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1)
发布时间:2023-11-16 19:25:34作者:念佛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再次,阿难!为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亦是本来从如来藏性,妙真如体来的呢?入有二义:(一)为能入尘取境;(二)为所入,以为尘入之处,亦即吸入六尘之处,故亦叫六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先说眼入。阿难!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个人用眼睛直视虚空,看久了,便发生疲劳相,看见狂花乱飞。这个能见的眼,和所见的花,都是妙觉心中的疲劳现象。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明暗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见性,就发生见。这个见吸收尘象,就叫见性,这见性不是明心见性之见,而只是一个见精。这个见精,离开明暗两尘境,就没有一个实体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妄见,不是从明来,不是从暗来,故不属他生。亦不是从眼根出,故不是自生。亦不从空生,故不是无因而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什么缘故呢?假若见性是从明尘来,则暗尘当即消灭,应该看不见暗。如果是从暗尘来,那明尘亦即消灭,应该看不见明。现在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来去,见性无生灭,所以证明不是从明暗来。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如果从眼根生出来,必定没有明暗二尘的时候。单单这个见精,就离尘无体,没有能见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果说见性是从空生,故能看见一切尘相。既能看见尘相,也应该能看见自己的眼根。又既然是从空生,则虚空自己看自己,与你本身眼见又何关系?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眼入亦属虚妄无实体,但亦是相妄性真。因它的性,本来不变。只是非因缘生,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闻性。阿难,譬如有人,用二支手指,急塞住自己的耳朵,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出隆隆的声音。这个人的耳朵和劳相造成的声音,都是菩提,真如自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疲劳现象。因一念无明,就生出种种妄象。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因动静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动之闻性,就发生耳闻作用。耳闻吸入尘相,叫做听闻性。这闻性离开动静二尘,毕竟没有自己本体的。
为何我们自性有染污?就是因为眼看东西,耳听声音,尽吸取外边尘相,尘是染污不清净的。自性是清净的,因吸取外尘,就有染污,如吸烟一样,吸入肚里,虽不见垢,但积久便成秽,好像烟囱里面,积满黄色的污油。六祖坛经上,神秀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是未见性,但亦说得不错,是修道要走的阶段。在未修证之时,要照这偈的指示来勤擦心境,勿使惹尘埃。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已证果的话。一般人以为六祖之偈说得好,其实两偈都一样好。明白佛法,则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是说得头头是道,亦是格格不入,不能懂得。所以要认真研究,彻底明白佛理,才有择法眼来判别邪正。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妄闻不是从动来,不是从静来,不是他生,不是从耳根出,不是自生,亦不是从虚空生,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什么缘故呢?若闻性从静尘来,则动尘当即消灭,应该听不见动。如从动尘来,静尘当即消灭,应该不感觉有静相。现在动来闻动,静来觉静,所以证明闻性不是从动静来。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如果是从耳根生,必定没有动静二尘的时候,单单这个闻体,就离尘无体,失去能闻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假若闻性是从空生,即是虚空有能闻之性,那就不是虚空,而且只是虚空自闻,和你耳中听入的又有何关系?是故当知,从耳中听入的都是虚妄,本来不属因缘,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鼻根嗅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急抽其鼻,猛力地急抽,使鼻子受了疲劳,就会有冷触的感觉。因冷触便有分别通塞虚实。疏通为虚,闭塞为实。感觉鼻孔是否伤风不通气,像这样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皆是妄想所成,非特冷触香臭是从鼻所入的劳相,亦兼能闻鼻入和所闻的劳相,都是属于菩提真性中久瞪所发生疲劳的现象。
