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9集
发布时间:2024-03-08 09:23:48作者:念佛网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人能如我存心」这句经文,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接著来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注解里面说这句话我们要看「存心」这一部分,然后再看「人能如我」。存心这个心是什么?这里面有大学问,佛家把心的学问讲得可以说是究竟圆满,儒家真正大儒对心的学问也是探究得很深,特别是北宋以后程朱学派,还有陆王学派。陆王,陆是陆九渊,跟朱熹是同一个时代,王就是明朝的王阳明,他们把这个性理之学也是发展到很高的一个境界,跟佛法里讲得很相似。所以这些大儒都是学佛的,他们从佛法里面吸取了这些智慧,使到儒学也能上一个层次。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就讲到,朱熹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学佛,朱熹先生号晦庵,所以也称他为晦庵先生。他十八岁的时候跟他的老师刘屏山出去游玩,当时他老师以为朱熹有志於科举功名,有一次在他的行李袋里面发现了什么?只有一部《大慧禅师语录》这本书,他觉得很奇怪,怎么朱熹他还搞起禅来了?可见得朱熹他本人早年就学佛。大慧禅师也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禅师,他的风格是参话头。朱熹十六岁就皈依三宝,请大慧禅师的传法弟子道谦法师给他皈依的,当时他非常喜欢禅宗,几乎要弃儒学佛。所以怎么可以说朱熹他没有学佛?安士先生他还说到一段典故,就是朱熹在年轻的时候跟他的这些学友们,有吕东莱、有张南轩,跟他们这些人常常去拜访禅师,包括大慧禅师的弟子道谦禅师,谈经论道,跟道谦禅师关系是最好的,常常在谈话当中有所悟处。后来他在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集注》里面谈到了心性,这些说法跟禅宗非常相像。到朱熹晚年他居住在小竹轩里头,也常常读诵佛经,而且还有写一些禅诗,有一本《斋居诵经诗》留世,所以怎么能够称朱熹他不懂佛法?有的人说朱熹是辟佛,把佛法排斥,实际上朱熹本人他是学习佛法的,不能够说他不学佛法,而且他在佛法中得到很大的益处,对他自己的学问有很大的帮助。安士先生引用了一个比喻来说,他说当年鲁公跟孔子谈话,谈得非常投机,孔子也很赞叹鲁公说你很有学问。鲁公说我说的这些不是我自己的,都是我的老师传给我的。结果孔子就非常赞叹,更加赞叹鲁公,他说「君行道也,直心即是道」,你正是在行道,你这个正直的心就是道。什么是正直的心?实事求是。你的这些学问,你说你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不是自己发明的,这就是正直的心,不是虚伪的,不是在那里冒充自己有学问,这样子反而在行道。
这里安士先生说,「然则爱晦庵者,正不必为晦庵讳也」,这句话说得很妙,晦庵是朱熹,说真正替朱熹说话,爱他的,就不应该故意说他不学佛。实际上他的这些学问确实是从佛法中学来的,你实事求是才正是显出朱熹的正直,怎么可以避讳说?所以真正的大儒他一定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会有门户之见,更不可以排斥异己。儒释道三家的学问确实正如清朝雍正皇帝所说的,「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所说的道理都是出於一个本源,那就是心性,所以所行的道也就相互不会违背、不会矛盾。
我们来继续看安士先生的注解,他下面是论心。这是谈「人能如我存心」,这个心是关键字,把心弄明白了你就知道怎么存心。这里讲的很多是有哲学的内容,谈到本体的问题。实际上佛法里讲的心还不是哲学,因为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它是能生,宇宙是所生,这能生和所生是二不是一,这是哲学讲的,它是讲二元,对立的。但是佛法这里讲的就更高了,比哲学高,它讲到能生和所生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心是本体,它能生相,这些境界,境界是所生,而能生的心和所生的境是一不是二,这是哲学说不到的。所以民国的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非哲学也非宗教」,而是什么?欧阳竟无大师没说,他只是说「是今时所必需」。我们师父给它定义得太好了,佛法是教育。教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教这个内容。把真相搞清楚了有什么好处?有三个好处,头一个断恶修善,你能转恶为善,第二个转迷为悟,你能开悟,第三转凡成圣,你成圣人了,佛法称你作佛、作菩萨,三大好处,这是教育带来的效果。
所以这里安士先生给我们论心,这个学问真的是非常深奥宽广,不是简单的这一、二个小时能够论得完的,但我们这里时间的关系,也只能简洁的说。实际上整个佛法讲的是什么?讲心法。所以它这里讲到,第一心不在内。我们要了解这个心,首先去找一下心在哪里?这是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的,《楞严经》发起的因缘很特殊,佛到王宫里去应供,那时正是结夏安居以后,国王邀请了释迦牟尼佛去应供,阿难就一个人,结果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见到阿难,由於宿世的因缘,生起了情爱,就用魔咒迷惑阿难,让阿难差一点就犯了戒。释迦牟尼佛知道,赶紧去救阿难,派出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破除摩登伽女的魔法,把阿难救回僧团来。当时阿难非常惭愧,很忏悔,世尊就问他,当时你初发心要出家的时候是发了什么心?好像问到点子上了。你看帝君这里说「人能如我存心」,你要学帝君的存心,这心要正。佛问阿难你发这个心要出家,这个心要正,你发什么心?结果阿难就说,当时因为羡慕佛的相好庄严,佛的相好不是父母血肉所生的,这种庄严相好一定是修出来的,羡慕佛的相好,因此跟著佛出家修道。佛又问他,你说你发出这个心,我且问你,你眼睛看到这个相好心就生起羡慕,那么你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就问他。阿难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佛否定了,这就是楞严会上著名的「七处徵心」。这个徵就有问或者是招请这么个意思,把这个心找回来,这叫徵心。
