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80集
发布时间:2023-09-11 09:09:35作者:念佛网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八十八面,从第二行看起。开佛知见,第一段里面明圆见,请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一段经文,为我们说出佛有五眼,通常我们称之为五眼圆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问答里面的含义很深,决不是我们粗心大意的人只听听它的表面而已。我们从注解里面来看:
【此见不局指眼见,犹言见地耳。知见皆从理智出,原非异体,但约有所表现曰见,约了了於内曰知。】
这是首先把这一段的大意,也就是科题,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开佛知见,说明圆见。「圆」有圆满的意思,有圆融无碍的意思。「见」不局限在眼见上,而它真正的意思是讲见地;也就是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多少,体会多少,这就是所谓的见地。对於这个事与理,可以说是无限的深广;愈是地位高的菩萨,体会得就愈深愈广。因此,小乘有四果四向的差别,大乘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的差别,这都是他们的见地浅深广狭不相同。无论是浅深、无论是广狭,凡是讲到见地,都是从智慧里面生起来的,从理智出的;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一,悟入的浅深不一样,这个差别在此地。差别里面有无差别,无差别里面有差别。由此可知,差别跟无差别的确是一如,也归到万法一如。但是就有所表现叫它做「见」;如果就境界上了了分明,就称作「知」。所以知见差别在此地。实在讲,知见的意思非常接近,但是还有微细的差别。就表面上看,经上讲的五眼,肉眼比天眼,肉眼就显得粗,天眼就讲到微细。天眼如果跟慧眼比,慧眼见得就深就广。天眼不及慧眼,慧眼不如法眼,法眼不如佛眼,这就是从表现上来看的,说之为「见」。我们看下面的注解:
【凡夫肉眼所见有限,为烦恼所障故。】
凡夫的知见确实很浅。凡夫肉眼的知见,跟如来果地上佛眼的知见,相不相同?给诸位说,是相同的;都是依般若正知起作用的。为什么肉眼跟佛眼不一样?原来佛眼没有障碍,肉眼有障碍,除了障碍都一样。有了障碍,见的功能就不一样,领悟的能力也不一样,这是烦恼所障。
【天眼,有由业力报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齐此二眼。】
齐是等齐的意思,就是凡夫这个见的能力可以达到天眼。天眼,如果生到天上,那是报得,果报当中报得的;没有生到天上,我们世间人也能够得天眼,这个天眼是修得的。世俗人称之为神通、通力。现在中国称作特异功能,我们听到他们的名词里头讲,说是X光眼,这都是属於天眼。确确实实是有报得的,有修得的。
【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
由此可知,凡夫纵然修行修得很好,修到神通发现,他也不过是天眼而已,慧眼他没有,为什么?慧眼要证得正觉之人才有。正觉是阿罗汉,一定要见思烦恼断了,你才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如来果地上有佛眼,所以慧眼、法眼、佛眼,都必须是在佛门里面真正修行才可以得到。底下为我们解释法相名词的含义。
【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
我们叫它做慧眼。由此可知,慧眼的标准是要证得根本智,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大彻大悟,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教下里面大开圆解,念佛人里面得一心不乱,都达到这个境界。根本智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知,诸位一定要记住,般若无知。般若是称性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说无知。无知,给诸位说,绝对不是白痴,白痴怎么能够称为根本智?从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由此可知,无知就是讲的清净心,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这是甚深的禅定,世间法里面没有。世间法的禅定,佛在经上讲四禅八定,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这种禅定,将来可以生四禅天,色界天,超出欲界。如果再修得四空定,他超越色界进入到无色界,无色界的四空天,所以这个我们称之为四禅八定。虽然生到四空天,诸位要晓得,并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的定功能伏烦恼,没断烦恼,见思烦恼他有能力统统伏住,不起作用。在他定力起作用的时候,把烦恼伏住了,这个阶段可以说他所得的是正受,他所得的是三昧。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三昧」?因为它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四空定里面最高的一层是非想非非想定,四空定里面最高的,它的定力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时间实在是很长,真正不可思议!它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到了以后,他的定会失掉,依旧会退转、会堕落。由此可知,三界六道里面的定功,佛所说的五种受里面,苦乐忧喜舍,它叫舍受,暂时的舍受,不能叫三昧。如果这个定得到,永远不会失掉,那就叫三昧,那就叫正受。必须再用功夫、再努力,把那个定功向上再提升一层,佛门称之为九次第定。
《楞严经》上佛也说得很详细,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轮回,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时候慧眼开了,慧眼开了就是见到「真空之理」。真空之理是什么?见到一切诸法的体性,「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阿罗汉见到了,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他的心清净了,於一切法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第九定的境界。在《般若经》里面,称这种境界为根本智。阿罗汉虽然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一切现象怎么来的?他不明了。空会现相,相会变化,这个事情非常非常复杂,阿罗汉不能明了。阿罗汉为什么不能明了?他不学了,他证得空理之后,他自己在那里享受,不肯再求学。所以他的智慧不圆满,只明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明了;也就是他明了本体,他不明了现象。
