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词汇-五画(1)
发布时间:2023-07-26 16:21:10作者:念佛网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1)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画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
【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平等心】 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的分别。
【平等法】 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平等王】 阎魔王的别名,因他公平司理罪福之业。
【平等觉】 如来的正觉,因如来的正觉无高下浅深的分别。
【平等观】 天台宗三观中假观的别名。止观说:「从空入假名平等观。」
【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世】 1.世界的简称。2.时的别名,如过去现在未来都叫做世。
【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世依】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圣人。
【世法】 世间之法,亦即因缘所生之法,可毁之法。
【世相】 世间的事相。
【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亲】 菩萨名,或译天亲,为无着菩萨之弟,生于佛灭后九百年间的印度阿踰陀国,造俱舍、唯识等大小乘论五百部,被号为千部论主。
【世谛】 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
【世眼】 佛的别名,因佛能开世人之眼,令见真理。
【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世间法】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
【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世间禅】 三种禅定之一,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世间相常住】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世俗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世出世间】 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世智辨聪】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辨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去辨论是非。
【世智辨聪难】 八难之一。
【主宰】 我的意思。唯识论说:「我谓主宰」。
【乏道】 沙门自谦的话,义与贫道同。
【他力】 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于人。
【他心智】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他心通】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他受用土】 法相宗说佛的报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两种。见报土条。
【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别,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系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酰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出期】 出离生死苦恼的日期。
【出离】 出离生死而证涅盘。
【出慧】 出离生死的智慧。
【出要】 出离生死的要道。
【出息】 呼出的气息。
【出世】 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出世法】 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
【出世心】 出离世间的心,亦即无烦恼的无漏心。
【出世果】 出离世间的果报,亦即不生不灭的涅盘。
【出世间】 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盘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出世间法】 又名出世间道,即是出离有为迷界的道法。
【出世间道】 与出世间法同。
【出世间禅】 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 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大事】 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
【出世本怀】 释迦如来出现于世的本意。
【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二戒】 出家人所应受持的二种戒,即十戒与具足戒。
【出家四愿】 释迦佛初欲出家时发了四个誓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
【出缠真如】 二真如之一。见二真如条。
【加力】 佛菩萨的加被力。
【加被】 保佑的意思。
【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位】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加行果】 四果之一。大毘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
【加行善】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加行道】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加持】 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显现的佛身,即应身。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功德田】 三福田之一,谓人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就可以成就无量的福报。
【功德香】 共有五种,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因此五香能显出法身来,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见五分法身香条。
【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北拘卢洲】 见北俱卢洲条。
【半斋】 半日的斋戒。
【古佛】 古时的佛。
【古德】 古时的大德。
【叫唤】 八热地狱中之第四狱名,在此地狱中受苦的众生,因不能忍受地狱中激烈的痛苦,无不啼哭叫唤,故名叫唤。
【台宗】 天台宗。
【台教】 天台宗的教门。
【四一】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证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四力】 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四心】 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见四无量心条。
【四忍】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盘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身】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能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四劫】 1.成劫、住劫、坏劫、空劫。2.坏劫、成劫、中劫、大劫。
【四有】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除去生时一剎那,死时一剎那之外,中间的寿命;死有是指死时的一剎那,其时间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间的中阴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众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种有。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果】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四苦】 生、老、病、死。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位】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兹列表说明如下: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四倒】 见四颠倒条。
【四尘】 色、香、味、触。
【四修】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着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着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着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风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条通向涅盘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证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四众】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着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见化法四教条。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见化仪四教条。
【四障】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着与邪见。
【四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漏是烦恼的别名。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曼】 四种曼荼罗。一、大曼荼罗,指佛菩萨之庄严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绘之像皆是,若广义言之,则十界有情之身乃至万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指佛菩萨所持之标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摄一切器世间。三、法曼荼罗,指佛菩萨之种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萨之名号,经典之文义,推而至于一切言语、文字、名称、记号,都是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指佛菩萨之一切威仪动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吾人乃至万物之业用动作皆是。
【四论】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是种子与现行,相熏习义,为生果的原因;等无间缘是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齐等,而无间断;所缘缘之上缘字是攀缘之义,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为缘;增上缘是谓于此法,增强其力用,使其得生。在这四缘中,色法的生起但须因缘及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四魔】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堕】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四机】 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厌恶生死欣求涅盘是二乘机;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于一切诸法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
【四难】 值佛难、说法难、闻法难、信受难。
【四觉】 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众生本来具足的觉悟;相似觉是始觉之初发类似真觉的觉悟,在别教是三贤位,在圆教是十信位;随分觉是随断一分无明而随得一分的觉悟,在别教是十地,在圆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觉是至极究竟的真觉,也就是如来至高无上的觉悟。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极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质)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
【四谛】 又称四圣谛。见四圣谛条。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兹将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说明如下: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盘。)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盘。)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四生百劫】 谓声闻乘行人,快则四生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慢则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见四向四果条。
【四向四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证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证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证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盘,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证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四大种】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四大分散】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国,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不调】 谓身体上地水火风不调和,系生病的别名。
【四大部洲】 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南边的叫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的叫西牛货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见四洲条。
【四大部经】 禅林以华严、涅盘、宝积、般若四经为四大部经。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为四大弟子。
【四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四分】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证分就是证知见分者;证自证分就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证知其自证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兹列表说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须弥山腰,住着四天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与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四佛土】 见四土条。
