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朝暮课诵
发布时间:2024-10-28 09:58:09作者:念佛网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朝暮课诵
寺院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净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也很紧张,但是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的。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
1、课诵的形成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而且,因为希望从课诵之中获得功德,所以又称为“功课”。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关于课诵的起源,在《法华经》〈法师品〉中,已经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记载。所以,可以推测我国课诵的风尚,是从西域等地的佛教译经家所传来的。我国典籍中最早关于课诵的记载,是在《吴书》〈刘繇传〉附记东汉笮融的事迹,笮融建可以容纳三千人浮图祠,并且课读佛经,使许多喜欢佛教的人都来听道。历代皇帝也有提倡课诵的,如唐玄宗曾下诏命令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命选二十七位沙门为国家长期诵《佛顶咒》。《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持诵功深〉条中列举了从东晋安帝至宋光宗七百多年间,僧俗二众念诵佛经特别的事例有十九起。所以,可见课诵的普遍及其历史之悠久。
课诵的仪轨与制度,古印度是奉行“三启”仪制,当时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所以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最后陈述回向发愿。全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称为“三启”。在诵经完毕以后,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娑婆度”(赞叹经文为微妙语的意思)。我国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也是“三启”式的念诵法:无论举行任何法事,都是先安排赞(香赞或赞偈),其次是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末了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只有后缀大众志诚同声念“苏婆师多”或“娑婆度”,在我国念诵仪中很少见,可是在有关法事文的末尾也有称“善”或“善哉”,娑婆度就是善哉的意思。
我国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其中制定有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法,这就是课诵斋粥仪。我国原来便有经咒、梵呗等较为简单的念诵,晋代后发展出忏法,后来陆续有忏法、焰口、水陆等,唱念逐渐复杂。到了唐代马祖道一营建丛林,百丈怀海制定清规,唱念逐渐规范化,尤其在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课诵的制度。尤其云栖祩宏《诸经日诵集要》,可以说是现代朝暮课诵的原型,我们把目录画成表格便可以看出来:
总集
朝时课诵第一
大佛顶楞严咒、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佛母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善天女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念佛缘起、回向文(具别集)
暮时课诵第二
佛说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仪、念佛回向文(具别集)、三归依、善导和尚示临睡入观文别集(下卷)
经类第一
华严行愿品章、楞严势至菩萨念佛章、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观普贤菩萨经普贤章
咒类第二
佛顶尊胜大陀罗尼、受戒搭衣咒、般若无尽藏真言、华严补缺咒、秽迹金刚神咒、十二因缘咒(付杂咒)、补缺真言
杂录第三
看经警文(保宁勇禅师作)、礼华严文(随州大洪山遂禅师作)、大慈菩萨发愿偈、净土文、又净土文(慈云忏主作)、新定西方愿文(云栖祩宏作)、礼佛发愿文(怡山然禅师作)、礼观音文、又礼观音文(大慧杲禅师作)、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斋佛仪、二时临斋仪、祝圣仪、祝韦驮仪、祝伽蓝仪、祝祖师仪、祝监斋仪、击钟仪、结会念佛仪、香赞、西方赞。 由于云栖祩宏的整顿与制定,从此各寺的日常课诵,逐渐统一,成为定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
2、早课
早殿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这两堂功课轮流念,只有在佛教节日才念两堂功课。
如果在初一、十五,早课之前加唱“香赞”,即〈宝鼎赞〉: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 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果在佛菩萨圣诞或普佛时,则唱《戒定真香》。