菩萨虽然证得根本智之后,依旧不断去学习、去参学。参学为了什么?为了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发生的?怎样演变的?这里面因因果果无量的繁杂,菩萨学习,都把它搞得清清楚楚,这种智慧叫后得智。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学佛的根本老师,就是他的指导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诸位如果细细去看《四十华严》,你要不细心,你不可能发觉文殊教善财教了些什么,好像没教他东西。正如同我们中国古来大德教他的弟子一样,你发大心了,要想出家求道,求道就是求智慧,师父给你安一个工作,天天叫你去做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见了五祖之后,说了几句话,五祖就派他到槽房里面去做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做苦工。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过面,你想想看,五祖传了他什么?我们看好像没传给他。惠能大师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么?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叫根本智。心清净,心不动,也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修这个。你要真的去做,每天叫你去工作,工作是修身,诸位要晓得,身体是一个机器,机器要是不动,就要生锈,就要出毛病。所以身要动,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在劳动,身要劳动,要动;心要清净,心里头不能有一个妄念。他在黄梅是用这种功夫,完全在那里修清净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成就,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得到之后,智慧开了。老师不会再留你,老师如果再留你在身边,他对不起你,一定要送你出去参学。所以五十三参,参学了。
参学是什么?成就你的后得智;但是你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决定不能离开老师,你离开老师那就危险大了,你就会出麻烦。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乃至於利害你都不能辨别,你不跟老师怎么办!由此可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就有这个能力,一切诸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哪是正?哪是是?哪是非?一接触就明了,有这种能力这才叫根本智。这个时候才出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的修学是这两个阶段。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从事哪一种学术的研究,世间学术、出世间的学术,乃至於这世间无量无边种种的行业,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你看看古时候,古时候学手艺,譬如学木匠,跟一个木匠师傅作学徒,你也就跟一个老师,不能跟两个老师,完全听这个老师的指导,学规矩,那才能成方圆。在这个地方奠定基础,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而后才能达到巧妙,巧妙是自己功夫往上提升。老师只能教你规矩,不能教你巧;但是那种善巧一定是从规矩上建立,从规矩延伸的发展,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依规矩,你怎么能成就?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才晓得根本智没有得到,不可能有后得智;后得智,决定是从根本智里面发生的。这个根本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根,主干;后得智是什么?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都是从根本生的。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这个说法里面含义就很深很广。诸位要细心去听、细心去体会,然后你才能得受用。现代人修学,特别是修学佛法,大多数违背这个成规,不求根本智,他就求后得智,不讲求根本,讲求枝叶花果,他讲求这个东西。有没有效?看起来好像也有一点效果,花也开了,果也结了。花与果是什么?我们桌子前面摆的这些花果,没有根、没有本,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就像花瓶里面的插花一样,虽然很美、很好看,不耐久,几天就凋谢了。这是比喻现代人学佛谈不上成就,没有从根本上下手,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点的。第四个小段:
【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古德云,前四在佛,总名佛眼。】
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前面意思都可以体会到。在我们凡夫只有肉眼,其他的都没有。如果在天人,天人有天眼,肉眼也叫天眼;阿罗汉有慧眼,阿罗汉的天眼、肉眼都叫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慧眼、天眼、肉眼统统叫法眼;在如来果位上统统叫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这是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照无不圆」,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佛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明了的,这的确不容易。凡夫要修到这样的果位,大经里面说得好,需要经历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佛常讲三大阿僧只劫,并没有讲错,三大阿僧只劫是从什么时候算起,你要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你要证得圆教初住,你到成佛的果位,三个阿僧只劫就成功了;你要没有到圆初住以前,没有算在里头。所以要把前面这一段算在里面,实实在在讲是无量劫,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圆初住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一品,这是圆初住的境界;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从经上这种说法,我们会感觉到非常沮丧,感觉到前途渺茫一点希望都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希望,它好在什么地方?不要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不断,都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就成功。