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2集
发布时间:2024-03-08 09:23:48作者:念佛网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明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广行阴骘就能上格苍穹。这个故事是第二则故事。这个『窦氏』,他是五代时期在后晋这个朝代,他名字叫做窦禹钧,大禹的禹,一发千钧的钧,窦禹钧。他是燕山人,燕山是在河北省境内,是河北北部到辽宁东部这一个地区,因为古时候这是称为燕国。窦禹钧他到三十岁开外还没有儿子,有一次他就作梦,梦到了他的祖父跟他说,你因为前生作恶很重,所以今生你没有儿子,而且你还短命,你应该及早修行、修德,希望能够回转天意。窦禹钧做了这个梦以后,知道这是他的爷爷来点化他,因此他就决心要改造命运。怎么改造?那就是要积德行善。正如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在给他儿子的家训里面说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天能够造命,但是我能够立命,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能够积德行善,自然就可以改造命运。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圣人的教诲。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怎么来的?是因为前生造作善恶业所决定的一个果报。既然是前生善恶业决定的,那么也能够由今生的善恶业来改变。所以窦禹钧他就发愿力行善事,从今以后凡有善事他就尽心尽力的去做,凡是人家需要帮助的都慷慨的帮助。
这个记载当中记录了他的几个故事,譬如说有一次他家里的家人把家里的钱偷走了两百千,我们说二十万。他家大概还算是挺富有的。他家的佣人偷走了这个钱以后没有回来,就把他自己的一个小女儿留在窦禹钧的家里,在这个小女孩的背上系了一张纸条,是给窦禹钧的,说我拿了你的钱,我把自己的女儿就卖给你,永远做你家的婢女,来偿还我对你的负债。这个家人还算不错,他把钱拿走了还不是白拿走,把自己的女儿等於是捐出来,来抵这个债。这是古人他因为从小受到道德的教育,所以你看盗亦有道,偷人家东西他还要讲一个道义,他知道借钱必定要还债,这一生不还来生也得还,他把自己的女儿捐出来。现在不可能有这个事,钱拿走就拿走了,连纸条都不给你,这就是古人存心都比我们现代人厚道。
窦燕山(窦禹钧)他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只好叹息,也很可怜自己的这个家人,大概也是逼於无奈才出此下策。他留下这个小女儿就留在家里面抚养她,等她长大了,自己就出资把他这个女儿就嫁给别人,帮她办了终身大事。所以窦禹钧这是有德君子,不跟家人做计较,反而生怜悯心,可怜他这一家,不会因为她父亲做了罪恶的事情而牵连到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是可怜的,所以对这个女儿很关照,抚养长大,然后去适配他人。底下传记里面也介绍了他的几个其他的事情,譬如说如果有同宗族的,或者是这些异姓的亲人、亲戚,有丧事没有钱办的,窦禹钧都会出钱来帮他办理丧事,有女不能嫁的,没有钱做嫁妆的,窦禹钧也出钱来帮他完成婚配。每年窦先生他自己的经济收入,除了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度以外,全部用来救济穷苦,自己生活非常节俭,家里人都没有戴什么金玉这些服饰,都非常的简朴,剩下的钱统统拿来做慈善。另外除了出钱济贫以外,他还兴办教育,在他的家南边他建了一个书院,他买了很多的书,有数千卷的这些经书典籍,然后聘请老师来上课,专门给那些四方的孤苦伶仃的年轻人,没有钱上学的这些所谓孤寒之士,让他们在那里安心学习。这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很大的功德。常常都赠送粮食给那些穷苦的人。对於那些在书院里读书的人,表现不错的也给予奖励,给他们丰厚的伙食,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所以培养出很出名的人物也很多。
在不久之后,窦禹钧连生五子,本来他祖父告诉他,你命中无子,结果他竟然连生五子,而且长得都是聪明俊秀。后来又梦到他的祖父在梦中很高兴的对他说,说你这几年来积功累德,功德很大,现在天界已经把你的名字登记在善名册上,延寿三纪。一纪是十二年,三纪是三十六年,本来他是短命,结果延寿三十六年。而且他五个儿子都将要显贵。他祖父在梦中告诫他,说希望你再接再厉,千万别松懈。结果后来果然他的大儿子,叫窦仪,做了礼部尚书。礼部这是我们讲的教育部,古时候礼部的这个部门在所有部门当中是最受重视的。为什么?因为过去国家最重视的是教育,《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礼部是仅次於宰相之后的部门,礼部的尚书就是教育部长。他的二儿子,叫窦俨,做了礼部侍郎,侍郎等於是副部长。三儿子窦侃,做了左补阙。四儿子窦偁,做了右谏议大夫,参与国政。五儿子窦僖,做了起居郎。这都是要职,所以这五个儿子都显贵。这五个儿子又生了八个孙子,而且八个孙子也都很显贵。后来窦禹钧本人他也活到了八十二岁,而且最后是无病谈笑而逝,自在往生。所以《三字经》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是讲的这一段典故。所谓积德累功必得福报,『高折五枝之桂』,这就是讲到他五个儿子都得到了显贵。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因果报应确实是丝毫不爽。《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善事、积阴功,真的自己得到这么好的报应,不仅是家里这些子孙能够享受这些福荫,自己来生必定是到善道去享福。所以你看窦禹钧他最后自在往生,谈笑而逝,肯定是去天道。
