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发布时间:2023-11-21 09:08:33作者:念佛网(一)
各位同修,请跟我一起合掌,跟着我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众)。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殊胜,也是非常难遭遇的一个日子。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一起在北京佛教居士林,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妙法莲华经》。讲这个《妙法莲华经》,在我们现在来说,应该不是经常能够听得见的、听得到的一部经典。虽然大家都可能自己在学习,可能在各种渠道吧,现在网络啊各种媒体呀,都能够去听到这种或者看到这种视频、音频类的,很多的讲经的这些直播、录像或者是文字。但是咱们能够有这么一个道场来成就大家一起来学习,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这里呢,当然首先还是要感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一期的佛教,完全是有赖于我们的本师,给我们开说、宣示,所以我们在今天,还能有机会来听到佛的圣教,来学习佛法,来修行。当然了,对于《妙法莲华经》来说,于佛教之中的这种地位、意义非同寻常,非一般的经典可以比拟。所以在前两天,居士林这边也联系说,是不是师父要迎请啊?实际上咱们以前没有迎请,到了时间我就来了,到了九点,提前两分钟我就开始进来,不请自来。咱们在学习其他(课程),我讲其他课程都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后来我答应了呢?就是因为《妙法莲华经》在佛教之中、佛经之中是最尊贵。第一部,我们说是排在第一的经中之王,这么一部经典。所以说对于师父的恭敬实际上更多就是出于什么呢?对于佛法的恭敬。因为师父是代表什么呢?代表三宝嘛!代佛宣扬,宣扬什么呢?宣扬佛法。本身当然也说算是僧宝,滥竽充数吧,算是僧宝。所以大家要学习佛法,要皈依佛法,皈依佛教,你都离不开三宝。因此对于师父的恭敬,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佛陀的恭敬,也就是对于佛法的恭敬。我们要有恭敬心,要有至诚心,才能从佛法之中得到利益。你越恭敬,你的利益就越大。所以我就答应了,好吧,迎请吧!实际上我这个人是比较图省事的、简单的,但是不能为了自己而简单。佛法之中该要具足的还得具足。
当然除了我们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得感恩。因为我们知道,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在宣讲《妙法莲华经》,实际上三世诸佛都讲《妙法莲华经》,而且都是把《妙法莲华经》当作是佛教之中最尊贵、最殊胜的经典来宣扬的。过去佛是这样的,现在佛也是这样,未来的诸佛同样也是如此。所以说我们从释迦牟尼佛再推广出去,所有的三世诸佛我们都要感恩。因为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说第一尊佛来宣讲《妙法莲华经》的,他自己也有师父啊,在他之前还有过去的古佛啊,他也是从他们这里听闻这部经典,依这部经典修行最终成佛的。那么我们也是,现在从释迦牟尼佛这里,这一代时教之中听到这部经典,我们也好好去遵照、修行。等到将来我们大家都能成佛的时候,当然也是什么呢,具备这种责任和使命,或者说是义务,去弘扬这部经典,去利益无量的众生,让他们得到最殊胜的佛果菩提。
当然了我们还要感恩西天东土历代的祖师,特别是大乘佛教宗派的这些祖师。因为有了大乘佛法,因为有了这个发展,开始萌芽到发展到兴盛,所以我们这部经典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才能这么完整,这么优美,这么殊胜。从梵文到翻译成汉文,翻译成汉文过程中,实际上还有好几种译本。当然我们现在所选择的本子是谁的本子呢?还是鸠摩罗什的本子,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本子。前后一般来说有六种译本,最好的译本还是罗什三藏。以他的作为依据,然后从这本经开始,历代祖师都有宣讲、弘扬、著述。
那我们今天依照的本子是:当然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学天台宗的,你自己学哪个,当然你自己主要的就是讲哪个,弘扬哪个宗派。所以我依照的本子是天台宗的真正的创宗的祖师,智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义》,就是我们这个屏幕上大家可以看得到,可能字呢会有点小。当然除了这《妙法莲华玄义》之外呢,还有《妙法莲华经文句》。实际上讲这部经也很为难。为什么之前,实际上在我那时候刚开始在佛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毕业,那时候还是以前,现在是大安法师了,我有一次碰到他,他那时候还叫魏磊老师,他还没出家。他说;法师你以后一定要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啊,太好了,太殊胜了 。我当时当然也是有这个想法。但是说句实话,自己那时候也刚刚学嘛,你自己所理解的佛法极其有限,而且要讲这部经的因缘,也不是这么容易成就的。
现在真正能够说长期在寺院,来通过讲经、弘法,有这么经常性的这么一种弘法活动的道场并不是很多。一般可能也就局限于在周末,或者在寒假、暑假办些集中性的一些佛学的班。培训也好,夏令营也好,或者周末给大家偶尔讲讲经。但是长期的把一部大经拿来讲的,还是比较少。而且这部《妙法莲华经》,说句实话,一般的还不太敢讲是吧。实际上我也不太敢讲,没办法,我的胆子比较大,我说讲不讲得好,讲到哪里都无所谓了,反正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听我的经是这样子的,我这个人不是特别的严谨,我是更注重于这个经外一种义理,有时候在文字上面不是特别的严谨,但是大家可能能够听我的义就可以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之中呢,大家也就把握我讲经的一个特点。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容通法师讲过的,他是这么讲的,我们就应该这么听,他讲的肯定是正确的,毫无疑问的。不能这么去理解,太难了!我们在学习这部经典的过程之中,我们待会儿可能就会遇到这些问题。别说我不敢,我想其他的历代的一些祖师,甚至高僧大德,他们对这部经也是极其的慎重,都是战战兢兢,非常非常谦虚来对待。你真要把这部经学懂了学明白了,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一看《妙法莲华经》,没讲什么特别的深奥艰涩的佛教的道理,好像比较容易懂,实际上不是这么容易。当然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你可以在你自己的个人的这个慧根,或者你的因缘之中去接触,去体会,去理解你心中的《妙法莲华经》。但是每个人体会到的最终的义理,获得的这些收益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就差得很多。你要真正从比较高的标准来衡量,你要说把这部经学明白了,学透了,甚至你说我都已经悟得甚深的法义了,我估计这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咱们也无所谓,尽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
当然了在这里呢,我们除了感恩佛、法、僧三宝,诸佛、祖师之外,我们也得感恩一下这个北京佛教居士林。还是这句话,是这么一个道场,殊胜的道场,成就了我们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当然也感恩在座的诸位了,今天已经到场的,没有到场的,可能还有很多在线上的,同时在关注。因为今天我们现在呢,此时此刻就在直播,线上就有直播,应该可能在我们佛教居士林,可能即时的这种直播,好像应该是第一次。前段时间寒假,吴炎主任还找到我,他说我们准备有这么一个设想,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进行这个网络直播,法师你看行不行。他也知道我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尝试这方面的这么一种方式。我说,行!反正,我说豁出去了,讲的好也好,讲的不好也好,反正大家包涵就行,知道我是一片心在这里,是吧,绝对没有什么其他的不真诚的意思,也没什么其他的坏意在里头,就行。
