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实践之道(朱斐)

发布时间:2024-07-11 09:52:34作者:念佛网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实践之道

  ——一九九〇年九月二十二日应觉因学佛社之邀讲于美国纽泽西州立大学

  朱斐  佛法本无大小乘之分,乘是车乘,指交通工具而言。过去,我们陆地交通只有车、马,只能载乘自己或极少数人,水上交通有船,比较可以多载些人,但也不像今日世界之有大巴士、火车、飞机、大轮船可以载很多很多的人。如在印度,佛经上讲的大白牛车应该算是大乘工具了。佛法说大小乘是比喻除了能载自己到彼岸外,又能载别人也同登彼岸的大车或船。原始佛教以自己的解脱,获得阿罗汉后即以为满足者,即指为小乘;后期佛教以自度又度他的菩萨行者就是大乘。像缅甸、泰国、寮国、高棉、斯里兰卡这些国家的佛教就是小乘;而中国、韩国、日本等地的佛教则是大乘。西藏是密乘,也属大乘。为了避免因大小之说而发生有歧视的误会,应该说:原始佛教巴利语系统的是南传佛教,而后期佛教梵文系统的则是北传佛教。密乘亦有藏密、台密、东密之分,前者是指西藏的密教,后二是我国天台宗相传的密法和日本的真言宗。
  南傅佛教,只承认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无他方佛,也无菩萨,我们到泰国去参拜佛寺,就只看到释迦佛像,没有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十方诸佛的像,也没有观音、地藏等诸菩萨像,这就说明他们只求个己的解睨至获证阿罗汉的果位为止。
  北传佛教不但承认有历史上的佛陀,更承认释尊所说的世界无尽、佛土无尽、佛菩萨的数字也是无有穷尽。而且每一佛土除了佛,还有两位辅助佛陀教化众生的摩诃菩提萨堙——大菩萨,如娑婆世界的文殊和普贤菩萨,极乐世界的观世昔、大势至菩萨,药师佛国的日、月光菩萨等。除此以外,还有无数的菩萨,凡是发大乘心量的皆是菩萨,不过菩萨有五十一级之多,要看您发心的程度如何,其中有圣果地位的菩萨如弥勒、地藏等;有凡夫因地的菩萨如您们各位和我。如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菩萨,不必客气,应直下承当,不过您尚是在迷的凡夫菩萨而已。  所以,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发菩提心,要成佛道,必先发心,要发所谓“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心,然后再去行菩萨道。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譬如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又好像朝露,明知自己瞬即消灭,毕竟还是用它徽弱的力量去滋润大地生物的成长。《华严经》也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是强调以菩提心为本的缘故,说明证小果声闻者只断分段生死,未出变易生死,而趣人天者更仍在轮回中。所以,强调不可忘失了菩提心。又有一偈说:“假使熟铁轮,于汝头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更说明了菩提心的重要。  今日流传在我国的佛教,有显密八大宗,其中除了密宗外,都属显教,当我们初入佛门接受三皈依的时候,为您证明的师父说了三皈依后,一定会再要您发四弘誓愿,这就是发菩提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显示大乘佛法不可忘了发菩提心!  西藏密乘在台湾近年来也很盛行,因为它也是大乘佛法,所以每一位喇嘛或转世的仁波切在开始传法灌顶的时候,也必先要大家发菩提心,再授法灌顶,否则法不相应。举个例来说,西藏密法包含甚赓,您要求传什么法,他大多随顺众生可以满您的愿。照一般人的心理,最喜欢求的法是财神法,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发财。但喇嘛在传法灌顶之前,即要您先发菩提心,而且是为众生接受此法,因此求得财后必需用之于利益众生,不可只固个己的享受,否则即使求到了财也无法保住,以与发心不相应故,这说明了西藏佛法也具有大乘的精神。  我们中国佛教徒,口头上所说的虽是入世的大乘,行动上表现的却往往是出世的小乘,因此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如果说佛教只是入世,而不是出世,那与一般宗教有何不同?如果说佛教只是出世,而不是入世,那与现实世间又有什么关系?所以,佛法的修学者,必须深刻的体认到,“即解脱以人世利生,依人间悲济之行而向解脱。”这才是佛法的真精神,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如果偏于入世或偏于出世,都不能体会圆满佛法。
