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6集
发布时间:2024-03-08 09:23:48作者:念佛网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看第六十九句:
【捐赀以成人美。】
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成人之美,君子素怀。欲成之中,便有所费,若不捐赀,胜事难就」。君子能成人之美,看到别人有好事,要有一种成全的心,有这样的一种存心,这个人才叫君子。要成人之美是需要有所花费的,需要付出一定的牺牲、奉献。如果在遇到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慷慨解囊,捐赀去成就,可能这件好事也就因此不成了。所以这里讲的捐赀就是要懂得舍得,舍自己的小利,而成就别人的好事,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存心。
下面说,「盖世间不费钱财之惠固多,而需用钱财之事尽有」。这世间对人施加恩惠当然不必一定用钱财,但是很多事情确确实实要靠钱财去成就,有这样财力的人,他们能够成人之美,成全好事,这里面就积了很大的阴德。这里举出一些例子,「且如婚姻丧葬,治病扶危,以及济人利物之事,皆赖资财,以为经理」。像成全人的婚姻,那是需要费钱财,可能结婚的双方家里比较贫寒,没有钱去办这个婚事,君子见到了,发心成全双方的好事,帮助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世间的善事。遇到丧葬,丧礼、葬礼要费钱财,如果一个家里不富裕的,纵然是儿女孝顺,却没有能力去办丧事,甚至棺材可能停放在家里,没有能力请人下葬,现在我们是用火化,火化场也要缴钱的,费用还不低,这个时候你见到了,你也慷慨解囊,成全孝子的心意,这都是阴德。治病那更是,现在治病动不动就是上万,如果不幸得了重病,譬如说肿瘤、癌症,或者是一些身体的重伤,短时间内病不能够治好的,可能要长期住院,花费惊人,往往见到许多原来幸福的家庭,因为一人有病,导致这个家庭变卖家产,一贫如洗。你这个时候能够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发心帮助他,帮他付医药费,在对方而言犹如是绝处逢生,他感恩那种心意那是非常的强烈,这种感恩之情本身就是给你的一种加持,增加你的福报。对於危难之人,譬如说遇到灾难,天灾人祸,我们看到灾民要慷慨的帮助,这叫扶危。诸如此类的种种,都是济人利物之事,济是救济,利是利益,对人和一切的生物都要去帮助、去关怀、去成全。这些事情往往都要钱财才能够办到,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钱财办不到,但是确实要帮助人的时候钱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这些都需要人去出钱出力才能进行。
下面说,「无论吾之独任其事,或半任其事,或少分之中任其事。更或吾倡之於前,众人相助以任其事。甚至有人创始,吾复赞叹随喜以任其事。捐赀不同,要其成人之美则一也」。这里讲到成人之美,具体是以捐助资产来说明。有的事我可以独自来做,有的事情可能我能力不足,一个人担当不了,要跟人合作,所以只承担一半。或者是事情比较大,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我在其中承担少分。又或者是我提倡办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好事,大家看到了也都随缘乐助,成全这件好事。或者是有人起头,我看到了,我能够赞叹、我能够随喜,也出一分心意。所以捐的资财数目不一样,但是发心都是为了成人之美。我记得在两年前,我的母校广州中山大学聘我做客座教授,请我来为他们的一个MBA班,就是工商管理硕士,这是一个国际MBA班,教一门课,是教金融财务。因为这个班是跟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所以都用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材,聘请海外的这些专家、教授来讲课,用英文上课的,学校请了我,我给他们上课。母校呼唤当然这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我就跟母校说,你不需要给我报酬,我很乐意为母校去奉献上这门课。按照学校的规定,凡是外籍老师上课的话一定是要给费用。所以学校说不给不行,我们得遵照规定办事,所以一定要给我,而且钱还不少,我记得是一个小时一百美金。当时我给它上了一个学期,就是一个学期的课集中在两个礼拜里面上完。当时上完课之后我就跟学校的领导问起,这是岭南学院的领导,我说像我们这个学院有没有一些比较贫困的学生,上不了学的,或者是学费有困难的。他说有,也不少,特别是那些山区里来的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很好学的,能够考上中山大学很不容易,但是家里确实是很贫寒,缴不起学费,所以逼著只能拼命打工来维持,这也影响学业。我就向这个领导表示,我说这钱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对他们来讲很重要,所以希望能不能够设立一个助学金,帮助这些孩子。领导说那太好了,我们这里本来就有这种项目。他告诉我,他说我们规定凡是家庭月收入低於三百块钱,就有这个条件申请到这个助学金,完全是帮助那些贫苦孩子的。於是我就把我那个学期教的课程那个薪水统统都捐出来,专门就设立了一个助学金。他问我这个助学金要不要用你的名字?我说不要,我们的助学金就叫孝悌助学金。你看《论语》当中说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德之本、是仁之本,我们岭南学院是个商学院,商学院顾名思义教人赚钱的,可是要知道,怎么才能赚到钱?根本还在於德。你看《大学》里面就说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说得很清楚,财是枝末,像棵大树一样,它是枝叶,但是这个根本在於德,所以商学院提倡道德很重要。那德之本又是什么?德之本是孝。所以我们要用孝悌助学金,这个名称本身就提起人的一种正念。结果那次开设了这个助学金以后,当时可以资助六位同学一年的生活、学习这些费用。