所以说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能让佛法,能让这样大乘的圆教的经典,同时让更多的人来接触,来得到利益,这是我们自己作为佛子,我们在这个时代嘛,也是应该去做的一些事情。既然有这么一些方便的手段,我们干嘛不去利用。不要去想的事情太多,技术会不会有问题?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他们怎么样?是不是正规的?讲经的法师到底讲得怎么样?会不会引发些不好的效果?怎么怎么着。你这个也担心那个也担心,你都不敢走,麻烦了,那以后这步就不好走出去了。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说,等所有的因缘条件都具备了你才去做。你先做再说,具备了其中的一些你先去做,慢慢地,不足你再去补充。都等着因缘条件都具备了,什么万事俱备是吧,东风甚至都不欠了,那还要你干嘛呢。实际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找到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从中去获得提升,去获得进步。学佛实际上不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嘛。
所以我们对于学佛的人,也不能有太过高的一种要求。你们学佛的人、居士,你们都是佛子,你们都是学佛的,应该境界很高,应该素质很好,应该很讲道德,怎么我们一看你们这个佛教团体之中,也是鱼龙混杂,有些人素质也不怎么地,甚至我们还看不上,还不如我们呢。这就是现实啊,谁说学佛就一定说,都是超过别人一般的素质呢。进入佛教圈子里的人多了,是个人他都有资格来学佛。他入佛门的时候,可能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比普通人都不如。但佛法是慈悲的,是广大的嘛,法门是广大的嘛,我们什么人都不拒。至于他学到什么程度,他的发心、他的机缘、他的努力,那跟他现在的表现是相当的。实际上我们作为自己佛教中人也好,去看这些问题,应该包容,应该更加理智地去对待。对自己人应该宽容一些,包容一些。讲理要讲理是吧,但是呢也得讲具体的这个因缘。对于其他的社会人来看我们佛教中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我们是想自己获得进步的,但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去改变自己。当然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希望尽快地成长,让别人觉得更加的满意,更加的欢喜,但很多事情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当然了,除了感恩这个佛教居士林之外,也得感恩我们在座的所有居士。同时呢,我也得感谢自己一把,是吧(鼓掌)。为什么呢?也是因为大家各种因缘成就自己吧,也许我在某一世,也许应该曾经听过《妙法莲华经》,肯定也学过《妙法莲华经》,肯定也学得不怎么地,所以现在还得继续来学习、来修;可能也发过这么一个愿,是不是也许在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给大家一起来讲讲这个经,一起来学习呢?所以到今日,总算这个因缘得以成就。我想大安法师如果有机会看到的话,哎呦,容通法师,当时你看十好几年前,应该不到2000年,99年最多也就是,还是上个世纪的事,快将近二十年了。这么一句话,实际上他是非常真诚的,也是非常迫切地希望有人来讲这部经典,因为讲这部经典的人太少了。大家一起能有这么一个机会来成就,来学习这部经典的这么个因缘太少了。所以总算今天因缘得以成就,我就不管自己水平如何,什么简陋不简陋的,粗浅不粗浅的,就放在一边了。既然已经上来了,那就不管这个讲得怎么样,都得讲下去。大家已经来了,你也就耐着性子来听吧!但是大家得做好准备,这部经典是大经,非常非常的长。
我们前面学过《净土宗教程》,学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讲过几次课了,估计讲这部经的时间,肯定要超过前面所讲的任何一门课程,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前面学《净土宗教程》应该学的时间比较长,将近三年的时间吧,可能是。这部我估计三年是讲不完了,大家有没有耐心啊?有(众),有耐心!所以这个因缘为什么说难以成就呢,因为不是这么容易的。时间需要很长,地点要有道场,需要有人来听啊,别下面就坐个二、三十个人,然后还费我劳神来讲这部经,虽说法师您不能有分别心,人少我们一样地讲嘛,弘法不看人多人少。弘法我当然不看人多人少,但是大家得对得起这部经啊!这是《法华经》啊!如果我们还不能发起这么一种精进勇猛的心,踊跃的心来听闻的话,对它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的那么一种心态,那说句实话我们愧为佛子。当然时间、地点、人,包括其他的因缘很重要。不是短短的时间,也不是少人就能成就,少缘就能成就。当然你要真发心读这部经,实际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之前我当然看过这个《玄义》,也看过《文句》,但是后来因为也不是,就是自己先学习嘛,也就没去管这么多,你要真要讲出来,前两天我看看,真是不好懂啊!我说怎么给大家讲,你说讲得太深,实际上也讲不了太深了,我自己学的也就这么一点,学的很浅,但是你要真要按照这样讲下来,什么时候能结束啊,可不得了!
开始说就按照这个译文释义吧,按照经文一句一句顺下来,主要按照这个《文句》讲就可以了。但后来我发现还不行,为什么不行啊?学一部经典啊,有时候不是逐字逐句地、逐段地按照这个经文顺下来。按照经文顺下来,它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简单的学经的一种方法、一种方式。我们学经必须要对整部经的它这些因缘,它整部经的一个中心的思想,它整体的这么一种义理,包括它要弘扬的这么一个宗旨、一个目的,必须要了解。如果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一部经典的话,掌握一部经典的话,你只是说依文逐句地一字一字地下来的话,你学的东西比较容易零散,学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学了后面的又把前面的给忘了。但是你如果能够有个全景式的对这部经一种了解、一个把握,这样的话你随时以后就比较容易,对这个经形成一个比较深刻的一种印象,也能对它核心的一些内容、思想比较容易抓住,不容易忘失。也能抓住它重要的、核心的、灵魂的一些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义理方面的东西。所以说大家既然来了,耐着性子,不要畏难,也不要有太多的期望,尽力就好。能学到什么时候,我希望大家都能听完了,大家都得发愿好不好。好(众)。都来发愿,估计三年,三年讲不完啊,我估计三年讲不完,四年能不能讲完是个疑问,也许五年。因为我们一周才讲一次课,刨去寒假暑假,一年上不了四十次课,上不了的。我们按照佛学院这个规律,每个学期二十周,二十周里面每个月,说句实话能上两次课或者三次课就不错了,平均达不到三次课,那我们一年最多算九个月,三九也就是二十七,三十节课都上不上,是吧。如果就算三十吧,顶头了,五年下来也就一百五十,三五一五,三五一五够不够再说。也许够,开始的时候都会比较慢一点,也许到后面呢,我发现不对了,得快一点了。为什么呢,有些东西我们前面学过,大家具备基础了,已经了解了,就没有必要说再这么反反复复的,咱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善于总结的,善于概括,比较好简洁,所以到后面我可能进度会稍微快一些。
好,前面的话就不说了,我们今天就立即进入这个主题。我们看《妙法莲华经玄义》。大家手上都有这本书,实际上大家比我还方便呢,你看我还是这个电子版,大家直接拿着实实在在纸版的书。
前面有这个缘起吗?都有是吧?【法华私记缘起】,这是智者大师他的弟子,也就天台宗的下一代祖师,章安灌顶所写的一段缘起,是他的得法弟子吧,传承人呢。这个我们也得好好看看,这个缘起的话,也是写得特别的好。有对智者大师的赞叹,同时也有很多自己感慨的一些东西,我们看了之后,实际上心中有时候也会生起一些同样的一种感想吧!
