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部分有关"三"的名词简解
发布时间:2023-08-04 09:07:10作者:念佛网1、三学:戒、定、慧。(1)心地无非自性戒。戒分身戒和心戒,有相戒是身戒,戒身不妄做;无相戒是心戒,戒心不妄动。(2)心地无念自性定。3)心地无我自性慧。戒是佛身,经是佛语,慧是佛心。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离开我们工作,在一个很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你的心不起念、不动心,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清楚楚,事事明明白白。修行总纲领《金刚经》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行在五欲六尘中修,关关都要通过,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真正做到外不着相、不受诱惑,内不动心,才有资格闭关。
2、大乘菩萨修三慧:闻慧(佛名)、思慧(想佛)、修慧(念佛不断)。
3、《观经》净业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4、三宝:又称三尊。佛、法、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即三宝又称:觉、正、净。
5、三界:(1)欲界:有淫欲、食欲,此为有情的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2)色界:在欲界之上,为有形的物质,以其禅定的深浅拙妙分为四级,叫作“四禅天”。(3)无色界:在色界之上,到了此界为无物质世界,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有四天,叫作四无色,或四空处。每一个世界都有三界。
6、三十二相:指佛与众不同的圣异相貌。据《大智度经》记载:(1)足下安平相;(2)足下千辐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平广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瑞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丈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声相;(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毛相。
7、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泛指世界万物。佛教将世界划分为“小世界”、“中世界”和“大世界”。每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每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每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里含有大中小三种“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8、三昧:有称三正。梵语,翻译为“定”。指专注一境的精神状态,常与“禅”相联系,成为含义广泛的“禅定”。生活中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动念,这叫正识、正行、正受,叫三昧。华严三昧是指一真法界。华同花,严是庄严。《无量寿经》讲的三昧常寂即: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自行。
9、三世海: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海形容大而无边。
10、三毒:又叫三垢、三火,指贪、瞋、痴。
11、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
12、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千指过去、现在、未来各一千,一千中含行、住、坐、卧各250条威仪,故合起来共一千。八万细行:指八万四千细微的地方。
13、三科:指五蕴(阴)、十二处(入)、十八界这三门。都是为破除凡夫之迷之执而设的。三科法门:是指阴、入、界。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是指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指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加上六识合起来就是十八界。
14、三世间:器世间(无情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佛菩萨世间)。
15、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16、三立:又称三不朽。中国人认为,活在世上,要做到:立言、立德、立功。
17、三忍:得清净平等正觉之后,必定得一二三忍,即: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而修行人在修行中要做到三忍:一是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障碍、为难、加害,而不生嗔恚。二是法忍,即忍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三是无生法忍,即忍受修学的烦恼,要坚决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忍耐修学中的寂寞和苦难,以苦为乐。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
18、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又称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又称十身: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此三身属于报身)、意生身、相好身、愿身(此三身属于化身),法身、智身、力持身、慧身(此四身属于法身)。凡夫没有三身,只有业报身。
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二种。(1)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本来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众生分上,叫做佛性,在无情万物方面,叫做法性。经中有说:“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2)离垢妙极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离了五住烦恼,断了二种生死。(二种生死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得证无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
