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仰信弥陀大悲愿力称名之人必得往生(一)
发布时间:2024-04-28 09:39:07作者:念佛网
【决定往生语录】仰信弥陀大悲愿力 称名之人必得往生(一)
第四十九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仍然是在说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观经》所说的三心之一,法然上人在《全集》里面,说到《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说的非常的多,因为这是我们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一定要建立的,所以深信之心说的很多,是显示深心对我们念佛人而言,确实非常的重要。
法然上人《答秀实书》云: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何事乎?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若百年、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直至临终不退转;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或多或少,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名为深心也。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何以故?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应知,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法然上人首先解释“深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说出不少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虽然每天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心中害怕妄念障碍往生,最后再引用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的意思,劝勉念佛人,纵然有很多诸佛如来遍满虚空,考验你念佛人,向你说,“造罪的凡夫,念佛往生这件事,是虚妄的,不可相信”,也不可因为如此就起惊惧怀疑的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绝对的救度。
在这段法语,法然上人说到“决定往生”,以及“必得往生”,短短几行的文字,将决定往生重复说两遍,就是要让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然在佛要救度众生这方面,一定是没有问题,问题绝对在众生这方面。所以如果你心中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有了决定往生的把握,相信往生三法信、愿、行你一定会做好,也就是信愿经常鼓励诸位菩萨修学净土法门,要做好深信、切愿、力行。将这六字做好了,那么往生极乐世界,你不必问别人,在你的心中一定是非常的笃定,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的。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这句话,事实上法然上人是引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对《观经》三心的解释,解释最多的也就是第二深心。在疏文善导大师用“就人立信、就行立信”这两方面来解释深心。就人立信善导大师又说七信四难,光是就人立信疏文就说了很多。其次就行立信,善导大师说五种正行。这五种正行,就是我们念佛人要实践起行的内容:第一读诵正行,第二观察正行,第三礼拜正行,第四称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影响后来的法然上人实在非常的大。这段法语,法然上人回答秀实这个人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当然不只是这段法语而已。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那么深信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对深信何事清楚明白了,那当然信就决定真实。“深信何事乎?”下面就会说出深信何事:
“具足烦恼,造众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这样的凡夫就是诸位你我,就是在娑婆世界轮回六道的凡夫众生。自己反观自省,你我是不是“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如果是,那么机法两种深信的第一信机你就做到了。信机做到,信法就能做到,因为机法是一体不二的。
这样的烦恼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这句话是说信,“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这句话是说行。所以法然上人与善导大师,只要说到念佛教法,一定是信行并举,说信一定说行,说行一定说信,而且有一个原则,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这段法语也不例外,“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在前面,“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后面。第十八愿的因愿文也是如此,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第十八愿因愿文大家都很熟悉,法藏菩萨誓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至心信乐”,说信,在前面,“乃至十念”,说行,在后面。所以就因愿文的文字前后,法藏菩萨的誓言,确实也是先说信再说行。善导大师在说机法两种深信,疏文只要说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也是一样先说信再说行。从《观经四帖疏》的第二深心释,“就人立信”说七信,信说前面,后面说“就行立信”说五正行,也是信说在前面、行说在后面,法然上人也是如此。所以修学念佛法门,我们对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虔诚的称念,你要了解,自己的心中是不是将信做好了?如果没有,你应该好好从净土经论,对阿弥陀佛更深入的了解,内心才会建立真实不变的信心。然后信心的流露就是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流露在口业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深信。所以信与行一体不二,信愿经常在譬喻,信犹如是手心行犹如是手背,手心与手背同样都是在手上,同一只手,一体两面,所以缺一不可,离开手心无手背可言,离开手背无手心可言。离开信无行可言,离开行无信可言。
所以“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什么要“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为四十八愿度众生,四十八愿是能度之法,众生是被度之机。我们在寺院道场念佛共修,一开始一定先唱赞佛偈,然后再念佛。赞佛偈八句话,第七句话就是“四十八愿度众生”,既然四十八愿度众生,我们是被四十八愿教法所度的众生,我们当然要对四十八愿的教法有所了解,这样我们要被四十八愿的教法,度化前往极乐世界,内心才会有安心踏实的感受。有的人虽然至诚念佛好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读过《无量寿经》,怎么可能会了解四十八愿的道理?因为四十八愿的因愿文记载在《无量寿经》的上卷,所以学习净土法门,与任何八万四千法门,都一定是要解行并进、行解相应。
“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果地来说,因愿产生了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是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愿成就果号。米煮熟叫做饭,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指同样一种东西。
说本愿、说名号也是如此,是指阿弥陀佛,在因位到果位的差别,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犹如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有人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不要相信本愿”,这就犹如我要吃饭,但是我不相信饭是米煮成的。这就是修学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在解门对阿弥陀佛的净土经论还不是相当的了解,甚至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经不曾读过,那念佛怎么可能会对阿弥陀佛产生一生不变的信心?念佛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念三年五年之后就不要念了。因为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一定要做到,然后如何去实践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是下面所说的这句话:
“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说到“称”一定是显示在口业,说到“念”也许显示在口业,也许显示在意业。说“念佛”可以口念也可以意念,如果说“称名”,那就只限定在口业称念,所以说“称”与“念”两字,那么当然就包括口业的念佛与意业的念佛。
“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这里法然上人这句话说的真好。光明是用,名号实体 体用一如,有体必然有用。那么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法体,就会起光明普摄妙用。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虽然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阿弥陀佛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照耀。有的人有很特殊的能力,有阴阳眼,能看见我们念佛人念佛的时候被佛光照耀,甚至我们念佛人的心光也会产生,有阴阳眼的人就能够看出。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你的威神光明普摄。也许你会说:“我又没有看见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源信大师说的很好: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虽然我们的烦恼障眼,看不见佛的真身妙相,也看不见佛的光明普摄,但是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时刻照耀,这是真实的。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我们凡夫的肉眼能够看见,大概也不需要有法师讲经说法;如果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我们凡夫障眼可以目睹亲见,大概也不必法师说法了,大家一定会很认真念佛的。下午有某一个电台的主持人,到讲堂参访信愿。这位电台主持人,她的父亲在不久之前过世了,邀请我们本愿山弥陀助念团的莲友助念,念到她的父亲脸色粉红安详,身心柔软,她问我说:“请问师父!我爸爸这样,有往生极乐世界吗?”我说,我没有去助念我不知道,我没有看见亡者本人,也没有办法判断,不过印光大师在《文钞》说了很多往生的凭证,其中有一篇文,叫做念佛往生与不往生之证据,其中印光大师说到往生的凭证,说的很多,就是一个人在临命终,能够预知时至、说偈励众,或者合掌念佛,正念分明,端坐往生,那这些都可以判断,这个临终者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从亡者平生的修持,除了念佛以外,符合《观经》所说的三福。也可以在亡者舍报之后,他身心柔软,头顶余温,脸色安详,甚至天乐鸣空,或者满室异香,都可以证明这位亡者往生极乐世界。这方面,在《文钞》印光大师说了很多。而且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印光大师也说了很多念佛往生的公案。印光大师在说念佛往生的公案,有一个模式,开头一定先说净土法门的大要,或者说每一位凡夫众生都有佛性的道理,然后再介绍亡者生平事迹,修行点滴,结论会将亡者的种种瑞相一一说出来,然后再下结论的话说,以上灵感瑞相数端,就可以证明这个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