【沙门灌顶述】,【大法东渐。僧史所载。讵有几人】。【大法东渐】,大法是什么呢?佛法。东渐,就是传到我们东土震旦。最早什么时候传的?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按照现在大家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什么呢?汉明帝永平十年。就是汉明帝他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了一个金人,拿了把弓箭,后来就把这个梦就说给这些大臣听,后来就说是西方的圣人,是佛,然后他就专门派使者西行去求法。后来就迎请两位著名的法师,一个是摄摩腾,一个是竺法兰,白马驮经来到长安,后来到洛阳那边建了白马寺。我们也知道《四十二章经》算是比较早的经典,翻译的,就这个时候真正有佛法弘传到东土来了。【僧史所载】,就是记录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的这些历史,什么《高僧传》啊,什么《名僧传》啊,唐代的、宋代的、唐宋以前的都有,所记载的,能够有几个人,【讵有几人】,讵就是能啊,能够有几个人。【不曾听讲。自解佛乘者乎】,这个不曾听讲,就是不曾听闻佛法。实际上我这里理解就是说,没有真正地亲自能够听到佛讲经说法,就能够自己去解悟到一佛乘,圆满的佛乘。当然我们说历代还有很多祖师在弘扬,大家都可以去听,但跟你亲自听佛讲是不一样的。即使你听了这么多法师讲,你自己能够领悟吗?我们知道历代的祖师高僧大德特别特别多,很多啊,各宗各派都有啊,是不是,不说上万吧,上千肯定是有了,还不止呢。但是能够自己去解悟佛乘的,没有几个人,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么一种高度。除了可能个别宗派的,立宗的、创宗的祖师之外。就是一个宗派里面也难得有那么几位祖师能够说自解佛乘的,有些宗派可能都还谈不上。
【纵令发悟。复能入定】,即使你已经开发了这个悟性,已经开悟了,还能够入定吗?【得陀罗尼者不】,能够自己入禅定得到陀罗尼的,又有几个人呢?前面光解佛乘不行,还能入定,还能得陀罗尼。这是讲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最早是跟慧思大师,现在是河南大苏山,在大苏山那边修行,修那个什么呢?法华三昧。诵法华经,修法华三昧,后来开悟了、入定了,而且得到了什么呢,法华三昧前叫初旋陀罗尼,证得了这个陀罗尼法门。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得到法华三昧,属法华三昧前的一个方便,一种陀罗尼。他的师父是得到法华三昧了,他自己还差一点,但是后面他继续修行肯定已经达到了。这是在那个时候随他师父慧思大师学习的时候,得到法华三昧,然后呢慧解突然一下全部开发。他师父就知道他已经获得了这个陀罗尼,他就说你现在对于佛法的这种理解已经圆融无碍了,即使有千千万万的这种佛法的论师跟你辩论,也没办法辩倒你。就是你对佛法已经完全了悟了,已经圆融无碍了,没有任何的疑问了,就已经达到那种程度。实际上就是他师父对他的一种印证,一种许可,就是你现在具备讲经弘法的这么一种能力了。
下面【纵具定慧。复帝京弘二法不】,纵然具备定慧这两种能力,前面发定,那就是定、禅定。得陀罗尼,实际上就是慧,一种智慧。能够还到京都去弘扬定慧两种法门。在前面又进一步,不仅仅是自己获得了定慧两种法门,而且能够去弘扬这两种法门。【纵令盛席。谢遣徒众。隐居山谷不】,你弘扬两种法门已经法席很盛,能够听讲的人啊特别特别的多。但是就是在这么一种非常兴盛的状况之下,他竟然后来谢遣徒众,就离开了这些徒众,自己的徒弟呀,包括这些听法众啊,我不讲了,隐居山谷去了。到哪里去了呢?到天台山去了,不讲了。已经受到皇帝的这么一种厚待,已经受到很多这些弟子啊,那就是非常多啊,包括出家的、在家的弟子,他都来听他的这种讲经。但是后来智者大师发现,虽然听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悟的人太少了。他就想,哎呦,那我这么讲,虽然人很多,大家都很热闹,但是也没几个人能够真正听明白,算了不讲了。到哪去了?到天台山去了,隐居了,到那边去修行得了。当然了基本上大家都不可能跟着他去了,除了可能一部分少部分弟子,然后就跟着他进了天台山。大家跟着师父一起修行,就这样子。你光讲还是不行的,仅仅讲经、仅仅是听经,你是很难真正修行成功的,还得什么呢,还得实修,还得靠修行。
再往下,【纵避世守玄。被征为二国师不】,本来是避开这么一种盛世,繁华的这么一种世间。守玄,就到这个山谷之中去守玄,实际上就是自己修行去了。但是呢他想避到山谷里面呢,皇帝还不放过他,他说你不能隐居啊,你应该出来住持佛法、弘扬佛法才行啊!我请你来当我们的国师好不好。在陈朝还有隋朝的时候,那时候的国主都想请智者大师做国师,但是智者大师一直没有答应出来。
【纵帝者所尊。太极对御。讲仁王般若不】,帝者所尊,就是说皇帝呀都非常地尊重厚待,在太极殿就是皇宫里面的正殿,给大家一起讲什么呢,给皇帝讲《仁王般若经》。《护国仁王般若经》这是给帝王讲的,就是应该怎么去治国,怎么去对待百姓,怎么去修学佛法,把佛法运用到我们治国的这么一种理念之中去。
【纵正殿宣扬。为主上三礼不】,在正殿里面去讲这个经典,同时呢又为国主亲自来顶礼,三礼。实际上你要得到皇帝的这个顶礼的话不容易,就是即使在过去,我们觉得很多皇帝都信佛怎么怎么着,他即使信佛他也不一定真正给你礼拜呀。你是个出家人,虽然你是高僧,你甚至是国师,人家也不一定顶礼你。我是堂堂的皇帝呀,一国之主啊!所以能得到皇帝的顶礼不容易的。因为到了后面的话,这个我们佛教虽然皇帝,这个历代的封建帝王有很多相信的,信佛的,但是你别说见了他拜,他拜你,很多是什么呢,出家人见了要拜皇帝的。别说皇帝要拜,就是地方官普通的一些官员,一样都要拜。这里面就是到中国发生很多的变化,本来说出家人是人天师表,可以受人天的供养,人天的礼拜,你别说是人中之王了,甚至天王老子到这里一样地拜你,也可以呀。但讲这么讲,在实际之中哪这么容易呀。咱们现在到东南亚国家,比方说缅甸、泰国,人家这些国王,历代的、过去的、现在的,人家见了法师,当然也不是普通法师,一般还都是大法师,人家确实恭恭敬敬地礼拜。到中国来怎么可能呢?咱们不要说现在,咱们因缘不一样,当然也不能说我们好像心中有什么不悦,不是这样,到过去也是一样的。有些法师甚至也有点,就是表面上有点阿谀的这么一种情形,这个佛是过去的佛,你们现在是什么,是人中之佛,是现在的佛,就当作是活佛一样的,我们怎么去能让你们皇帝来礼拜我们呢?我们应该拜你们才对呀。皇帝当然一听很高兴,后来所以说。所以不是在东晋的时候《沙门不敬王者论》嘛,有一本论典,就是东晋的高僧,净土宗的祖师慧远作过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就那个时候就已经讨论了,你们沙门见了国王应该礼拜呀。慧远大师一看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是人天师表,我们都能礼拜,我们佛教是方外之人,我们不受这个国法的限制,你们见到我们应该礼拜才对,我们沙门从来就不应该去礼拜。从佛陀开始,从印度佛教传承,从来就没这么一个传统。他也是非常提倡,就是出家人你应该自尊、自爱。当然后面很多事情发展就不是这样子,不是这么令人满意了。像我们现在,也别说谁拜谁了,见了之后相互客气就行了,相互尊重就挺好。
【纵令万乘屈膝】,万乘就是指国主了,万乘之主,大国嘛。【百高座百官。称美赞叹。弹指喧殿不】,这是什么,即使前面国王能够屈膝来礼拜你,同时有百高座和百官,百高座是什么呢?就是这些高僧大德。就是智者大师讲经的时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徒弟来听,很多的其他高僧大德都来听,高座法师都来听讲。百官,那就是这些文武百官,一个是僧,一个是俗,都称美赞叹,弹指喧殿。大家都是非常的欢喜而且是在里面非常的快乐,弹指赞叹啊!积极赞叹啊!
【纵道俗颙颙。玄悟法华圆意不】,即使有这么多道俗同时来,大家非常地兴盛来听你的这个讲经说法,你能够真正地深刻地领悟到法华的圆教的义理吗?能明白这个一乘佛典吗?有几个祖师又能够说我真正把这个东西读透了,可不容易啊!
