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78集

发布时间:2023-09-11 09:09:35作者:念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78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从小注第三段看起。

【菩萨度生、严土,离相行六度。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废不执,方是菩萨。若取法、住相、分别执著,则不名菩萨。】

这一小段所说的,跟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菩萨应离四相,意思完全相应。菩萨包括出家、在家;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应当直下承当,这样才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菩萨度众生,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度生的意思不能够会错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严土,严是庄严,就正如我们在回向偈上天天念的「庄严佛净土」。看到土这个字,使我们就想到,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一样。而看到这两个字,在现前我们感触特别的深。为什么?我们这一块土地,已经有了严重的污染;换句话说,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庄严,严土,众生才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居住的环境,可见得庄严净土非常重要!用现代的话,就是所谓环境保护,庄严佛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从什么地方庄严?从我们心地庄严。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同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要想改善我们居住的国土,环境的污染,也要从心地做起。首先要离贪瞋痴三毒,如果三毒不除,严土谈不上,度生当然也有障碍,可见得度生、严土都要从清净心修起。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到修学的纲领,第一句话就是「清净平等觉」,可见得净宗修清净心是直截了当。清净心要怎么修法?《金刚般若》里面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叫我们离相。离相心就清净,要离四相,要离六尘之相,要离身心之相,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相。行六度就是度生、严土。如果离相不度生、不严土,那就变成二乘,变成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住在偏真涅盘,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盘。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著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著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著,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著,这是凡夫。虽不执著,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著,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盘,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盘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小乘入般涅盘这些人的批评。这是虽不执著,他什么也不干,也是错误。

如果取法、住相,取跟住都是执著的意思,执著法、执著相,分别执著,这就不是菩萨。这个不名菩萨,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这个菩萨是指这样的地位。由此可知,菩萨有没有取法、住相的?有!在这个地位以前有,但是他的取与住非常淡薄,不像我们凡夫这样重的执著,情执太重。他们也有取住,非常非常的淡薄,这是与凡夫不相同的处所。

【须微密观照,微密堪验。层层入细,遣之又遣。】

这四句是讲用功,功夫要怎么用法?平常我们讲持戒、念佛、诵经、修定、持咒,这些都是手段、都是方法,这些手段、方法得力不得力,那就是这几句。如果你只著重在事相上修,就是前面讲取法住相,无论怎么苦修,功夫不得力。所谓不得力,实在讲这个地方讲堪验,你自己堪察堪察、测验测验,那就明白了。我们讲得粗浅一点,你反省反省,看看你功夫得力不得力。从哪里反省?你的妄想有没有减少,烦恼有没有减少,如果我们的妄想、烦恼、分别、执著、忧虑、牵挂减少了,今年比去年少,那你功夫就得力;这个月比上一个月少,那是很好的功夫,你很有进步。如果要进入到这一个星期比上一个星期好,那可以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如果能够精进不间断,你决定出三界。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得力,这个功夫非常非常明显显著,念佛那真叫有把握往生。

层层入细,怎么个入法?说实在的话,没有别的,就是舍、就是放下,名闻利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必须使自己没有贪爱、没有嗜好,这才行!这样也喜欢,那样也舍不得,那就糟了、那就坏了。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身上就是三衣一钵,除这个之外,一无所有,舍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层层入细,丝毫都不执著。

观照,前面也都讲得很多,在佛法修行的过程当中,能提得起观照,功夫就开始得力;如果没有观照,你所修学的叫名字位,天台大师所讲六即的名字即,名字即就是有名无实。譬如你受戒,受了一个菩萨戒,你不是菩萨,你挂了菩萨的名,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什么叫观行?观行是真正照做,观是把我们思想、观念改变过来。没学佛之前,我们的观念是轮回的观念,轮回心干的是轮回业,搞六道轮回。现在学佛,觉悟了,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个观念改过来。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就《金刚经》上的话说,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这是观,明白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经文教训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是起了作用,这就是观照。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你对於一切诸法自自然然你就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谓执著,只不过是一个妄想而已,妄想坏事,妄想障碍心性。这样真正去干,叫做观行,叫做观照,你这个功夫得力,你能看得破,你能够放得下。