完了以后,这个事情后来跟在香港的一位朋友聊起来,那位朋友听到之后很随喜,他家里财力很不错,他也发心,他说这样吧,你都辞职了,你也没钱了,这个助学金将来我们来继续。我说那太好了,有人继续,我们只是但开风气,不是说我们一直做到底的,只要有人发心那最好。所以他就发心做,而且捐的数目也不少。这是什么?我们讲到这里,『捐赀以成人美』,这些孩子想要读书,在世间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不错,也是好事,我们有这一点能力就成全一点,帮助一些人。这样的行动本身可以说也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善心,这个助学金后来也有好几位发心善心人士他们共同来赞助。学校每年还给我寄邀请函,它一年做一次颁发助学金的一个典礼,邀请捐助人跟这些受益人见个面,也是表示感恩。不过我是没有去,因为在此地跟师父上人学习,专心经教,这些好事有人去做,我们就可以不用去做,我们做圣贤教育的工作,这个相比之下更为重要,觉悟人心的。但是见到这些好事一定是生随喜的心、成全的心,带动起别人这么做也是成全他的好事,让他有这个修福的机会,这不也是成人之美吗?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凡是能够做一个社会的好的样子,善的模范,能够成全人的善心,让人的善心生起来,或者保持下去,这都是成人之美。更何况这里讲的捐赀的赀,赀财,当然包括身外之财,也包括身内之财,这内财,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功德更大、更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外财布施,我们用钱财去成全好事,但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在这方面去做、去努力,那种心的真切度,相比一个全心全力投入的人,他的真切度还是差一点。所以能够尽心尽力的成全好事,这个功德是圆满的。那些没有办法用外财布施,这是没办法,他没有钱,但是他把内财布施出来,身体布施出来,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这个功德更为殊胜。像我们这个道场,实际禅寺有不少义工,他们每天在厨房里面烧饭、洗碗,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做流通法宝,协助寺院做好管理工作等等,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内财布施,需要用你的体力、用你的智力劳心劳力,这也是成人之美,成就正法道场教育的工作,弘护正法功德最为殊胜。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为什么?因为法供养能使人觉悟,只有真正觉悟了才能彻底离苦得乐。
我们想想,给人一些财物的布施,是可以帮助人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不能够永远解决他的困难。所以古人讲救急不救穷,有人有急难的时候你去相救,救他一时,救穷救不了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他没有福报,你给他的财物还是要他有福报他才能接受得了,他没有福报他也受不了。所以不是说我们不想救穷困的人,这句话可不能理解错,救急不救穷是急能够救得了,但是穷就救不了,要他有福报我们才能救得了。那怎么办?要他修福,劝他行善、劝他布施。你看这样劝化他,这就是法布施,法供养。让他明白了之后,知道业因果报,不再怨天尤人。在这个逆境里面,在困境里面,依然能够修福,很快他的境界就转了,他就变得有福报了,这才是真正的救他。所以法布施真的超过财布施。法布施,佛陀的教育就是正法,寺院是弘扬佛陀教育的场所,我们在此地天天布施正法,帮助来参学的人提升。我们的法宝能够流通到各地,我们在此地习讲,通过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这都有赖於四众同修的护持。所以为什么护持正法有这样大的功德我们就知道了。这统统都叫成人之美。