【纵得经意。能无文字。以乐说辩。昼夜流泻不】,既然你已经悟得这个《法华玄义》,能够说法了。你自己有些能够悟得出来说不出来。那智者大师辩才无碍啊!三旬说妙,光说《妙法莲华经》这个;妙字,《法华玄义》主要就是说妙,整部这个《法华玄义》就是围绕这个;妙来说的。说了三旬,连续不停地讲,三旬就是90天,光讲一个字。当然这个字里面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字了,代表整个《法华经》核心的、深邃的内容,昼夜不停地宣泻。实际上完全是从他自己所领悟到的来讲,并不是说现在已经有现成的、原来这个本子,我按照讲就可以了,不是这样子的。
【唯我智者。具诸功德】,上面的种种功德,只有我们智者大师才能具备。当然这是站在自己宗派,有点说夸赞自己的祖师,自己的师父的意思。我们有些其他宗派一看,你这太过了吧,就你智者大师就了不起,我们的祖师就不行吗?你行也行,当然都行了,但是能够这么行的太少了。不信你看看前面嘛,你能有这么一种因缘,这么一种智慧,这么一种威德的,我们确实是这一千、两千多年来屈指可数。我们为什么称智者大师叫东土小释迦啊,东土的释迦,除了他之外谁还敢称啊!没说东土的弥勒,当然弥勒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确实是屈指可数,我们知道的真正比较顶尖的几位祖师。我们说玄奘大师好像很了不起,确实很了不起,他主要是翻译经典,后来他宣扬的主要还是什么呢?法相宗,就是现在的唯识,对于其他的宗派他就不一定说特别的精通了。他有他自己精通的一些地方,还是有侧重。但是像智者大师,他能够自己开创一个宗派那就不容易。因为唯识它是算从什么呢,从印度那边大乘佛教唯识学派传承过来的,它还是原来的家底说句实话。所以玄奘法师主要是什么,他是求法的功绩,翻译的功绩。但是在佛法上面有更大的发展、发挥的,能够在中土自己创立中国自己的一个宗派的,能有几个人?他这方面的说实话就比不上智者大师。他就是把原来家底翻译过来,在那边进行弘扬就差不多了,没什么再往前发展的。智者大师就完全不一样,完全是创造中国自己的一个宗派,用中国人的这么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智慧,重新去整理从印度传承过来的这些佛法,而且在这基础上往前推进一大步,就是这样子。一个是天台,一个是华严,在真正意义上,对于佛教的义理有极大的一种推动的,主要是这两个宗派。其他的宗派说实话,都还要差一些。三论、唯识都是原来的印度的这个原班家底,那边有什么经就翻什么经,这边有什么论就翻什么论,没有往前再继续发展,也不太可能发展了。这个是不一样的,天台跟华严这两个宗派。好,其他就不多说了,说多了就不好了,到此,而且这话不能当准,是我自己个人的一种看法。
【幸哉灌顶】,那是他自己,我特别的幸运啊!灌顶太幸运了。【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蒙玄义】,过去在建业,建业也叫建康,也叫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听到智者大师给大家讲这个《法华经》,当然不仅仅讲《法华经》啊,还讲其他的经典都有。【次在江陵】,这里还不是江宁,前面记错了,是江宁。江宁,就是江宁织造,后来到了江宁就是南京。这边是江陵,江陵的话就是现在的荆州,在湖北。实际上就是智者大师的故乡了。后来他不是因为有自己的成就,他要回去报自己的,算是自己的故乡的这种恩德嘛,父母恩嘛,他又回到荆州。后来又创建了玉泉寺,在那边去讲《法华玄义》。所以这个灌顶大师也随着他过去了,就听了这个《法华玄义》。
【晚还台岭】,后来到了晚年的时候又回到天台。【仍值鹤林】,什么鹤林呢,这什么意思呢?虽然在智者大师的晚期,因为灌顶大师一直跟着他,所以一直到他的晚期,也是一直能够听到师父给大家一起来讲经弘法。这个鹤林就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那个双林,大家不是有去印度的嘛,参拜的嘛,娑罗双树啊,四枯四荣啊。它有两个是长得非常好,四荣四枯就是有两对长得非常好,有两对就长得非常比较衰的,所以代表佛法也代表世法的一种无常呗。这里把他就当作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这么一个崇高的地位。一直到他圆寂之前,他都能够亲近自己的师父。
【荆扬往复。途将万里】,在荆州和扬州之间往返,这都是他弘法的地方。这里说到扬州的话,还有个其他的,就是这个扬州啊在历史上最早不是现在的扬州,曾经在某个时候把建业、建康取名叫扬州,后来这个扬州就改名了,它不叫扬州了,现在叫南京了。现在的扬州在江北,所以我们现在去扬州是属于江北。扬州大家有去过,另外一个地方,换个名字了。【途将万里】,当然没这么远,来来回回可能几千里还是有。【前后补接。才闻一遍】,也不是说一次就把它听完,前面听了一段,没听完,后面又补着听了一些,把它听完了。整个听下来,才听了一遍。那你说能够亲自听智者大师来讲《法华玄义》一遍,那太幸福了。我们都不可能,听一堂课都听不到了。
但是呢,他还有很多感叹。【非但未闻不闻。亦乃闻者未了】,不但是没有听到的就永远也听不到了,既使他作为他的这个弟子,随侍他这么多年,也不是说师父所有讲的经典他都能听得到,有些还是没听到啊,甚至有些师父讲到半途可能没讲完的,也听不到了。我们知道这个《摩诃止观》后来就没讲下去了,没讲完,正是在结夏安居的时候讲的,结夏安居结束了,就没有讲。当然说大概的意思已经讲完了,但是完整的这个《止观》是没讲完的。那即使这样,那你做为弟子,别说我们现在看不到,他们作为当时智者大师的弟子,也没有完全听下来呀,没有完整地听下来,不可能了。【亦乃闻者未了】,这是灌顶大师的谦虚了,但是即使谦虚之中,我觉得也反映一定的真实。难道你作为他的弟子,你就说我是听了师父讲的,我都听明白了,虽然你是接法弟子,你根性很高,很有悟性。但是我想,也不是百分之百吧,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我想也就相当不错了。闻者也不一定都能够了然,都能够完完全全地明白呀。
那到我们现在就更是,更惨了!你也见不着智者大师,你也听不到他说,你问都没地方问去。闻者未了,我学了这么多,学了这么长时间,表面上时间很长,但实际上也没学多少啊。所以说你来讲吧,讲,实际上敢讲吗?真不敢讲!不敢讲算了,硬着头皮上吧,讲吧。没人讲,再不讲,没人讲,谁去讲这些东西呀。谁来说听《法华经》,还给你讲什么《法华玄义》,还给讲《法华文句》,想都别想。一般佛学院都不讲这个,太长了,你这讲下来,这好,四年还没读完,四年都读完了还没讲完呢,弄得不好,怎么办啊。从上个学期开始,我在佛学院那边开了个《摩诃止观》的课,我说讲到哪里是哪里吧,讲了一个学期了,好家伙,才讲了一卷多,两卷都不到。你可听吧,我说你们毕业都听不完,讲到哪里是哪里,就这样子。你需要很长的时间知道嘛,这个东西,学习佛法可不是这么简单容易的事情,可不是三年四年,甚至不是十年八年,做好半辈子功夫吧,还得看你自己个人的这个善根、根性怎么样。否则你就,哎呦,我学学,大家念佛多容易呀,其他都不要学了,简单。你简单去呀,你简单只能获得就这么一点点受益呗。当然念佛很好,靠佛力加持。但是完全靠他力不行的,你得靠自己呀,他力跟自力要结合。哪里是什么东西佛都能代替的呢!佛能代替好了,直接把你接引完事了,我念两句佛,赶紧接引吧,怎么怎么着,我非常诚心。你诚心,才怪呢。你不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好,是贪图那边的长寿啊、富贵呀,贪这些东西呗。你自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了吗?克服自己的毛病了没有?你自己付出多少呢?你想想你应不应该获得那么高的待遇呀,是不是?自己想的都会惭愧。所以我们自己还得努力,该努力的还得努力啊。
【卷舒钻仰。弥觉坚高】,或卷或舒,把这个书卷起来,合起来,把它打开。就是在读书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去钻研,去学习。越学越觉得越来越难,越来越高不可攀,是吧。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越钻越觉得钻研,越觉得钻不下去了,难度太大了,太坚硬了,太坚固了,钻不透,学不透。仰之,太高了,看不到边,看不到顶点。刚开始不学,还不知道,越学才觉得,真的是学无止境。
【犹恨缘浅。不再不三】,还自己常常遗憾,自己的缘份太浅了,不能多听师父多讲两遍,或再或三。能够再三,再就是听两遍,三就听了三遍,就是能够多听几遍讲就好了,也许我就把这些疑问给消除了。【咨询无地】,你到哪去咨询呢?师父都已经圆寂了,到哪咨询呢?释迦牟尼佛早圆寂了,你到哪去咨询啊。现在你到哪去,听都听不到。大家最好别来问我啊,师父我没听懂。你来问我,我问谁去呀!你以为我天天守着个师父、老师,他天天就手把手教你,你不懂的赶紧问我,我有什么不懂的赶紧请教您,您能帮助我怎么怎么着,哪这么容易是不是。当然以前也有指导老师,那说句实话,你也不可能天天跟着他,你也不可能没事就去打扰老师、师父的,不好弄。更多还得靠自己,所以你看你自己能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吧。
【如犊思乳】,就像小牛犊思念母乳一样的,过去吃奶都吃习惯了,现在吃不到了。过去经常有师父教我们,法乳是吧,我们吃得特别高兴,能够增长福德智慧,现在没有了,走了,这当然是个比喻了。你到哪去听呢。听的时候觉得很平常,很容易,我的缘份多得很,也不太珍惜。等到真的缘份没有了,完了。别说师父的缘分没有了,你自己的缘分也没了。过去有些善根,还健康,还有听法的因缘,后来一病了,完了,算了不学了。学来学去,你看身体还是这样,也没修到什么好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也没得到什么感应,佛三宝也没太什么好像保佑加持我,还是这样差不多,没什么意思,算了不学了,退心了。这种情况还不少,你学佛是为了什么?说句实话,好像是什么都得为,增福增慧,获得智慧,要获得解脱,实际上最终什么都不是。你就老老实实学,你干嘛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该是你的它跑不了,你不要去求,知道吗。所以说你没有期望的话哪还会有失望啊!何况说句实话,有些东西冥冥之中或者现实之中,你已经获得很多了,你自己都没感觉,不知足、不感恩。这种人你说什么根器呀,我们什么样的根器可想而知啊!