一般寺院在平时都是直接从〈楞严咒〉开始。〈楞严咒〉又称为〈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在藏文经典中称为《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西藏各喇嘛寺院也是每日念诵的。经中说,十方诸佛以此神咒而成无上正觉,诵持此咒有降魔息灾、拔济群苦、制伏外道的作用。〈楞严咒〉的咒文较长,有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其本身就构成为一堂功课。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丛林每年于安居结夏中定有三月(农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愿、祈祷、荐亡等无不讽诵。
〈大悲咒〉出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至于“十小咒”的名称与出处,列举于下:
1、〈如意宝轮陀罗尼〉,出自《如意轮陀罗尼经》,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之一。
2、〈消灾吉祥神咒〉,出自《佛说炽盛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3、〈功德宝山神咒〉,出处不明。
4、〈准提神咒〉,出自《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5、〈圣无量寿决定光明陀罗尼〉,是元代人所译,无有经本,是阿弥陀佛法门之一。
6、〈药现灌顶真言〉,出自《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7、〈观音灵感真言〉,元代人所译,没有经本,也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一。
8、〈七佛灭罪真言〉,出自《陀罗尼杂集》。
9、〈往生净土神咒〉,即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10、〈大吉祥天女咒〉,出自《金光明经》。
念完咒语后,便念诵《心经》。然后,维那起腔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再唱赞偈: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咒秘密咒,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归依增福慧。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两序大众出班绕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几百声。接着,转板念“阿弥陀佛”,大众归位,跪下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然后,维那起腔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悦众敲引磬和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接着,维那起腔念:“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接铃鼓)”。大众站起来,维那起腔唱三归依。接着,如果逢朔望,加念“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维那起腔,大众跟着木鱼声念“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然后,换成敲引磬,念〈大吉祥天女咒〉。最后,唱〈韦驮赞〉: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果逢初一、十五朔望的时候,早课完后,顶礼三拜,不问讯,仍然向上立定,维那师鸣磬三声,独自称各位祖师名字: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一拜)
顶礼天下宏宗演教诸大善知识(一拜)
顶礼本寺开山暨历代诸祖老和尚(一拜)
顶礼各人得戒坛上十师及剃度恩师(一拜)
顶礼方丈和尚
顶礼完后,仍然站立,维那敲磬三声,然后维那呼:“时维佛历OO年,公元OO年OO月OO日朔(望)旦良辰,大众师云集大殿普礼三拜”。维那敲三下磬,接三下大钟。这样,早课全部结束。
3、晚课
晚殿有三堂功课,就是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祈愿自己往生净土。八十八佛中,前五十三佛名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罪恶的愿望,是可以灭罪的。〈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唐不空三藏曾译有《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可见在印度也是日常遵行的。最后一句“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依据《焰口经》而增入,合为八十九佛名。本来,诵念佛号时,要求配以礼拜的动作,一佛一拜,再加以礼佛开始前的诵偈和发愿文时所行的礼拜,及后来念诵〈大忏悔文〉时所行的礼拜,总共合成一百零八拜,表示愿断一百零八烦恼的意思。一百零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刚上师、归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至“我今归命礼”、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最胜妙华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槃四句、所有礼赞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功德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我国古人虽把忏悔文定为一百零八礼,但是实际除了个人如法礼诵以外,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