有人不能分别是香是臭,如将鲜鱼搁置数日,便会发臭生虫。不要说食,就是嗅之,亦要作呕。又中国上海所制的臭豆腐,有人说像粪那样臭,可是上海人却以为香,最喜欢吃。我曾到普陀山,山上的人,特别喜欢吃臭甘蔗。我本来对于食物,已无分别,什么都可吃。但是对于臭甘蔗,实在吃不下口。这便是各有所好,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嗜好,所以是香是臭,都是妄心在作怪呢!至于自大,即自己认为自己最大,世上第一。这比臭粪、臭豆腐更臭!为什么呢?你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那么,别人都怕你,没有人敢接近你。其实不是以为你太大,怕你而不敢接近你,而是因为你已变臭,无人敢接近你呢?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因通和塞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嗅性,就发生嗅闻。这嗅闻吸入尘相,就叫作嗅闻性。这闻性是嗅闻之性。而这嗅闻之性,一离开通塞二种尘相,就根本没有实体的。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道嗅闻性不是从畅通窒塞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鼻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通和塞是相反的。假如闻性是从通来,塞则无闻,怎能知塞?如果因塞有,通根本就无从闻。如何能发生香臭等嗅觉?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假若从鼻根生,必定没有通和塞的时候,你之能闻机能,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嗅的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闻性是从空来,那这个嗅性,就应该能嗅到你自己的鼻子。况且虚空自有闻性,又何关你嗅性能吸入之事!所以应当知道鼻根之呼吸及嗅性,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舌根尝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舌头舐自己的嘴唇。久舐之后,使舌头发生疲劳之现象。如果这个人是有病的,就尝出有苦味;如无病就觉得有些甜的味道。由于甜与苦,就显出舌根的尝性。苦是舌头不动,只觉得不甜不苦,淡而无味。故能尝之舌,和甜、苦、酸、淡等劳相,皆是菩提心中所发生的疲劳现象。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淡无味,甜苦才有味,故仍称二种妄尘。由于甜苦和淡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尝性,而发生知味感觉,这感觉吸入虚妄尘象,就叫作知味之性。这知味之性,离开甜苦淡诸妄尘,毕竟是尝不到什么,亦即是根本没有本体的。
在未听经前,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从何处来,现在才知道,都是从如来藏里面来的。你们一定会怀疑,为何如来藏这样大,可以装这样多的东西?如果详细分析,每人有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六尘六识,及其他种种恒河沙数的物象。大家参杂在一起,那怎能用呢?如果说不参杂在一起,各人和各人分开,恐怕没有地方能装得尽。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现在都在如来藏里面,为何看不见呢?其实你们天天都看见,只是不认识而已。每天目观耳闻及所有一切,无非都在如来藏里。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白佛法,便知什么都在如来藏里。不懂佛法,无从知道,还生诽谤心,说佛为何这样贪心,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如来藏里面。这是误解得太可笑,其实如来藏不单是佛所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这个能尝苦淡的知,不是从甜苦淡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舌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亦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为什么呢?苦就尝性是从甜苦来,淡味便消灭,怎能知道有淡味呢?如果从淡来,就没有甜味,怎能知道有甜苦二种尘相呢?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假若从舌根生,没有甜淡酸苦等味尘的时候,你之味根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尝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尝性是从空出,虚空假若能知味,那就不是你口能尝到,而且虚空知味。