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法师:佛相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5-09 10:14:07作者:念佛网
首愚法师:佛相在哪里?
2 世俗中一个人讲自己能「说到做到」,代表这个人重承诺,一旦答应的事情,讲过的话,他要兑现,这在世法中已经很了不起了。而在佛法上面,说得到,做得到,则又别有意味。 在佛门中,「说也说得,做也做得」,这是理事无碍人的境界。很多修学小乘的行者,他们的励行功夫也很够,做是做得,但不一定说得,要他讲出道理,有的讲不出来,但是他境界到了。他的事修功夫很够,但对法上、理上的解说,他用心不在上面。普通一般佛教学者,道理讲得嘟嘟叫,他说是说得到,但做不得,一碰到境界现前,他就垮掉了。做人也不对,做事也不对,倒是道理是蛮会讲的,所以变成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我们修学佛法,尤其以修学行菩萨道来讲,要能够两边兼顾,说得到也能够做得到,若能,那佛法就一直在我们身上示现着了。不会偏理废事,也不会偏事废理,这样的佛法就非常生活化,非常平实,深入浅出的摆在一切众生的面前。你可以把很高深的佛理,轻轻在一言一行中引证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淑益这个世界。 所以过去南老师有时骂学生「修学佛法修得一脸佛相」,其实是用心良苦的。这骂是指有的人看起来道貌岸然的样子,神圣不可侵犯,平日满口的佛语佛话,嘴巴随时所讲的是佛学名词,囫囵吞枣没有消化过,讲出来人家听了都听不懂,却误以为自己多通佛理,然后就这样,一脸硬梆梆的以为是庄严,让识者看了摇头,多糟糕啊!修佛法庄严是要的,但纵然你修到让人望之俨然,也要使人能即之也温,如果让人家不好亲近,再高也是你在高,跟大众不相干。所以我们看罗汉多古朴、菩萨多安详,罗汉的古朴是返璞归真,非常可爱,非常好相处,菩萨的安详是充满慈悲喜舍,易吸引人来亲近,不是高不可攀。所以我们读了那么多佛经,满肚子的名相,若不能够将之生活化、活泼化、口语化,让所学的佛法以平易的言行自然流露在大众前,则自己又何曾得受用,众生又如何受感化呢 ?
在佛法上,有的人修行有事无理,有的人修行有理无事。学者道理讲得呱呱叫,不肯实际去用功,叫有理无事;有的人一心想用功,可是修啊修,却不明究理,比如说念佛好了,你说他念佛念得不够勤?非常勤。
但由于佛理不通,说勤念佛是择善固执也好,但修久了,对法形成非常坚固的执着,过于着相而不自知,这便叫做有事无理,常常让自己所修的法与他法造成矛盾感,可惜啊! 因此如果你懂得般若理趣的话,自己依般若理趣把自己的心化得干干净净,那一切佛法、一切世间法的事理还有什么矛盾来障碍你?矛盾是我们自己的无明,让我们不得解脱。所以讲净土,光谈境界不行的,光谈事修功夫不行的,要配合般若理趣才好。 反之,走禅宗的路线,虽然特重无相的般若,但也不妨抓个方法,参「念佛者是谁」。你好好参之,参到老鼠入牛角,整个人像一只老鼠钻到牛角内去,那就稳答答,也差不多了。怎么说呢?参「念佛者是谁」,你的心一方面说是在参禅,其实另一方面整个心念等于全在念佛。因为就在尚未参透是谁在念佛的情况下,整个人已等于钻入这个念佛问题的问号的牛角中,像一只跑不掉的老鼠,而这个问号全由念佛一事所制成。因此,参禅具备了念佛的事这一边,而问念佛者是谁,则通向般若理趣这一边,你若真的如老鼠入了牛角,那也等于差不多就到了发现般若理趣的节骨眼那里了。这便是有事又有理的参禅的禅宗法门,岂是有背于净宗的旨要呢?2 世俗中一个人讲自己能「说到做到」,代表这个人重承诺,一旦答应的事情,讲过的话,他要兑现,这在世法中已经很了不起了。而在佛法上面,说得到,做得到,则又别有意味。 在佛门中,「说也说得,做也做得」,这是理事无碍人的境界。很多修学小乘的行者,他们的励行功夫也很够,做是做得,但不一定说得,要他讲出道理,有的讲不出来,但是他境界到了。他的事修功夫很够,但对法上、理上的解说,他用心不在上面。普通一般佛教学者,道理讲得嘟嘟叫,他说是说得到,但做不得,一碰到境界现前,他就垮掉了。做人也不对,做事也不对,倒是道理是蛮会讲的,所以变成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我们修学佛法,尤其以修学行菩萨道来讲,要能够两边兼顾,说得到也能够做得到,若能,那佛法就一直在我们身上示现着了。不会偏理废事,也不会偏事废理,这样的佛法就非常生活化,非常平实,深入浅出的摆在一切众生的面前。你可以把很高深的佛理,轻轻在一言一行中引证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淑益这个世界。 所以过去南老师有时骂学生「修学佛法修得一脸佛相」,其实是用心良苦的。这骂是指有的人看起来道貌岸然的样子,神圣不可侵犯,平日满口的佛语佛话,嘴巴随时所讲的是佛学名词,囫囵吞枣没有消化过,讲出来人家听了都听不懂,却误以为自己多通佛理,然后就这样,一脸硬梆梆的以为是庄严,让识者看了摇头,多糟糕啊!修佛法庄严是要的,但纵然你修到让人望之俨然,也要使人能即之也温,如果让人家不好亲近,再高也是你在高,跟大众不相干。所以我们看罗汉多古朴、菩萨多安详,罗汉的古朴是返璞归真,非常可爱,非常好相处,菩萨的安详是充满慈悲喜舍,易吸引人来亲近,不是高不可攀。所以我们读了那么多佛经,满肚子的名相,若不能够将之生活化、活泼化、口语化,让所学的佛法以平易的言行自然流露在大众前,则自己又何曾得受用,众生又如何受感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