你心到底在哪里?阿难讲了好多个地方,说心在身内,或者心在身外,或者心就在六根里面,或者心又在中间,不在内也不在外,在中间,都否定了,或者说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看到了心就有了,没看到心就没有,都不是,乃至是什么?乃至心无住,不著在哪里,这些说法统统都被佛给否定了。安士先生在这里也是按照这样的一个理路给我们来论心,我们姑且不讲《楞严经》当中的七处徵心,讲起来太长了,我们就依安士先生的这段注解,他讲第一心不在内,这个内就是身体之内,一般人都认为心就在身体内,我的心脏。就像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讲的心有三种,第一种肉团心,肉团心在我们的体内,那是父母血气所生,那个心脏不是我们的心,它会随著身体的生死而生死。哪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不在体内。第二个心也不在外,不在体内是不是就在外面?外面的是什么?外面的是境界,外面的是所见所知,这个心是能见能知,那外面的境界怎么是你的心?如果说是你的心在外面,那你身体里面的东西你就感受不了了。譬如说你身体里头肚子哪痛了,身体哪痛了、痒了,你都有知觉,如果说心只在外不在内,那么你不应该感知到有痛,你身体内的东西不应该感知到苦乐这些感受、忧喜的感受,你就不应该有,你有,证明心不在外。
第三心不在中间,心不在外,也不在内,那一定是在中间。这中间,身体不是外就是内,你说中间,那中间就是这层皮肤隔著,难道心就是你的皮肤吗?这个皮肤里面的肉都是污垢,难道那是你的心吗?所以心也不在中间。第四讲到心非有在有不在,这也是阿难想出来的,阿难太聪明了,他想了七个地方。一般人叫你找心,你讲了二、三个就不错了,他能讲七个地方。他说既然心不在内、不在外、又不在中间,那应该是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就是你譬如说见到外面的色,看到外面的景色,你起心动念了,这个时候心就在了,如果你没起心动念,那就不在,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讲得又高层次了。佛也否定了,心不是说有在有不在,有在有不在的那个心是叫做六识,是你的妄心。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当中讲的,这是缘虑心,就是你遇到缘你会起分别执著,在一切善恶境界上种种分别这个心那叫做六识。譬如说,这是安士先生举的例子,一个男子看到一个美女在面前就生起了爱染,这个心是妄心,是眼见到外面的色产生了识,眼识,这个东西有在有不在,遇缘则产生。又譬如说我们吃酸梅,吃到口里你就自然觉得它的那个酸味,你就有这种口感,舌尝味你就会产生识,舌的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会产生识,这是分别执著。这种心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如果把它当作是真心,那就会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安士先生讲的一句话,说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有这个识心,它就是你生死根本,被境界所迷惑而产生分别执著,让你的本心埋没。这个是痴人,愚痴的人,把这个妄识当作是自己本来的心。
因此,心是什么?中峰国师说到第三种心,叫灵知心,灵知心它是真心。这种灵知心,所谓「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它是在林林总总一切境界里面它不会动摇,本自清静,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历三际以靡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动摇过,没有生灭过。「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形容这个本心它没有对立,叫独照,它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卓尔不群就是形容它没有对待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人的境界上它没有增加一点,在凡夫的境界上没有减少一点,众生跟诸佛同是这一颗真心,我们即使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绝没有少它一分,只是诸佛他悟了、他明白了,明白自己有这个本来的真心,他不会被境界所迷惑、所动摇,凡夫迷在境界上,忘失了本来真心,区别就在这里。这个真心它才是宇宙的本体,所以这里讲的「心含太虚」,这才是讲到真正的心。太虚就是虚空法界都包含在心内,换句话说,这个真心是遍一切处的,一切万法都离不开这个真心。就好像佛常常用作梦这个梦来比喻,作梦的心是个妄心,我们且不说妄心从哪来,我们单看这个比喻,妄心生梦境,那么你在梦境中见到虚空法界、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它不都包含在你的心之内吗?你这作梦的心不就含有梦中的太虚吗?那么又问了,你梦中的种种境界不正是你自己的心吗?所以心不就是正遍满了梦中一切境界吗?你明白了,确实原来梦境里头样样都是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心境一如。