  再说佛性平等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之一。佛性平等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换言之,其先天已具有菩提心故。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脱口而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诸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悉皆现前。”  《梵网经》也说:“一切求生,皆有佛性。”“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法华经》有一位常不轻菩萨:“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普贤行愿品>说得更明白:“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能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耸重承事如来;若合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此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心”非肉团心,既非心脏亦非脑,心脏与脑细咆皆属物质,只是工具之一部分而已。心无形相,不在内也不在外,但内外皆有,遍一切处。当我们想到在台湾的家时,心已驰向台湾,快速无比。真是不可以思惟想像、不可以言语议论、不可以文字讨论的东西,不是我人凡夫的境界所能捉摸、所能了解的,除非您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那么“佛”呢,他是已经明了心为何物的人。佛者觉也,澈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之人,有历史上的佛——释迦如来;有崇敬的理想佛——释尊所介绍的十方诸佛;有理性的佛——心性觉体。佛分三身:法身佛是本体,如空中月球;报身佛是形相,如月光明相·,应身佛是作用,如水中月影。应身佛又名化身佛,示现于六道。
  既明心、佛,再说“众生”是未来诸佛,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不过现时正在迷中,执著一切物质现象为真,不知因缘所生法故。因迷失本性,认“识”为“心”,不知识是惑业综合所感的一个黑漆洞、糊涂虫,必须破迷去执、转识成智,才能返妄归真、回归自性。所以说,未来的佛与现在的佛,只差在迷悟之间而已。  以上大体上说明了菩提心为何物,那么要如何去实践所谓的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呢?首先要发四无量心,即菩提心,具体的说明:
  1.慈无量心。与乐为慈,把给人快乐的心发展至无限量的大慈,所谓“无缘大慈”。缘作条件讲,无分别,亦不求回报,而是无代价、不择怨亲的与人快乐,如太阳的光热一样,照拂大地一切生物是无条件的、不分别、不求回报、亦无代价的,唯有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2.悲无量心。拔苦为悲,为人减轻痛苦乃至除尽痛苦的心,无限量的发展至大悲,所谓“同体大悲”。这是一种忘了物我的存在、视众生为一体的心量,我与众生同一体,众生的身心有了苦恼,如同自己的苦恼一样,要设法去解决,帮助众生解脱苦恼!当然更不应将苦恼加诸众生,此所以大乘佛法有“不食众生肉”一条戒律,这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最具体实践佛的教化者。吃众生肉等于吃自己的肉,盖我与众生同一体啊!