微密是向深处、是向细处。深处、细处在哪里?在内心,在无始的习气,要从这个地方去观照。微密堪验,堪验是在事上,是在我们生活行为上,去反省、去观察、去测验,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觉悟?佛在经典上重要的教训是不是都记住?是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显现得出来?遇到人、遇到事,顺境、逆境,是不是能够将佛的教训立刻就能够现前?起心动念、一切言行,都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不违背经训,这是微密堪验;唯有这样用功,才真正能够层层入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无明习气,甚深甚深!八地菩萨才见到阿赖耶微细相,这是我们要晓得,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粗心大意那是不能成就,要细心。遣之又遣,遣是离开、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要这样去做。

【直令此心一念不生】

此地讲的一念不生,这个念是妄念,诸位要晓得,不是正念,前面经文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地不生那怎么行?那不是与经典教训相违背吗?这个不生是不生妄念,不生贪瞋痴的念头,不生我、人、众生、寿者的念头,不生这个念头。妄念不生,那所生的是正念,则没有妄念。

【净无点尘】

这个心清净,清净的意思是什么?没有污染。什么是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著是污染,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净无点尘。这地方特别要注意到,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佛法,佛法是尘、法尘,那还是污染。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不是佛法,佛法都是污染,佛法不能执著。佛在《金刚经》一再说,「即非、是名」,就是叫我们从言词上觉悟。佛给我们说法,我们可以听、可以体会,不能执著;连佛法都不能执著,何况其他!

【灭度无量】

灭度这两个字好!度是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好比我们教学,「灭」这个字是成绩,众生果然妄想分别执著灭了,灭是成绩。「度」是教学,教学要有成绩,没有成绩不是白教了?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妙!因与果统统具足。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因菩萨的教化,都能够破迷开悟,都能够离苦得乐,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菩萨著不著相?不著相。

【若无其事】

正因为若无其事,他的功德才真正无量无边。如果他著相、他住法,前面讲取法住相,他的功德就有限量,就不是无量无边,有限量。因为他心里面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这个人所修的功德是有量。所修一切功德若无其事,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这个功德是称性的。真如本性无量无边,所以他的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事实真相要明了,然后才知道诸佛菩萨能修,我们也能修。所以佛菩萨不敢轻视初学,不敢轻视众生,原因在哪里?他能做得到的,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换句话说,你肯不肯放下?你肯不肯做了心里若无其事?如果你做了若无其事,肯放下,你跟诸佛菩萨有什么分别?

【庶几与一如之义相应耳】

佛跟大菩萨与诸法一如完全相应。我们读了《金刚经》这一段经文,如果能够体会得这个意思,纵然不能做得像佛菩萨那么圆满,少分我想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先决的条件,要放得下,这是很重要的。放得下,你就是佛菩萨;放不下,你就是六道众生;佛菩萨跟六道众生,就在你放得下、放不下。再看底下的小注:

【度生为应尽之责,此责终未能尽。】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懂得的人太少。真的懂得,你就觉悟,你那个心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佛菩萨应尽的责任,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不能居功,你应当做的,这是义务,应该做的;做得不好、做得不圆满,是你的过失。做得好是你应当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所以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可谈,无缘大慈,无条件的。你真正能这样做,你是菩萨,你真正是菩萨。帮助一个人是有条件的,是凡夫,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有这个念头,这叫凡夫心。刚才我讲轮回心,不管你帮助人、不帮助人,你造的都是轮回业。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不谈条件,没有问:「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没有这个念头。只是在那里观察:这众生接受不接受我帮助?我要帮助他,他让不让我帮助他?绝对不会动个念头:「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没这个念头。众生不愿意接受,那佛菩萨也就没有法子,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怎么讲?佛没有办法去度那些不肯接受佛菩萨帮忙的,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肯接受佛菩萨的帮忙,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没有离开我们。像一般宗教说,「上帝与我同在」,佛菩萨是时时刻刻与我同在。为什么?我愿意接受他帮忙。所以你要愿意接受。哪个不愿意接受?哪一个人到庙里面烧香、磕头,不是求佛菩萨保佑?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愿意;其实不然,不愿意的太多了,愿意的人很少。你求佛菩萨帮助你什么?帮助你迷惑颠倒、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所以天天去拜佛菩萨也不灵,为什么?佛菩萨不能帮倒忙,刚才讲佛菩萨帮你破迷开悟,佛菩萨绝对不帮助你增长你的迷惑,不能干这个事情!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看清楚,你就晓得迷的人多、悟的人少。悟的人无条件帮助别人,迷的人是念念为自己。迷悟的相,我们要搞清楚,那就是迷悟的样子,什么是觉悟的样子,什么是迷惑的样子,先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然后才有办法观察,才有办法反省,我到底是迷、还是悟?别人迷悟暂时放在一边,先看看自己是迷、还是悟?自己这个心是菩提心、还是轮回心?这个要紧!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怎么能度别人?自己得度才能度人。