若是它自己知味,和你的舌头又有何关系?所以知道,舌能尝味,其相虚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现在说身体的觉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一支冷手,接触另一支热手。如果冷的程度多,那支热手就会渐渐地变成冷;如果热的成分高,那么冷手便会渐渐地变成热。照这样看来,二手相合,就觉得有热有冷;二手相离,亦觉得有冷有热。不过二手相合时,冷热可以互相涉入(即互相影响)。涉入得太久,冷热的程度就会变了样子,即发生劳相。不但冷热涉入,甚至会变样子,就是你之身体触觉亦会变样子。因为本来都是属于菩提心中,湛然不动的真性,受了传递影响而发生的疲劳现象,这都是虚妄不实的。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由于离合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的觉性而为妄觉。在觉性中,吸入这虚妄尘相,就叫作知觉性。但这知觉,离开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是觉触不到什么。亦即离尘无体,没有自己的本体。离合属二尘,违顺属二相。离合各有违顺二相,违即违背属苦触,顺即顺从是乐触。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阿难!这个知觉性,不从离合违顺来,就不是他生。不从身根出,就不是自生。又不从空生,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为何缘故呢?若说知觉性是从合尘来,离尘便消灭,怎能觉知有离呢?违相和顺相,亦是这样的道理。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若说从身根出,那么没有离和合两尘,加上离合各有违顺二相,共有四相的时候,你之身根就离尘无体,没有知觉的自性了。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身根是从空出,虚空自有知觉,那又何关你的觉性?所以要知道,身体的感觉是虚妄的;但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意根。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疲劳的时候,就想睡眠。睡眠既足,精神恢复,自然清醒。历看前尘之相,便会忆起往事。如果想不起便会忘记,这都是颠倒的形相。生、住、异、灭亦是一样。好像初睡为生,已睡为住,将寤为异,已寤为灭。开始忆念为生,正在忆念为住,将妄为异,忘尽为灭。
在佛法里生住异灭,即成住坏空,是很重要的。无论什么,都不出成住坏空。如眼前之桌,用木做桌为生,木已成桌为住,桌变坏为异,坏桌烧作灰为灭。就是我们的身体,甚至这三千大千世界,亦都在成住坏空里面,流转不停。世界是二十小劫为成,二十小劫为住,二十小劫为坏,二十小劫为空,每一小劫有十三万九千六百余年。据历史家计算,中国是一个古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但比之一小劫,实在微之又微。所以我们知道的东西,确实太少。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意根能吸入外尘种种形相及生住异灭四相,次第迁流中,再回归至意根,很有规则的前不落后,后不越前,所以叫意根为能知之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但这个能知之意根和疲劳之尘相,都是菩提心中湛然不变之真性,因妄想而发生种种疲劳现象,都是虚妄不实在的。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知性,而为妄知。汇集这能知之妄性,居在意根里面,吸收内尘,见闻二尘,逆流至第六意识,即回流而送至意识里,还未到第八识,所以叫流不及地。在第六意识里,有知觉心,叫觉知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这个觉知性,既然是因尘而有,故一离开寤寐生灭二尘,就没有自己的本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是这样的,阿难!这个具觉知之意根,不是从寤寐生灭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意根出,就不是自性。亦不是从空生,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是何缘故呢?若这觉知性是从醒时来,那么当睡的时候,知性已随醒时去了,又怎会知道睡时呢?就如现在,在睡眠中,能作梦的又是谁呢?若说生住时,知性就来,那么当异灭时,知性已经跟生住去了,又谁能知道异灭时的境界?若说异灭时才有知性,那么当生住时,知性已随异灭去,那这个能觉知生住,和能分别苦乐的,又是谁呢?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说知性是从意根出,但寤寐二相乃是随身体之内,肉团心开合而成。肉团心是肉质,状如倒挂莲花。寤时则开,寐时则合。如果离开这寤寐开合二体,那这觉知性,就等于空中花,毕竟没有能知之自性了。