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契理契机——人间佛教主要思想略述(振仁)
发布时间:2024-10-24 08:33:43作者:念佛网正本清源 契理契机——人间佛教主要思想略述
福建佛学院第十届师资进修班 振仁 目次: 前 言 一、人间佛教思想核心 (一)“人间佛教”之对治义(二)“人间佛教”之显正义 二、人间佛教思想根源 (一)世尊是法的创觉者
(二)法与律是直接源头
(三)僧伽是其体现 三、人间佛教思想主要内容 (一)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
(二)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 1、阐扬中期佛教之解
2、宏传中期佛教之行 (三)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结论 正本清源、契理契机 ——人间佛教主要思想略述 “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港台及东南亚各地蔚然成风,在教界、学界及社会其它各界亦掀起了空前之热潮。慈善、教育、理论研究等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佛教世俗化、庸俗化之隐患亦初露端倪。这些现象,如仁俊法师所言:“表面看,兴盛得气象万千,但是,与佛法本质——‘淳朴’、‘正直’、‘真实’对看起来,则特别显得太热闹、浮靡、错杂、浅泛、疏隔,疏隔得山头林立,各自为是。”1于是,部分人士对“人间佛教”之倡导提出质疑。如台湾学者李元松,认为“人是充满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的凡夫”,对以人为本之菩萨行表示怀疑,丧失了对人间佛教真义之自信,另寻依托。2如此看来,澄清纯正之人间佛教思想,以避免误解和谬解,引导人间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已是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人间佛教思想之核心、根源及其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探求印顺导师著作中关于人间佛教之主要思想,以供参考。 一、人间佛教思想核心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3以下由“人间佛教”之对治、显正二义略述其思想核心。 (一)“人间佛教”之对治义,即以人为本,对治死、鬼、神与永生。佛教有五趣说,而“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间,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狱;饿鬼与畜生,可说在人间的旁边,而也可通于上下。”4“如不能重视人间,那幺如重视鬼、畜一边,会变成着重于鬼与死亡的,近于鬼教。如着重羡慕那天神(仙、鬼)一边,即使修行学佛,也会成为着重于神与永生(长寿、长生)的,近于神教。”5所以,“人间”二字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和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
(二)“人间佛教”之显正义,即以具烦恼身之凡夫而发菩提心,行十善业,修利他行,向于佛道。如此历程,分为三阶。第一阶段,由凡夫初发菩提心,即称凡夫菩萨。凡夫菩萨虽具烦恼身,而能悲心增上,“依据即空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行十善,积集资粮”6,进趣第二阶段之贤圣菩萨。贤圣菩萨指从三贤到八地的阶位,“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入圣,上求下化”7。由贤圣菩萨向上修学,直至八地以上,与佛之智证功德相近,即为第三阶段之佛菩萨。如是,由凡夫菩萨依性空慧(智),长大悲心(悲),发菩提愿(信)。庄严净土,清净身心,成熟有情。8从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次第进修,直至成佛。这样的人间佛教,才是“不失人身、不碍大乘,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9,才是“人·菩萨·佛”之真实历程。
由以上二义可知,人间佛教与迷谬的神教鬼教相决裂,不是贪求人天福报之人乘天乘,亦非急求自了之小乘,是以“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为思想核心、正直无曲的成佛大道。 二、人间佛教思想根源 佛世之三宝,存在于现实人间而以人为本,朴质而亲切,是人间佛教思想之根源。
(一)世尊是法的创觉者。释迦世尊10,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之释迦族王室。观农夫耕作之艰辛、众生相残之事实而生深切之悲痛,游四城门而感老病死之苦迫,发起求道与解脱世间苦痛之愿,踏上了寻求真理、拯救人间的出家之路。历经七年苦行,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说法度生四十余年,为倡导人间和平与身心净化,足迹遍布恒河两岸。不分种姓,不论国度,共沐法恩、同沾法喜。世尊示现的一生,是关怀人间、净化人间、即人间而自觉觉他的一生。世尊是人间的导师,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创觉者。
(二)法与律是直接源头。世尊宣说之根本教义,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五趣之中,唯有欲界的人才具备条件,本为人而说。而世尊所制之律仪戒,更是为人而设,其它四趣是没有的。可见法(含摄律)“本是为人类而说的,一切是适应人类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没有依地狱、天堂的情况而立法;如有地狱法与天堂法,那也只适合于地狱与天国,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信受的”11。所以法与律,是由人(凡夫)而超凡入圣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直接源头。