我们现前的这个虚空法界一样的道理,也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对凡夫来讲这是妄心,变现这个太虚(虚空法界),可是你悟了,这个心就称为真心。什么叫悟?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真心。真心的作用是能现,现虚空法界。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这里头加上他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把真心所现的境界给变了,这个时候真心我们称它妄心,妄不是它本来是妄,而是因为我自己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我这分心就叫妄心,其实妄心和真心是一个心。那我变了什么?把原本所现的,这叫一真法界,变成了我现前看到的六道轮回。这里我们要认识这个心,心本来真的是含太虚,《楞严经》上讲的,「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於太虚里」,十方虚空就是整个宇宙,它怎么来的?生汝心中,在你心中所现的,而且你的心比十方虚空还要广大得不得了,这十方虚空好像一片云点,一朵云在太虚里,就在晴空万里的天空有这么一朵云,十方虚空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实际上它的大小比起心来讲,就好像天空中一朵云一样,像云对天空一样这么样的比例,可见得心的浩大,那才是我们的常住真心。这里论心论到了绝处、究竟处、根本处,所以要如我存心那就是要如诸佛存心,诸佛的心就是这么样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跟诸佛境界就是平等的,一切的福报、智慧、德能、相好你统统具足,跟诸佛无二无别。所以真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你这个福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这讲的是真相。如我存心这个如字里头意思也很深,安士先生这里就没有多说,实际上你看佛经里面每一部经前面一开头都讲「如是我闻」,这个如真的意思也是无尽的,可以说一个如字就涵盖了三藏十二部整个佛法。为什么?正所谓万法皆如,这个如就是讲到跟性体是一不是二。万法怎么来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不出我这一念心。所以如心,这个如我存心的如其心这就是真相,真的整个宇宙都是如其心,也就是一切相都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彻悟本性他也就通达万法了。这是安士先生给我们拈出佛法里面讲的这个心字,大凡我们修行人烦恼断不了,那就是因为没有明这个心,没有明心就很苦。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他去拜访初祖达摩祖师,向他求法,因为他自己心不安,他跪在雪地里,当时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外面天下著大雪,跪在那里跪了很久,雪都到膝盖了,达摩祖师都不理他,慧可最后没办法,他把自己身上带的戒刀解下来,就拿刀一下子把自己的左手臂给砍下来,然后右手拿著左手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鲜血染红了雪地。达摩祖师这一看,开口了,问他,你何苦来?慧可大师说我心不安,祈求大师为我安心。你看这个心不安多苦!他要用自己的身体、生命来换得心安。我们凡夫迷在五欲六尘当中,可以说都是麻木了,心不安自己都觉察不出来。慧可他的境界很高,他能觉照出来,他想要安心,发现自己真的是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确实是一个很苦的事情,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他向达摩祖师这样求法,很真诚,至诚感通。所以达摩祖师就跟他讲,他伸出手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看这句话问下去,就让慧可大师反观自己,达摩祖师问我要心,我心在哪?这就好像楞严会上世尊问阿难你心在何处一样的道理。找!心在身内?不是。心在身外?不是。在中间?也不是。在六根当中?也不是。有在有不在?也不是。到处找,找了半天找不到,慧可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这时候达摩祖师就说了一句,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把心给安好了,就在这言下慧可大师大悟,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於是达摩祖师就把衣钵传给二祖。
只要能明心,《坛经》上讲的,那就是天人师、就是佛。慧可大师找心就像阿难找心一样找不到,阿难他很会说,慧可没有说,他是说这个说那里,在外面在里面,说了一大堆,结果世尊都给他否定了。否定就是为了告诉他,那些都不是你的真心,那些都是你的妄心,全都不是真的,一直追问到最后,追问到妄心没有地方落脚。就像慧可大师讲的「觅心了不可得」,他觅这个妄心也了不可得,妄心顿息真心就现前了。所以真心为什么不能够显现?就是被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我们就见不到真心,你喀嚓一下把这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真心就显现了。显现以后,那你的福报就不是修得的福报,是自性本有的性德流露。所以底下那句讲:
【天必锡汝以福。】
这个『福』那就是无量无边,同诸佛如来一样。这个『天』也就代表什么?自性,性德自然流露,这是讲到佛法高级处。回过头来我们来看这句话,帝君讲「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首先我们要存一个良善的心,不能够像慧可大师一样明心见性,至少我们要存一个像帝君那样的纯善的心,就是前面讲的「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么做,这种存心也不错。感得什么因果?就是天必赐汝以福。安士先生他「发明」解释,他说到,「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锡汝以福是果」。《文昌帝君阴骘文》版本里面用「锡」,「锡汝以福」这锡字其实是念赐,跟赏赐的赐是通的,就是天赐福於你的意思。这是讲到因果,善因得善报,这是自然感应之理,其实天哪有什么分别?这个福善祸淫的道理全都是自然感应的,里面没有任何主观意思,自然而然。「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发无爽」,这个必字说得很肯定,为什么?因果丝毫不爽,你种瓜必定得瓜,种豆必定得豆,错不了的,不可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所以毫发都不会有差错,这个爽字是差错的意思,不差一毫。因果是宇宙的真理,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亘古不变,中国如是,外国亦如是,地球如是,其他星球亦如是,整个宇宙皆如是。因果道理它是宇宙的定律,因果怎么产生的?有宇宙的时候就有因果,这个理讲得就很深。佛法里讲的,宇宙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只要有念头就有宇宙,念头就是因,感得宇宙的境界,这就是果。你是什么样的念头,就感得什么样的宇宙,因果是同时,丝毫不爽。如果没有念头了也没有宇宙了,所以因果跟宇宙是同时产生。而念念都在相续,所以就因果在相续,我们就看到宇宙在相续,它遵循著因果的定律在相续,这个绝对是真实。