【又应知度亦等於未度,所谓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怎么说度等於没度,我们帮助他等於没有帮助?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萨劝导我们、教导我们,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听了开悟,开悟是我自己开悟的,不是他来帮我开悟的,我们听了他的话,自己开悟的。《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菩萨能帮我们的是开示;悟入,入是证。换句话说,修行证果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个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只是教诲而已。因此,断烦恼、明心见性、证果,都是众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度等於没度,诸佛菩萨怎么可以自己居功?所以他心里若无其事,那是当然之理;换句话说,心里面若无其事是应当、是正常。如果觉得自己做多少好事,值得骄傲,那完了,有什么值得骄傲?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没有感觉值得骄傲。今天世间人做一点点小的好事,值得骄傲,那不得了!我们要不读经,这些微妙甚深的道理,怎么会懂得?总以为世间人所表现的,都好像是正常的,好像是正当的,我们也应该如法炮制,也应该如是学习,那里晓得错了,那是轮回业。

【若自以为能尽此责,大有所度。则自矜自负,目空一切,岂是菩萨。】

这一段话就是傲慢心,自己夸张、自己炫耀,认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帮助多少众生,这不是菩萨。真正是菩萨,普度众生若无其事;真正是诸佛菩萨,一定是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他对於众生的恭敬决定是跟一切如来平等的,没有高下。我们对这个人喜欢、对那个人讨厌,这个不行,这就是无始劫的妄想、习气。修行用功怎么用?首先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转过来。我们每天见到佛像要拜佛,表示我们对佛菩萨的至诚恭敬。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这一份的恭敬心,在今天从早到晚,对待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这叫修礼敬诸佛。对人诚敬;对事认真负责,对事的恭敬;对物是要把它放端正、整齐清洁,是对它的恭敬,我们对於桌椅,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所以要把这一份敬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修礼敬诸佛不是天天对著佛像膜拜,不是这个意思。佛说经的真实义,一定要细心去体会,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世尊言此,是令发大悲心者,应於离念上加功。】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发心学佛了,如果是真正发心学佛,他的悲心比一般常人多少是要来得重一些。但是心发了,行持上功夫不得力,这是大有人在;不但现在学佛的人,世尊在世当时学佛的人,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原因在哪里?不知道离相,不知道离念,所以功夫不得力。我们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学佛学了多久,我们功夫得力了吗?我们的烦恼减少了吗?我们的智慧增长了吗?如果烦恼没减少、智慧没增长,这就是不得力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看轻,马虎不得;如果再是这样含糊笼统下去,我们这一生就白过。所以这个地方不可以含糊笼统,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要把它的原因找出来,要把这个原因消除掉,我们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这一生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清楚,关键就在离念、离相。离相的功夫比较粗,离念的功夫细;先离相,先学不著相,真正能做到不著相,再把功夫向上提升一层,离念。不著相就是心里面於一切人事物绝无牵挂、绝无忧虑,这是不著相的样子。你果然不著,智慧就现前,烦恼就没有了。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就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放下、没有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应於离念上加功,在离相、离念上加功夫。

【妄念不息,真心永障。】

这两句话说得很好,要牢牢的记住。只要有妄念,你的真心就不能现前,真心就是本性。真心现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菩萨,四相、四见都离了;这个菩萨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我们由此也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真心本性被无明盖覆住,什么是无明?四相、四见就是无明。四相、四见一破,圆初住就证得。