要真正的相信,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信与愿,蕅益大师说得好,是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的条件。行是讲念佛,专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之外都不能念。你要知道,你念其他的,都是念六道轮回,一切念头都舍弃、都放下了,就是把轮回放下,把六道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叫行。蕅益大师大师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大家注意到浅深,不是多少,念佛念得多,不一定功夫深;念佛念得少,不一定功夫浅。浅深是从什么地方讲?从伏烦恼上讲。换句话说,念佛人烦恼轻、智慧长、心地清净,这叫做功夫。如果他每天念的佛号多,念十万声佛号,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还很重,这个没用处,虽念没有功夫。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条件,虽然讲的是信愿行,信愿行要有功夫才能往生,信愿行没功夫不能往生。这个功夫就是心清净,心愈清净,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净则佛土净,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注子:
【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
佛眼这个见的能力,智照我们不说它,我们讲他眼见这种能力,大家好懂。这里举一个例子说,以俗谛就是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观察,这几天此地也下雨,你们都看到了,天上下了多少滴的雨,你们晓不晓得?新加坡这个地方不大,雨水滴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经上比喻说,「遍河沙世界」,遍是普遍,河沙世界是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佛国土、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每个世界里头也都有下雨,雨水滴了多少点,佛都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楚是见,知道它滴了多少滴,那是知,知见。佛有这个能力,悉知悉见,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些话大小乘经里面都有,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说这个话,听的人不相信。你一看就晓得。有人去测验,就是考一考佛,你说你有这个能力,就请佛看这一棵树,这树上有多少片树叶?佛一看马上就说出来,说出来之后,也没人去数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人很聪明,把那个树摇一摇,树叶落下来一些,他把那个落叶数一数就知道了。然后再问,佛,你现在看看这有多少?佛又说一个数字,两个一比果然没错,这才佩服了。才知道佛的知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只要一见,连数量都清楚。
【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
佛真有这个能力,我们读了这一段毛骨悚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想瞒著人不知道,能瞒得过人吗?人可以瞒得过,人是凡夫,可以瞒过他;诸佛菩萨瞒不过,极乐世界的人瞒不过。你看看《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们的眼跟佛眼没有两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几乎跟佛没有两样,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想想,有什么事情好瞒人的?今天世界上常常讲的隐私权,你对谁隐私?佛这种能力,诸位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决不是只有诸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的能力是相同的,相等的。现在我们这个能力失掉了,这个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本能怎么会真的失掉?所以佛在经上常讲,这叫迷失;迷是忘掉了,并不是真正失掉,迷失了。因为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障碍住了。几时把障碍破掉,我们这个能力又恢复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学佛,要希望成佛,成佛不是为别的,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所以大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成佛之后你得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自性以外,什么都没有,恢复性德而已。
这一段文,我也希望同学们要多念几遍,要常常记在心里。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小心谨慎,动一个善念,诸佛欢喜;动一个恶念,诸佛感叹,怎么又迷惑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要你四相四见没破,你在六道里面决定逃不了因缘果报,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没有办法避免的。这是佛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罪业,果报现前的时候害怕了,害怕有什么用,无济於事!菩萨跟众生不一样,菩萨聪明,菩萨怕造恶因,不造恶因他就没有恶报。由此可知,菩萨才真正深信因果,起心动念他都小心、都谨慎。
【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