底下讲「非如穷措大所谓,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穷措大,其实在《聊斋志异》里面有说这个话,就是指贫穷的书生、读书人,一种带讽刺味道,穷措大。「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叔世是指世道衰了。这句话就是说那些穷书生他们的错误见解,认为说上古时代有因果,有天道好还的道理,但是在衰落的世道里面因果就看不出来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管在什么世道,因果决定没有差错。下面安士先生解释「天」这个字,天必锡汝以福这个天字也有很多的学问。「天字有就形体言者,有就主宰言者」,这是从形体上来讲,或者是从主宰这个意思来讲,这个天字有不同含义。「就主宰言,则所谓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儒家里称皇皇上帝这是天,它是主宰,主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类吉凶祸福这个命运。「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这是后来的这些儒学的发展,有一些儒生他忌讳说上帝,他不想讲这些名相,他就用一个理字来代替,来代替做主宰。这样说当然也没什么不对,不过这底下讲,「然世人说著上帝,犹有畏惧之心,若止说一理字,谁人畏之」。虽然道理讲得没错,你讲一个理来代替上帝,说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它在效果上就有不同。因为世人,一般说上帝,听起来就有畏惧之心,不敢得罪上帝,你就说一个理字,这好像没人害怕,特别是当一个人不讲理的时候,你跟他讲理,那没用。这里是举一个例子说,「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发,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圣像,彼女正在烧香。此时虽极恶之人,亦惕然知惧,未必遂敢於玉皇像前肆行无忌也」。这个例子讲得很明显,如果在一个密室里头,一个歹徒见到一个美女,起了邪念,正想干坏事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密室里面供著有玉皇大帝、皇皇上帝的圣像,而且这个美女在这个密室里头正在拜著上帝,向他祈祷。这么一说,那个歹徒心里也有所畏惧,不敢冒然动作,他总是有所敬畏,这是跟他讲有上帝的好处。
底下讲「若但告之曰,汝之所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则得罪於名教,不可以为君子」。如果不用上帝这个名词而用理字,那会有什么效果?他要干坏事的时候,你告诉他,你这样做这是不符合道理的,不应该这么做的,你是违背道理,你会得罪於名教,违背圣人的教诲,你就不能够称为君子了,你看对他这样的一个人你说这种话。底下问了,「试问此人,当奋然勃然之时,果能闻之而顿息否?」你跟他讲要有理,要遵守伦理道德,当他淫心大发的时候他怎么能够控制得了?他能不能够听到你讲的这个话马上淫心顿息?这个太难了。这就是说明这两种说法,一种说皇皇上帝,一种说是理,哪个好处多?所以当人伦理道德的教育都规范不了他的时候,他已经不知廉耻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规范他,那就是因果,让他生起畏惧之心。所以因果教育能让人不敢作恶,这个强度、这个力度甚至要比伦理道德教育要大得多。伦理道德教育是让人耻於作恶,这个用在平时,平时要多学习圣教,发愿做圣人、做君子,这个很重要,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起作用的是他的这种畏惧心,因果教育叫人不敢作恶。所以难怪印光大师常说,要挽回世道人心,若不用因果报应,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无如之何,也是没有办法。说明因果的教育确实是要挽救世道人心最关键、最有效的教育,通过因果来讲伦理道德,这样好,而《文昌帝君阴骘文》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讲的是因果,可是里面全都是讲伦理道德,这样的效果好。这是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底下说「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劝化学者」,所以把天做为主宰,真的有玉皇大帝、有皇皇上帝、有天地鬼神,这么一说可以劝化学者。「有功於儒教」,儒教就是让人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让人成圣贤,不要做凡夫。人常常存有皇皇上帝,常常存有天地鬼神这个心,自然他就能够慎独,在暗室屋漏当中他也不敢得罪天地鬼神,这个教育的效果就出来了。所以「若但就理言,徒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不可以为训也」,这是安士先生主张讲这个天要用主宰的意思,讲上帝、讲天地鬼神,讲理虽然没错,天就是天理的意思,但是这样子有一个反效果,就会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为什么?现在人不怕天理,他敢造恶业,他不讲理,他没有耻心。那要怎么给他讲?