【四佛知见】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四住】 四住地的简称。见四住地条。
【四住地】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证。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四法界观】 观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
【四法不坏】 正受心、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因此四法不会毁坏,故谓四法不坏。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事法门】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无色,即无色界的四空处。见四空处条。
【四空天】 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四空处】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盘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盘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盘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盘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盘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四德处】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四德乐邦】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盘的境界,因涅盘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6)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禅】 见四禅天条。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盘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定】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见四禅天条。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盘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盘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盘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重】 见四重禁条。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罪】 见四重禁条。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与五逆罪。
【四食】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时】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时食;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四增盛】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见四善根条。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四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证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轻】 一、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故不可轻。二、蛇子虽小,毒能杀人,故不可轻。三、小火虽微,能烧山野,故不可轻。四、沙弥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轻。
【四不可说】 一、生生不可说,藏教说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俱为实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说能生所生之当体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说,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别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说真如之理与十界之事无二,故云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说不可说,那是因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证,不可以言说,其理本来是无说的。
【四不可思议】 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四天下】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7)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念住】 又名四念处。见四念处条。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正胜】 与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四无明】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四恶趣】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四邪命】 四种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维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种值田园,和合汤药,名下食。二、仰观星宿,推测盈虚,名仰口食。三、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名维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此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能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习】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四烦恼】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威仪】 行、住、坐、卧。
【四归法】 归佛、归法、归僧、归戒。
【四识住】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四颠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无常颠倒,于涅盘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盘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盘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盘之净而计无净。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8)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四寻思】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寻思观】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见四寻思条。
【四无畏】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条。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碍辩】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阂智】 与四无碍智同。
【四种人】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着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盘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种死】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四种我】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着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四种念诵】 1.一、音声念诵,即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也是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2.一、音声念诵;二、三摩地念诵;三、金刚念诵;四、降魔念诵。以上三者与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诵是内住悲心,外现瞋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四种涅盘】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二、有余依涅盘,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余依涅盘,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盘,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盘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盘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盘,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盘。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四种轮王】 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增劫人寿由十岁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二大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三大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了。
【四种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人与所修法平等。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四种成佛】 又名四满成佛。见四满成佛条。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9)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种观行】 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这是修行忏悔的人,为了灭除自己的罪业,方便而修的四种观行。
【四种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种总持】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着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
【四种缘起】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种佛土】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见四土条。
【四种庄严】 见四种璎珞庄严条。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当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则加觉照,而除灭之。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种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慧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故名璎珞庄严。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四姓阶级】 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剎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四寻思观】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四满成佛】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盘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10)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类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二、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无顾惜爱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
【布萨日】 每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之两日,是行布萨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净是对于三轮无念无所得。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布施摄】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布施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见波罗蜜条。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见二凡条。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谓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外缘】 外在的助缘,亦即四缘中之增上缘。
【外护】 指供给我衣服饮食的亲属檀越,为二护之一。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外无为】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来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后来南山律师加上七灭诤,便成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说尼戒为五百,那是指大数而言,实际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愿。
【弘愿】 弘大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
【永生】 即涅盘,因涅盘为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灭,而不灭就是永生。
【永劫】 极长的时期。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计算世界成坏相的名词。
【永不现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剎那增进位。
【末法】 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即佛法进入了微末的时期。见正像末条。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本位】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地】 本来的地位。
【本师】 根本的教师。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教师,其余为受业之师。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为二惑之一。