我们先看这一段。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佛性,不是讲别的佛,是自己的佛性。什么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证得佛性?一定要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能证,真如本性是所证。慧从哪里得来?慧从定当中得来。戒、定、慧三学,慧是主,我们要想得到的是智慧;戒、定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慧是因,戒跟定都是缘。三学的目标,你要是清楚明白,你就知道要怎样的修学。持戒是我自己持戒,与别人不相干,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我自己戒持得很好,别人不持戒,犯戒的犯戒,破戒的破戒,我看到心里就难过,这个没有用处。你心里面起烦恼了,你还能得定吗?因戒得定,你还能得定吗?自己持戒,不要去管别人。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与我不相干,我持戒是为了我心清净。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慧,要把目的搞清楚,这个三学就如法。现在我们看到持戒精严的人,你仔细去接触,感觉得不如法。他戒律不错,是持得很好,可是脾气很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认为自己戒律精严,别人都犯戒、破戒,瞧不起人。他不持戒还好,对人还有尊敬心,一持了戒,对别人没有尊敬心。这个不如法,这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他所持的那个戒,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如果嫉妒瞋恨心重的话,他戒律很严,将来往生到哪里?生到阿修罗里面去了,阿修罗的业因就是如此。持戒是有福,贡高我慢,堕阿修罗道,搞这一套去了。
因此,定多不及慧多,还不如慧多,这是大乘佛法重视般若智慧。但是,最好定跟慧要平等,这样才好。平等能见性,能开悟;不平等,对於明心见性往往也生了障碍。所以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样才好。因为它不平等,平等非常非常难,达到平等的时候往往就明心见性,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不平等的时候,慧多也没有办法破无明。故菩萨但分证法空,他不能够圆证。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破两品无明证二分法身,分证不能够圆证。见性也是如此,分见佛性,明心见性分分见。
【唯佛与佛,定慧均等。】
真正达到等的时候,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等,定慧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了。
【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
了了是形容他清楚明了,他见性见得非常的圆满透彻,就像观掌中的庵摩罗果,这个果都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所说的比喻。
【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
可见得前面这一问一答,它的深义在此,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佛的知见圆融。
【见性圆明,有如圆镜。】
圆镜是比喻。
【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
诸佛菩萨用心,的确像镜子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胡是外国人,中国古时候叫外国人叫胡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中国人的面孔。不管是胡人、汉人照镜子,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意思是诸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照得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镜子,绝对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凡夫用心,用错了心。我们也照,但是照见他要起分别,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他就生烦恼,他生这个东西。我们这个镜子,心镜照外面生烦恼,诸佛菩萨的心镜照外面生智慧。诸位要知道,生烦恼就不生智慧,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他生智慧?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差别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记住经里面的教训,「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别;「内不动心」,不动是什么?不起好恶之心,你的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清净平等就是觉心,觉就是智慧,生智慧。
【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
这两句话说明了事实的真相。佛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是,我们哪一个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如是?毛病就是出在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我们的病根。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乱想。妄想已经养成习惯,想不想还不行,想断断不了,这个麻烦真大!稍稍涉猎到经义的人,都知道这回事情,但是无可奈何!连学佛都打妄想,这才知道我们的病太重太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你把妄想改变成阿弥陀佛,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阿弥陀佛。可是我很想想阿弥陀佛,但是想不起来,这个念头常常会被其他的妄念打断,这个事情麻烦了。因此必须要有人提醒你,假使真的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嘀咕:「你要想阿弥陀佛」,你听到这个太繁琐、太讨厌了,你又受不了!所以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供佛像,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看到,我就想到阿弥陀佛。现在又有念佛机,一听到佛号,阿弥陀佛提起来了,这是个好方法。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念佛机非常有效。如果你家里面的人,不厌烦的话,念佛机应当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中断,佛号不能中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想佛,就胡思乱想,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非常的可怕。
【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
