感应道交显现出来的;也是无来无去,统统都是无来无去。
这个第二段里面说,非谓毕竟无来去,这是从相上讲,众生执著,相现就来了,相不现就灭、就去了,我们有这么一个执著。
【说来亦无处,去亦无处。无所者,无处也。】
经上讲的「无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处所。为什么没有处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你怎么能够说有处所?就像我们今天打开电视机的频道,画面出现了,你怎么能说它有处所?我打开,来了;关掉,去了。这个来去可以说,但是你说处所,你不能讲。如果有处所就有一定的地方,就这个处所,那个地方那个处所就不行、就不现;它尽虚空遍法界到处都现,它可以同时许许多多地方都出现,没有处所。再有处所就错了,没有处所。
【形容法身本遍一切处,岂更有来处去处乎。】
这是事实真相。绝对不是说,成了佛,是如来果边的事情,这与我们不相干,那就错了,那佛给我们讲这个经干什么?佛举他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不但每一个人,所有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也是这样的。蚂蚁,它的业重,造作罪业重,堕了那么个小身,它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它寿命长短也是受它业力支配,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佛法讲轮回,六道轮回,其实六道轮回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没有出生之前,我们晓得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宗教,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他们那些人,因为古印度的宗教都修定,在禅定里面看到六道,所以六道轮回是印度很古老的说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事实。古印度这些宗教家们,对於六道情况了解得很透彻,因为他们的定功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实在了不起。他知道六道之当然,不晓得六道之所以然。六道他都看到,情况都了解,六道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六道怎么样超越,他不知道。佛才出现於世,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想超越六道,但是没有办法。佛出现於世,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教给大家超越六道轮回的方法,佛为这个才出现於世间。
现代的西洋人对这桩事情逐渐逐渐接受了,有很多基督教徒,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相信轮回,现在在美国就很多;他怎么相信的?用科学方法证明。在证明的许许多多方法当中,而占绝大多数他们用催眠术。把一个人催眠,然后问他:你回到过去,回到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回到前生去,你现在见到什么?他就说出那个状况。你做什么事情?你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一问,有很多是动物,催眠术因此发现人前生有很多是从动物里头来的,还带著有动物的习气。现在有很多催眠,并不是有意要找前生,不是的。生病,他害这个病,病的时候找了很多医生,很久都医不好,不知道怎么办?用催眠的方法,找到他疾病的来源。真能够找到,帮助医药的治疗,恢复他身心的健康,但是附带的就找到前生去了,把轮回这桩事情证实了。
我过去有一段时间,不长,大概是有一年的时间,我看报纸杂志登的轮回这些事情,我就把它剪下来,现在慢慢就变成一本书,这个将来可以把它印出来,让净宗学会把它印出来,很有趣味,都是真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像现在新加坡这些报纸上,我也常常看到登的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果有心人去搜集,我想一、两年就变成一个小册子。这都是事实,让我们多了解宇宙人生那些复杂的业因果报。我们从这些地方,这是事实摆在面前,你不能不相信,坚固我们对佛所讲的信心,才知道佛陀的伟大、佛陀的高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现相,讲得真是无微不至,讲得非常的透彻。所以要晓得,一切法确确实实不来不去。佛说这些话用意在哪里?还是教给我们无住生心。我们做不到,所以愈说愈广、愈说愈深、愈说愈细,叫你彻底明白无住生心是有此必要,那就真干了。你看底下说:
【意即住而无住,无住而住,乃离相之极致,来去与不来去之相俱离矣。】
你必须彻底了解真相,一异、来去这个念头就没有了,统统断掉了,恢复自性真正的清净,佛说的无住生心,你才能做到真实圆满。无住生心里面,功夫浅深差别的距离很大很大。我们前面说过,初初证得,就是初初可以做到无住生心,是圆教初住菩萨;可是从初住到等觉,那个距离太大。佛常常在经上告诉我们,成佛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给谁说的?不是给我们说的,是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你真正做到无住生心那一天算起,算到三大阿僧只劫,你证到法云地的菩萨。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只劫,从初住菩萨到法云地的菩萨,是这个算法,没有证得初住以前不算。这才晓得无住生心浅深差别很大,不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要想学,说实在话学了什么?相似,我们学无住生心是相似位,可能连相似位都做不到;相似位做不到,那是观行位。天台大师讲六即。如果完全做不到,照著经讲我也会讲,讲给大家听,听了很欢喜,完全没有做到,还是造作,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名字位,有名无实,有解无行,名字位。有解有行,真的做了,真干了,那叫观行位,所以常讲你提得起观照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法印,你能够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时刻刻在你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去体会,那是观行,你真正在用功,是真照做。做到跟佛菩萨那个境界很接近、很像,但是还没有能证得菩萨的果位,那才叫相似位。相似位是很接近,再往上面去是分证,那就真的是初住菩萨。这是修学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我们今天不用这个方法,虽不用这个方法,原理原则相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般若他们的方法观照、照住、照见;照见那就是分证位,这是圆教初住;照住是相似位;观照是观行位,那是真用功,功夫用得上力了。
我们念佛,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功夫成片就是般若里面讲的观照;功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功夫得力了。事一心不乱就是他们的照住,相似位;理一心不乱就是他们的照见,分证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用的方法是念佛,但是念佛,刚才讲过了,你要会念,不会念不行。怎么叫会念?一心称念,那叫会念。你念佛还有二心、还有三心,那个不会念,你怎么念,功夫也不能成片。所以念佛要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心要干净。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一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那叫做会念,你才能够得功夫成片,才能够得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念佛,夹杂的太多,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不但夹杂世间法,没有一样放得下,连佛法也放不下,还夹杂著佛法,你说怎么得了!不怀疑,可能我们同修们都做到,不怀疑了;但是夹杂、间断,这是我们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我们要痛改这个毛病,要真正做到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不是我们口里头念的不间断,心里头意念不间断,不一定在口上。
譬如,这都是事实,老太太心里头常念挂著孙子。她喜欢这个孙子,她并没有一天到晚念著孙子、孙子,没有!没有念,也没有一天到晚去想孙子那个相,没有!但她心上真有,随时随刻提别的事情她不注意,一提到孙子她眼睛就圆了。这说明什么?她心上真有,那叫忆念。我们如果能够像这些老太太,把阿弥陀佛当作孙子就行了。心上真有,说别的她不注意,不放在心上,一提起阿弥陀佛精神就来了,那就是念佛人。你看看,不一定佛号挂在口上,心上真有,这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上真有,这才行。什么事情摆在面前,这是第一,其他都排在后头,都不重要;这样念佛才能成功,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这才决定能往生。否则的话,有口无心,一面念一面又拉拉杂杂的想,拉拉杂杂的,这个不行,这个没用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