下面说,「细玩美字,当以修善修福,利及於世者为第一」。这个成人之美的美我们细细的去揣摩、去体味,美字以什么为第一?是修善修福,利及於世为第一。所以能够让人修善修福,能够让人利益众生,这样就真叫美事,世间第一美事。所以我们要发心劝化世人修善修福,要从什么开始做?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做起,这是真正利益社会,安定社会的基石。《礼记 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它要安定繁荣,首先要提倡教育。具体是什么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真正是利益世间,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都要用这种教育。人能明白伦理道德,他就耻於作恶,他就乐意修善,人能够明白因果报应,他就不敢作恶,他就乐於修福。所以安士先生就在这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广义节录里面讲到,「人人相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所以要利益世间第一要务还是教化。我们如果能够自己能教化,自己要担起这种使命,发愿弘法利生;假如我们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能是少一些辩才,或者是年纪可能比较大,学习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恐自己能力不足,也没有关系,听懂一句我们做一句,跟别人分享一句,不一定上讲台讲那才叫弘法利生,凡是遇到人,劝他断恶修善,这也是弘法利生,或者送他一片光碟,向他推荐这个光碟很好,你回去看看,决定对你有好处,鼓励他学习,这也是弘法利生。不用自己说,你看这随喜功德。
下面说,「成就一人、一家者次之」。第一美事是对於整个社会有利益的,次一级的是成就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这就比较小了。所以我们做善事,希望积功累德,要看这个善事的影响力有多大。现在我们师父上人提倡用远程教学,通过卫星、网路、媒体来传播圣贤教育,这个事情真正是第一美事。次一等的,这个范围小一些,对於一个社区,再小一些,对一个家庭,总要帮助他们修善修福,这叫成人之美。所以这个美事它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伦理、道德、因果。不是说见到人家想做一件事情就帮助他做,这件事情到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分不清楚,这就不是成人之美了。万一那件事情是恶事,是危害众生的事,那就变成成人之恶,那不仅没有功德,反而造罪业,这叫助纣为虐。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知道如何成人之美。
下面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至於赛会迎神,张灯演剧,开设茶坊酒肆,建造水陆神只庙宇,此皆诲淫诲盗、杀生斗殴之根源,但招业果,初非美事,不可不知」。这种所谓赛会迎神,民间里有的会搞这些。张灯演剧,演的这些剧不是什么忠孝节义的片子,可能都是诲淫诲盗的,暴力色情的片子,那就不可以。开设茶坊酒肆,茶坊酒肆是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那里聚会,这个对社会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利益,特别是酒肆,我们现在讲酒吧。人喝了酒容易乱性,所以佛门里五戒把酒做为一个重戒,五戒之一。这些我们不要随喜、不要参与。甚至还包括一些赌场、卡拉OK,这些歌舞厅、KTV,这些统统都是对於社会没有利益的,什么电子游戏机室、网吧这些,我们就不要随喜。
还有建造水陆神只庙宇,这主要是拜神的,拜鬼神的这些庙,这些容易诲淫诲盗,诲是引导人,教人做这些不好的事情。另外这些场所里面很容易产生斗殴,像酗酒的人在酒吧里面是很容易起这些口角、斗殴的事情。杀生,譬如说这些神庙,往往人不懂,就用杀生来祭祀。我曾经去过云南鸡足山,那边有同修来启请我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因为他告诉我们,说他们那边都很信奉文昌帝君,古时候也有文庙,但是人不懂道理,盲目崇拜,对文昌帝君都很虔诚恭敬,但是每次去祭典都杀很多生灵,鸡、鸭、牛、羊,血流成河,他看了非常痛心,这哪是拜祭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他教人戒杀、吃素的,教人放生的,怎么可以用杀生来拜祭他?这简直叫亵渎神灵。所以他就启请我,说把这些道理跟大家讲一讲,让大家懂得怎么一回事,拜文昌帝君该怎么个拜法,怎么样子去求神才能够如法、才能如理。於是我也答应他了,我还去参观过新建起来的文庙,在那里还发了愿要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解圆满。确实《阴骘文》太好了,安士先生的注解真是尽善尽美。所以印光大师赞叹,《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说安士先生是佛菩萨再来的,确实我们深信不疑。