【有悲无智,岂能度他。】

如果菩萨只有一片慈悲,没有智慧,这就是说明菩萨虽然很慈悲,但是他著相,他还没有能够离念,这就是他没有智慧,不能帮助人。

【人我分别之见犹存】

他还有是非人我,他还有妄想执著。

【故不名菩萨也】

这种人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金刚经》上所讲的菩萨,标准是要断四见、破四相,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见」实在讲非常非常的微细,所以要层层细入。从底下这一段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请看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此中是明不名菩萨之故】

这一段经文说明为什么说他不是菩萨。

【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见】

这个见就是念头,他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

【便是取法】

他著了法相,著相,著了法相。

【便著人我等相】

这个等就是众生相、寿者相,可见得这四类的相他都具足。

【乃是凡夫】

这哪里是菩萨,是凡夫!

【故有法名为菩萨,断断无之。】

有法是执著有法,要说这个人叫菩萨,没有这个说法。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这个人是迷惑颠倒的人,没觉悟,怎么能称他作菩萨?

【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

佛讲这个话是真的,一切法没有四相。「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我们自己称自己这个身叫「我」。在一切法相当中也是如此。这个东西,这个它也是我,我是它的主体;与我相对的是人。所以这个「我」并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指任何一物它的主体,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矿物也好,都包括了这一个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这四相。「我」是主体;与我对立的是人,「人相」;我相跟人相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这个现象会有一段时间,它能够相续保持而不失掉,就叫做「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我们所讲的寿命,寿命长短不定,都叫做寿者相。任何一法,动物、植物、矿物,都具足这个四相,这四相是这个意思。只要有法,一定就具足四相。

【便违佛说,便是凡夫。】

佛讲这四相是凡夫的见解,以为诸法实有,这是凡夫见解;这个见解就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的轮回的知见,轮回心、轮回见,这个见解是轮回的知见,是错误的。佛给我们讲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这是佛给我们讲真相,一切法没有自体,这个要知道。一切法因缘所生,缘也是空的、也是假的,所以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刹那九百生灭,《楞严经》上讲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讲得多么透彻!这些话都是无我、人、众生、寿者,这是讲真相。了解真相,你在一切法里头,不但一切法,连自己的身体,绝无贪著,再也不会执著。执著是个妄想、妄念,绝对不是事实。而事实上一切法、任何一法,你决定执著不到,你想得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的事情;不但一切法你得不到,连你这个身体都得不到,刹那生灭,你怎么会得到?心也得不到,《金刚经》我后面还没有念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身得不到,心大概有,心也得不到,身心都得不到,你搞什么?一场空!古德讲的话没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就是你的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习气,麻烦!缠绕著你,永远断不掉,那叫业随身。你怎么会养成这么个习气?这个习气舍掉了,就叫佛菩萨;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的,那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能舍,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末后一段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

【菩萨众生皆是假名】

说菩萨、说众生都是一个假名。像刚才所说,能执著的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执著的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佛跟众生有没有得?没有!众生什么也得不到,菩萨呢?菩萨也得不到。不能说众生一法不可得,菩萨就有所得,没这个道理。不但菩萨能所俱不可得,一切诸佛如来也没有两样,也是能所俱不可得。菩萨、众生是假名,佛是不是假名?也是假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叫你统统不能够执著,所以给你说老实话。

【尚无能度之菩萨,何有所度之众生乎?则不应取著度众生也明矣。

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无有法名菩萨。这个意思的确比上半部是要深,上半部的经文可深可浅,后半部确实唯深无浅。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对我们的修学证果,乃至於对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是很有帮助,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这一段解释无我,前面解释无法,法不能执著。

【众生之见,无非分别。】

众生之见就是迷惑颠倒的见解,不是觉悟的知见,迷惑颠倒的见解多了,总而言之,不外乎分别妄想执著。

【分别便是有能所对待】

对待,我们今天讲相对。只要一有妄想、一有分别,一定就起了能所。

【约能见言,便是我。约所见言,便是人。】

跟我相对的是人。

【能所之见,差别丛生,是为众生。能所之见,继续不断,是为寿者。】

这个跟我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这个四相,四相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任何一法之中,任何一法都具足四相。与前面讲的如义相应,真的是法法皆如,佛法如,世间法也如,无有一法不如。