【并复惟念】,同时又在想。【斯言若坠。将来可悲】,如果现在这样的教法,如果是没有弘传,如果是失传了,太可惜了!将来的人到哪去听啊?太悲哀了!他就说,有意把智者大师所讲的东西,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章安灌顶大师在天台之中的这种位置就相当于佛弟子的阿难。整理智者大师的遗教,因为智者大师他自己本身不著述的,不写书的,都是靠章安灌顶把这个笔记记下来,然后呢,后来智者大师圆寂之后,他花很大的精力、时间来整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全部都是承蒙章安灌顶大师的恩德,我们才能见到智者大师的这些著作。
【涅槃明若树若石。今经称若田若里。聿遵圣典。书而传之。玄。文。各十卷】,这是什么意思呢?《涅槃经》里面说,你们要是弘扬这个法门,应该怎么怎么去做,在树上啊,或者是在石头上啊,你可以去刻啊,把这个偈子刻下来,把这个咒语刻下来,把那个经文刻下来,以后的人可能在这里经过,都能看得见,都能够得到佛法的这么一种因缘、利益。今经,那就是现在的《妙法莲华经》,里面也说到,若田若里。若在田间,若在乡里,你们要赶紧去弘扬这个佛法,不要让佛法最终失传了,因为具有很大的一种功德。我们就应该聿遵圣典,我们应该就很好地按照这个圣典教我们的去做,我们就得学习。
当然我们现在让你去弘扬佛法,实际上这也不太容易,但都尽自己个人的力量,起码自己好好学吧,要对得起三宝,对得起佛陀,也对得起诸位的祖师,不容易的。更要对得起自己,不要错过这么一个最殊胜的、我们说的无量劫以来的、难得的可以解脱的机会啊。大家都中大奖了,中了特大奖,知道吗?不是世间的这个奖,是无量劫以来,又遇到一次最好的机会,能够出离三界的,你们都是极其幸运的,你如果把这个奖丢掉了,你不要了,太可惜了!所以书而传之,把它记录下来,弘传出来。玄义、文句各有十卷,《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各十卷,你想,十卷够大家学的了,这都是这样的,文字学一段,学一段,都得慢慢地给大家讲解啊,不然的话不是这么容易说一看就懂啊,到后面可能会容易看懂一些,前面的话可得慢慢来。
【或以经论诚言。符此深妙】,什么意思呢?或者引经、引论的这些语言来合此深妙,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法华玄义》是非常深妙的,你真正要去看,不太容易看明白,你得引经据典啊。这里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很多经论之中的这些摘选的、引入的这些文字,我们就能够明白,啊!原来它是这么个意思,原来有这么深妙的道理。你也不懂,你的知识涵养不够丰富,或者你没有其他的工具,其他的资料,你学这个不太容易的。同时当然也可能,经论可以来证明,这个是真实不虚,说的是没有错误的,智者大师的这个玄义是讲得真实无谬的。
【或标诸师异解】,或者把所有其他的法师讲不同的《法华经》的这些著述再标出来。为什么呢?【验彼非圆】,就验证他们所说的还不够圆满。意思是说什么呢?我们《法华玄义》是最圆满的。你才知道,原来智者大师他为什么伟大、了不起,就在这些地方。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谁都作不了假的,知道吗?这个文字、这些讲经、这些记录谁还能作假,作不了假的,你能达到这种程度,这种高度的,寥寥无几,你想作假,你没这么高的技术含量,你作不了。你没有这么大的智慧你怎么作,你能作得出来,那你也是这么高的智慧的人。
【后代行者。知甘露门之在兹】,后来的修行的人就知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甘露法门,这才是真正的无上法门。为什么叫做甘露啊?甘露是不死之药,能够最终进入涅槃,能够成就佛道。才知道这个法门是如何的珍贵,如何的尊贵,超过其他的、一般的法门。所以我们再看看,特别是看到中间这一段,心中有时候有点酸酸的。章安灌顶大师已经算是够幸运的了,能够侍奉智者大师这么多年,当他的弟子,而且是接法的弟子,能够学这个止观,学这个法华,这个天台这个法门,但即使他这样,你想他都还有很多的遗憾,那我们比起他来那简直太惨了,怎么办呢?你说,我们到哪去学啊?是不是?可怜可怜我们吧!佛陀,可怜可怜我们吧!祖师,可怜可怜我们吧!他可怜我们不行,关键你自己不自我去创造机会,佛能奈你何,他又能把你怎么样,他想帮你也帮不了。所以真正最终能够帮自己的还是自己,你自己不努力,不可能有机会的。
我们这个因缘,这个机缘都得靠自己主动去创造,机缘到了,三宝、佛菩萨才会示现。你才有机会能够亲近诸佛,亲近这些菩萨,能够听他们的讲经说法,听闻佛法。否则那就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学呗,也遇不到什么好的老师,更别说遇上什么圣人。我可以学,哎呀,我学一年不行,学一辈子不行,我学一劫不行,我一直学下去,当然勇气确实可嘉,但是这方法太笨了、太愚了,知道吗?有好的老师,有圣人给你一点,多好啊!讲究点方法,好不好?所以我们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学,才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肯定观世音菩萨会给我们讲《法华经》的,阿弥陀佛肯定也会讲的,大势至菩萨也会讲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他菩萨都会讲的。
到那边一听,哎呀,到时候大家到那边听的时候,可别说,哎呀,那个容通法师讲的什么经啊,误导我们。我们不听这边的话,根本不知道讲得乱七八糟的,是不是?没办法,就这样!大家不要想得太多,如果把我能想得跟圣人讲得这么好,大家都不埋怨,那才怪了呢,咱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个人也没这个福报,没到这个机缘,那是以后的机会了。但是咱们不管怎么样的,或多或少咱们只要努力,都能从里面获得《法华经》的一种利益,这种利益我想慢慢在积聚,我们现在是在播种的时候,播种子的时候,知道吗?你不要想着,就想收获啊,那很长远的事情。但这个播种子,虽然说我们说善根还比较微弱,但是也得不停地在积累啊,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这个种子就会发芽,慢慢就会生长,就会茁壮,最终到一定时候会开花、会结果。这个时候每一步实际上都是不可少,所以说我们必须要走。
中间也不休息了,我看这时间都很快,已经都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中间再休息还没法讲了,直接讲下去,讲到11点钟,好不好?好(众)。后面还有序王,前面是个缘起了,这才是真正的序。为什么叫序王?不是说这个序写得好,序都是在所有的文章之中,排在最前面的,首位,所以叫做序王。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以大家以后,别人问你,什么叫做妙?妙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叫做妙。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不可思不可议嘛,很简单嘛,还需要太多解释吗?就不要思虑了,不要思想,不要去思考,不要去想这么多。议,不要去说这么多,说来说去没有用,还不是说这么多,就一句话都不要说,一个念头都不要想,才叫不可思议。你又不想,你又不说,我们怎么去学习呀?当然你们学习的肯定都是可思议的,明白吗?这里是讲的什么呢?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用思议可以去揣测的,用文字去描述,描述不清。用我们有限的这么一种思考的能力去思考,你也考虑不到,你也想不到,但并不是说,你现在就不要想了,该想得想,还得好好想,按照正法去想。
【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你看,这个里面含藏的信息量就特别大。光讲这一句十界十如,事实上我们以前讲过百界千如,天台宗叫一念三千。一下讲得太多反而不好,十界是什么呢?十法界,六凡四圣法界。凡夫的法界有六个,圣人的法界有四个。凡夫不用说了,三恶道三善道。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法界。三善道法界:阿修罗,人,天法界。这是六凡法界。还有四圣法界。圣人,一个是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称为十界。所以这个法就涵盖什么,十法界,就整个法界所有的众生,你不管是开悟的,没有开悟的,是凡夫还是圣人,都含在里面的,不仅仅是有情众生,大家不要误会啊,不仅仅是有情众生,无情的世界也包含都在里头,就整个虚空法界把它分为十种,叫做十法界。所以这个法是涵盖一切的法。