这里讲到不要去做这些建造水陆神只庙宇的事情,我们要懂得为什么安士先生这么提。不是说我们不该建这些庙,而是什么?如果建了这个庙,没有把这个教育的内容跟大家介绍清楚,就会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甚至杀生害物,这就是让人造罪业了。所以祭祀神灵必定要用素食,而且真正对神明的尊重那是要断恶修善,自己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做一个善人,自然就有神明护佑,这才是真正恭敬神明。所以怎样拜文昌帝君呢?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认真的落实,你就是文昌帝君的好学生,文昌帝君最喜爱你了,他怎么能够不保佑你?所以这个道理要懂就不至於迷信。我过去听过一位台湾的同学讲起来,他跟我一起读博士,他就跟我讲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说在台湾一到要考试的时候,好多那些学生,有中学生、有小学生、还有大学生,都去拜文昌庙。为什么?文昌帝君是主管文运的,要考试考第几名是文昌帝君管的。所以他们都去拜,希望考得好一些。甚至把自己参加考试的准考证都供奉在帝君的神庙下面,供奉一夜,第二天要考试的时候才把它请回来,希望能够让神明足足加持一夜,就会考得好一些。结果有不少的人把这个准考证供在那儿,第二天去找,找不到了,不知道给谁收走了,考试都考不了。这真的是让人啼笑皆非,哪里是这样子拜文昌帝君的。所以总要懂得如理如法的来敬奉神明,这样才不至於招致业果。如果是迷信或者是不如法,这就不叫美事了,所以不可不知。所以凡是这些宗教的场所,最重要的还是要恢复教育的内涵,把这里面的内容跟大家讲解清楚,不至於迷信,弄出一些让人啼笑不得的这些怪事。所以讲来讲去还是教育最重要,我们在这里讲解《阴骘文》,推广《阴骘文》的道理,这也等於成人之美。帮助文昌帝君教化众生,我们出一分协助。我们流通《阴骘文》,流通《安士全书》,神明欢喜。所以一定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
安士先生引徵了一个故事,叫「乐善不倦」,出自於《懿行录》。这里讲的是明朝有一个人叫做张振之,他是太仓县人,曾经在吉安做过官。在吉安有一位官员叫张大猷,他到晚年有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才三岁结果张大猷跟这个妾就相继病故,於是这个三岁的孩子也就流离失所。张振之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替他将保姆请回来,来照顾这个孩子,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这成人之美。另外还有一个官员,姓沈的,他一家人也相继死亡,这位张振之他为这个家庭办丧事,给他下葬,而且对於仅存的一个孤孙,也托有关人员来护养。另外还有天台县有一个官员死在任上,不能够回归故土,家属一直在流浪,有一个小孙女,年纪很小,结果落到坏人手里,做了妓女。张振之听说之后,非常感伤,流下眼泪,就把这个小孙女赎回来,替她选择良配,把她嫁了出去。就这样子张振之做了很多捐钱救人的善事,乐善不倦,结果他的儿子张际阳成为了当时的一位名流人物,他的子孙都特别的兴盛,真的是善有善报。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救济贫困使人能够回乡是在生前成全别人的好事,绵延后代使人走出患难是在死后成全别人的好事。所以总有一颗成人之美这样的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就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七十句:
【作事须循天理。】
『天理』这两个字,安士先生注解说,「天理二字,与人欲相反。天理者,作事之准则,犹匠氏之有规矩,射者之有正鹄」。天理跟人欲是相反的,如果循天理,那必定要克制人欲,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随顺著自己的欲望,那肯定失去天理。所以天理就是做事的准则,就好像工匠要做一些家具他要有规矩,所谓无规矩则无方圆,像射箭的人他要有一个靶,这才能有射箭的目的,叫有的放矢。「循之则是,舍之则非。循之则公,舍之则私。循之则为上达,舍之则为下达。循之则宅衷仁恕,天道佑之,动与福俱;舍之则立意溪刻,恶星随之,动与祸俱;其得其失,相去天渊」。所以天理我们能够遵循那就叫是,如果不遵循就叫非。就像《感应篇》里说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个是与非标准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自然之道,天就是自然之道,在佛法里讲这叫性德,自性本有的这个道理,它不是人为规定的,本来如是。人人心中都有这种天理在,所以见到好事人人都赞叹,哪怕是恶人,见到人做好事,他也会生尊敬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也有良心。什么是良心?天理就是良心。循著天理则公,如果舍掉天理就私,舍天理就循人欲,那就是自私自利。遵循天理是大公无私,为什么?因为天道本来无私。佛法里讲得清楚,整个宇宙就是一体,哪能够分彼此、分你我?所以循著天理自然就是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是循天理,这个需要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才能够真正做到。