【分别妄心,多不胜数,以能所收之,罄无不尽。合之,则唯一我见而已。】

我们要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展开,无量无边。我们一个人的心念,心里头的妄想执著这些念头,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完全相等,不会比那个少。怎么知道是相等?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变出来的,没有妄想,哪有这些法相?不可能有这些四相。这些四相全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你就想到这个妄念多复杂,不可胜数,数不尽的。佛巧妙用能所两个字统统包括了,全都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总不出能所;能所还能够再把它归纳起来,变成一个,「我见」。由此可知,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从我见开出来;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佛法之修持,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下手功夫首先要破我执,我执要是不破,在佛法里讲,你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常讲法门,法门在哪里?你入不进去;破我执就入门了。你看看,我们从小乘法讲起,小乘初果见道位,算是入流、入门,条件是什么?破了身见,不会再把这个身看成我,才能入门。还要把身看作我,你入不了门,把这个身看作我,你这一辈子无论怎样勤苦修学,初果须陀洹没分,你入不了。为什么入不了?你有障,什么障?我见。才知道一切经中,为什么把破我执摆在第一位,世尊的确用了许许多多的方法,破除我们的我见。佛门里面称这个相不称作人,称作众生。佛门的道场,这里面住的人多少,他不会问你:「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人?」没有这种问法的。他的问法:「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这个术语破除我见、破除身见。这个话的意思,你这个地方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东西,就这个意思,这是众缘和合的东西。破迷!我执,破这个执著,这是四大五蕴和合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术语就是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你,要离我相、要离我见,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佛说」句,含义甚多。「说」字断句。】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从这个字断句。

【谓一切法无我之理(这个道理),为佛所说也。】

这个句子是双关句子,你要是这样念法:「是故佛说」,这就显示这个道理是佛所讲的。另外一个念法,

【法字断句】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一句两种念法,两种念法意思不一样。从法字断句,谓佛说之一切法,本无我人差别也。

【佛说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对待分别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

佛法所以难懂,听经有人听一辈子都没有听懂,没有听懂倒也罢了,他自以为听懂,这个麻烦大了!没懂自以为懂,怎么自以为懂?我把开经偈念一下,你就晓得,真的懂得是「愿解如来真实义」,没有懂得,自以为懂得是「误解如来真实义」,误解了,「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那个麻烦才大!怎样才真懂?四相、四见、妄想分别执著淡薄的人,容易听懂,如果妄想分别执著很浓厚的人,怎么讲也听不懂;不但我们讲听不懂,诸佛菩萨来讲,他也听不懂。这就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对於一切法先要淡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讲放下,你能够多放下一分,说老实话,你听经、看经,你就多悟入一层,这一定道理。你看破、放下的功夫愈深,你对於佛的经教,你理解的就愈透彻,这才叫相应。如果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样都放不下,对於经教非常用功,也没用处,也是错解佛的意思,也是误解佛的意思,还自以为是。《楞严经》上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邪在哪里?大家要明了,邪在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没有断。不但佛的真实义他不懂,经文表面上皮毛的意思他都不懂。诸位要是很冷静的去观察、去听,你就会明了,表层的意思都不懂,何况深刻的义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有一个宗旨、一个目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

莫非令众生泯对待分别之法相,泯就是离开、把它消灭掉,帮助众生离开一切对待分别。离开一切妄想分别,平等一如的法性,你就明了、你就见到。所以佛经,诸位也常听到,「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通,到什么程度才叫通?见性就通,没有见性没通。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为法界无量众生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见性就通,从这个经上见性,任何一部经都通,道理在此地。不但佛法通,再跟诸位说,世间法也通,为什么?所有一切世间法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诸位要晓得。从世间法里面见性难,世间法不是不能见性,能,太难了!从佛法里面见性容易,一通一切都通。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修学的方法,所谓是「一门深入」才能有真正成就,多门要入进去,入不进去。譬如说我们这个讲堂,这个讲堂四面就有好多个门,你从一个门进来,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很容易就进来。你在外面说:「我要从两个门进去。」你试试看,你能不能进得来,进不来的。可是世间打这种妄想的人还很多,多少人就想从许多门进来,没有这个道理,一门深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你一进来之后,哪个门都通了。所以,要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

