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推十二因缘,就可发现,生命本体是空的
发布时间:2023-04-28 11:52:55作者:念佛网人生是苦,在佛陀看来,三界无安,国土脆危人命无常,因此佛陀生前所说教法,从不做不切实际的玄谈,所说都与解脱苦有关。在四圣谛中,佛说出了苦的原因是从“集”产生。
“集”就是指人内心的无明、贪瞋痴等等烦恼。因为这些烦恼会驱使人们去作恶业;然后,人们就受业力所牵、不由自主的去遭受苦报,如此,才有苦。追究起来,人生的各种苦,都是由无明、贪瞋痴所召集来的。
从十二因缘方面来说,为什么人生会有苦?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和这个生命。为什么会有这个身体与生命呢?生命不会毫无因由的迸出来吧?佛逆推十二因缘,发现生命是依业感报有的。这在十二因缘中,就叫做“有”——有业的意思;因为有业的存在,才会感生了生命。那么,这业又从何而来呢?就是内心执著了世间的种种美好境界,引发了内在欲念,于是,想取得占有它,在取得与占有当中,就会造业;所以,业是从“取”而来。
但为什么又会有“取”呢?因为,我们内心喜爱那些境界、那些东西,所以,取是跟着“爱”来的;可是“爱”又是从何产生呢?原来是从感受而有,没有感受,就不知有美好的外境,又如何会去爱它呢?因此,“爱”依“受”而有。那么“受”又依什么而有呢?是当我们接触了所喜爱的境界或东西,然后知道有它们的存在,才引发了内在的欲念,而喜爱它们,这是“爱”的由来——“触”。而“触”又是依六根的摄入六境影像才产生,所以,触是从“六入”而来。为什么会有“六入”的产生?原来,它是依靠着我们的心理和身体,才有“六入”的觉受,这就是“名色”。名指心——因为心是有名称而无形相可见(不是我们说的心脏),无法形容它,只得以“名”来代表;身体则是物质,有颜色形相可见,所以称它为“色”。再接下来,为什么身心和合之下,就会有“六入”的觉受呢?这就是“识”的作用了。
当身体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身外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时,内心就会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去了知与分别它们。所以,“六入”的觉受虽然依“名色”而有,但“名色”当中,如果没有“识”的作用,根本不知本身的存在,又如何去知道身外之境的存在呢?
因此,“名色”是依“识”而有。那么“识”又是依什么而有的呢?就是依“行”。”行”是活动的意思,也就是指六根接触六境时的情形;当根接触到境,需要了解那是什么时,“识”才产生,否则“识”是不存在的。所以,“识”是依“行”而有。如此,“行”又是依什么而有?依“无明”而有。“无明”是什么意思呢?“无明”含有无知、没有智慧、愚痴、不明白真相之意。为什么“无明”会成为“行”产生的因素呢?由于无明,不知一切境物其实只是虚幻式的存在,根本上是空。在不明白事物的真相之下,六根才会去攀缘六境,而有“行”的产生。十二因缘就是说明生命,以及苦的由来。追究到最后,发现到苦的最初根源,是无明;由无明而有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有名色,由名色而有六入,由六入而有触,由触而有受,由受而有爱,由爱而有取,由取而有业,由业而有生,由生一一依业报受生的生命的存在,才有老、病、死之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都是依生命的存在而有的。
那么,如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岂非就可以脱离苦了?不错!但不要以为,没有生命还不简单,拿个刀子自杀,就把生命结束了。错!生命是依业受报而有的,虽然把现有的生命结束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还存在,业又会再去感爱新的生命来。所以,不是自杀,把现有的生命结束,苦就脱离了。
要使生命不再受生,必须从“业”下手,也就是不造受生的业,并将过去所作的业消除掉。
如何才能不造受生的业呢?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业?业的产生,是从取而有,取又从爱而有,爱又从受而有,受又从触而有,触又从六入而有,六入又从名色而有,名色又从识而有,识又从行而有,行又从无明而有——我们会造业的根源是在于无明。而使我们造业的缘有:取著、贪爱、感受、接触、六根攀缘六境……那么,要不造业,就必须消除上述的行为才有可能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要注重修行的原因。佛教的宗旨是要帮助众生解脱苦,而要解脱苦,必须众生不造业,要不造业,又必须注意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了——业是由行为所造作出来的。如此,就要在自己造业时,乃至将造未造时,便将行为禁止,才不会再造业。这就是修行,唯有修行才能不造业;不造业,才有可望解脱苦。所以,佛教要注重修行。修行也就是要灭除产生苦的因,没有因,当然也就没有果。如此,才能解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