安士先生他在「发明」当中对这句话的注解他这样说到,「济亦多术矣」,这是讲到救济,通常救济是对贫苦的人而讲的,济人,这个救济其实方法很多,术就是方法。下面说「饥济以食,寒畀以衣,病施以药,窘助以财,暗予以灯,争斗劝其和解,愚痴导以智慧,皆济也」。所以济人,他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很多种,要看众生的需要。如果他饥饿,饥济以食,他饥饿当然最需要的是食物,你就给他食物。不仅是人、动物,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所以救助灾民,就像前几个月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这些灾民困在里面出不来,最需要的是什么?粮食、水还有衣服,寒畀以衣。救灾这个功德很大,救了多少人的生命。真正有这种仁爱之心,对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譬如说你见到鸽子它没有吃的,你赶紧给它一点吃的东西,这也是饥济以食,给它装一个笼子,让它避寒,这也是寒畀以衣,佛门里面做的法会,我们这里是启建护国息灾三时系念法会,你看法会一开始就有施食的、施甘露水的、念普供养咒的,这是什么?济饿鬼,用这些咒语、这些心力把食物能够变现出来供养这些亡灵众生。虽然做的供养方式不一样,可是同是这一颗仁爱之心,慈济众生。所以看对方需要什么,他饥饿给他食物,他寒冷给他衣服,这是解决他的生活急需,这是财布施。
底下讲的是病施以药,这是讲无畏布施。他有病,很辛苦,需要救治,那么你懂得怎么救治,赶紧给他医药,治好他的病,解脱他的痛苦,这叫无畏布施。窘助以财,这是贫困,窘是贫困,他需要钱财,你给他钱财救助。譬如说山区的这些儿童他失学了,因为家里没钱上学,那么你捐资供养这些孩子上学,用你的财力来帮助他们。我在我的母校中山大学倡导建议设立了一个「孝悌助学金」。因为大学里面,我在岭南学院毕业的,现在也是岭南学院的客座教授。我在前两年给他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说起,说学校里面的学生有不少也是来自於贫困山区的,家里月收入低於三百元,这个学费、生活费在广州市他们觉得是压力很重,学校常常都给这些学生助学金。当时我就跟他讲,说我这一年给大学教课的所有的这些你给我的工资,我统统不要,用来捐助给这个助学金。这个大学里给我的待遇还算不错,它是按小时计算的,一小时上课美金一百元,相当於人民币八百元,给他上一个学期的课,这个救助可以救助不少的这些贫困的学生。后来有几位朋友他们听到了有这样的好事,他们也慷慨解囊,随喜参加。虽然是并不很大,但是确实是能够照顾到岭南学院很多这些学生。所以我们虽然没有什么钱,现在我已经离开大学,不工作了,没有工资了,但是这个助学金有这些热心人士来继续的维持下去。当时学校还问我,说我们给你这个助学金起个「钟茂森助学金」怎么样?我说不要,要起个名就用「孝悌助学金」。为什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上讲的。我们社会缺少的是仁爱之心,为什么人的仁爱之心发不出来?因为孝悌没有,孝悌是仁之本。所以我们要提倡孝悌之风,特别岭南学院这是商学院,教你怎么赚钱,更要注重品德的教育。《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有德,何患无财?对商学院这些学生要给他教育这个观念。《大学》上明明说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所以要重视德的培养。而德之本就是孝,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对父母有爱心,对其他人他也会有爱心,这个爱心是一样的,而爱父母这个心是爱心的原点。这是窘助以财。
暗予以灯,直译上讲,路上很黑很暗,你要在那里挂一盏灯,能够给夜行的人光明,这也是无畏布施。这个暗和灯它也有引申的含义,暗是什么?痴暗,没有智慧,这就是痴暗。没有智慧的人你要帮他点燃智慧的明灯,这叫暗予以灯。怎么点燃?要靠圣贤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社会,路上这个灯已经不少了,科技发达,电力充足,到哪安盏灯那不容易吗?现在所谓施灯不是那么机械的就在路上到处装明灯。当然需要的地方是要装,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因为缺乏了圣贤教育,所以不懂做人,做人做得很苦,那么就要广泛的推广圣贤教育,让他生起智慧,懂得做人,懂得待人处事接物的道理,过上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知道了因果,那么他不会造作恶业,就不受恶报,他乐意去行善,他就会得善报,这真正济人。