循之则上达,舍之则下达,上达和下达,这个上和下是指升与降,循天理的人他就能提升,成为正人君子、成为圣贤,如果舍掉天理那就堕落,下达就是堕落,成为小人、成为凡夫,基督教里面讲,成为罪人。循之则宅衷仁恕,就是循天理自然能够忠诚仁恕,因为这是天的德行,是本善,自然有天来护佑。这里的天道,在理上讲是因果报应之理,善必有善报,在事上讲,真有天人、天神见到你能够遵循天理行事,他就会保佑你,所以你能够有福。如果舍之,天理抛弃掉了,就变得什么?立意溪刻,溪刻就是刻薄,人变得悭贪刻薄,为什么?自私自利,到最后就是刻薄,感得恶星随之。这《感应篇》上讲的,如果作恶的人,自然有恶星来降下灾难。这恶星是这种恶神、恶鬼,他们喜欢你作恶,见到你作恶他们也来跟著你,他们一跟上你那就是灾祸临头。所以这里面的得失相去甚远,天渊之别。下面说,「此与下句,文义互见。言作事,则出言亦在其中,犹下文言顺人心,则循天理亦在其中也」。这里做事须循天理,跟下面出言要顺人心,这两句是互相来说明的,文义互相的对照。说做事,那出言也在里头,做事当然包括我们言语,身、口、意都有造作。所以做事须循天理也就是出言须循天理,乃至起心动念都要遵循天理。下文讲的「出言要顺人心」,这个人心也就是天理,循天理者必定顺人心。所以这两句是相互的补充,文义互见。
下面引徵四则故事说明,第一个是「不弃疯女」,是出自於《懿行录》。这是讲到在福清有一位文绍祖,他的儿子向一位姓柴的人家求婚,已经下了聘,就准备迎娶了,没想到这柴家的女儿忽然得了疯癫病。文绍祖就认为这个女子已经染上了恶疾,於是就想退婚。可是文绍祖的太太就不肯,而且非常生气的说,我有儿子,应当要他顺著天理,这样才能够让他延福延寿;如果现在背礼伤义,那就会招来祸患。你看古人都懂这个报应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是循天理还是循人欲?结果他们家循天理,把这姓柴的女儿给娶回来了。第二年这个丈夫,也就是文绍祖的儿子,就考取了举人,后来他的这个太太,就是新娶来的媳妇病也好了,而且生了三个儿子,都得到显贵。你看看,真是只要循著天理,自然天道佑之。假如循著人欲,那肯定是恶星随之,他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福报?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凡是能够娶盲女、病女这些人,不嫌弃对方,真正有道义、有恩义,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身荣子贵。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存心仁慈厚道,能够替上天包容一个人,所以上天对他也就特别的优待。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报导,是有一位农村的姑娘,叫杨云仙,今年三十多岁,她是从二十四岁开始收养一些弃婴,她自己没有结婚。有一次在路上看见有人丢弃了一个婴儿,才出生几天,如果不救他,他肯定就死掉,这个姑娘把他救回来,把他养,养活他。结果后来在路上接二连三也看见很多弃婴,这些弃婴大多数都是可能堕胎,人不要了,这些孩子被丢弃,也有很多是弱智儿童,或者残疾儿童,这个杨云仙也都收留。后来别人知道她这样的善心,甚至还有人主动送上来的,常常有人敲门,半夜三更敲门,她在里面,她一个人住,一个女孩子听到晚上有人敲门,问是谁?外面也没有人答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门,一看外面没人,但是地上放著一个婴儿,不知道是哪一家父母不要的,就送到她这儿。所以她总共收留了二十二名的孩子。她发愿这一生不结婚照顾这些孩子,这是真的叫未婚妈妈,非常难得。像这样的人,我们就知道上天对她的报答一定是很厚的。
下面讲到第二个故事是「弃妻重娶」。这是讲在娄县有个人叫顾元吉,他一开始做一个官吏,很爱读书,考秀才还没考上,他就去考,每次考都是冠军,都是第一名,所以他的学生也一天天的多起来了。有一次他就去考试,结果一进场就看见有一个妇女跟著他,结果他考试就文思混乱,不像以前那样写文章才思敏捷,他就根本写不好,后来这位顾元吉他也就没办法考上。原来他在过去曾经下过聘金要娶一个妻子,因为她出身贫寒,顾元吉就看不起她,所以就不娶她,结果导致这个女子抑郁而死。顾元吉结果到了晚年竟然得了疯病,疯疯癫癫,好几次都想著自己重击自己的下身,他的学生看到他就想保护他,可是稍稍一松懈他又自己猛击自己的下体。不久之后他走到一座桥上,看见这个河水很清,他就感叹说,此处可葬我也,於是就投水而死,这个事情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安士先生在评论中说到,说古来这些出身寒微的,如果嫌弃他们,把他们抛弃,那么上天对他们必定也是让他们终身都寒微,因为他嫌弃人,他自己也得不到功名富贵。所以看这位顾元吉,虽然很有文彩,但是道德有了亏欠,所以最后没有成就,反而落得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第三个故事讲「雷诛母子」。这也是清朝康熙年间,在苏郡发了大水,有一个村有个孕妇,他的先生卧病在床,结果没有东西吃,於是这个孕妇她就抱著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城里去借米,借来四斗米回家。途中又遇到大雨,可以说她又累,又遇到大雨所困,因此实在走不动了,那米又重又背不动,就到了一个人家门口停下来,就跟他们家那个孩子说,可不可以把这米暂时放到你家里寄存一下,我先把小孩拖回家,回头我再来取。这个孩子就回家跟他母亲商量,等这个孕妇走了以后他们就把米藏起来,不给这个孕妇,结果孕妇回头找米的时候他们不承认,说没拿你的米。结果这个孕妇很无奈,又害怕自己的丈夫对她会生气,她也不敢回家,自己又饥又饿又累,一发狠就上吊死了。这个丈夫本来就得了重病,结果失去依靠,没有多久也死了。结果到了第二年,这个藏米的这家母子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忽然就说出鬼话来,显然是鬼魂附体,他说我在某处告了你的状,雷神就要惩罚你了。结果不到三天,突然雷电交加,这一对母子也不知道什么缘故,一下子被提了出来,在庭院里面就被雷击死,死的时候这个女子还抱著她的孩子一块死的。这个也是清朝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凡是存心害人,自私自利,都会遭到天谴。这些事情可不是偶然的,绝对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