【觉此觉性,可名菩萨。】

菩萨是个假名。你真正觉了。这里有两个觉,第一个觉是动词,第二个觉是名词,觉性是名词。你真正觉悟了,觉悟了心性,这个众生,佛就称他作菩萨,给他起个假名,这个人叫菩萨。菩萨是觉有情,觉悟的众生,这叫菩萨。众生本来是佛,何况菩萨乎!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曾经在《华严经》上说过,《圆觉经》上也说过,这是真的。众生确确实实本来是成佛,何况是菩萨?我们念佛法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修学的方法。众生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他怎么不成佛?当然成佛。念佛法门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的,这个道理的确是究竟圆满,直接成佛,不必经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不要经过这个;乃至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不要经过,直接就成佛,念佛法门是这个。《观经》上给我们讲的九品,那个九品讲的是完全靠自力,不论弥陀本愿的加持,完全论自力,给你讲三辈九品。如果论佛的加持,大家《无量寿经》念得很多,四十八愿念得很熟,若论佛力加持,任何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在普通经教里面讲是八地菩萨,跟佛这个位子靠得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然后就是佛,靠得很近。这是什么?佛的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诸位必须要懂得。一看到《观经》上讲的,我们下品下生到那里,还要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忧虑得不得了!你为什么不看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说,往生到那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那里头没有说,下下品往生、下中品往生的除外,它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不就是大家都平等?读经要细心,不可以断章取义,一定要看整个。对西方极乐世界要能够全盘了解,五经一论都要读;纵然五经一论不能读,三经一论要细读,你对於西方世界才全盘了解,不至於产生误会。专读《观无量寿经》,不读《无量寿经》的,就容易发生误会。

【若存有法相】

存就是执著,心里头有这个念头,纵然是微细的念头也不行。

【便是我执,便成对待,便是分别,何名为觉。】

这就不叫觉。觉跟迷,这两种字的定义,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佛的人,不能不清楚,你不清楚你就不会用功,所以觉跟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有妄想,迷了;有分别,迷了;有执著,迷了;对世法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迷了;对佛法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也迷了。什么叫做觉?世法、佛法里头我统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觉了。由此可知,我们怎么用功法,一定要想方法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净宗法门是最高明、最简单、最扼要,用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心里才有一个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换掉,把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念头,不管它是善念、是恶念,都不要去管,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宗门里面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净土宗的觉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提起来,这叫正念,这叫做一念。这是觉念,要换得快,不能让妄念继续增长。还有个要紧的方法,如何叫这一切妄念不要再增长?那就是平常在生活当中要放下,把我们忧虑、牵挂、得失的这些念头,要舍、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慢慢放;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这样才能够渐渐的深入进去。

【一切众生,性本同体,本无尔我对待之分。故说众生,菩萨亦众生。说菩萨,众生亦菩萨。众生本来是佛,况菩萨乎。】

这一句话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名词术语都是假设,无有定法。说众生,菩萨也是众生,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菩提萨埵,玄奘大师翻译「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说菩萨,众生也可以称菩萨,众生只要觉就是菩萨。

【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令闻者当观同体之性也。】

佛这一句话,真正的用意就在这一句。为什么佛这样说?说这个话的用意何在?是教我们从这一句话里面,体会到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若作是言,这就是打了个妄想,妄想分别执著。

【岂非我见人见众生见乎】

这个东西就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这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病根,要知道!一个念头起了,我!第一个就是「我」,我要怎样怎样,这个东西麻烦,这是无始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一般人不知道,天天都是这个样子,不晓得。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说是发现、警觉到了,这个人就可以成菩萨,他觉悟了。这个觉悟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觉悟你也断不了。但是你要晓得,许许多多众生还不觉悟,他虽然断不了,他已经觉悟了;换句话说,他已经知道他有病,好多人有病,不晓得自己有病。这个人有病知道自己有病,虽然知道自己有病,还没有去求医,比那个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高明太多了。这就叫始觉,他就有资格成为菩萨,他开始觉悟了。