要讲天地鬼神,他自私自利,但是他如果做坏事他自己会得恶报,这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他害怕,他有畏惧心,这就有效果。安士先生小注里面说,「人人知畏惧,便是治天下之机;人人无忌惮,便是乱天下之机」。这真的是佛菩萨的理念,对现前这个社会,安士先生讲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那正是盛世的时候,大家都懂得礼法,但是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安士先生已经说这个话了,要用因果报应来讲,要讲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真有,不是假的,现在这些西方科学家都已经证实了人死了以后他有灵魂存在,他用实验已经证明有这些鬼神存在,不能说是假的。那就要大量的宣传,让人人知道畏惧,这是什么?治天下之机,让天下太平的关键,这个机是关键。我们讲要和谐世界,靠什么?第一要靠因果教育,这是最有效果的,让人止恶行善,这是需要有识之士去推广。如果人人无所忌惮,他不相信天地鬼神,像西方这些国家都不相信上帝,很多教堂都关门了,人都相信科学,说上帝都灭亡了,无所忌惮。中国人如果不讲究因果报应,认为天地鬼神是迷信,这也无所忌惮。那是什么?乱天下之机,天下会乱的,社会就出现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为什么?人他不怕、他敢造,这就很难治理。你用法律?法律它太不完美,太多漏洞,真正想要犯罪,法律奈他如何?当人的欲望无限制的膨胀的时候,法律已经对他没有作用。所以要让他知道有报应,你自己要对你的行为负责任,这是在他内心当中建筑一道行为规范的防线。所以安士先生在这里讲这句话,这种用心非常良苦,希望我们有识之士大力去推广因果教育。
底下说「况世间万事万物,何处不可说理,天固即是理,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谓性,竟是理命之谓理,思之,不觉失笑」。这是讲到这个理,实际上天下万事万物不都是有理在?有其事必有其理,所以这个天当然它是理。这里说的性,这个性也就是本体的意思,本体也是理。「天命之谓性」,这是《中庸》里的话,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讲的性跟天命讲的意思相同,都是讲到这个本体,如果是讲理,这是讲到了哲学的范畴。让一般凡夫领会这层意思是不容易,要让他领会这层意思他才能够断恶修善,那太难了,你还没有把它说明白,可能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要治天下,最快速、最有效的,就是放下这些哲学的范畴,直截了当给他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就是理,因果不就是理吗?因果它不就是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吗?你讲因果不等於是讲性理吗?还放下因果别求性理吗?不必!因果就是性理的相、性理的用,你把这个性理落实了。这事我们想想,他说「不觉失笑」,你把因果和性理分开,这不是好笑吗?我们要真正有用的我们就去用。这是安士先生给我们讲注重因果教育。
底下继续讲这个天,他说「象山先生六岁时,忽问天地何所穷际,思之,至於终夜不寐」。象山先生就是南宋时代的陆九渊,陆九渊他做过一段官,但是他志在隐居山里的生活,他是住在江西的龙虎山,因为龙虎山那个地方有点像是一只大象,后人就称他为象山先生。这位陆九渊也是对於理学有非常大的贡献,他的贡献实际上不亚於朱熹。这个人很有悟性,从小就表现出这种天赋。他在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问他父亲说,天地何所穷际?他说天地,就是讲我们宇宙,他说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他父亲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他自己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终夜不寐,真的是废寝忘餐,晚上思考都没有睡觉。他后来,这是有点像修禅的,有一些问题,虽然不能够明了,但是存疑。这个疑情很重要,禅家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有这个疑情,虽然你不明白,这个问题弄不通,但是存在心里,像参话头一样,参究,到底宇宙有多大?这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都给控制住了,你就用这种疑情压住其他的方面,这也是修戒定慧。
到了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问题突然有所悟,这个悟就不简单,他悟的是什么?他说天地万物都是在无穷之中,宇宙是无穷,然后他写下一句话,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个话不简单,他就是讲,宇宙里的所有事物是自己分内的事物,就是自己本有的,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的事,说我的事情就是整个宇宙的事情。他有这种悟处,这很难得。后来他就一直钻研儒家的学问,他讲学当中就把这种所谓的心学的理念,就讲心的学问,融入他的讲学当中。他在龙虎山虽然是隐居,可是因为他的德行、学问远近闻名,找他的不下几千人,他就在那里开班讲学,讲心性的学问。他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讲的就跟佛法很相似,基本就是一样。他讲这个心实际上就是真心,我们当人的自性,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他说圣人也好、我们凡人也好,这个心是相同的,千世万世之前的人和千世万世以后的人,这个心也是相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超越时空,它是宇宙的主宰。他的这种学问后来发展成一种新的理学,王阳明,这是明代的著名的学者,继承了他的学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是陆王学派,跟程朱学派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程朱,我们刚才讲的,就是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朱熹是二程后面的弟子。