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词汇-二画(1)
发布时间:2023-07-26 16:21:10作者:念佛网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1)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着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盘,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和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能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着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着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着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着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熏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盘,因涅盘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着,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麤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二色身】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真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证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证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于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于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药师佛的二?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应身】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着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无我】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种爱】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二种证】 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见二持条。2.出世间戒和世间戒。出世间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见二戒条。4.道共戒和定共戒。见二戒条。5.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即杀、盗、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讥嫌戒是饮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为了息世人的讥嫌,所以特别制订,即一切的遮戒是。6.随相戒和离相戒。随相戒之随即随顺,相即形相,随顺如来之教,而现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随相戒;离相戒之离即远离,持戒的人,心无所著,则一切的戒相,犹如虚空,了无持戒的相,故名离相戒。
【二种比丘】 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盘】 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盘,或有余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盘,或无余依涅盘。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巿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盘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着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 (喻)七觉支。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聚】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恶、麤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着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它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 └无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
│ 身识、意识)────────────────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
│ │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
┌有为法─┤ │ 、无瞋、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举)─────────────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 │ │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
万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 │
│ │ 疑)───────────────八│
│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
│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盘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轮】 八正道法轮。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着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盘,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和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能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着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着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着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着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熏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盘,因涅盘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着,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麤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二色身】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真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证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证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于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于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药师佛的二?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应身】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着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无我】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种爱】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二种证】 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见二持条。2.出世间戒和世间戒。出世间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见二戒条。4.道共戒和定共戒。见二戒条。5.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即杀、盗、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讥嫌戒是饮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为了息世人的讥嫌,所以特别制订,即一切的遮戒是。6.随相戒和离相戒。随相戒之随即随顺,相即形相,随顺如来之教,而现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随相戒;离相戒之离即远离,持戒的人,心无所著,则一切的戒相,犹如虚空,了无持戒的相,故名离相戒。
【二种比丘】 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盘】 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盘,或有余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盘,或无余依涅盘。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巿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盘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着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 (喻)七觉支。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聚】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恶、麤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着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佛学常见词汇:二画(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它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 └无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
│ 身识、意识)────────────────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
│ │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
┌有为法─┤ │ 、无瞋、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举)─────────────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 │ │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
万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 │
│ │ 疑)───────────────八│
│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
│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盘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轮】 八正道法轮。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