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假若是从虚空生出,虚空本来属无知,纵然是有知,亦 虚空自知自觉,又何关你意入的事。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该明白,意根以及所对法尘,都是虚妄相,然其性则真。因是属如来藏性,其体不变,故此不是从因缘生。如来藏性其用随缘,故此不是自然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六根和六尘相对的时候,就叫做十二处。为什么我说十二处也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阿难!你现在先看这个只陀树林,里面的树木花草和泉池等物象,你以为这些东西,是因有色尘才会生出眼根的见性,还是因为有眼根,才会生出色相呢?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假如由眼根生出外境之色相,则眼具生色之性。但你观虚空时,虚空全无色相。那么,所生之色相既无,那个能生之色性即眼见,亦应消灭了。消灭则显出什么都没有,无色相、无空相,何人又能明白那便是虚空呢?你若同样的分析眼根生空相,亦是这个道理。这是破眼生色相空相之论。因为空和色,都是眼根所对,故佛破之。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若说外之色尘,能生内之眼见。若没有色尘,眼睛便看不见。但观空时,并无色相。这时,能生见之色尘已灭,而所生之见亦应销亡。见既销亡,则一切都没有了,什么都看不见。又谁来明白什么是空?什么是色呢?这里是破色生眼见论。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你应当知道,能见的眼根,和所见的色空,俱无一定的处所。因为眼不生色,则色无处所。色不生眼,则见无处所。根尘皆无,则色尘和眼见,亦全属虚妄。故这不是权教二乘所计之因缘,亦非外道所之自然性,这都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前边佛已解释眼根与色尘之关系,现在说耳根与声尘。阿难!你且听这只陀园内,饭菜办好,用饭的时候便击鼓。大家集合的时候便撞钟,钟声与鼓声,前后相续。
中国大丛林,可容数百至数千僧伽,故食饭时,一定要打板敲犍槌,以便散住各寮房之僧众,都能听见,一齐集斋堂来吃饭。出家人吃饭时,都要穿袍搭衣,十分严肃,大家都持不语戒。同时亦是食不起座,由行堂来代添饭添菜。从前有一老居士,已受五戒,并持食不语戒。可是他把五戒都犯了,只存食不语戒还未犯。有一晚他梦见食不语戒神对他说:“你既五戒俱破,为何不破食不语戒,让我亦可跑开?”老修行醒后,才知守戒便有戒神保护,所以即再找明师,重授五戒,从此严守不犯,终亦成道。
至于食饭时打鱼头木板,亦有来源。据说:从前有一恶人,死后堕落为海中大鱼,其尾巴大而坚,状如大树,专门拖翻来往船支。后由一阿罗汉教化并超度它,便把它的尾巴树刻成鱼形,以作寺里食饭时打板所用,代它消除业障。这仅是传说。又因鱼眼昼夜不闭,警惕修行人少睡觉多用功,有此作用,所以在念经或持咒时,一定要打木鱼。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你的意思以为如何?此等钟鼓之声,是来到你耳边,还是你的耳根跑到声音那边去?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若说声音是来到你的耳边,就如我往丰德城托钵乞食,这只陀林就没有我的踪迹。声音既来你耳边,那么大目犍连和大迦叶就应该都听不见才对呀!但他们都听见,甚至连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都听到钟声,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说你的耳根跑到鼓声的旁边,就如我乞食回来,住只陀园内,丰德城就没有我。既然你的耳根跑到鼓声旁边,那么同时击钟,你就应该听不见,何况还有其他象、马、牛、羊种种声音,你都可以听到吗?你只有一个耳朵,怎能听到这样多的声音呢?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如果无声来耳边,耳不往声处,则根尘两不相遇,亦就无所听闻了。
既无来往,如何成闻?其实如来藏性是周遍法界,就如无线电,在月球广播,地面随时能收听。彼处一说,此间即闻。如同室内谈话,一样清楚,哪有来往之相?这证明根性周遍,托缘便显。性本来是周遍的,只是托缘而显出,不是藉缘而生。尘性亦是一样。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你应当明白,耳根的听觉和音声之尘,俱无内外一定处所。即听与尘,二者皆无自性,皆属虚妄。故不是权乘的因缘论,亦不是外道的自然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现在说鼻根与香尘。阿难!你又嗅此炉中所燃烧的旃檀香(又名牛角旃檀,生于北俱庐洲牛头山中,是一种异香,价值连城,香味殊胜。)如果燃一铢,于室罗筏城里,气味四溢,在四十里内,同时可嗅此香气。(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香还可治瘟疫之流行病,故十分宝贵。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你以为这香气是从旃檀木生?是从你鼻生?还是从虚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