报身是智慧积聚,就是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智慧究竟圆满,妄惑彻底断除,叫做圆满报身。卢舍那意译为净满,就是惑净智满的意思。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二种。(1)自受用报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证得究竟永离二种生死。得证菩提觉法乐,与涅槃寂灭乐,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真境:指常寂光净土),是佛自己受用的报身。(2)他受用报身,就是《华严经》说的:“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可是二乘圣人,是有眼看不见佛的卢舍那身,有耳不能闻佛的圆顿大教。十地菩萨根机大,智慧大,就能够看到报身佛的无量无边相好庄严,这是得后得智。正如赞佛偈说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报身佛的庄严相好,是为十地菩萨发心大士所得受用,这是他所受报身。
第三化身佛。化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以为身。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能以妙观察智,观机施教,随类现身,普度众生。化身佛有示生化身与应生化身二种。(1)示身化身佛就是应众生之机,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够大权示现。从兜率宫降生人间,到净饭王皇宫为悉达多太子,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离兜率、降皇宫、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转法轮、成佛道。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说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换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与佛有缘众生统统度尽,到了八十岁,就入大涅槃。于无生之中示现受生,于无灭之处而示现灭度。这就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开头说的二句:“净法界身,本无出殁(MO)。大悲愿力,示现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2)应生化身佛就是随类化身,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所以说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在一段时间里,能够双垂两种的相好庄严。一种是劣应身,一种是胜应身,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寂灭场,示现一千丈高大的卢舍那佛的身,为地上菩萨说圆顿大教的《华严经》,这是现胜应身。另一方面,同时又在鹿野苑现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佛现劣应身。总之释迦牟尼佛,他能够分身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普度众生。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就像洪钟挂在架上,扣之则鸣。月亮悬在天空,能于水现影。古人说得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力的境界。这就是化身佛。
19、三舍:修行人要主动舍掉:名、利、财。即舍名、舍利、舍财。
20、三行:一般凡夫的行为分三类:善行、恶行、无记行。
21、三种光:一切物质本身都有光,可分为:觉(智慧)光、不觉光、身光。
22、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23、三心:《观经》上说上品上生的人发三种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此为发无上菩提心必须具备的三心。至诚心就是真诚不虚伪,至就是专一,彻底的意思。深心就是说此事此理必须深入究竟。回向发愿心就是说一切功德都要回向众生,发大愿普度众生。《大乘起信论》讲: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至诚心,大悲心就是发愿回向心。
24、三种病:一是生理病,又叫色身病。要靠吃药打针来治疗。是由饮食不调、寒暑不节所招致,如风寒,从口入之病等。二是心因病:心因病,又叫情绪病,主要来自自己的贪、瞋、痴三毒,主要是改变自我,对治自身的习气。比如由于情绪所致,情绪也能引起生理变化,如烦躁引起高血压等。三是因果病,冤亲债主因果、自身报应造成的。一般用调解、超度就可以化解。因果病又可分两种:一是冤业疾病。这一类病现在医学叫“精神分裂”。而其根本原因是冤鬼附身,不是来讨债的,就是来讨命的。讨债的要叫他受相当的痛苦,还要花费一笔药费,那是他的债务;讨命的一定把他折磨到死为止。这是医药不能解决的,医生束手无策。凡是这类病症,佛门里面的方法是调解,跟灵鬼沟通,可以跟他谈条件,彼此双方都有利益,请他离开。在佛法里面多半是修诸功德,特别为他回向,大多数冤亲债主都能接受,所以调解有相当的效果。在中国历史上最明显的的一个例子,就是唐朝时候的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几乎要了命,他总算是一个修行有道德的高僧,遇到诺迦尊者帮助他调解,他的冤亲债主同意走了,而且还说明过去生中他如何陷害别人,所以他得这果报。调解方法也记录下来了,并写成一本《慈悲三昧水忏》。二是宿业疾病。它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冤亲债主的,是过去世或者是今生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又没有大福报,而显现的疾病。如果自己有大福报,造极重罪业损福,折损你的福报,麻烦就大了。这种疾病,我们仔细观察,现在所谓的老年病、老年痴呆症,这是业障。