所以这个问题我也想通了,我原来是教金融的,教金融就是教人怎么赚钱,商学院。现在读商学院的学生特别多,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澳洲,这些地方的大学我都教过书,每一个学校里商学院的学生都是全校最多的,为什么?人人都想要钱。可是现在这个社会缺的不是钱,不是缺钱,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德。缺德就得补德,失教就得兴教。所以我不干金融教授的工作,改行了,改成教伦理道德。自己学习圣贤教育,同时跟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跟大家一起进步。我也不敢说教,没有资格教,还是学生,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点亮智慧明灯。所以要看社会众生需要什么,最急需的我们先要去给予供养。
下面说争斗劝其和解,这是化解冲突,解决双方矛盾。往往争斗都是因为自私的心,有了私心就会有对立,有私就有我,有我就有人,有人、有我就有对立,有对立升级了就产生矛盾,矛盾升级就变成争斗,争斗要是不能和解那就变成战争。现在战争是导致世界末日,生化核武的战争那没有赢没有输的,都是一起毁灭,所以争斗一定要和解。现在全社会人们的争斗的心很浓,很容易就发脾气,很容易就跟人家起了角斗,这是全社会普遍的现象。和解之道,首先从我自身做起,我自己能不能够跟自己和解?能不能够跟家里人和解?能不能够跟社会一切大众和谐相处?这样来看。所以《大学》里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和平,现在讲和谐世界。和谐世界这要从最基本的层面做起,由家由国,那么家国的基础还是自己一身,修身关键是诚意正心,心要和谐。
所以我们如果内心里面还有对立的念头,还有跟一切众生矛盾冲突,还看别人不顺眼,这就是有对立冲突,那么内心就不能和谐,那怎么可能跟外部的这些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和解争斗还是先要反求诸己,反观我内心还有没有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冲突的念头,如果有,赶紧化解。内心和谐了,自自然然就会给社会、给外界带来和谐。所以自自然然你内心和谐了,身心和谐了,紧接著是家里和谐,然后影响社区,影响社会,影响世界,这是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其次还要通过圣贤教育,正是所谓「以修身为本,以教学为先」,正己而后化人,你自己身心和谐了,影响外界那就用教学。教学有身教、有言教,身教是自己做到,跟一切人不起冲突,和谐相处。他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一个巴掌打不响,我要不跟他斗,他怎么跟我斗,斗不起来的,这是身教。还要用言教,因为现在人悟性太差了,你给他用身教这么演示他也看不懂,你非得要说明白,打开天窗说亮话,讲得清清楚楚的,他道理明白了,看到你也真做了,他服了,他也能效法。
所以身教和言教并重,这是和解争斗,这是和谐世界。现在有高科技,和谐世界其实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虽然我们足不出户,可是我们在摄影棚里面把这些圣贤教育拿出来一起学习,有缘的人他自然就来看,他听了他懂了他就能转化了,转化了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有时候有人会问我,你从大学里退下来了,你还在做什么?我说我还在教书。你教书,哪些人是你的听众?我也不知道,我就对著摄影机讲,反正也没什么听众,但是听众多少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古人讲的,你独善其身,也能够兼善天下,二合一了。古人是做不到二合一,独善其身他就很难兼善天下。现在通过高科技,通过网路,通过光碟流通,也能够兼善天下。所以真的也要感谢这些高科技,高科技也不是坏事,看我们怎么用它。高科技可以用来做争斗的武器,也能够用它来做和解的工具,所以还是在人。我们不需要别人做这个事情,我们不要求别人做,我们自己去做,我们就这样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一心一意的做这桩事情,无怨无悔,就用真诚心来帮助世界化解冲突,帮助和谐世界,这也是济人。
下面讲愚痴导以智慧,这就是讲的法施,三种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法施就是布施法,这个法就是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是智慧的教育,它能够转化愚痴。现在人,我们自己要承认,真的是愚痴众生,为什么是愚痴?因为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得太少,基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做人的这些道理,乃至不同空间维次众生的这些状况,都是一无所知,这不是愚痴吗?甚至是日常生活当中连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跟一切人都会起争执、起对立,自己一个人还起烦恼,贪瞋痴慢,控制都控制不住,这不就是愚痴吗?我们自己是这样,众生也是这样,那就要导以智慧,用圣贤的教育,用儒释道三家的这些教诲,启发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化解愚痴,这叫做法施。