下面又讲了一个「邪淫负托」的故事。这也是太仓县有一位秀才,叫王静侯,这个人为人谦虚谨慎,人家看他都是好人,可是有一天忽然之间就遭到雷轰死了。人们都觉得很奇怪,这样的好人怎么会遭到天雷轰击?於是就请了一位乩仙来判,驾乩扶鸾。结果就问到了,说这个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在苏州去应考,结果住在一个人家,这个家的主人因为被抓起来在狱中待审,这个妻子看见这位王静侯为人挺谨慎,好像还挺厚道,於是就拿家里的钱托付他,请他帮忙把丈夫从监狱里面赎回来。结果这个王静侯收到钱起了歹心,又见到这个主人的妻子很懦弱,可以威胁,竟然强暴了她,而且把这钱财占有,最后竟然把她给谋害了。这个事情谁都不知道,没想到招到这样的一个报应。所以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说到,「此种隐密之罪,王法所不能及」,这种罪业很隐密,人不知道,所以阳间的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他。「若无罪福报应,小人乐得为小人矣」,王法虽然没办法制裁,可是阴律不能够原谅他,鬼神看得清清楚楚,报应逃不过。虽然我们人看到这个情形会大惑不解,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挺好的,会有这样的报应,不了解它里面有这个前因后果。所以提倡因果报应这是真正帮助人断恶修善,从隐微处扫除自己的恶念,知道一个念头不正皆有因果。如果说没有罪福报应,那那些小人就乐得做小人了,他就变得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忌惮。「故开陈因果之说,隐然助扬王化,辅翼於名教者,不浅也」。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因果教育,这真的是助扬王化,帮助国家教化百姓,法律没办法约束的,因果报应这个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果教育能使人内心里筑上一道防止恶念的护城河,护住自己的念头不要去作恶,这比法律强,法律总有漏洞,可是真正明白有报应,就不敢去做违法的事情,这不是助扬王化吗?这不是辅翼名教吗?名教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伦常教育。因果教育是最好的辅助,帮助人建立伦理道德,而且这种帮助是隐然的帮助,不知不觉的。这样的教育我们说真正能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且帮助不浅。这一句我们就说到此地。
下面我们来看第七十一句:
【出言要顺人心。】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讲得很详细,我们来看。「言行二端,君子立身之要务。作事循天理,则行寡悔矣,出言顺人心,则言寡尤矣」。人的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种,表现在外面的就是言和行,所以言行这两方面是君子立身要务,要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可以轻忽。做事要循著天理,这前面讲到的,这是从行上讲,凡每一举动都要想到符不符合天理,符不符合自己的良心,这样检点,三思而后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很少有后悔的了,真的叫问心无愧。出言就是说话,要顺从人心,因为人心皆有一种善恶的标准,我们要随顺别人,让人听到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乐意接受,这个语言也就很少失误。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孔子所谓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头两条是德行跟言语,德和言也是息息相关。
下面说,「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真正有道德的人他必定有良好的语言,他心能常常顺著天理,那他出言必定也能够顺著人心,这孔子说的。但是反过来就未必,有言之人未必有德,说得很好听的他未必有真实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看到一个人如果满口讲仁义道德,你听,但是最重要是观察,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从哪里看?从他的行为上看,行为是他内心的反映,这就看出他的德行。所以孔子希望我们要做到有德有言。实在讲德是最重要,有德的人必定会有言。所以不必过多在言辞上面去注意,也不是不注意,也要注意,就是在言语上面学习,我们要懂得他必定先要有德行为根,这个言语才是真正有根本、有基础的言语,说出来也能够令人信服。