现在人不懂,认为人到老的时候应该要得这种病,实际上是宿业。怎么对治这三种病?生理方面的饮食卫生我们特别注意,防止病从口入。现在气候异常,注意衣着保暖。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平静自己的情绪,清心寡欲。冤亲债主方面,要一定懂得冤家易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任何人结冤仇。过去生结的冤仇怎么办?我们如果心正、行正,念念为社会、为众生造福,远离贪嗔痴慢,远离名闻利养,过去生中纵然是冤亲债主,他看到你这样心行,他对你尊敬,他不会来报复。为什么?你是人中的善人,你是一个无私、无我、大公无私的人,诸佛菩萨、天龙善神都保佑。何况我们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善行,都能够回向自己过去生中历劫的冤亲债主,他不来找麻烦,连晚上睡觉一个恶梦都不会有,甚至于许多人家一般人讲不干净,这里头有妖魔鬼怪的,这些房子人家不敢住,你住在那里平平安安,一点事都没有。为什么?它们尊敬你,他们不但不扰乱你,还会保护你,都是自己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宿业疾病的病根是恶业,因此决不造恶业,断恶修善,决定相信佛的教导,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维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过去生所造的极重的罪业也化解了。
25、三烦恼:见思烦恼(由执著而生)、尘沙烦恼(由分别而生)、无明烦恼(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
26、三灾:水、火、风。水灾由贪而起,火灾由瞋而起,风灾由痴而起。
27、三乘:大乘:成佛之道;如《华严经》、《法华经》、《梵网经》。一乘:成菩萨道。如《普门品》等。二乘,又称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等。又指菩提乘、声闻乘、缘觉乘(二乘之上加上菩提乘)。
28、三田:恩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敬田:恭敬三宝,恭敬本师。福田:福报之德不可思议,建立道场果报殊胜,有能力自己建,没有能力集合众力。
29、三原则: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师、君、亲。师乃老师,学习他人,尊敬他;君:君王,不可怠慢,恭敬,歉让;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
30、三车:声闻乘羊车、缘觉乘鹿车、菩萨乘白牛车,比喻不同的度乘法门。一种比一种殊胜。
31、三智:一切智(知道一切万法的理体、即万法皆空,阿罗汉证得)、道种智(知道万法皆空的理体,也知道万事万物一切现象的发生,菩萨证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和道种智是一不是二,是圆满究竟的智慧)。
32、念佛要做到三不:老实念佛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33、三十三天:梵语称忉利天,中国人叫玉皇大帝天,又称帝释天。三十三天,因为要常换天主,不是一个大帝永做下去,其天是由现在的帝释天王与其他八方三十二天王共同修建佛塔,而得到的福报(有共业),帝释天一天相等于人间一百年,他们的寿命是一千岁(天)。因此,在他们的眼里,人间的寿命十分短暂,可以说是朝生暮死。他们是以十善来教化众生,上品十善的人,死后都可生帝释天(若要再往高层次天往生,不仅要修十善,还得修禅定)。求生帝释天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在他化自化天、或更高的非非想天人看帝释天也是象帝释天看人间一样,朝生暮死,命如蜉蝣,几个小时就死了,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生无死。
34、三善:心善、行善、言善。
35、六道里有三处凡圣同居土:一处是我们人间。一处是兜率天;还有一处是色界四禅里的五不还天,广果天人也同样见不到圣人。
36、三层功夫:宗门常讲:观照、照住、照见。(1)观照: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功夫能提得起来,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把它纠正过来,使妄念不起现行。即净土法门讲的功夫成片。(2)照住:即一事心不乱。(3)照见:即理一心不乱。
37、要做讲经的法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德行,德行是根本,孝亲尊师,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二是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听一堂课至少要记住六七成。三是要有相当的理解能力。
38、三大障碍:一是现前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对我们有很大的引诱;二是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虽然没有起现行,但一旦遇到缘,就会障碍。三是习气,如烦恼习气等。
39、三心不可得:《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真心,但是空的,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的一些假东西,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等缘生之法。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缘聚而成,不是真的。
40、三个档次:
儒家分:君子、贤士、圣人。
道家分:上士、中士、下士。
佛学分:阿罗汉、菩萨、佛。
41、三德:差别德相无量无边,但大德(无差别德)归纳起来有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
42、三觉(佛的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43、凡夫三行:佛给归纳起来分:善行、恶行、无记行。
44、三藏:佛学把佛祖讲过的经典按照所讲内容,分为经藏(修多罗)、论藏(毗奈耶)、律藏(阿毗达磨),通常叫三藏。经是讲定,论是讲慧,律是讲戒。古代翻译佛经,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
45、本师三身:本师是指释迦牟尼佛,三身是指通常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世尊的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
46、三摩地:梵文:译为正受,正常的享受,只有一真法界(佛界),才是正常享受。
47、三资粮:信、愿、行。深信佛法不疑,发菩提大愿,真心诚意修行。
48、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十圣是指初地至十地加上等觉十一个位次,称大圣。
49、净宗三道场:建立道场,祖庭,祖师建立的第一个道场,净土宗的祖庭是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的东林寺;后来五台山的玄宗寺是净土中兴的道场;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在苏州楞严山寺讲经说法,楞严寺成了净土宗的主要道场,此为净土的主要三个主要道场。