十如呢?就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十种如是,简单叫做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究竟平等。就这几个,十种。它实际上就是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透析每一个法,法界之中有无量法,但不管它是量,是无量的,都具备这十种如是。只要是一个法,都是有它的相,相状,有它的形相。当然这里不能花太多的时间,简单说一两个,后面因为还会更多地详细地解释到。
有相,比如说你这个人,就有长相嘛,你两条胳膊,两条腿,一个头,长得什么样子,高矮胖瘦,形相在这里。性,除了你外在的这个相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性,这个自性是什么?就是佛性。相是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着的,或者能够用语言去描述的,但是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在背后能发生这种决定性的一种力量,它是不生不灭的。相呢,是生灭的。相性体,具体有这么一个个体,它有一个实体的东西会存在,知道吗?你能感觉到它是个体制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打个比方:这个水,它有水的一种水性,它的体。这个金木水火土各有其体,不同的一种体。力,我们说的一种力,就是它有它自己的力量,一种力量,它有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实际上就代表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我们说,就像现在说的一种能量也好,能力也好,这么去解释。有能力的话它就可以发生作用。比如说这个东西,它有它的特性,它有什么能力,它在什么时候,它能发生一定的作用。所以说相性体力作。作就是作用,它能够作,作就是行为,能够产生作用。
因缘果报。有因,它是什么因缘产生的,它又会结成什么样的果,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报。然后后面是本末究竟等,从前面十个,第一个开始一直到第九个,虽然有九种不同,但最终都归结到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为什么呢?都是讲了一个法,都不出这一法之外,知道吗?别看讲的是九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最终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回事,都不离你这个人之外,不离你这个法之外。
权实。这里说权,佛教就讲权实。权什么?权巧方便。实,是真实。什么东西实际上都有权实,不仅是佛法之中有权实,非佛法也有权实。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基本都是权,我们见不到真实的,我们现在的生命,生命之中所呈现的一些状态都是权。为什么叫做权?暂时的,权宜之计嘛。你是因为种种因缘老来这个世间做人的,做完这世人,你该走就走了,你还想一直在这里做?活了一百岁还不够,活一万岁,永远活下去,永远都青春永驻?不可能的嘛。真实的东西就不会改变,真实的东西才会永恒,但是真实的我们现在没办法去获得,我们的自性因为没有证得,没有悟到,所以真实的这个自性是没有办法发挥作用的。我们现在都是什么?妄性,妄心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属于权。所以最终我们要证得真实,什么是真实?通过学习佛法,你要证入佛道,只有真正成了佛,你才叫做实。你成菩萨都不够,我告诉你。虽然我们说权教菩萨,实教菩萨,但是实教菩萨跟佛比起来就是权,明白什么意思吗?唯有佛才是真实,其他的都是方便。
但是呢这里又讲到,真实不离方便,方便最终可以变为真实。就说凡夫可以成佛,明白什么意思吗?你虽然是凡夫,但是你因为有佛性啊,权之中就有实啊。如果你没有佛性,没有这个真实的性的话,你再怎么修你还是凡夫,没有用的。这就是佛要告诉我们的,明白吗?所有的众生为什么平等?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平等。他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区别,有三恶道,有三善道,还有三种圣人都没有到达极圣,都没有成佛,但是可以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到最终都能进入真实的法界。那么十界十如也是一样的,十法界嘛,这就说了,九法界最终跟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样的。现在这个权是暂时的,你经过你自己的修行,最终都可以进入自己真实的一个法界。所以九法界最终都可以进入到佛法界。
那么好,有些人就说,我们可以进入到佛法界,佛法界是不是能可以进入到众生法界,进入到凡夫法界呢?可不可以啊?可以啊,那成佛了,到时候还变成众生,你成佛干嘛呢?难道他还会变回众生去吗?成了佛之后,佛法界也可以变为众生法界啊,众生法界可以成为佛法界啊,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嘛,能不能啊?能啊!能是能,但是不是我们自己所有的想法。我们凡夫是真正地在造业,你是在这个九法界里面是受报的,特别是六法界里面,众生没有出生死轮回。佛法界他是为了利益众生,通过示愿,愿力,权巧地示现在凡夫法界之中,他不是真正自己造了业,我还到三界之中再去受报,那你成佛有什么意思啊,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他所示现的这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并不是说他也去受苦,生老病死,特别的烦恼,特别的痛苦,跟我们众生是一样的,没有。我们看到是一样,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他是在演戏,说句实话,演戏太假了吧。别,他还演得真好,为什么要演戏?不是为了自己,难道我没事自己去演戏吗,为了你们众生,帮助你们,把你们拉回来,把你们引入佛道,才做这些事情。
【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莲华是个譬喻,《妙法莲华经》,这里讲到莲华了。莲是实法,华是权法,就是一个是华,一个是果嘛,莲就是果,华就是华,华还代表什么,是权巧的、是方便法,只有莲这个果才是真实的。
【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你要直接去讲这个妙法很难去给大家说清楚,只有假借这个比喻,才容易把它的意思彰显出来,说清楚,说明白了。就是有些人直接跟他讲道理,很难讲通的,他理解力并不强,但是你用个比喻,用比较浅显的一些道理,比较生动地就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说明,他就懂了,要借些方便。
【况意乃多】,何况他的意思还有很多呢,后面都会讲,为什么要用个莲华来比喻,莲华有很多不同的比喻,它有很多不同的意思。【略拟前后。合成六也】,前前后后共有六种意思,就借莲华这个比喻,有分成六层的意思,后面会说到。这里就说了,你看,实际上接下来就说了。【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为了莲所以暂时现这个华。就说在莲结果之前,首先是什么,先有华,譬喻什么呢?为了获得真实,暂时地施设这个权教。就是说,你要度众生,想一下把他度成佛,太难了,不可能的事情。你先得慢慢地培养他的善根,让他先从做人开始,学佛先要学做人,做人做好了,学五戒十善,然后再求解脱,什么四谛啊,十二因缘啊,六度啊,万行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最终他才能成佛。你想说一下从人立即就成佛。我们经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人,成佛并不难,佛离我们人并不远,好像一步就可以到达,说句实话,那都是哄大家高兴。就说你这个人啊,能够突然从大恶中改恶迁善,那你就跟佛门结下因缘了,你这个功德非常大,是为了鼓励大家的。你以为你这下就成了佛了,那才怪了,那好人都没这么快容易成佛,你反而放下屠刀就成了佛了,干脆我们也做回去好了,好人也别做了,做坏人去。做个坏人,立即放下屠刀,一下成佛了。还没说好人就一下就成佛的,反而屠夫容易成佛,不可能的嘛!所以说这些事情,大家去听这些佛法,你要学了《法华经》之后,你学了这个圆教,你就明白了。说这个意思不仅仅是这么去理解,不是站在我们原来这个角度、这个层面去看这个问题。你才知道,佛法之中原来有这么多的层次,有这么多的讲究,有这么多的微妙之处,一看,原来他是属于哪个层次,哪一类的。