朱熹也讲性理的学问,但是他们讲的不一样,主要观点在於什么?朱熹认为要通过学习研究整个宇宙的这些万事万物的现象,然后才能够明白宇宙的本体。所以你看朱熹解释《大学》的「格物」,格物他是说格尽事物之理,格就是完全都弄清楚万事万物的理,那么你才能够致知,你才能够整个了解宇宙。这个思路陆九渊(象山先生)不同意,他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只要你能明心,整个宇宙万物之理你就统统明白,这跟禅宗讲的是一样的,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向外探求宇宙万物之理,而是向内求。历史上很有名的陆九渊跟朱熹两个人的辩论,他们有好几次的大辩论,有一次是鹅湖对辩,这是很有名的,两种学说的探讨,这对儒学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这是属於一些常识,我们有所了解。
底下他讲到,「今白发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头上所戴者为何天,则亦蠢然一血气之伦而已」。这是安士先生他讲,陆九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思索天为何物,宇宙有什么样的边际没有,想这些大问题,现在白发老人,这是讲人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这些人生宇宙的大问题,活到老年也是白过一场,这很可惜。天天在日头底下都不知道头顶上的苍天是什么,蠢然一血气之伦,这讲得是很不客气,这等於是像行尸走肉一样。这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懂得天是什么,宇宙是怎么回事,我们在这个宇宙当中应该怎样的抉择我们的生命的去向,这些都是大问题,有智慧的人应该去思索的。底下又说道,「伊川先生访邵康节,指面前食桌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伊川先生也是著名学者,这是程颐,刚才讲的二程,程朱学派,他就是程颐,这是弟弟,哥哥叫程颢。程颐他访问邵康节,邵康节他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命理学家,他精通《易经》,对於预测未来这些学问登峰造极。他有一本书传世,叫《梅花易数》,很有名的,就是教导如何占卜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大学问,不是迷信,因为凡是一切事物,它都有一定的徵兆,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都会有徵兆,会看的人通过徵兆就能预测未来。邵康节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学问非常高,但是他无心於仕途,他不想出来当官,他喜欢隐居的生活,所以他在洛阳闲居将近三十年。当时二程(程颐、程颢)他们也跟邵康节住在一起,邻居,他们常常一起讨论、一起出游,这是他们讨论的其中的一段话。程颐指著面前的桌子就问了,「此桌安在地上」,桌子摆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问得好,桌子既然在地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那么请问,天地又安在哪里?这是大问。然后邵康节,底下说「康节极与论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合之外」,邵康节因他这么一问,给他说出一番宇宙大道理。「极与」就是说尽了,跟他说尽了天地万物的道理,以及六合之外,六合讲的是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上下称为六合,六合之外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意思,天地之外这些大道理。所以大儒真的是他对这些道理也都能通达明了。
底下说「伊川惊叹曰,生平唯周茂叔论至此」,这段话是出自《圣学宗传》。伊川就是程颐,听了邵康节的回答以后惊叹不已,他说他生平只听过周茂叔讲过这样的大道理,周茂叔就是周敦颐,就是二程的老师,只有他老师能够说出这样的大道理,今天听到邵康节先生也这么说,所以非常惊叹。底下说「嗟乎!谁谓古之大儒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所以真正大儒他们也对心性的学问研究很深,天上天下宇宙中一切事理他们也能很明了。底下说「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而晦朔与春秋究何尝废哉」,那是用个比喻来说明我们人很渺小,如果不去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的是好像在这个人生空走一遭。朝菌,早上的细菌,朝菌它不知道晦朔,晦朔这是指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叫晦,三十称为晦,一个月初一叫做朔。朝菌只是朝生暮死,所以当然它生命不可能延续一个月,它就不知道有晦朔,不知道有初一到三十。蟪蛄是一种蝉,身体很小,这种蝉它是紫青色的,它不知春秋。一般这种蝉它的生命只有两个月,它活不到一年,不知道有春秋更替,四季的更替。虽然它们不知道,晦朔与春秋又何尝废哉?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但是月初月末照样存在,春秋照样存在,不因为这些小动物它不知道,晦朔与春秋就不存在了,就废掉了,不是,它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讲的这是唯物主义,这客观事实,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人要懂得,虽然我们对天地鬼神的这些道理还不了解,正如朝菌不知道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一样,但是天地鬼神又何尝废哉?你不能说它没有,只是你还不知道。因为我们很渺小,我们在宇宙里面真的就像这些细菌一样、像小蝉一样这么渺小,所知甚少,怎么能够狂妄自大,说不知道的就没有?