「孔子又曰:仁者其言也訒」。这句话是出自於《论语》,《论语》当中有这么一段,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司马牛他是宋国人,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他的名字叫耕,字子牛,所以他叫司马耕。他的哥哥叫司马桓魋,他的哥哥是一个无恶不作之人,心地阴险,想要谋反,想要杀掉宋景公,弑君篡位。这个是大不敬,是大恶。司马牛(子牛)他知道他哥哥的用心,很担心他造反如果成功,那真的是天下人都得而诛之,而且如果搞不好真正会带来灭族之祸。所以他自己也是很忧国、也很忧自己的家,一个方面是自己的兄长,一个方面是自己的国家,这是两难境界,很难这样子去处理,所以很忧心,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问题也不好明说,所以他就到鲁国来向孔子问仁。孔老夫子是圣人,真是明察秋毫,真的懂得察颜观色,一看到司马牛这么问,他就知道他的意思。於是就答覆说,「仁者,其言也訒」,说仁慈的仁这个言语也是难以说出来。一语双关,点到司马牛的心事。结果下面说,「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这个是司马牛继续问。其言也訒,这个仁者有话也难说出来,难道这就是仁吗?孔子下面说,「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为之难就是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你看他把司马牛的心里怎么想的统统看得很清楚。他说言之得无訒乎?他说说话能够说得出来吗?这个事情能不难办吗?这说话都是意在言外。因为一般人遇到为难的事情都能够说给人家听,无非就是请人帮帮忙或者出出主意,但是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别人能帮忙,也没有人能出主意,说出来确实令人为难。所以孔子说,为难之事就不要轻易的说,这就是仁。所以出言真的要三思而后言,看该不该说,能不能说。确实遇到像司马牛这个情况很不容易。
「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也是讲到语言的学问,这里面真的是大学问,圣人才能够做得圆满,贤人都有时候做得有所亏欠。他这句话也是出自於《论语》,这个原话是说到,「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愆就是过失,就是在君子旁边侍奉容易发生三种过失。什么三种过失呢?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这是说这个话没到说的时候你就说了这就是急躁,这属於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不懂得统观全局,所以说出来之后往往会出现反效果。譬如说看到一个人他有过失,你现在能不能告诉他这个过失是什么?不行,还得看看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的时候才说,不能接受的时候说了反而让他起抗逆的心理,适得其反。所以你看师父上人昨天在讲《华严经》里面还特别点出这个事情,说他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教学生真的是因人而异,对有的学生他非常的严格,有打有骂。对像林看治老居士,她六十岁才跟李炳老学习,这位老居士是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六十岁来学佛法,来学习弘法利生,但是人非常的老实,非常听话,非常厚道,真的是信老师,恭敬老师,所以李炳老对她有打有骂,从来没有好脸色的,对另外一些学生就没有这样子做,总是和蔼可亲,面露微笑。有一天他就把我们师父叫到房间跟他讲,大概是担心我们师父会有疑惑,所以就问他,你看我对林看治这些人这么严格,对另外一些人和蔼可亲,你是不是觉得有不平等,怎么老师会这样做?李炳老告诉他,说因为像林看治老居士这个人,她能教,她能接受,不教她对不起她,她是个法器,所以怎么打怎么骂她心里不会起怨恼,她只会感恩,但对另外一些人就不行了,你跟他严格的要求他会起怨恨,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能说,何必让他跟你起怨恨、起对立,结这个怨家。所以总要看他善根是不是成熟,没有成熟那就不能够说,所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那就是老师自己心浮气躁,不该说就说了,这就急躁,相反的效果发生,这是第一种过失。
第二种过失,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到了该说的时候你反倒不说,那就成了隐,隐匿之过。譬如说看到这个学生他真正受教,真正有好学的心,真正尊师重道,你就不能够对他隐藏,要教导他。甚至用严厉的口吻教训他,他也能够承受,帮助他提升,这时候就不能隐藏,隐藏不说那就对不起他。第三个,侍於君子的过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眼睛瞎了,盲人就叫瞽。所以说话要懂得察颜观色,没有看对方的脸色就去说话那就等於盲目。所以总要是什么?先看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有没有说话的意向,懂得时节因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才不会失礼。所以这三种过失就是孔子说侍於君子会常常犯的。实在讲,不仅对君子不能犯这三种过失,对一般人、对任何人都不能犯这三种过失,这就是语言的学问。