【文云。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本来知道第一寂灭之法就是佛乘的法,只有佛乘才是第一,其他都算不上。寂灭就说已经远离了生死,证得涅槃。当然这是佛的涅槃境界了。但是呢,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你看,知第一寂灭,佛已经知道了,他也想把第一寂灭之法告诉你,但是我们悟不到,你听不进去,你听不明白,没办法,不能讲。这个第一寂灭是什么呢?佛刚成佛的时候,哎呀,太开心了,直接给大家讲佛法得了,讲《华严经》,不就讲《华严经》嘛,华严三七日嘛。后来发现,不行啊,没几个人能听懂,哎呀,佛心里太失望了,没办法,这些弟子没法教,别说我们现在了,没法教。但是说实话,你又不能放弃啊,他根器虽然低,慢慢培养吧,不能讲华严,讲什么呢?讲阿含经吧,到后面讲方等经吧,再往后,讲般若经吧,最后又回到法华涅槃经,又把它引入第一寂灭之法。走曲线嘛,你走直线没有用的。你直畅本怀,有几个人懂你啊?想懂也懂不了啊,且得花时间慢慢地培育他们的善根。等他们真正的善根具足之后,再给他讲第一寂灭之法。所以虽示种种道,这种种道就是种种方便之法,其实为佛乘,最终还是让大家从种种道最终归入第一佛乘之道。所以佛为了度我们,说句实话,是想尽一切办法了。但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干嘛这样?知道我们听不懂第一寂灭之法,你就直接从最基础的跟我们讲起就算了嘛!免得弄得不好,还试探下我们的实力,那到底听懂听不懂。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根机吗?你不是一切智慧都有吗?哪是这么简单,你听不懂,还总是有人能听懂,明白吗?在三七日讲《华严经》的时候,法身大士才是当机众。这些的大菩萨们,他们能听懂啊,就为了照顾你们大多数,就不管人家了。人家的根机先成熟,人家已经达到这个高度了,我得给他们讲,因为这才是最珍贵的,最高的佛法。所以说有时候你就不要想,我要照顾大多数,我要照顾全面,有时候不完全是这样的,在佛法之中,看哪个因缘先成熟,明白吗?不是看你这个学生听话,我就给你讲得多一点,你这个学生不听话,我就不给你讲。看你的根机怎么样,不是表面。人多我在这里讲,人少我就不讲。人少但是他根机好,我宁愿在这里讲。人多根机太差,讲来讲去,说实话最终也没有一两个人能听出什么效果来,算了,别费那个劲。师父,您还分别心,不慈悲,怎么怎么着,应该平等啊,跟我们一样讲啊,我想平等能平等得了吗?哪有这么多时间,咱们是跟佛学习嘛,佛都这样。但佛能分身无数,能够随时在十方讲法,但他也得看因缘,因缘到了才能讲,我们看不到因缘怎么办?那就试试看吧,只能瞎试。
【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就叫华开莲现,敷就是开嘛,华打开了,华代表是权法,开显权法,为了是真正地给大家显示一乘的佛法,真实之法。【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就虽然是讲方便之法,但最终是为了给大家显示真实的法门。但是这个方便门还得开,不开不行。方便门都不打开的话,你看不到真实的东西。打个比方:我们要进入一个房子,你先得开门啊,门就是方便,你门不打开怎么进入到这个房间里面去呢,能够窥这个堂奥呢,看到这个房间里到底有什么宝贝呢。所以这个门就是方便之道。方便门一打开,噢,通过这个门就能看到里面,你要进来当然就看得更清楚了。但是门一下关住了,没有打开,你什么都看不见,你进也进不去,看也看不到。所以开这个方便门,它是有它的道理的,你必须要打开,你要不开方便之门,众生永远没有机会明白真实相。所以佛教是不拒方便,但是方便是为了什么,你要知道他最终的目的,你不能一直都停留在方便,那就麻烦了。我打开这个门不是老让你看这个门的,而是透过这个门看这个门里面,房间里面有什么东西,你要真正知道佛的道理意思在这里。华开是为了莲现,是为了最终这个莲结果做准备的,所以前面先开华。
【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叫华落莲成。华掉了,已经凋落了,那莲自然就已经结成了,成熟了。废权,华落下来就是权就不要再用啦,不要再讲权法啦。莲成立实,讲一乘佛法就可以了,讲真实法门就可以了,为什么呢?众生根机已经成熟了,你没必要再啰啰嗦嗦给大家讲些方便法门了,你直接跟他讲真实的法门,他们能够领会,能够听懂。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讲些不对机的法。
再往下,我们看,【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正直就直接,不要说方便法门了,权巧法门了,不要拐来拐去的,直接跟我们说什么呢,无上道就可以了,舍去种种方便的法门,这是前面三个这个譬喻,有三层这个意思。
后面还有三层,我们继续看,【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你看,这里又叫本迹,前面是权和实,这是本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从根本才能垂下这个化迹。这个化迹是依根本而来的。什么意思呢?这里经文里面就说,【我实成佛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这是一段。这我释迦牟尼佛,真实成佛以来,已经非常非常久远,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并不是这一世。就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刚刚在迦毗罗卫国成佛,这不是我第一次成佛啊,大家千万要记住,我给讲讲过去成佛的因缘,所以在经中就讲了,最后他就总结一下,大家就知道,实际上我成佛已经无量劫了。这都是不知道,我是重新又回到娑婆世界成了多少次佛了。
久远之前第一次成了佛叫做‘本’,这一次在娑婆世界两千多年前成的佛叫做‘迹’,从本垂迹,那个才是根本,这个是后面沿着根本慢慢走下来的这个足迹,这个化迹。已经走了好多次了,不是一次两次了,无量次,做如是说。我才为了方便教化众生,我才能说,我少出家,我很年轻的时候,十九岁就出家了,一般说,十九岁就出家了,然后修行,五年参访,六年苦行,花了十一年,最终三十岁在菩提树下成就了佛果。实际上这不是真实的说法,这是迹说,从现在的化迹这方面给大家方便说。根本的真实的说法是什么,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了,那才是真实的话。但是因缘没有到,开始不会这么说,开始的话你能够跟他讲我少出家,我按照这样去修行,你们跟着我学就够了,你再跟他讲以前我是怎么来的,我修行多长时间,我最早怎么成佛的,大家学不了,光眼前的,他能学会就不错了,讲这么多干嘛呢。
好,【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花开了,譬开迹。莲现譬显本,跟前面开权显实是一个意思,这叫什么开迹显本,开迹显本,开权显实。权实是从佛法这个内容方面去讲;本迹是从佛教化众生的因缘上去讲。大家就记住啊,一个是讲因缘,一个是讲佛法。
【文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成佛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一切世间普通的人,大家都认为我现在才刚刚成佛,今始得道,今天现在才、不久才得到佛道,实际上我成佛以来已经无量无数阿僧祇劫、那由他劫。这就是开迹显本,就说明我现在成的是迹。原来的这个显本,显久远劫已经成佛,那才是根本。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现在是迹的话,你怎么知道过去是根本呢。由迹才能显本,知道吗,开迹才能显本。它有个对应,它有个对照才知道。你说过去久远劫来就是本,但是你没说明现在是不是本,是迹,那就没办法去证明。就说这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拿个丑的人一比较就知道了,是真的,是假的,要假的才显现出来你才是真的,真的就不一样。
【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前面是废权立实,这是废迹立本。实际上跟前面意思差不太多,只是说从两个角度去说而已。【文云】,都是从《法华经》里面引的这个原文。【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皆实不虚是不再说其他的虚的法、方便的法,只说真实不虚的法。所以说废迹,废迹就不再说了,直接就只立实立本。【是以先标妙】,妙法莲花嘛。