法施包括很多种,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到,广修供养里面,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普贤菩萨不讲法布施,他讲法供养。供养比布施就更有恭敬至诚心了,因为布施好像是上对下,有周济的意思,供养不是,供养是下对上,虔诚恭敬这种布施叫供养。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是礼敬,所以他用供养,他不讲布施,这更高。他说法供养有七种,这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最。而法供养这七种当中,第一种叫「如教修行供养」,这是真供养,就是自己依教奉行,读了经、学习了圣贤教育,就得真干、真落实,转变自己的生活,转变自己的观念,过圣人的生活,这就是如教修行,把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统统转化过来,这是愚痴导以智慧。首先自己得导正,把自己的愚痴导正成智慧,这就是佛家讲的转烦恼为菩提。自己转了才能够转别人,转别人那就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也不一定是在讲台上讲,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跟大众相处,把圣贤教诲演出来,别人看到了他受感动,他会效法你,他会请教你,为什么你这么有智慧?为什么你没有烦恼?他很羡慕你,他向你请教的时候你再跟他说明,这叫为人演说,这是法供养。所以这是三种布施,我们都要努力的去修,这叫济,这个济就是帮助众生,佛法用度,度众生,就这个意思。这里讲济,济、度这两个字含义是一样。那么你修布施就得殊胜的果报,修财布施你得财富,愈布施愈富有,修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修法布施,你得聪明智慧,这是真实不虚的。
你不用看别人,就看我们师父,他在年轻的时候人家给他算命,说他这一生贫穷,基本是乞丐的命,真的是他很穷,几乎要过上流浪的生活。另外他短命,四十五岁就得死,这个他相信,因为他自己家族有这种遗传史,他祖父四十五岁过世,他父亲四十五岁过世,他的伯父四十五岁过世,他自己四十五岁过世这也可以相信。另外说他聪明智慧还是有一点,大概是前生他财布施、无畏布施比较少,还有一点法布施,有聪明智慧。他这一生遇到佛法,在老师的指引下真的转了,努力修,你看到现在八十二了,身体健康,体力也很好,每天讲两小时。我讲两小时,我是三十多岁人,他八十多岁人,也讲两小时,这不简单,跟我们年轻人一样,体力一点不差。财布施得财富,我们师父现在真的得到财用自在。真正自在是什么?不需要钱的时候分文没有,要用钱的时候马上钱就来了,这就是财用自在。至於法布施那更殊胜了,师父的智慧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去琢磨的,他一生讲经说法五十年,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都五十年了,这是法布施。所以真干你就会得到真实殊胜的果报。
这里讲「念念有及物之仁,则不特富贵有其权,即贫贱亦有其力矣」,这句话非常重要,念念都有及物之仁,及物之仁就是利他的心,念念想到众生,这是一种仁的心。物这个字比人要更广泛,它这里没有讲念念有及人之仁,它讲及物之仁,为什么?因为物是包括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人,也包括六道的众生,正是佛法里面四弘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叫大慈大悲,这个仁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一般普通人能够偶然发起一念仁爱的心去利人,可是这个念头不能够保持,因此这个福报就不能殊胜。这里讲最贵在於念念都有及物之仁,念念能够保持,那你这个福报就无有穷尽了。所以这就是要首先把我们的私心彻底放下,才能做到念念有这个仁心。
为什么念念做不到,这个念头忽起忽灭不能保持,发起愿的时候很勇猛,没过几天愿就退了?原因就在於私心作祟。所以我们师父劝导大家,修行首先要放下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东西就是障碍我们的仁心。我们把这些恶念、不好的这些习气放下了,自然就能够做到念念有及物之仁。真能做到这样,不特富贵有其权,就是不仅富贵的人有权可以做到布施修福,贫贱的人不也一样有布施济人的力量吗?所以有的人讲起布施他都叹气,他说我没钱,怎么布施?自己周济自己都周济不了,还去周济别人。那是他还没懂这个道理,这个周济,最关键是心,有念念利物救人这样的心,这就是功德无量。发这个心不用钱,不是在你钱的多少,跟你的富贵贫贱没有关系,富贵人发起这个心,他能够修无量福报,贫贱人发起这个心,他也能修无量的福报。所以说只有富贵人才能够修福,才能够布施,贫贱人就没有这个力量,那都是一种藉口。贫贱的人勇於布施,他得到的福报更大,因为这个福报是按照你比例来的。
《了凡四训》里面有这么一个例子,它讲到过去有一位贫女,很穷,什么家当都没有,靠乞讨为生,讨来了两文钱,她发心去寺院布施供养。因为寺院是圣贤教育的一个学校,古时候寺院都是学校,办什么?办佛陀教育的这个教育机构,它不是一个宗教场所,更不是搞迷信,它是搞教育的。所以支持寺院就等於支持圣贤教育,教化人民这个功德是无量的。我们现在寺院要往这个方向去恢复,恢复原来传统的这种教育的特色,每天讲经说法每天有八个小时,另外时间都是修行,解行并重,这样的一个场所。所以这个贫女到寺院去修福,把她的全部家当两文钱统统布施了,当时寺院的主持老和尚他是有道行的,这一看这位贫女真心来布施,就亲自出来给她忏悔,替她回向,一般人得不到这样的礼遇,老和尚亲自给她做。