50、三苦:欲望带来的苦苦;身体带来的坏苦;行动达不到自由,叫行苦。三界里,欲界里三苦都有;色界无欲,就没有苦苦,而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既断欲又无身体,就只有行苦,因为是四圣法界,还没有见性,不能得大自在。其中苦苦有八种,即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苦因,其他七苦是苦果。)佛在经中把众生苦归纳为八万四千种,再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念珠有一百零八颗,意思为破苦之意。最后再归纳为上述三类。
51、往生西方世界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52、《无量寿经》讲的三种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利益;住真实慧。
53、戒之三类:一类是律仪戒,佛所制订的各种律仪。二类是摄善法戒,佛虽未规定,但我们应当遵守不犯,如不吸烟。三类是饶益有情戒,只要对大众有利益者均应当做。利益有三种:一是现在有好处,将来有害处,不能做。二是现前有利益,将来亦有利益,应当做。三是现前无利益将来有利益的,亦属于善,应当做。
54、三种般若:《般若经》上所说,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55、三类众生:一是根熟者,一闻佛法立刻相信,依教奉行,当生可以成佛。二是根未熟者,相信而不奉行,对世间贪爱放不下,此类众生佛要助其成熟。三是无善根者,佛要给其种善根,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绝无差别。
56、中国三大不衰家庭:第一是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第二是范文正家;第三是清初叶状元家三百年不衰。这三家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其原因是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非以财富遗子孙。
57、佛说法用三转法轮:即三种方式,一是事转,给众生说明事实真相,根性利的能完全接受无疑。二是劝转,善根差的,用很深的感情,显示佛对众生真正爱护,令学人觉得不学对不起老师,此属摄受方便。三是证转,善根更差的好说拿出证据来,《无量寿经》三十八品礼佛现光就是给大家亲眼看看,谓之证转。
58、佛经通常的三分:佛经一般都可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佛经的一般体例。
59、行为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人、有情众生;二是对物、无情众生;三是对事。佛在《无量寿经》分三行:清净行、平等行、觉行。
60、度化众生,帮助众生,一般讲有三种目标: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帮助他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是下等进程的目标。中程的目标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不能说这一生享福,来生堕三恶道,那就可怜了,那就错误了。这一生享福,来生继续享福。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要大一些,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这是中程度众生的目标。远程的大的,这个度生目标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换一句话说,帮助他成佛,这个目标才真正达到圆满。
6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又称四法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偈子,其中的奥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条定律,此三条定律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根据,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法,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因为它是印证佛法的根据,故称三“法印”。
62、三离:《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他教导我们,应该用以下三种态度来接受大乘佛法,一是离言说相;二是离名字相;三是离心缘相。
63、三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是《楞严经》里面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而世尊对他讲用“首楞严大定”。
64、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65、佛教三要素:教主:释迦牟尼佛。教理:五戒——人乘;十善业道——天乘;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声闻乘;八正道(又名八正道,其道离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称为: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三十七品里的主要正道。十二因缘——缘觉乘;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又称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三法印——阿罗汉。教徒:1)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的僧伽;2)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尼;3)式叉摩尼——学法女,须学两年后,才受戒;4)沙弥——出家未受具足戒的僧伽;5)沙弥尼——出家未受具足戒的女尼;6)优婆塞——在家学佛的男居士;7)优婆夷——在家学佛的女居士。
66、业报三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般有三种受报:(1)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现在就受果报;(2)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3)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后二世三世若干世后受业报。