下面说「然则三界内,实有二十八天」,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确确实实有二十八层天,不能说你没看到就说它没有。「何得不自附於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而与之语哉」,这是讲为什么不把这二十八层天的这些事理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著作的后面?濂溪先生就是周敦颐,这样使到追随他们的这些后来的学者也能够知道。这是安士先生的一段感叹,周敦颐、邵康节他们都是大儒,他们通达宇宙的真相,他们知道有这些天,可惜没把这二十八层天的这些事理附在他们所说的这些著作后面,所以后人就不知道了,这是很可惜的。底下安士先生给我们列举这二十八层天,给我们讲这二十八层天怎么回事。这在佛法里讲得很多,我们这里简要的给大家做个汇报。天必赐汝以福,我们把这个天给弄明白,首先讲欲界,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这是从低往高这么讲,第一层叫四王天,四王天这是讲有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他们分管四大部洲,他们的宫殿跟日月相齐,这是四王天。往往我们到寺院里面,进到天王殿,看到两边所站的四大天王,他们是护法。第二层是忉利天,忉利天这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在佛法里称为帝释,释提桓因是他的名字,他所居住的。他所居住的宫殿四周围有八方,每一方各有四大辅臣,四个大臣子,四八三十二,加上帝释居在当中,总共三十三,所以这个天也称为三十三天。再往上那就是到了夜摩天,夜摩天就是欲界里面他有禅定功夫他才能生到这个天,前面四王天和忉利天是靠我们修福就能够生到,但是夜摩天不行,夜摩天是福上面还要加上定功,不过这个定功还没到家,叫未到定,他生夜摩天。这种天以上就不是道家、仙家他们所能够知道,因为他们要修定功才能到达。通常我们一般讲的天都是指四王天和忉利天,玉皇大帝、皇皇上帝都是讲的帝释天主。再往上是兜率天,相传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内院讲经说法,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所以他现在在兜率内院讲经说法,这是兜率天。佛成道之前必定是居住在兜率天内院,因为兜率天称为知足天,知足才能成佛,还有不知足这就不能成佛。知足就什么都放下了,这就成佛了,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了。第五是化乐天,化乐天上面是他化自在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化乐天的天人生活非常快乐,他能够随意化现出东西来,他享用的这些东西,只要动念头就有。我们讲他们的科学水准太高了,只要念头一动,他就能够变现出东西。现在我们用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的转换这个概念来讲,就是他们这些人能把能量随时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现在我们科学都能明白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那能量能不能转化为质量?同样可以。
最近,这是前两年,在澳洲国立大学,我曾经到这个大学去讲过课,这是很好的大学,他们那里有一位物理学家,是华裔的教授,他成功的用实验把一束激光分解开来,也就是把质量转化为能量,然后又在一米远的地方重新把这些能量组合成光子,就变成物质,光子也是物质。虽然是用实验证明,那是已经为我们证明能量现在可以转化为有质量的东西,转化为物质。当然这个实验是非常初步,但是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能量可以转变为物质。化乐天人他就是有这个本事,随时他要吃什么,把能量转变为物质,他就可以享用,吃完之后,这些碗碟,他又可以把这些物质变成能量化掉,不用洗碗,所以很自在。像上面的他化自在天更了不起,他是他化,不用自己化,就是他自己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有化乐天的天人化现出来供养他,这叫他化自在。这六层天都属於欲界天,愈往上生活水平愈高、福报愈大,但是他都属於欲界,也就是他们离不开欲。什么欲?我们讲的饮食男女之欲,他还没离开,但是愈往上的天人他的欲望愈低,愈往下的欲望愈高。所以如果人的欲望大的,他的生活层次一定是低贱的,人到无欲无求他的层次才高。这是欲界六层天。
还有色界,再往上,色界总共十八层天。色界就是欲望完全控制住了,没有男女饮食之欲,不是说他的欲望根除了,只是他能够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就是这个念头他不起,但是他根还在。如果这个根都断了,那他就不是三界的人,他出三界了,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才叫离欲,阿罗汉。他们有欲,只是欲控制住,不起现行。这十八层天这个名相我们念一念,第一是梵众天,第二是梵辅天,第三是大梵天,这都是从低往高说,这三天称为是初禅,每过一劫的时间这三禅都会有火灾来毁灭它,所以他们的寿命只有一劫。一劫的时间,我曾经算过,根据佛经的记载换算,大概相当於十二点七亿年,这么长时间,这在人类看不得了,可是在天人来看这个时间并不长,所以天人他们有痛苦的时候。底下,第四天是少光天,第五是无量光天,第六是光音天,这三天称为是二禅,他们有禅定的功夫,二禅的功夫就比初禅功夫要高。禅定,也就是他的分别执著很少,欲望完全没有,完全没有了就不在欲界天,他们在色界,色界是他还有身体,还有物质世界,色就是物质。这二禅三天每过七劫就会有水灾毁灭它,所以他们的寿命只有七劫。下面第七是少净天,第八是无量净天,第九是遍净天,这三天是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就会有风灾毁坏它。我们讲的三灾(水、火、风),把这些一直到三禅的天人他们的宫殿都会毁灭掉,所以三禅以下统统都要受这灾难。