八十八佛后,大众问讯转身对面而立,进行蒙山施食。蒙山施食仪是宋代外国甘露法师(或是不动)所作,他居住在四川雅安的蒙山,他依据《救拔焰口饿鬼经》以及《水陆施食法》,并且以“威德光明如来咒”及“甘露咒”为主,集中各种密教的咒语,成为《施食仪》。在施食时,先准备一杯净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观想,口中念诵一定的咒语,双手作一定的手势,三密相应,才能成就施食。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蒙山施食的仪轨:
1、维那起腔,大众一起念诵“唯心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首偈文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果报,都是自己一心所造。
2、诵“破地狱真言”、“普召请真言”、“解怨结真言”各三遍,主要是通过诵这些咒语,使一切地狱因为咒语的力量而破除,同时召请六道群灵同来此道场接受施食,无始以来一切冤结也因为咒语的力量而得到解脱。
3、奉请三宝、三归依、忏悔三业、发四宏誓愿。行者在第三遍念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时出位,到中间拜垫礼佛三拜,观想释迦、观音、阿难等以本愿力,在虚空中示现,佛陀的慈光照耀三途众生,使苦海的众生远离恶趣。然后,行者归位。六道群灵归依三宝,忏悔业障,发四宏誓愿。在第三遍四宏誓愿,念到“自性法门誓愿学”时,行者出位。
4、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观音菩萨灭业障真言”、“开咽喉真言”、“三昧耶戒真言”。行者至中间问讯,然后至供桌前又问讯,在念“三昧耶戒真言”时,行者右手伸出食指、中指,其余三指扣压掌心;左手伸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扣压掌心,成为*状;然后,右手二指作花印,虚压于左手上,这样的花印总共需要作三遍。通过咒力、手印与观想,使六道群灵都得灭诸业障,得金刚光明戒。
5、诵“变食真言”,行者右手拿盂于空中写“品”字,然后放在左手上,右手指作花印,勾在盂上。同时,观想现在大众诵此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陀罗尼,加持此食,使一粒米变成无量米,重重无尽,充塞虚空,周遍法界,普济饥虚,离苦得乐。
6、诵“甘露水真言”,行者右手取净瓶于空中写“吽”字,围着左手的盂绕三下,第一遍从左手内注水于盂内,第二遍向外注水,第三遍又向内注水。观想净瓶中的水,由于咒力的加持,清净湛然,周遍法界,令诸饿鬼,咽喉自然打开,法界众生,一时都得到甘露饮食。
7、诵“一字水轮真言”,行者右手取空净瓶写“品”字,然后压于盂上,三遍后,将净瓶放在桌上。观想此净水如大海般无量无边。
8、诵“乳海真言”,行者仍然右手作花印,压于盂口上,三遍后,举盂于鼻尖上,端身正立。
9、诵“七宝如来”名,每遍到“离”字时,都轻举盂一下,然后从供桌转到中间的拜垫。同时,观想诸佛色身相好端严,佛力无穷,能使众生离苦得乐。
10、诵“结愿偈”,行者站立在中间拜垫前,用右手于瓶中写“吽”字,然后轻撩海青,跪在拜垫上。至念第三遍“神咒加持甘露水”时,行者右手取水一滴,往前面一弹,然后用右手的中指于左手臂上写“吽”字。至念“功德无边尽未来”时,行者站起来,至“同法食”时行者取水分别往左、右、中弹水,然后转身往外至孤魂台。
11、这时,维那重新起腔,用引磬念“汝等佛子众”,行者先在孤魂台上写“品”字,将盂中的水与米往孤魂台上倒出来,分为三分,一施水族,令获人空;二施毛群,令获法寂;三施他方,禀识陶形,悉令充足,获无生忍。至念到“施无遮真言”时,每一遍往外弹米;至“普供养真言”时,于孤魂台上写三遍“吽”字。最后,往空中一举,站到大门边。观想此食,普施十方六道众生。
12、维那起腔,用木鱼念《心经》,行者回大殿,至“五蕴皆空”的“空”时,拿盂空中一举;然后,至“诸法空相”的“空”字时,至供桌前,往空中一举,将盂放在桌上,问讯,回到中间的拜垫,礼佛三拜;然后,至供桌前,取盂与净瓶转绕三遍,合在一起,写上“吽”字,问讯,回到拜垫。念《往生咒》时,礼佛三拜。
至初一、十五时,行者放完蒙山后,还需要行十方礼。放完蒙山后,维那起腔,唱:四生登于宝地(行者向上礼拜),三有托化莲池(行者向左拜,大众问讯以答),河沙饿鬼证三贤(向者向上拜),万类有情登十地(行者向右拜,大众问讯以答)。阿弥陀佛身金色(行者向上拜),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至班首前一拜,问讯,往回走),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在中间原来的位置向上一拜),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至维那前一拜),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行者至方丈前一拜,若无方丈,向上三拜,问讯,归位)。然后,绕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几圈后,转板念“阿弥陀佛”,归位,跪下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接着,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代遵式大师所作“一心归命”等《小净土文》。然后,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前半句偈是“警策大众偈”,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偈子;后半句偈是“普贤警众偈”,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被丛林念诵仪中采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念诵〉条中便录有此文,以后各种清规和念诵集也多收录。然后,三归依,念《大悲咒》,唱〈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明清以来,早晚课成为寺院共同修行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寺院五堂功课全部念完,有些寺院则没有。而且,在腔调上也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