67、三果:可以分成现果、来果、后果。所做的善恶之因,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就是现果。来生成熟的就叫来果。在后世多生成熟的叫后果。这从三世时间上看,说明因果是每一件事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就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但其是有条不紊,丝毫不差。同时,果报有现在成熟的,有后生成熟的,其原因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西瓜子成熟只需一年,而一粒桃树子生长需三四年才能结果。二是缘的力量有强有弱,若四缘并足,成熟的就早,否则因助缘只有一两种,还难以成熟。
68、三轮体空:三轮是指人、我、相,轮是轮转不休,是指事、物、人等生灭不息。这三种事相都属于缘生,本体本空,了不可得。如修布施,能施者(布施者为我)、所受者(接受布施者为人)、以及所施之物(为物),布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叫三轮体空。此三轮体空,亦是因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质皆无所得,所以会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得到无限功德。
69、佛陀初转法轮具足的三宝(成道后第一次讲法是给憍陈如等五比丘讲四圣谛):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憍陈如、婆沙波、跋提、摩诃男、阿舍波、马胜比丘])。
70、三十七道品:指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中包括:四念(处)、四正、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修戒顶慧法满足,即八正道。
71、三障:惑为烦恼障;业为业障;苦为报障。
72、禅定分三种:(1)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2)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3)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73、精进分三种:(1)断精进:勤断一切恶。(2)修精进:勤修一切善。(3)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74、三种布施:(1)财布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得财富荣华。(2)法布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得聪明智慧。(3)无畏布施:牺牲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恐怖与痛苦。得健康长寿。
75、般若三智:(1)生空智: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2)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3)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理的正智。
76、爱语摄(四摄法中的爱语)包括三种:(1)慰喻语:要是人生病或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绝不可幸灾乐祸,须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籍,虽然没有太多的帮助,但安慰同情的作用会使对方感激你。(2)庆悦语: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凡是好的方面,我们都应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坏人也回因此走上好路。(3)胜益摄:使人听了你的话,可以辗转增胜增益,成就成果更殊胜,如对能布施的再引导他能持戒,学小乘的能使其学大乘,都属于胜而益善。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亦可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励精图治,只要态度诚恳,都可以摄化他。
77、三自性:(1)依他起自性;(2)遍计所执自性(我执、法执);(3)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
78、三解脱门:(1)有些人从无常门而悟入,即成“空解脱”;(2)从无我门而入悟入的,即成“无愿解脱”;(3)从涅槃门上悟入的,即成“无相解脱”。这样悟入三解脱境界就可于同一涅槃理性,而分成三法印了。总之,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无常、苦、空、无我”,教人积极背离五欲,修善行善,趣于安乐解脱的大道。
79、三途:也就是三恶道,畜生道因其自相残杀或被人杀,所以又叫血途。饿鬼常天做坏事,因此心神不安,时时刻刻如有刀杀一般,所以又叫刀途。地狱因嗔恚所生,因此到处是火光,即使寒冰地狱,也是火光,因此又叫火途。
80、三世怨:指若不脱离六道,得生人天,也会再堕恶道,具体情况是如今世修善,来生得生人天,福报越大,越迷惑颠倒,被眼前利益和福所迷惑,造作更重的罪业,到第三世就会堕入三恶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81、三种福田:功德福田、报恩福田、贫穷福田。
82、三报:因果有三报,现报、后报、生报。生报是指第三世以后的报应。
83、众生三种家:眷属家(妻子儿女)、田宅家(房屋土地)、烦恼家(指众生迷而不悟,把五欲、六道当做家)。
84、僧人师父的分类:剃度师(剃发)、戒和尚(监管戒法律规的师父)、传法师(法子,讲法师父)。
85、本性真如的三个特点:一是空:因为它不属于物质的范畴,所以称它为空。二是它虽不是物质,但又不是无,所以称它为真;三是它永远灵明不昧,所以称它为觉。
86、佛有三种不度:一是无缘不能度。二是定业不可转。三是不能尽众生界。因为世界众生都是依惑造业,随业受报。定业是难以得转。只有依靠诸佛菩萨三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诚忏悔,会二力于一时,收成效于一念,才能转化,变大为小。如悟达国师,他生了人面疮,只有迦洛伽尊者的三昧水洗涤,方奏奇效,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十方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佛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亦不能把所有众生统统度尽。所以说菩萨发心修布施度,与众生结缘,使众生见到菩萨相好庄严,听到菩萨洪名圣号,心生欢喜,令一切有缘众生,皆得慈航普渡。
87、修菩萨行要发三种心:
(1)直心:以正直的心,正念真如妙法。我们众生从最初发菩萨心开始,乃至到了最后成佛为止,在这一段漫长过程中,要永远没有弯曲不正直的行为。奋勇向前、从始至终,念念回光返照,处处默契真心。精进修行,心心念念真如妙法,上求佛道。《四十二章经》说:“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污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佛遗教经》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2)深心:即是乐修一切善法。菩萨要以甚深的信愿乐修一切善法,六波罗密,一切万行,无量福慧,统统都要精进修持。如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依愿而修,坚固不退,勇猛精进。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甚深之心。
(3)大悲心:菩萨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兴起无缘大慈心,同体大悲心。如观世音菩萨那样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来普渡众生。《楞严经》阿难尊者对佛发大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88、真信佛法的三个标准:能解、能行、能证。
89、三车法师:窥基大师是法相宗祖师,是唐朝大将尉迟敬的侄儿,也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传说当年玄奘法师要他出家当僧人,他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带一车书,因为他非常好学。二是要带一车金银衣食等物资,怕出家吃不好穿不暖。三是要带一车宫女侍奉,自己自理能力差。三个条件都比较出格,但即便如此,玄奘法师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准许他带“三车”,于是后人就叫他三车法师。
90、比丘常带三分病:因为持午,即日中一食,有饿病,因为饱暖思淫欲。
91、供养佛菩萨像的三个意义:一是纪念他们。二是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发奋修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修行,勇猛精进。三是得佛菩萨加持。
92、三种人不得病:第一种是有福之人。第二种是有定力之人;第三种是有智慧之人。
93、佛性三觉: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
从度化众生的角度又可分为: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就是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再来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着,显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
94、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二惑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尽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尽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
95、契机三教:佛陀在世时,针对不同根机之众,施以相应之法,即契机施教。成就阿罗汉(声闻),四谛法;成就缘觉(辟支佛)十二因缘;成就菩萨,六度万行。
96、三转:佛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呢?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四谛(苦、集、灭、道)十二行法轮。
97、众生三感受: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1)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2)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3)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环境,是舍受。这时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98、菩萨修行发菩提心,一定要经过三难妙行的大关:第一、难行能行。人们做不到的难事,菩萨能做到。第二、难舍能舍,人们舍不得的生命、钱财、菩萨能舍得。第三、难忍能忍,人们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萨能忍受。从前舍利弗尊者发菩萨心,修三难行,经不起考验。三难之中,只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二难。在最后难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声闻小乘圣人。
99、智慧有三种:第一真智,又称实智,是从其如实理所生起的智慧。从实理起,还照于理。就象一个摩尼宝珠的光,依珠所生,仍然返照于珠。所谓真如理体,就是众生本有的真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所以叫做真,不变不易,所以叫如。是用如如智照如如理,故名真智。第二俗智,又称权智,意为权巧方便,它能够普照世间、出世间、十法界所有一切诸法,种种的名字,种种的相貌,种种的差别因缘等,没有不照彻明了,这叫做俗谛。第三中智,即中道妙智,不偏不倚名叫中,意即不偏于空,也不着于有。因为空之与有都是属于两边,中智照空的时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照有的时候,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就是真谛。真所谓真俗圆融,空有无碍。恰如镜子照东西一样,镜中之像,若说它是空的,而幻像宛然存在;若说它是有的,镜体空无一物,这就是空有互相彰显,真俗本来一致。这种智照称为中智。权教菩萨修行六度以其不能离相,不达三轮体空。唯有实教菩萨修行六度,了知三轮体空,绝相泯心,不见有我能修六度,不见有所度六弊,不见有六度之法。因此实教菩萨所修六度,称为六波罗密。波罗密汉译为到彼岸,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就能从生死苦海此岸,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100、三个标准:证实一个事实的存在,有三个标准:即现量、比量和圣教量。(1)现量:就是指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2)比量:例如隔墙有烟,就可以推测有火,一个人所接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人类知识都是间接得到的。(3)圣教量:通过圣教传来讲宇宙人生真理的就叫圣教量。这些真理都是圣人亲身体验得来的,只要我们接受他所讲的真理,并且亲自去求证,同样也可以成为圣人。