【此见一日不除,非寿者见乎。分别如此,执著如此,是於性本同体,诸法一如之义,完全隔膜,显违佛说,尚自居为菩萨乎。】

这一段话,我们细细体会,就晓得应当怎样用功。什么叫功夫?真实的功夫,就是我们这个老毛病、老习气渐渐淡薄了。一下断不容易,不是一下能断得了,要淡!过去执著非常坚固,现在也执著,没有从前那么坚固,这个显然就淡了。最明显的是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从前得失心看得很重,现在有没有?有,马虎一点,无所谓、不在乎,这就进步;一定要愈来愈淡。愈来愈淡薄,愈来愈无所谓,这就好!看得破,放得下。不在这上用功夫,你在哪里用功夫?「我每天要念多少部经,我每天要念多少声佛号」,执著!坚固的执著。那不执著,马虎一点,我今天算了,不要念了行不行?那也错了。多少部经要念,多少声佛号要念,心里若无其事,要真正做到无住生心,不可以坚固执著。再一执著,我一天念十部,他一天才念一部,那我比他高明多了,他比我差多!你这高下的心,分别执著妄想全都来了,这个不行。我念十部很好,他念一部也很好,大家是平等的,要在这里头生清净心、生平等心,这是功夫。还有人一部也不念的,人家那个心清净平等,那个功夫比我们功夫就高,不比我们差,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要了解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佛法修行著重在清净平等,著重在看破、放下。

我们今天用读经、用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做什么用?把妄想念掉,是这个意思。我不念经就打妄想,不念佛就打妄想,用念佛、念经的方法把妄想打掉;没有妄想,念经不念经,念佛不念佛,无所谓。所以要晓得这是个方法,方法是治病,没有病,你何必还要用这个方法?没有必要了。正因为我们有病,要用这个方法。诸佛菩萨也念佛,他没病,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他是大慈大悲,他本身没有病,众生有病,用这个方法教导众生。众生一看,你教我念佛,你都不念佛,我不相信。所以他也念佛,他那个念佛叫大慈大悲。昨天我跟你讲佛光遍照,他是这个意思,他是现身说法,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是这个意思,不是他有烦恼。「分别如此,执著如此」,你还是这样的分别,这样的执著,与本经所说的「性本同体,诸法一如」完全相违背,那就不是菩萨,那当然是凡夫。

【我见我执未忘,则我为我,众生为众生。】

我为我,真的他执著有个我,众生他真的执著有个众生;如果我见、我执没有了,说众生、说我,他心里头没有执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讲经说法,也说「我」、也说「众生」,他有没有这个执著?没有!确实没有这个执著,他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为众生执著,菩萨就顺著众生的执著,因众生分别,菩萨随顺众生的分别,他自己没有执著、也没有分别。这个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真的有执著、真的有分别。

【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

这种现象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到处都见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听众坐得满满的,很欢喜;坐三个人、五个人,感觉到很难过,那就是此地讲的,这是凡夫心,这不是菩萨心。如果是菩萨心,三个、两个跟三千、两千,没有两样,平等心、清净心,那就如法。有些讲经的法师,最怕你们初学的,看到听众愈来愈少,泄了气,算了不讲了,哪里是菩萨?菩萨,经上常讲「佛事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听,就要认真跟他讲,不在乎听众多少。斤斤计较听众多少,度众生多少,这一段经文好好去念几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

这一段文解释前面经文里面所讲的「无有法名菩萨」,这个解释得很透彻、很详细。由此可知,世尊层层说法,反覆的说明,就是怕我们断章取义,听到一、两句错会了佛的意思。特别是《般若经》难讲、难领会,最怕的是我们自己摆脱不了情执,依旧在情执里面打圈圈,这样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学习,他希望明年开班,在家人要参加。心是平等心,这是对的,没有一丝毫的猜疑嫉妒。我们一定要走出烦恼、摆脱烦恼,才能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