结果后来这个女孩子被选中入了宫,做了贵妃,修福确实她得到福报了,想到过去因为布施两文钱,今日才得富贵,我要去寺院报恩还愿。所以就带著千两黄金,带著很多侍从,浩浩荡荡来到寺院去布施,这大施主来了。结果寺院的这位老和尚知道了以后,他没有亲自出来,叫他自己一个小徒弟给她做忏悔回向。这个贵妃娘娘心里就很不乐意,就来问这个老和尚,她说师父,我过去做一位贫女的时候,只有两文钱布施,为什么你当时亲自给我忏悔回向,而我现在带著千两黄金来布施,怎么你不亲自出来,只叫你的徒弟来应付了事?这老和尚就对她说,你过去布施两文钱,那是你全部家当,你是真诚心,如果老僧不出来为你亲自来忏悔回向,不足以报德,就是回报你的那种真心的恩德,可是今天你已经富贵了,这千两黄金对你来讲已经不是什么了,你的那个真心已经远不如前了,所以叫我的徒弟足够了。
你看过去的修行人真有道行,他不会依附於权贵,看到来了个大施主,赶紧出来给你回向,见到一个没钱的穷困的女孩就不出来,真正有道行的不是看这个,看你是不是真心。所以你看看,你说两者布施,同一个人,同样是布施,同样一个寺院,这种修福,哪个得的福报大?我们从老和尚的开示当中就知道了,这个贫女布施两文钱的福报比她后来成为贵妃娘娘布施千两黄金的福报大得多。所以怎么可以说只有富贵人才有这个权利布施修福,贫贱的人就没有力量?看你的发心。所以济人利物是看我们有没有这个真诚的仁爱之心,这是给底下的经文「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做一个证明。福田就看我们存心,不是看我们这个世上布施的东西有多少,看我们的心有多真。
底下安士先生引徵了几个故事,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给我们来证明布施得福的道理。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以田布施就获得大考高中。这是讲明朝有一位读书人叫饶裳,他有一次走在路上就见到有一个人正在卖妻子,大概是家里负债,无力偿还,把自己妻子都要卖掉。这夫妻两个人正在痛哭流泪拜别,饶先生看到了他们俩这样,过去询问,知道他们这个困难,於是就把自己的田给卖了,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结果那一年饶先生参加大考,主考官在批阅卷子的时候就梦到了一位金甲神对这个主考官说,你为什么不选中那舍田的人?这主考官醒了之后,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古人都相信有天地鬼神,所以有神明这样的来跟他报梦,主考官他就去检查,从他丢弃的一份卷子那里捡回来,把这个卷子一起送上去,这分卷子正是饶先生的考卷,结果饶先生考了第三名。
本来是要把他的卷子丢掉的,你看神明示意主考官要捡回来,他得到了高中。后来主考官发榜以后,宴请这些考中的读书人,问起这个事情,说谁是舍田的人?才知道原来就是饶先生。饶先生的三个儿子,一个叫景晖,一个叫景曜,一个叫景暐,他们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所以你看看,这是以财济人,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这些财产、田宅、身外之物,一般凡人把它看得好像了不得,为什么?这是因为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产生对这些身外之物那种控制占有的妄念。能不能控制占有这些田宅、财物?不能。你想想,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走的时候,即使是家财万贯,不也是最后两手空空的走吗?所以佛把这些东西比喻叫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这很有道理。我们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这些财物我们不可能真正拥有它,只是它流到你的手上,暂时的给你保留,暂时给你使用,很快它又要流走。所以有钱财的时候,聪明的人赶紧用它来修福,抓紧这个机会,用有限的生命光阴积功累德,将来来生后世就更好,自己的子孙也就有福了。所以说如果说想要带走这些财物,怎么样才能真正带走?你真正修福、修德,这才能带得走。古人讲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人实际上能带走的就是业,这个业包括善业、包括恶业。所以你修善、修德,带走的是善业,这个善业跟随著你,你到哪里都有福,你到哪里都有钱。为什么这么愚痴,去吝啬自己的财物不肯布施?不知道愈布施是愈富有。