所以语言总是要缓慢、谨慎,其言也訒这个訒就是缓慢、谨慎的意思,所谓「敏於行而讷於言」,《弟子规》上讲的,「话说多,不如少」。察颜观色而能够抓住机会来教学这就是仁者。当然察颜观色这里不是世俗的那种所谓的谄媚巴结,而是什么?心地是正直的、是真诚的,但是看对方能不能接受,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不至於造成僵局。所以「故知立言之道千难万难」,讲话这门学问很不容易。「从来道高德厚之人,必不轻於出言」,你看真正道德高尚的,讲话都非常谨慎注意,知道这三寸之舌乃祸福之门,如果出言轻率,可能就有损道德、有损厚道、有伤人心。下面说,「沈机观变之人,必不轻於出言」。善於审时度势之人,观察时局变化的,这也是有智慧的人,他们也不是爱说话的人。所谓不言则已,一言惊人,不出言则已,一出言则能定国安邦,这是智者的言语。「谦退守己之人,必不轻於出言」,这讲到谦虚的人,退让的人,守本分的人,他也不会轻易的说话,因为这个傲慢心一起来,讲话就很随便。谦退守己的人往往少言,而不让傲慢心滋长,这样也减少了羞辱。
下面说,「轻於出言者,大抵心志浮躁,遇事喜於见长。故其所发议论,但能形之於口,心中未尝三思筹划。纵使得罪於世,贻笑於人,有所弗顾,何暇计其言之当否乎」?这讲到,轻易出言的,所谓能言善道,爱讲话的,随便发表意见的,这些人都是一种心浮气躁的人,我们讲没有深度。遇到事情很喜欢就表现自己,爱自我炫耀,这些人就很爱说话。所以他所发的议论,只是在口里说出来,心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讲的这些东西,其实明眼人看,没有深度,叫浅见。所以反而这些好表现的人,招来别人的轻贱。他所说的话自己不懂得检点,不知道考虑该不该说,所以纵使得罪於世,说这个话可能得罪世人,或者是贻笑大方,被人耻笑,他也没有顾虑这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往往结怨於人而不自知,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出口伤人结了怨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自己说出的话让人笑话,人家也不在你面前笑话你,只在背后来说,这个人真的是太浅了,太愚痴了,不懂事,自己威望受损。这是什么?他没有去用心考虑自己的言语是不是妥当。所以讲话真的是要慢一步讲,这就是讷於言的意思。真正的有德君子,你看他讲话好像是笨笨的,没有那样能言善道,可是他的行动都很敏捷,他的观察很敏锐,判断很准确,说话都很得体恰当。所以这个语言的学问我们从小没有很好的学习,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内,我在语言这科上面也是栽了不少跟斗,说话不注意,很容易犯过失,得罪了人可能都不知道,遭到人的报复这才反省,原来说话没注意,无意结了怨。所以看到这一段,『出言要顺人心』,心里很有感触,很生惭愧。
下面说,「人心者,至公至当之心,即苏子所谓,不言而同然之情也」。这个是解释人心,什么是人心?至公至当之心,至就是极的意思,极其公正,极其正当,这种心叫人心,也就是天理,也就是良心。所以苏东坡讲的这个不言而同然就是所谓不言而喻。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意思?群众都懂得辨别善恶,都知道什么是好丑。为什么?因为同样都有是非准绳在心里,所以不用说出来大家就自然懂得判断谁是谁非、谁善谁恶,都是很公正的,这叫做不言而同然。「人心所在即天理所在,故须顺之」。人心是极公正的,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顺人心就是顺天理。「然顺亦非谄媚之谓,但须察言观色,质直无欺」。顺人心不是谄媚的意思,不是说要巴结人、讨好人,不是,是顺著人的良心;不是顺著某一个人,是顺著全部的人类。所以中国人用民来代表全人类,中国古代帝王都有这种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人民是最重的,皇帝反而是轻的,所以比较起来人民更重要,所以真正忠君爱国之人必定是顺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民心在这里讲是人心,就是这种公正的良心,人皆有之,这哪是谄媚讨好?顺民心、顺公正的良心就是顺自己的良心。对人交往要懂得察颜观色,还要质直无欺,质直是正直,没有欺骗人的念头。
「出之以详慎,示之以谦和。斯亦慎之至矣」。所以讲话要详、要慎。详,讲话要讲清楚、讲全面,不能够挂一漏万,讲得很片面,反而会引起人的误解。慎就是慎重,讲话措辞都要慎重,不要伤害别人。讲话还要用谦和的态度,千万不可以用傲慢,这就叫做慎,慎言,慎之至就是极为慎重。「至於大喜、大怒、大醉之时,必有过情之议论,尤当缄默无言,以防过咎」。这是做人的学问,在大喜、大怒或者大醉的时候通常都会放纵自己的感情,会用情绪来讲话,这种议论往往会偏激,说话可能会伤人,这样子最应当缄默无言。最好的方法,沉默,让自己情绪调和了,或者是醉醒了,不糊涂了,这时候才讲话。这要养成习惯,防止过咎,这是防止过失的发生。往往在这个时候不注意,可能出口伤人,结了怨了自己都没有晓得。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恳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六集) 2008/12/25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