这一句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的枢纽。菩萨应开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世尊讲的「开示悟入」,目标就是佛知佛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个功德就圆满了。佛的知见是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我,安住在无我法。如何通达?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成见舍掉,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成见里面最深的,无过於我见、我相,这是成见里面最深的。起心动念都有个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大错特错!诸位细细去观察《大藏经》,佛从来没有说,我怎么说法?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
没有!经典上「如是我闻」,那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没有执著有个我的念头,没有。所以他心生智慧,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他一接触,通达无碍,他能够明了真实义。我们今天有障碍,眼有障碍,看佛经看不懂,把意思看错了;耳有障碍,听不懂,也把意思听错了。障碍的根本在哪里?在我见、我执。所以你要想破除这个障碍,真正通达佛所讲的真实义,唯一的方法,不执著己见,不执著一见而已。【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
这个事情是真难,真正不容易。要不大开圆解,要不明心见性,要不能得一心不乱,做不到。可是这些事情难,非常非常困难!难也有办法,什么方法?大概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很不好度的,是一切众生里头最麻烦的一类,知识分子老实说就是不老实,不老实的分子。最好的方法是读经,为什么?读经对他来讲比较契机,参禅、念佛他没有这个耐心,没有法子引起他的兴趣,读经,他喜欢知识,读经。经要怎么读?一门深入。读许许多多经,不行!不能生效果,读一部经,一部经老老实实念,每天从头到尾念,念上十年,心定了,定了就能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这个法子妙!你们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大,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是十年,三千是说个整数,是十年的功夫。所以在六祖会下被六祖一点,他就豁然大悟。再看《坛经》里面讲的无尽藏比丘尼,这个人读《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比《法华经》还要多,三十六卷。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四十卷,一个三十六卷,比《法华经》要多好几倍。她也是一生专门受持一部经,念到心定了,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一遍,她开悟了。这就是说明因戒得定。你念一部经,是戒、是持戒;持戒久了就得定,他心里头没有妄想。他有时间就读经,就读一部经,一遍读完了再读一遍,一直这样念下去,他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智慧,这非常非常重要。古来这些大德,不但是讲给我们听,事实人家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言教身教,说法转、作证转,我们还不能体会,那就没有法子。真正能有所体悟,就应当依教奉行,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个出路,真正能够超越生死烦恼,超越六道轮回,即使念佛往生也是高增品位。所以破执著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说出用读经这个方法。
【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
这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这一生虽然达不到,但是决定要向著这个方向去精进,尽心尽力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这样就好了。不可以说这个境界太高,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向这个目标做了,那就错了!一定要向这个目标去走,向这个方向去走,这就对了。
【经中凡言於意云何】
这个句子在《金刚经》上很多。凡是这种句子,
【皆是探询见地之辞也】
我们要懂得它用意之所在,这是世尊考验学生的一种方式,测验测验他的功夫、他的见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
这些辞句也是在本经里面常见的,这些辞句里面的含义,
【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
可见得佛的用心非常微密,字字句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义,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要紧的是众生心要细、心要虚,虚是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能够体会得佛的意思。这是说明不执一,一不能执。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异也不能执,心才清净。再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乍看这个经文,的确很难体会到佛说这句话用意何在。我们看注解:
【如来说是沙,这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若不著相,则见相即见性,又何必说不是沙。此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
前面我们看到「即非是名」,这个地方须菩提没有说,恒河中所有沙,即非是沙,是名是沙,他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讲即非是名,我们好懂,那个意思就是可深可浅。这个意思,「如来说是沙」,我们反而难懂,这个意思深。说明佛没有一点执著,众生怎么说,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怎么说,我随顺你怎么说,佛没有执著。如果注解里头不说明这一段经文,「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我们很不容易懂这句话他的用意之所在。底下这一段就有了。
【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
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佛能够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恒顺,你们怎么说都好,佛就跟著我们说,在随喜里面成就了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是慧。不但定慧没有失掉,定慧反而因之坚固,因之增长,这叫功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