101、佛法一乘经在佛经里只有三部:《华严经》、(法华经》、《梵网经》。一乘佛法就是指成佛的大法。
102、三公九卿:寺在古代中国是国家办事机构,由皇帝亲自掌管的才叫寺。寺里面的长官叫卿。皇帝下面直接归他管的一共有九个寺,因此叫九卿,比如过去管外交的寺就叫鸿胪寺。公是皇帝的谋士,现在叫资政,顾问。过去皇帝有三个国策顾问。寺,还有继续不断的意思。佛教的寺是教学机构,早年主要是从事译经和解释经典的工作。三宝依寺而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道法赖化。
103、三贤位:指证到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位。
104、三大阿僧祗劫:这是指凡夫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起要证到佛果,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第一个大阿僧祗劫证得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位;第二个阿僧祗劫证十地的七地,即从初地证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祗劫证后三个位次,即八、九、十地。等觉以上不算,圆教十住的初住以前不算。也不算十信位的。
105、佛教规矩三要素:第一、恭敬的(意)。第二、庄严的(身);第三、谨慎的(口)。这三者表示身口意清净,它可以摄心一处,自然而然可以循规蹈矩,使佛门更能令众生崇敬与归向。
106、修行的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ku:剖开)其正法,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107、回向的内容有三种:①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②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③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108、三门殿:又称山门,三门之意是指中间的空门、右边的无作门及左边的无相门。
(1)空门:一表诸法(所有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无一是究竟、真实永固的。从物质方面来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因缘和合,有成、住、坏、空。从身命来说,由物质和精神构成,身体有生、老、病、死,缘尽便灭。至于精神方面,我们起心动念,有生、住、异、灭。无一物是常存的,所以叫做空。空门又称解脱门,因为进入寺院,内心清净,便没有任何挂碍所以叫解脱。佛门所说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也不是入空门就是连人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要我们提高认识的层次,明白诸法皆是空相,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及自己身体、人际关系等,都不要执著和追求,因为执著追求就会产生很多烦恼,不断造业,难脱生死。所以说性空。
(2)无作门:在空门的右边。表示既然明白了性空的道理,人我之间处之泰然,而不造作恶业(诸恶莫做),专心以佛法为目标,努力作佛事(众善奉行)。无作者,无受果报,生死轮回自得解脱。
(3)无相门:在空门的左边。表示无四相存在,即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表示摆脱世俗的有为法,了知四大五蕴皆空,再无我他相分别,悟入涅槃寂静。得无相者自在。
一般大丛林通常只开旁边的小门,很少打开中间的大门,只有诸山长老、大和尚或是大护法法莅(li)临,才打开中间门迎接。
109、大雄宝殿之大雄的三方面含义:智、仁、勇。智是自利、自觉(自己觉悟);仁是利他、觉他;勇是大无畏的精神。佛陀用自己觉悟乃至成佛的道理去普渡众生,释迦牟尼是“能仁寂灭”的意思,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仁勇的表现。大雄宝殿内一般按照不同的信仰供奉不同的三圣,如下。
110、东方三圣:即东方药师琉璃世界三圣。中间是药师佛,左边是日光遍照菩萨,右边是月光遍照菩萨。
111、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中间阿弥陀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
112、娑婆三圣:即我们身居的这个世界三圣。中间释迦牟尼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地藏王菩萨。
113、三方三圣:又称三方佛(东方、西方、娑婆世界三圣)。中间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左边药师佛,东方净琉璃国教主。右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114、华严三圣:即华藏世界三圣。中间毗卢遮那佛,左边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普贤菩萨。
115、一佛二弟子:中间释迦牟尼佛,左边迦叶尊者(苦行第一),右边阿难尊者(多闻第一)。
116、五方佛(如来):中间大日如来(身呈白色,住智拳印),东方阿閦如来(身呈现黄色,左手握拳,右手下垂地),西方阿弥陀佛(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北方不空成就如来(身呈金色,左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南方宝生如来(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右手向外结施愿印)。
117、愿消三障诸烦恼的三障是指:惑障、业障、和报障。
118、三际心: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心都不可得。际表示很快,一刹那,如露亦如电。
119、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120、对治风、痰、冷的三治法:《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曾为比丘说风、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种良药可医治,即:风患者,苏及苏所作饭食为良药;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饭食为良药;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饭食为良药。(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