  3.喜无量心。将令众生欢喜的心、随喜的心,发展至无限量,当您见到众生有忧悲苦恼时,设法使其欢喜;见到众生行善业时,生随喜心,鼓励为善,布施欢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4.舍无量心。舍即舍怨亲、舍憎爱,不起分别、不起爱侩的心发展至无限量!如在行布施时,不起执著布施相,内舍种种心,外舍种种境,这就是舍。

其他如持戒相、忍辱相、精进相……亦复如是。  凡是菩萨大乘行者,必先发以上四种无量心作为根本,然后再行四摄六度,方为真正实践的大乘行者。姑将四摄六度简介如下:  四摄六度是摄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方法。  四摄中首先讲布施,施分财、法、无畏三种,财又分内、外,如金银财宝田地房屋等是身外之财,应尽量随人的需求布施出去,广结人缘,便是以财施作为摄化的方法。身内之财是指我人身体上所有的器官,在从前要作内财布施,往往要牺牲自己的身命,而在今日却轻而易举,如捐血救人,自己捐出二百乃至五百cc的血,并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因为血液新陈代谢,输出后新血再生,于身体反而有益。又何乐而不为呢!输血救人就是最好的内财布施。其次,等到我们的生命告一段落时,幻躯内脏许多器官、眼角膜的移植,都是可以救人的。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如能捐施出去,也是内财布施中最好的摄化众生的方法。“法施一也分世间法与出世法,一般世间的学问、技术、经验、祖传秘方之传授,都是世法布施、受施的人感于您的恩惠,必思报答,您若不要他回报,而希望摄化入佛,自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出世法即指佛法,我们学了佛法,决不可自私吝于施人,必须回迹于大众,当然这也是摄化入佛的必要条件。再说“无畏施”,是当有人遭遇迫害,求援于您的时候,您要随分随力,拔刀相助,予以援救,使他无所畏惧,得以解厄;如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拔刀相助时,也不可勉强,但应尽速协助报警呼救,由于您的迅速伸出援手而使比人解危,这也是摄化人的很好作法。  四摄之二的“爱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言语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人说话,必须轻声软语,婉转亲切,切忌用粗暴语、妄语、花言巧语,这也是摄化人的重要条件。
  四摄之三的“利行”,指我人的行为,一举一动都要利益于人,方能令人钦仰,易于摄化。
  最后第四摄“同事”比较难些,如果您想摄化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而这个人却“寡人有疾”,好赌又好酒色,您就得与他同事,也就是与他具有同一嗜好,但赌博要赢他,酒量要此他强,示好色而不沉溺,一切都比他高明,令其心服口服,不敢逞强,然后要摄化他便轻而易举了。但这种同事摄必须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方可使用,否则您若能力不足,度不了他,反被他度了,那就不可轻易尝试了。  以上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再说六度,也就是六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译为到彼岸,实行这六种方法,可以渡众生出生死海而登彼岸——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岸。  第一,檀那波罗密,也就是布施,度怪吝,与前面四摄之一是一样的,恕不重复赘述。
  第二,尸罗波罗密,也就是持戒,度毁犯,有些人怕受戒,说为什么要用戒律来束缚自己?其实,“尸罗”译成中文为清凉,也正是说,持戒才能获得清凉。
  第三,羼提波罗密,就是忍辱,度嗔恚,人生的遭遇不一,遇逆境固要忍受,即在顺境,若随缘放湏而不忍——约东,更易于堕落。能忍的心与能忍之境,不为昕转、不为所动,忍受耻辱,虽然不易,但若难忍能忍,便可登彼岸。
  且举一则忍辱无嗔的问答作为参考:寒山与拾得两位菩萨化身的尊者,一日寒山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应如何对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作恶之人多会自作自受,业报难逃。如果我人因他横逆而生嗔恨心,无明火起,则自己也起了恶心、恶念,做了恶人。
  第四,毗离耶波罗密,译为精进,可以度懈怠,人皆有惰性,修行更不易,往往进三步又退二步,尤其娑婆世界璟境恶劣、恶知识多,俗说“信佛一月,佛在眼前;信佛一年,佛在天边户”就是形容人的惰性,易退不进,但修行要求成就,必需精进不懈,才能到达彼岸。
  第五,禅那波罗密,即禅定,度散乱。“禅定”两字,不是单指参禅或坐禅言,念佛到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持咒至三密相应也是禅定。换句通俗语说,能统二意志,把我们散乱复杂的念头归于一,那就是禅定。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能摄念于定,便可达彼岸。
  第六,般若波罗密,般若译为无上的智慧,度愚痴。有了智慧才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必须求智慧,但也要先有大悲心,才能发菩提心,才能生智慧。而智慧有先天的,即与生俱来的智慧;也有后天的,如持戒得定,由定生意,有了智慧,便能到达涅槃的彼岸。  以上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实践之道,愿与各位共勉共进!(摘自《慧炬》第317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