【不坏俗谛】
俗谛是众生的知见,众生的见解,虽然佛晓得,你们见解是错了,你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佛并不马上给你纠正,还随顺你,这个叫不坏世间法。
【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
要是以如来眼光来看,恒河沙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佛看到真相。但是佛没有说破,你们说沙,佛也说沙,佛完全是恒顺众生,佛一丝毫没有执著,他能够顺众生。
【当知不一不异之义】
这里面为我们说出来,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枢纽。前面我们曾看到「无实无虚」,这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不一不异」,同样也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说一个无实无虚不就好了,何必还要再搞一个不一不异?佛的意思到底在哪里?说了无实无虚,怕你执著无实无虚;换一个话题来讲,不一不异就是无实无虚,叫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术语也是假设,这个地方就是怕你生微细的执著。有这个执著就是障碍,有这个执著,无明就不能断尽。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森罗万象不一样;「不异」是从性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没有两样。不一就是无虚,不异就是无实。无实无虚,有什么两样?一个意思。便是法法皆如,诸法如义。
【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於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
这一段话很重要,使我们想到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富楼那尊者一段话。尊者向世尊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后在佛门被称为根本大问。他这个问题问的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无明?」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怎么起来的?将来成了佛,无明断掉了,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起无明?《楞严经》第四卷。这是大问题,根本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答覆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此地是虽见而不立见,这高明!他没有无明。我们见了之后要立一个见,立一个见就是执著有一个见,这就是无明。《楞严经》在我们中国号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满有道理的,《楞严经》说得的确详细,讲得透彻。佛的佛知佛见是什么?圆知圆见是什么?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一不异、无实无虚、法法皆如,这就是佛知佛见。果然契入这个境界,那个人心绝对清净,绝对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连佛说的这几句话真正的意思你也没懂得。只不过是道听涂说而已,听人家这么讲的,真正的意思不懂。真正意思要是懂,哪有放不下的?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切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没看破。圆知圆见是真看破,万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还想什么?
世间人起心动念,大概第一个念头「我想得个什么」,你能得到吗?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得什么?有什么东西你能得到?只要有一样东西还想得到,那就是无明,那就是虽见而立了见,他不是不立见,他立了见。这个地方的确相当的微细,你还是在一切法里头有执著,有执著就不是无我,有我!我所有的,这个与心性真相完全相违背。看看诸佛如来,他们跟我们做法恰恰相反,舍得干干净净,真正是一法不立。世尊当年在世所表现的,他的出身是王侯之家,是富贵的家族,他完全舍弃掉,去过一种托钵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示现,表现的是什么?一切放下,统统放下,表现这个。
在中国唐朝时候庞蕴居士,这很多同修都知道。庞居士也难得,也做了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也是一个富贵的家族,他学佛了,道理统统通达、明了,看破了,看破之后放下了。他怎么放下?把他家里面的金银财宝,全部装在一条大船上,船滑到江中心,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全部不要了。有些人问他,你既然金银财宝不要了,为什么不拿去做一点慈善事业,救济别人?那是好事情!他留了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好事不如无事,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做好事,天下大乱,真正的好事是无事。他全部舍弃掉了,那生活怎么办?他卖草鞋,草鞋现在诸位看不到了,稻草编的,编的草鞋,大概在中国内陆可能还有。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了,去过日子,他愿意这么做法,跟释迦牟尼佛托钵那个味道很相似。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破之后能够放下。与道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过一种纯粹天真自然的生活,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要不是真正看破,做不到!这个看破是讲见地,你的见地到什么程度?完全从生活当中能观察得出来。
【一异不执,是破除我见之慧剑也。】
这个意思好!我执是最难破的,难在哪里?不是执著一,就是执著异。这个一、异,不是执著有,就是执空;空是一,有是太多了,花样太多了,是异。总是落在两边,总不能够会归到中道,中道就是两边都不执著。一异不执,就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样才能够破我相、破我见。
【我见难除,不外两种理由。一、见理不明,二、自以为是。】
古来大德为我们分析说明的,确实很有道理。理,就像前面所说的,诸法如义,法法皆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是理。你对这个理没有透彻、没有明了,所以你放不下。实在讲,第二个还是从第一个来的,如果见理明了了,决不会自以为是;还是见理不明,自以为是那个麻烦就更大了。见理不明是所知障,自以为是烦恼障,这二障具足,你怎么能破我?