【本誓】 诸佛菩萨在因地时所建立的根本誓约。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画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
【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平等心】 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的分别。
【平等法】 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平等王】 阎魔王的别名,因他公平司理罪福之业。
【平等觉】 如来的正觉,因如来的正觉无高下浅深的分别。
【平等观】 天台宗三观中假观的别名。止观说:「从空入假名平等观。」
【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世】 1.世界的简称。2.时的别名,如过去现在未来都叫做世。
【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世依】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圣人。
【世法】 世间之法,亦即因缘所生之法,可毁之法。
【世相】 世间的事相。
【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亲】 菩萨名,或译天亲,为无着菩萨之弟,生于佛灭后九百年间的印度阿踰陀国,造俱舍、唯识等大小乘论五百部,被号为千部论主。
【世谛】 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
【世眼】 佛的别名,因佛能开世人之眼,令见真理。
【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世间法】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
【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世间禅】 三种禅定之一,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世间相常住】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世俗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世出世间】 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世智辨聪】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辨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去辨论是非。
【世智辨聪难】 八难之一。
【主宰】 我的意思。唯识论说:「我谓主宰」。
【乏道】 沙门自谦的话,义与贫道同。
【他力】 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于人。
【他心智】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他心通】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他受用土】 法相宗说佛的报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两种。见报土条。
【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别,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系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酰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出期】 出离生死苦恼的日期。
【出离】 出离生死而证涅盘。
【出慧】 出离生死的智慧。
【出要】 出离生死的要道。
【出息】 呼出的气息。
【出世】 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出世法】 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
【出世心】 出离世间的心,亦即无烦恼的无漏心。
【出世果】 出离世间的果报,亦即不生不灭的涅盘。
【出世间】 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盘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出世间法】 又名出世间道,即是出离有为迷界的道法。
【出世间道】 与出世间法同。
【出世间禅】 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 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大事】 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
【出世本怀】 释迦如来出现于世的本意。
【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二戒】 出家人所应受持的二种戒,即十戒与具足戒。
【出家四愿】 释迦佛初欲出家时发了四个誓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
【出缠真如】 二真如之一。见二真如条。
【加力】 佛菩萨的加被力。
【加被】 保佑的意思。
【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位】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加行果】 四果之一。大毘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
【加行善】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加行道】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加持】 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显现的佛身,即应身。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功德田】 三福田之一,谓人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就可以成就无量的福报。
【功德香】 共有五种,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因此五香能显出法身来,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见五分法身香条。
【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北拘卢洲】 见北俱卢洲条。
【半斋】 半日的斋戒。
【古佛】 古时的佛。
【古德】 古时的大德。
【叫唤】 八热地狱中之第四狱名,在此地狱中受苦的众生,因不能忍受地狱中激烈的痛苦,无不啼哭叫唤,故名叫唤。
【台宗】 天台宗。
【台教】 天台宗的教门。
【四一】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证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四力】 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四心】 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见四无量心条。
【四忍】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盘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身】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能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四劫】 1.成劫、住劫、坏劫、空劫。2.坏劫、成劫、中劫、大劫。
【四有】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除去生时一剎那,死时一剎那之外,中间的寿命;死有是指死时的一剎那,其时间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间的中阴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众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种有。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果】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四苦】 生、老、病、死。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位】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兹列表说明如下: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四倒】 见四颠倒条。
【四尘】 色、香、味、触。
【四修】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着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着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着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风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条通向涅盘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证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四众】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着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见化法四教条。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见化仪四教条。
【四障】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着与邪见。
【四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漏是烦恼的别名。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曼】 四种曼荼罗。一、大曼荼罗,指佛菩萨之庄严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绘之像皆是,若广义言之,则十界有情之身乃至万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指佛菩萨所持之标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摄一切器世间。三、法曼荼罗,指佛菩萨之种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萨之名号,经典之文义,推而至于一切言语、文字、名称、记号,都是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指佛菩萨之一切威仪动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吾人乃至万物之业用动作皆是。
【四论】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是种子与现行,相熏习义,为生果的原因;等无间缘是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齐等,而无间断;所缘缘之上缘字是攀缘之义,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为缘;增上缘是谓于此法,增强其力用,使其得生。在这四缘中,色法的生起但须因缘及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四魔】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堕】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四机】 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厌恶生死欣求涅盘是二乘机;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于一切诸法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
【四难】 值佛难、说法难、闻法难、信受难。
【四觉】 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众生本来具足的觉悟;相似觉是始觉之初发类似真觉的觉悟,在别教是三贤位,在圆教是十信位;随分觉是随断一分无明而随得一分的觉悟,在别教是十地,在圆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觉是至极究竟的真觉,也就是如来至高无上的觉悟。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极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质)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
【四谛】 又称四圣谛。见四圣谛条。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兹将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说明如下: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盘。)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盘。)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四生百劫】 谓声闻乘行人,快则四生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慢则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见四向四果条。
【四向四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证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证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证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盘,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证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四大种】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四大分散】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国,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不调】 谓身体上地水火风不调和,系生病的别名。
【四大部洲】 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南边的叫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的叫西牛货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见四洲条。
【四大部经】 禅林以华严、涅盘、宝积、般若四经为四大部经。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为四大弟子。
【四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四分】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证分就是证知见分者;证自证分就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证知其自证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兹列表说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须弥山腰,住着四天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与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四佛土】 见四土条。
【四佛知见】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四住】 四住地的简称。见四住地条。