(三)僧伽是其体现。世尊为世间忧苦之解脱,而出家修道成佛,依“六和敬”建立和乐、清净的僧团,以僧团的力量来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六和僧团12,是以见和同解——思想的统一;戒和同遵——规制的共同;利和同均——经济的均衡为本质,而表现为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身心安乐清净的集团。僧伽之建立及其对佛法的弘传,表露了世尊倡导人间平等和平、身心安乐清净的本怀,为人间佛教思想之体现。 三、人间佛教思想之主要内容 人间佛教思想,是对佛法真义的抉择洗炼,同时面向现代,“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 13。以下分三点略述其主要内容。 (一)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14 世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有法与律两个内容,“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教的整体”15。律是世间悉檀,着重于时、地、人的适应,有“止持”之禁止恶行和“作持”之规范种种事项作法。法是“开示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理,教人如何发心修学,成就智能,圆成道果”16。用法与律并重的“集团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内心的烦恼,是根本佛教的特色”17。
由此可见,佛教原本是重视团体生活的。“现代社会也倾向于此,不但政治重视组织,就是农工商学等,也都组织自己的集团——工会、商会、农会等。”18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频繁对话交流,必将进一步加快社会集体化的进程。面对这“集体时代”19,人间佛教不能唯重法义而弃律于不顾,滋生个人自由主义;亦不可拘于古制而不能触类旁通,致使僧团之弘化举步维艰。应汲取根本佛教之精髓,把握法律合一的原则20,以恢复淳朴的集团精神。共建人间佛教之僧伽、教会、居士团体及慈善机构等,于集体生活中“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21,用团体的力量来宏扬纯正佛法,造福当代社会,规范自他身心。 (二)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22 1、阐扬中期佛教之解 缘起与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缘起与缘起性空寂,《阿含经》已有说到,而且是作为佛法的特质、菩萨道的特质的。但由于适应当时的一般根性——着重个人解脱,所以对缘起性空的中道,仅是略要的开示,而还没有广博的开演出来。”23中期佛教依缘起性空之一实相印,贯通《阿含》三法印之中道缘起,开展出菩萨修学之种种法门。而缘起与性空的统一,应把握其出发点——缘起,明了其重点——人本的立场。
放眼当今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24,成为各行业的中流砥柱。“如佛法不再重视适应青年根性,那非但不能进一步的发扬,且还有被毁谤与摧残的危险。”25青年人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意志坚强,不易领会“了生死”的意义。唯有依缘起与空统一的原则26、即性空之缘起而开显出之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菩萨法门,方能契合青年之心境。因此,人间佛教应重视“青年时代”27的适应,阐扬中期佛教缘起性空之中道正见,并摒弃鬼神化之倾向,养成人间的菩萨风气,摄导青年人发菩提愿、修菩萨行,将佛陀的正觉之音遍布人间。 2、宏传中期佛教之行 “中期是‘大乘法’的兴起,是菩萨行为本而通于根本佛法的。”28二乘行者急求解脱之自利,忽略积极的利他行。而“菩萨的自利,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相应”29。为利他而广学四摄、六度、戒定慧三学等,使自利行在利他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合一。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思想观念日益开放,耽着欲乐、贪恋世间成为普遍倾向。在这注重现实生活的“处世时代”30,希求福报之人天乘不能起到净化人心之作用,厌离世俗的声闻乘亦难被世人所接受。相比之下,“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31。因此,人间佛教应把握时代的脉搏,秉持自利与利他合一的原则32,宏传中期佛教之菩萨行,以出世之精神,作利他的入世事业。于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只问是否对他人有利益,不为自己私利着想,精进修学。在利他的实践中,完成自我身心之净化,实现自他之究竟安乐。 (三)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33 后期佛教之确当者,指“后期大乘”中符合菩萨行(如知“如来藏”、“佛性”之无我而引入佛法正义),及能方便引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如知“如来藏”、“佛性”、“我”等,是各各为人生悉檀,为生善、成佛的本因)之一分。人间佛教,含摄了此不违人菩萨行之一分。
以上经由人间佛教思想之核心、根源及其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印顺导师著作中关于人间佛教的主要思想,略抒管窥之见,欲图突显其正本清源、契理契机之真面目。粗浅之作,错漏难免,唯期籍此抛砖引玉,引起对纯正人间佛教思想之共同探讨和关注。如是,仁俊老之忧可解,李元松之流亦能因之警省,正本清源、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将直畅佛陀本怀,推动佛教事业健康蓬勃发展,促进社会平等和平、人民和谐安乐、自他身心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