【欲破我,首当明理。开佛圆见,彻明其理之谓也。】
开佛圆见,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你要是通达明了了,这就是佛知佛见。
【先说五眼以明不执一】
这个意思懂了吗?五眼虽然说五个,实际上是一个,是讲见地。肉眼,我们看到肉眼了,那法眼在哪里?慧眼在哪里?我们这两个是肉眼,没有看到佛有十个眼睛,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阿罗汉有四个眼睛,没有看到。论见地,见地是一;从作用,这是有五,也就是他这个见地能力的大小、功夫的浅深分作五个,用这个方法来说明不执著一。佛问:如来有肉眼吗?有肉眼。如来有法眼吗?有法眼。那不执著,你说有,都有!而不是说,如来有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前面我们说到,众生有肉眼,其他的眼没有;天人有天眼,有天眼,肉眼也是天眼,不执著,一异都不执著,不执著一。
【为见理不明者说法】
对象在此地,破他执著一。接著又说恒河沙,就是这一段经文:
【以明不执异,为自以为是者说法。】
他的对象,前面五眼是对见理不明的人说的,这一段讲恒河沙,是对自以为是的人说的。如果我们要不是很冷静的来看这个经文,真的看不出来,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今教以一异俱不可执,见将从何安立,则我亦与俱化矣。】
实在说,如果不能深入《金刚经》的义趣,这个功效做不到。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就开悟?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四相、四见就破了?有,是有!好像自古以来只听说有六祖惠能,有这么一个人,六祖惠能以前没听说,以后好像也没听说。这才晓得难,这才晓得学般若难,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人,你看多少!眼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就不少个,这就知道我们的根性不行。经虽然是讲讲,讲讲你才晓得,教好难,不容易!摆在面前,都不晓得佛说的是什么意思;说出了,稍稍体会到,真的,确实有这么深的意思存在,可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体会。
虚实、一异、空有,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摆脱,不落在空边就落在有边,不落在虚边就落在实边,总是这个毛病。这两小节经文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两边放下,两边都不执著,我们无始劫来的见妄,这《楞严经》上所讲的,就是妄想,《楞严经》上讲见妄就是平常讲的妄想,才能断得了,妄想分别执著才真正能够打掉。
【不一不异之义,这个义理、义趣,为般若之纲宗。】
《般若经》的纲领,《般若经》的宗旨,就是这四个字。「佛法之要领」,也只有这一句。「可以贯通一切法」,一切佛法、一切世间法,都不出这个原理原则。
【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
你要想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一定要晓得不一不异这个道理;知道不一不异的事实真相,你才能够了知一切法,一切法真的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一切法缘生,哪有主宰?缘生持续的力量,在凡夫叫业力。譬如我们今天得这个人身,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身体是什么?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我们在佛经深深体会,了解这个身不一不异、无实无虚。但是这个身体在世间相续的现象,它能够存在几十年,这是什么力量?业力,业力在支持它。虽支持它,这个身体有变化,有老病死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业力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业缘上能够掌握、能够控制,我们可以使这个身体能够多支持一段时间,能够让他少病、少恼,确实可以做得到。明了了,可以支配环境,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如果不明了,随业流转,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最上乘的,还是了解得透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通达无我法!要是安住在无我法,那就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真正通达法无我,安住无我法,这个人就是乘愿再来。他这个身体可以在这里支持一段时间,那不完全是业力,里面有愿力。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来,不必!愿力一下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我们整个这一生都改变了。没有愿力,我们这一生都是受业力支配。如果发的愿真诚恳切,愿力超过业力的话,这一生就改变了,就是乘愿再来,这个不可以不晓得。一定要先通达乎此,你把不一不异的道理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句,开之则为八不。】
《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八不」是根据什么说的?就是根据不一不异说的,所以这是八不的根本句。
【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页三十八。】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第四卷,第三十八页,他讲得很详细。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他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都把它省掉了。你们不怕麻烦的人,可以找《讲义》来看。我们到此地来的时候,《讲义》印的册数比较少一点,数量也相当可观,好像有一、两千册送到这边来。我们《节要》的本子送到此地是一万多册,所以这个本子比较多。这一段后面还要接著来探讨,义趣甚深甚广,对於我们念佛实在讲也很有帮助。念佛的功夫为什么不得力?说老实话,也是放不下。《金刚般若》里头字字句句,它的主旨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一段是看破、放下关键的所在,所以相当重要,不能不多说几句。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