【四住地】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证。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四法界观】 观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
【四法不坏】 正受心、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因此四法不会毁坏,故谓四法不坏。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事法门】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无色,即无色界的四空处。见四空处条。
【四空天】 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四空处】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盘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盘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盘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盘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盘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四德处】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四德乐邦】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盘的境界,因涅盘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6)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禅】 见四禅天条。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盘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定】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见四禅天条。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盘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盘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盘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重】 见四重禁条。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罪】 见四重禁条。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与五逆罪。
【四食】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时】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时食;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四增盛】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见四善根条。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四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证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轻】 一、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故不可轻。二、蛇子虽小,毒能杀人,故不可轻。三、小火虽微,能烧山野,故不可轻。四、沙弥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轻。
【四不可说】 一、生生不可说,藏教说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俱为实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说能生所生之当体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说,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别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说真如之理与十界之事无二,故云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说不可说,那是因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证,不可以言说,其理本来是无说的。
【四不可思议】 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四天下】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7)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念住】 又名四念处。见四念处条。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正胜】 与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四无明】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四恶趣】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四邪命】 四种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维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种值田园,和合汤药,名下食。二、仰观星宿,推测盈虚,名仰口食。三、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名维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此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能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习】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四烦恼】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威仪】 行、住、坐、卧。
【四归法】 归佛、归法、归僧、归戒。
【四识住】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四颠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无常颠倒,于涅盘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盘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盘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盘之净而计无净。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8)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四寻思】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寻思观】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见四寻思条。
【四无畏】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条。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碍辩】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阂智】 与四无碍智同。
【四种人】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着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盘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种死】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四种我】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着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四种念诵】 1.一、音声念诵,即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也是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2.一、音声念诵;二、三摩地念诵;三、金刚念诵;四、降魔念诵。以上三者与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诵是内住悲心,外现瞋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四种涅盘】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二、有余依涅盘,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余依涅盘,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盘,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盘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盘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盘,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盘。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四种轮王】 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增劫人寿由十岁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二大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三大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了。
【四种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人与所修法平等。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四种成佛】 又名四满成佛。见四满成佛条。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9)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种观行】 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这是修行忏悔的人,为了灭除自己的罪业,方便而修的四种观行。
【四种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种总持】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着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
【四种缘起】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种佛土】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见四土条。
【四种庄严】 见四种璎珞庄严条。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当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则加觉照,而除灭之。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种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慧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故名璎珞庄严。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四姓阶级】 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剎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四寻思观】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四满成佛】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盘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
佛学常见词汇:五画(10)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类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二、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无顾惜爱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
【布萨日】 每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之两日,是行布萨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净是对于三轮无念无所得。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布施摄】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布施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见波罗蜜条。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见二凡条。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谓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外缘】 外在的助缘,亦即四缘中之增上缘。
【外护】 指供给我衣服饮食的亲属檀越,为二护之一。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外无为】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来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后来南山律师加上七灭诤,便成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说尼戒为五百,那是指大数而言,实际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愿。
【弘愿】 弘大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
【永生】 即涅盘,因涅盘为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灭,而不灭就是永生。
【永劫】 极长的时期。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计算世界成坏相的名词。
【永不现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剎那增进位。
【末法】 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即佛法进入了微末的时期。见正像末条。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本位】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地】 本来的地位。
【本师】 根本的教师。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教师,其余为受业之师。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为二惑之一。
【本誓】 诸佛菩萨在因地时所建立的根本誓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