【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这什么意思呢?荡除我们凡夫众生,包括二乘人的种种情执、种种执著,也荡除这些小乘人包括二乘人得少为足。证得了阿罗汉,证得了辟支佛果,就觉得已经可以了。不行!离佛道还远着呢。五百由旬,你们刚刚走过三百由旬,或者最多也就四百由旬,你得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五百由旬,你才到达终点。你不要就住到这个化城里面,就不想出来了。就是说你要成佛,这个道路太遥远,你要一直走下去,谁都没有这么长的力量,没有这么一种力量,一直持续走下去,他走不下去了。然后佛为了方便众生呢,中间变化一个城池,你们先在这里休息一下,这个地方很好,先安养一下。安养之后并不是说让你就一直住在这里,这并不是最终的佛道啊,从这个化城之中还得走出来继续前行,以后才能成就佛果。
草庵也是,一个草,一个茅草屋你住在里面干嘛呢,你跟佛果比起来,你们这个声闻缘觉所证得的这个果位,就像个茅草房一样的,不是真正的宝所啊,不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住在这里面还不愿出来,还觉得挺舒服的,金窝银窝不如狗窝,麻烦了。人就怕这样子,不上进。所以为什么要开方便之权门,就说你们所学的还都没有学成,我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东西还没交给你们呢,你们刚刚起步,有点小小的成就,这都是方便的,最终真实的,我真实最好的东西要给你们。直接给我们最真实的得了,还干嘛给我们不太值钱的东西?没用,你拿不了,给你你也不识,你不知道真实的宝贝,你以前的眼光就这么高,知道吗,不识货。给你点普通的东西,你还挺高兴,给你真的东西,你当作是瓦砾就弃之不顾了,没办法,现在慢慢培养你。有鉴别能力,有智慧能力,能够学会抉择,你才知道,噢!那山比这山还更高,我应该往那边去。
好,【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所以说,我们讲的这个《法华经》,就是示真实之妙理,把前面的所有经典,除了《华严经》之外,都归结叫权教。只有《法华经》,包括《涅槃经》,包括《华严经》,属于实教。这就对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进行个总结、归类。你其他学了很多经典,是不是,你自己以为你自己学得很不错了,差得远了,最好的东西在这里了,不给你说明白,你还不清楚,学到一点点就自以为得,自以为足,还觉得自己还不错,差矣。
【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你看,百川入海。到大海,才知道大海是极其的广阔,原来小河小江的算什么呢。上中下三种根机,皆给他们什么,授记,到这个时候都已经调熟了,经过佛陀的调教,他们根机都成熟了。虽然可能还会有些参差不齐,但是差得不是那么远了,都给他们授记。你们在未来多少劫之后,你们可能还修多长时间,最终在什么时候得成佛,在哪里成佛啊,国土的名字叫什么,你们成佛的佛号叫什么,你能度多少人,你的寿命多长时间,都跟他们授记,都跟他们说清楚。多好啊!我们真的吃下定心丸,要是能这样就好了,给他们极大的一种力量啊!
所以佛陀的这种慈悲,一个是要慈悲,慈悲还得广大,广大最终还得平等才行,知道吗,你对这个慈悲,对那个不慈悲,你慈悲的只是一小部分,不够广大,虽然广大,但是慈悲的量也不一样,不平等都不行。所以佛是真正最慈悲、最平等的。实际上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但是给你们你又领会不到,没办法又从头再来吧,从基础开始学起吧。最终的目的,都是无非令所有的众生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都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而不是说你这个儿子不行,你这个是亲子,那个是庶子,怎么怎么。这个是嫡子,那个是庶子,这个是亲生的,那个不是亲生的,我就对你们不一样,从来没有这样子。只看你的根机,看你自己的努力,只要你机会到了,都是一样地平等地给你。
好,【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众圣之权巧,众圣就有种种权巧方便啊,众圣不仅仅是佛了,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本地之幽微,只有真正成佛,才是最终极的,最根本的。
【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增道损生,你看,位邻大觉的话,当然还没到大觉啦,经过最后一期化导,最后就能圆满。所以说我们学佛,实际上就是增道损生嘛,你的道业不断地在增长,你的生死烦恼就在不断地减少。道增一分,那么损生,你这个生就减少一分,生死就减少一分;增十分,减十分;增得愈多,就减得愈多。你若道业不增长,你怎么去离开这个生死。所以说就是此生彼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把握这个,你自己应该知道,你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你不仅仅说在世间做个普通的人,在人层面世间意义上来说,稍微有点成就的人。你做个声闻人,佛都说你这不对啊,何况你说,做个世间的发财了,我升官了,我立了种种功业,立名、立功、什么立德,那算什么,最终都是一抔黄土,什么都带不走,而且给别人的利益也就是世间的一些小小的善法功德而已,还是属于生死有漏之法。有漏的善法有什么用啊,增长生死,只是让以后人家的生死过得快乐一点。越快乐,越沉迷,越不愿离开,知道吗,越容易贪著、迷恋,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看到事情,看到就觉得是好,实际上好的背后就有不好。所以佛法这些东西都要看破放下,你应该在道业、在佛道之中,勇猛精进地往前走,你最终才能远离这个生死烦恼。只有这一个方法,其他没有任何的方法。
你现在好,不增道,你天天去增生、增烦恼、增业。你说,我是学佛的,我天天在念佛。口在念,心没有念。你的时间、你的心、你的经历,包括你所有拥有的东西,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你都不能看破放下,都不能施舍,舍掉,你拿什么去增道啊?叫这个东西,自己,哎呦,自私,舍不得,先要满足自己,别人对我不好,哎呦,我特别计较,哎呦,我就看不得这样的人。天天都是在这个生死之中,在这个虚幻的里面、梦里面去计较,可惜了。迷失啊,迷失啊,我们叫作认贼作父,认假作真。梦还没有醒啊,以为梦里就是真实的,实际梦全部都是虚幻的。佛教就是让你们透视的,告诉你们什么才是真实的。既要活,但是要活得明白,不是说你不要活了,不要吃了,不要什么东西都别做了,不是这个意思。该做的还得做,但是要做积极的、健康的,什么东西都得规划好,真正对你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你的核心的力量应该往哪个地方使,这是佛教告诉我们的。
【莲华之譬。意在斯矣】,这个莲华就说了这六层意思。实际上就什么,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前面是讲权实,权实是有三层比喻的意思。后面讲本迹,本迹又有三层,总共有六层的意思,大家记住。整个《妙法莲华经》实际上就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主要是讲这个核心的内容。
【经者。外国称修多罗】。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啊,这么一段讲下来还得花时间,算了吧,咱们不拖堂了啊,不拖堂,像我经常习惯性拖堂的不太好啊。时间到了,立即结束,这个经,就等到我们下次再来给大家说。你看,讲了这么长时间,两个小时,就讲那么一点点。多好啊,学学佛法,能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这个时间是无限的,大家具有无限地享受佛法的时间,应该很开心啊!
好,今天的课呢,我们就到这里,以后还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时间,相互之间互动啊,提出疑问啊,讨论啊。最后呢,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念个回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