下面是第十天福生天,十一是福爱天,十二是广果天,十三是无想天,这四天,一直到下面,十四是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是善见天,十七是善现天,十八是色究竟天,这里总共从第十天福生天到第十八色究竟天统统是四禅,四禅称为是福天,就是三灾达不到,他们不受这个灾害,所以叫福天。这其中,后面五种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五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有圣人居住的地方。所谓五不还天就是证得阿那含果以上的天人居住在此地,他不会再回到欲界来,他就在色界修行,最后出三界,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它叫不还天。这十八天都是享福的。
这底下有一个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它是色究竟天最顶,它不属於单独的一天,因为他是天王,等於他是整个娑婆世界三界的统率,他是天王,把他单独列出来。这是讲的色界天,色界天虽然没有欲望,但是还有物质世界,还有身体。再往上到无色界天,无色界有四层,所谓无色界,连物质的世界都没有,身体也没有,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我们讲是个灵性世界,只有灵,没有肉体、没有物质,这是禅定功夫更深了。这四层天,第一叫空无边天,第二是识无边天,第三是无所有天,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天。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天,天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就是八万四千再乘上十二点七亿年,这么长的寿命,这是三界里面寿命最长的天人,因为他的定功最深。
可是寿命到的时候他还是要堕落,所以佛称三界为火宅,只要你没有出三界,你还是要受轮回之苦。而且这些天人,因为他已经是最高了,他寿命到了他就肯定要下堕,而且堕落通常是堕到非常深的恶道里面。譬如说刚才讲四禅天里面有一种无想天,无想天是修的一种外道无想定,他们的果报,他们是有五百劫的寿命,享受著这种无心的禅定的妙乐,可是他的业报受满了,就是他福报消尽了,定功失掉了,结果他们就要堕落。他们以为这种无想定的境界就是佛讲的涅盘境界,他听佛讲说有涅盘,他以为这就是涅盘,等到他定功失掉以后他会起邪见,他会谤佛,他说佛讲的涅盘根本没有,这是假的,骗人的,完了,谤佛、谤法,堕到的是阿鼻地狱里面去,所谓登得高摔得重。这三界里面这么多天,大部分的天都是凡圣同居,就是有凡夫也有圣人,只有两种天,一种是初禅天的大梵天,大梵天王他是凡夫,还有一种就是刚才讲的无想天,修无想定的,他们是凡夫。大梵天王他对於业报轮回的道理还不是深明了,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众生的主宰,所以他很狂妄自大,说他自己是造一切天地人物的造物主,这是属於邪见,其实众生都是业力轮回而来的,不是什么造物主。我们刚才讲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是什么样的念头,他要遭受自己念头所现的果报,所以这是在业力当中受流转,不是大梵天王,宗教里讲的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这两种天他是凡夫,就只有凡夫没有圣人,其他的天界里面是凡圣同居。这是给我们讲到天,天必赐汝以福,可以说天人他们都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们都是五界十善修得很好,才能够往生到天道。所以当他看到众生行善积德,他们会很欢喜,他们会帮助他。所谓天赐福,一方面有因果感应之理,另一方面,当然事上讲这是真正有这些诸天天人来帮助、来保佑,这是真的,你要求得天的保佑,不是说你去买很多供品去巴结、贿赂,那没有用,天不吃这套。你用什么来感得他们的保佑?要用自己的阴德、善行,就像帝君讲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要用我们的心去感。人以善感,天必以善应之,这就是天必赐汝以福的道理,总离不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爽。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集) 2008/10/1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