安士先生第二个故事是讲救人一命得到的福报,这是讲在河南,这个故事是出在《感应篇笺注》里面的故事。在河南有一位潘解元,解元就是古代科举时代一种名次,他是第一名,乡试的第一名就称为解元。乡试出来的,就是考中的人叫举人,秀才上面要连考几关,在乡试中考中的就称为举人,举人头名就叫解元。举人再上面要考贡生,贡生(贡士)的头名叫会元。完了再上面还要考进士,进士是在皇宫里面考的,叫殿试,殿试头名叫状元。所以我们有时候民间有一种俗话,就是祝福人,特别是人读书,恭祝他连中三元,这三元就是讲解元、会元、状元。就是举人里面考第一名,会试里面也考第一名,到殿试,就是进士的里面也是第一名,连中三元,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故事是讲到一位潘解元,他是一位读书人,后来考上了举人第一名解元。他在没有参加考试之前,正准备赶考的时候,跟两个读书的朋友到省城去参加乡试,结果在他们住的这个旅店里面有一个住客很会看相,看到这位潘先生,就跟他两个朋友说,这位潘先生的相不好,可能很快就要大难临头,你们最好赶紧躲避他,不要也被他连累了。这两个朋友一听,赶紧躲避,就藉口说这个旅店的房子太小了,你最好不要在这住,你就去外面,而且捐了点钱给这位潘先生,让他到外面自己找房子,潘先生就只好到了另外一个旅店去住宿。晚上自己独自就在小河边上走,散散步,结果走著走著就看到一个妇女正要准备投河自尽,潘先生急忙就制止她,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轻生?这个妇女就哭哭啼啼的说,说她在家里织布,她先生买回很多棉花,她织了好几匹的布,拿出去卖,她先生出了门,她就把这布卖了以后得到四两黄金,结果回到家里一看,原来这个钱是假的,给人骗了,她说这下子坏了,她先生回来以后一定会责怪她,她自己就想不通,於是就要寻短见。潘先生一听这个情况,马上从自己的身上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得了四两黄金,送给这个妇女,说这钱你就拿回去,就说你卖布得到的钱。这个妇人看到这样的好心人,当然就再三拜谢回去了。
他自己钱都布施掉了,回到这个客栈,连住宿费都缴不起,结果那个店主也把他骂了一顿,说你没钱还来这住什么!把他赶出去,他没办法,只好跑到附近一个小寺庙去借宿。那天晚上寺庙的一个法师做了个梦,梦到有很多神明从天而降,一边来是一边吹吹打打,打著鼓、奏著乐,来到他的这个寺院,说考试的录取榜已经定好了,原来定的这个乡试第一名解元,因为最近有薄行,就是做了亏心事,所以被除名了,现在正好没人代替,正好这寺内那位潘生,这个读书人潘先生他可以来做。另外有一个神就对他说了,就互相之间谈话,他说这个潘先生的命相应当是横死的,怎么他可以来做解元?另外一个神就说了,他做了大阴德,然后就用手把潘先生的面部摸了一下,结果潘先生的相一下就变得一个大福德相。这个出家人做了这个梦,就暗暗记住了,对这位潘先生也就特别的殷勤款待。最后考试考完以后,果然发榜以后看到潘先生是第一名。在发榜之前,这个潘先生就来到客栈去会他的两个朋友,结果又遇到那个看相的人,看相的人看到潘先生大吃一惊,说你是不是最近做了什么大阴德?你现在的相完全改了,你肯定是考中第一名,结果果然是如此。所以你看真正以勇猛救人的心,当时潘先生救这个妇女那一念是纯善仁爱的心,没有想自己,所以把他所有的钱都拿来布施,这一念勇猛济人之心得到的福报那是不可思议,把本来该横死的命运都改成大富大贵。所以救济别人最重要的是要纯一,念头里面不要夹杂著犹豫、怀疑,有这些杂念在,那个心就不够诚了。所以修福修善重要的是这个至诚之心。
周安士先生他在后面小注里面还讲了他自己的一个经历,这个经历用来对照潘解元的故事这也很有味道。安士先生他自己说,他说自己在某一年的冬天也参加考试,因为他当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在这个考场有一位看门的门役,叫朱君玉,因为当时他丢掉了别人在他那里寄放的一个东西,一些钱,他自己也很焦急,大概这钱也不少,痛不欲生。安士先生当时也很同情他,就想帮助他少量的钱,可是又想到自己回家盘缠不够,如果给他了,那我自己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这样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做,没有把钱给他。后来没多久他就自己回到家乡,安士先生家乡在江苏昆山。后来考官就把考试进入复试的名单公布出来,这是第二次考试的名单,就是第一次上选了的人可以参加复试,当时复试是在长州。本来这个名单上安士先生是考了第二名,结果因为他的考卷上没有写姓名,只写了考号,所以公布只是把这个考号给公布出来,这个考号也不知道是谁的,没有姓名。安士先生因为回到家乡,也不知道到底自己上榜了没有,可能安士先生也比较淡泊功名,所以无所谓,能上就上,不上就拉倒,也就没有去太多过问,也没有人通知他,就这样错过了复试的机会,所以他自动就被除名了。
后来他知道了这个事情,就觉得有一点遗憾,为什么?他就想到,他遗憾的并不是自己被除名,遗憾的是当时遇到了这个考场中的这个门役他有这个急难,自己不能够慷慨解囊乐助,如果当时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他帮助他的话,那么这位门役肯定是感恩戴德,他肯定是很热情的来问,你的考号多少,我帮你到时候看看,到时这个名单出来了我来通知你,肯定是这么做的,可是这个事情就这么错过了。所以安士先生他自己说,他跟潘君,潘先生这么真诚帮助人,自己想起来觉得倍感惭愧,这是安士先生在这注解里面自己做的一个忏悔。我们想到安士先生确实也是大德,他自己有过失他一点也不隐瞒。这个过失在一般人来讲并不算什么,其实他没有过失,为什么?按照一般凡人的观念,你要是帮助不了他,你不帮助这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安士先生不这么想,因为他不是以凡夫的标准来衡量,他以圣贤君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见贤思齐,见到安士先生这样认真的改过自新,我们也要效法,对自己的过错也要毫无保留的忏悔出来、发露出来,勇猛改过自新,修养自己纯净纯善的心。这是他讲到的第二个故事。
下来第三个故事是讲到免租赎子,自己得到考试高中的果报。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当时在华亭这个地方有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叫做李登瀛,历史上也有记载过这个人,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家里当时很穷,只有薄田二亩。读书人,他这个田产就租给一个佃户耕种,收取一点租金,也维持自己的生活,自己也就可以不需要劳作,而能够专心的读书,因为读书人志在考取功名,当时都是这样想,所以生活当然也是很清苦。结果那一年因为这个佃户生了病,所以这个田也是种不了,荒废了一年,但是田租给他了,按道理他就要交租的,不管有没有收成,都得交租。这个佃户他生了病,没办法种田,租金就交不起,所以就想把自己的儿子卖掉,来抵偿这一年的租金。当时李登瀛先生知道了这个事情,於心不忍,就对这位佃户说,你这是因为有病,所以这个田没种成,这也不是你的错,你就不要卖儿子了,我虽然很贫困,可是也能够将就活得下来,你今年的租就免了。因为当时这个佃户已经把他的儿子卖了,这个租金送到李先生那里,李先生不肯要,让他一定要把儿子赎回来。可是当时这个佃户就很担心,说我都已经把儿子卖了,这个买主要是不肯给我赎回儿子怎么办?李先生就说,你都已经这么贫困,而且我也不收你的租金,哪有人能够忍心让你们父子分离?你不要害怕,我跟你一起去找这个买主,把你的儿子赎回来。就跟著这个佃户一起到了这个买他儿子的人家,把这儿子赎回来,让他父子团聚。
这个佃户非常感动,古人真的有报恩思想,他就日夜为李先生祈祷。后来李先生赶考,在康熙甲子这一年考上了举人,后来也是捷报频传,考上功名。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真心修善济人,必得天的善报。他的这个受益人,这个佃户,天天为他祈祷,这种感恩戴德的心,本身也是对他一个很好的磁场,我们讲加持。所以我们如果常常能够与人为善,必定能够人人对我们感恩,那么这种感恩的磁场就能够给我们加福。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帮人就是帮己。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做的事情,也没有吃亏的事情,真心真意帮助别人,你必定得到好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一定从他本人那里来,而是可能从另外一个渠道你就得到善报,正所谓天道好还,人做善事,天来还。
这是安士先生引用了明朝嘉善年间一位善人叫丁清惠他的一句话说,他说对待佃户就应该像对待父子一样,也就是要有仁爱之心,不是一种机械的交易,机械的交易纯是功利之心,没有仁爱,用功利的心去交往,难免会做出残忍的事情来。明朝另外一位儒者叫陆平泉先生,他凡遇到寿诞,就是自己的生日或者父母的生日,他对佃户必定是减租,遇到自己升官了,也给佃户减租,或者自己得了子孙,也给佃户减租。所以他的这些佃户,就是租他田的人,对他都是感恩戴德,反而他的租税一点都不会亏空,为什么?因为大家绝对不会再亏欠。你给人以仁,他就对你有义,仁义是互相的,如果我们对人斤斤计较,用功利之心去对人,那么自然也就感召到别人对我们斤斤计较,他一有这个机会他就来偷税漏税,他就要做让你损失的事情。所以这一笔帐我们要会算!愈布施就愈富有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个都不相信,那么证明因果没有相信,不相信因果学什么圣教?
所以我听这些同修们告诉我,我很欢喜的一件事情,我们寺院实际禅寺这里光碟再也不收费了,过去还是一张碟收一点工本费,虽然没有利润,但是还收个成本,现在我们连成本都不要了,全部都是免费结缘流通,布施。结果同学们告诉我,说在客堂流通光碟的那个功德箱,现在收的钱比过去要多得多,以前收费还不如现在不收费。这就证明了愈布施愈富有,这就是真干。过去我们师父上人在新加坡三年半时间,给居士林建议,每天我们在这个底层(就是街道那一层)开放做无遮供养,每天招待一千多人吃饭,凡是路上愿意过来的,坐下就吃,自助餐,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愿意来,马上招待,而且素食样品很多。结果社会上的人都很欢喜,天天都有一千多人来吃饭,结果供养一千多人,这个负担不小,钱哪来?也不知哪来,就不知道从哪送来很多米、很多菜,各种粮食,而且吃的都用不完,被迫把这些吃不完的赶紧送到其他宗教去给他们那些道场,吃不完浪费,根本没花一分钱,吃都吃不完,这说明你愈布施愈富有。愈富有就愈得布施,不能够停,一停了这个贪吝的心起来了,舍不得了,那你的福报就到此为止。所以舍得舍得,你舍的果报必定是得,得了以后还得舍,得了不舍,那后头再得就没有了。到最后要舍什么?连舍得这些概念都要舍掉,布施就自然了。没有分别执著,也不要起心动念想到我在布施、我在布施给谁、我布施什么,这些妄念统统都舍掉,这就叫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的相,布施给谁那个人相,也没有布施什么东西那中间物的相,三轮体空,那个福报就无量无边了。为什么?这就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来,自性无量的珍宝、无量的福德用不完的。这都是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真干就真得到。
下面安士先生第四个故事,讲了一个反面的例子,逆旨害民,最后自取灭亡。这是讲到南宋时期,在淳熙初年,这是南宋孝宗皇帝的年号,也就是公元一一七四年,当时有一位官员,他的官职叫司农,大概是我们现在说的农业部部长,这样的一个职位,他是司农少卿,他的名字叫王晓,他的侄女嫁给了一位叫林机的官员,林机他当时的官职叫做给事中,这种官员他的权职是很大的,他对皇上的圣旨都能够驳正,如果不符合实际状况的,他就有权驳回,或者是暂停暂缓去实行这个旨意。当时这位林机这个官员在外地做官,他的太太,也就是王晓的侄女,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就梦到有一位红衣人拿著天符下来,说上帝有旨,说林机逆旨害民,就是违逆圣旨,戕害百姓,特令灭门,得到灭门之灾。他太太做了这个恶梦惊醒了,这个梦很真,她很害怕,就跟她的叔叔王晓报告了这个梦,很伤心。王晓就安慰她说,这大概是作梦,你不要当真。等到林机回家以后,王晓就赶快问他,最近你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林机就说,在四川那个地方出现大旱,有官员来紧急上奏章,请求十万石粮食去赈济灾民,皇上已经下旨了,已经批准,可是我认为这个米的数量十万石太多了,四川的路也很难走,所以应当先调查情况,调查清楚以后再来发放,所以就把这个圣旨先封起来,因为他有这个权力。他就跟宰相也报告,他说四川相隔万里之遥,等查实情况以后再给发放,现在先发放一半,就是十万石先拨去五万石,他说就是这件事情发生了。结果林机的太太在旁边听了以后,这时候就很害怕,就哭著对他说了她这个梦中这些情形,林机听到这个事心里也很不安,没过多久他就病了,病了只好辞官回家,没想到到了路上在福州这个地方就死了,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夭折,结果真的这林家从此就绝灭了,灭门了。这个报应真的是这么明显、这么快速。
安士先生在这个小注里面说到,说「天为民而立君」,就是这个天,我们讲天地,为了百姓而立这个君王,所以做君王的要替天行道,要爱护百姓,以天心那样去仁爱对待百姓。「君为民而设官」,那么皇上,就是领导,他为了百姓设立了各种官职,都是为民著想,所以人民即是国家的赤子,民为国之本。所以对待这种灾难,如果发生了这些灾难,像地震这些事情,假如真的发生了,那么救济真的是刻不容缓。救济宁愿多一些,也不可以减少,宁愿要快一点,也不能够拖延。哪怕君主说可以少一点,做臣子的都应该说要多一点,君主说可以稍缓,臣子都要力谏要加急,救民不可以拖延。又说到,君,就是皇上、领导,想要加重赋税的时候,做臣子的也应该建议要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赋税都是给百姓压力。
我们现在国家取消了农民的税收,这是有史以来真的是第一次,前无古人,让农民不用缴税了,这样的领导真的是英明领导,这是真正为民著想,有这样的一种心才真正叫为国家,这才是真正尽忠,自然他的这个福德可以庇廕百姓、庇廕子孙,他的清名也能流芳万古,他现报必定是长寿安康、子孙荣显,他的来生也必定是投生於善道,获得人天福报。如果反过来,这个国君、领导本来说缴税可以晚一点,做臣子的反而要加急,并且口口声声的说国家税收吃紧,要解决国家的经济建设问题,说了很多这种道理,最后结果加重了百姓负担。这种理由实际上虽然很堂皇,可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为国为民,还是谄媚巴结,巴结自己的领导,显示自己的那种为国著想的所谓忠心。要知道天的报应是看心,福田要心去种,如果不是真心,而是以私心去做的事,得不到福的。所以就像林机,本来皇帝都已经批准了要去赈灾,十万石粮食,可是他却把它扣下来,拖延时日,可能就导致很多灾民饿死。他这种做法,貌似替国家著想,实际上却是害国害民,所以得到这样一种报应。
这就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非义之义,非慈之慈」,义就是应该做的,他不应该做的他做了,但是看起来好像他是应该做的,这叫非义之义。一般凡人看到他是为国著想,他在实施他的这个驳回圣旨的权力,是为了国家著想,不要让国家蒙受损失,好像是应该做的,但是这个情况它是救灾,就不是这样考虑,因此他是非义,他是非慈,他没有慈悲,这样的一种果报真的就很惨烈,招致天灭门之灾。所以我们用心真的要在隐微处去检点,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可能就是一点点在公与私的这个考虑上差错,得到的果报竟然这样悬殊。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恶,我们要细细的去考量、去辨别。《了凡四训》里面讲,「纯是一颗利人之心、济世之心」,这叫公心,大公无私,这叫做真善。这善心里面还夹杂著一点私心、一点私欲、一点犹豫,那么这里头善就不真了,这福就修不成了,而且可能会导致灾祸。所以帝君讲的,「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个心地真正重要,要把心地上的灰尘都要打扫干净,让这个心纯净纯善,纯是为民、为一切众生著想,这种心地才是福田,才是你得到殊胜福报的根基。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句我们就分享到此。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教授主讲 (第十二集) 2008/10/4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