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欲乐和法乐的省思
发布时间:2024-07-30 08:49:42作者:念佛网
学诚法师:欲乐和法乐的省思
一、认识我们修行佛法中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不少信仰比较好、道心比较好的佛教徒,学了几年以后,信仰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巩固,甚至有减弱、退化的现象,道心不仅没有越来越得到增长,反而日渐退失。
『原因』:
情况一:没有找到修道的方法、途径和次第,难以入门,难以一门深入,把信仰佛法当成一种通俗的民间信仰。
『思维』:要从无限生命来审视:信佛、学法和修道。
情况二:对佛法的闻思不足。
『分析』:因为不能很深入地对佛法进行听闻和思维,自然而然进行深入修行,难度很大。
情况三:实修的方法不对路,自己很想去用功修行,但是越修越越苦,越难以体会到佛法的乐趣和作用。
『辨析』:自己想修行和如何修行的意义是不同的。
自己想修行——仅仅是一个发心,内在的自我要求;
如何去修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有次第、有步骤、认真去修行。
情况四:慢心、懒散,习气不能得到调伏对治。
『认识』
慢心:内在对人事物、佛法的执著力量很强,将佛法拒之自己心外,将自己拒之于佛教门外。
懒散:不能专注,专心,不能把有限的、宝贵的、片断的时间很好地用在佛法的闻思修上。
『对比反省』:
——为何佛陀看到生老病死的生命黑洞,能毅然放下世间一切,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法?
——我们能否以自己整个身心、生命的一切来实践佛陀教法,才能谈得上一步步像佛陀学习。
——为什么我不能用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陀教法,学佛?
——自己学佛的发心,是真正下决心去学习?还是只是美其名来学习佛法?
二、五欲·善法欲
1.五欲:财、色、名、食、睡
财——会引发种种灾祸,会给人家带来许多的不幸和难以预料的痛苦,它不能跟佛法相比。
色——学佛修道很大的障碍,世间所有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都是因为美色引起的,美色不仅仅会给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会引发许多无谓的烦恼和非常深重的痛苦,使人难以自拔,欲海狂澜。
名——“誉之所至、谤也随之”爬得高,跌得重,跌得也快,对于世间浮名得贪著,追求也是我们修道非常大的障碍。
食——我们吃的东西丰富多少倍,但病也比过去多多少倍,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睡——一种很深重的欲望,表面上看似乎没问题,但实际上对自己损失也很大,因为不知不觉把时间浪费掉,并且养成一个懒惰的习惯。
2、善法欲与法乐
◎善法欲:能给人带来法的乐,是善法的快乐;
◎法乐 :是精神上面的一种快乐;是自己烦恼得到调伏以后的快乐;是内心得到智慧,体悟到真理的一种快乐。
◎我们可以从哪些善法中体会法喜、法乐?
——正知正见,正念正行
——到寺庙读诵佛教经纶;
——经堂里打坐,念经、念佛
——同行善友间彼此虔诚、恭敬、接纳、礼让,互相包容、交流、劝勉,慈悲喜舍
『师父教诫』: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学习教理、去实践教法,佛法一定是有灵验的,一定是能够得到验证的,我们一定是会有收获的。反之,放纵自己的欲乐,那就是凡夫的行为,都是在六道轮回中循环。
三、五欲与佛法的区别
1.五欲的特征
——对于五欲的放纵、追逐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
——五欲之乐,虽然有一点点的快乐,而实际上痛苦更大、痛苦更多、痛苦更深。
——所得到一点点的快乐,里面包含着危害自己身心健康的因素。
——财富、名言、权力、地位等等,在获得的时候,同时也具有排他性、竞争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世间烦恼的标志,都是无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
——五欲中包含的竞争性到不确定性,都是一步之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佛法的力量
——对于佛法的希求和实践,能够得到永久的、究竟的快乐。
——如果是佛法、是智慧,是一个人的慈悲心,这些作用和力量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永远不会去损害到别人的身心。
四、『对比-反省』:对五欲的邪执;对佛法的实践。
1.我们的问题:对五欲的邪执邪见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五欲的认识,总把它们觉得是好的,是快乐的,圆满的。
——我们对财、色、名、食、睡五欲追求的目标可以说非常明确、清楚,甚至非常的笃定。
——对自己的财富、名誉、权力这些判断个人在世俗社会成功与否的标志和标准,总是非常在意、非常渴求、根深蒂固。
——我们本来就有贪欲的烦恼,那么自己的内心又向这样一个强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无疑是火上浇油,痛苦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
——不少人为过上好日子,往往用拼命赚钱、拼命工作的办法来满足、追赶自己增长的那么快、那么主观的一种欲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些都是我们学佛法障碍很重的原因——『师父警诫』
——有些人把自己的聪明、能力、知识用在规划自己的私欲上面,把自己的私欲作为规划一生的主要目标。这是非常不应该、非常要不得的,更是我们很大的障碍——『师父警诫』
2、『对比反省』
——为什么佛陀看到牛、看到人、看到小虫、小鸟,就会发慈悲心,并思索如何解救这些众生的痛苦,以及解脱这些痛苦的道路?
——为什么我不会觉得其他众生、其他的人有多么可怜,有多么痛苦呢?
——为什么我看到这样的境界不计其数,如此惨烈的境界,还不能让我感悟、觉悟,让我认清自己生命的本质,以及世间痛苦无常的本质?
3、我们的问题:对佛法的信仰行持
——我们内心思维的习惯还是烦恼在推动,业力在推动,同佛法的距离依然还是那么遥远,佛法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还是那么渺小、似有似无。
——我们对佛法的信仰、对佛法的行持,总是那么的摇摇摆摆、疑信参半。
『努力方向』: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符合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心愿和意愿时,就不会错。
五、正视修学困难,认识自心问题
1、正视困难
◎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时,能否还有信心、勇气面对自己,来认真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师父教诫』
◎外在势力非常强大,我们内心对外在境界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决定。只有不断增强善法的力量,才有可能和力量来面对外在杂染的境界,才能认识得清楚。
2、认识问题
◎我们自己的感受有问题,自己的感受不能同佛法联系在一起,仅仅是当下的一种苦乐情绪上的感受。
◎以自己情绪上的感受,舒服不舒服,痛苦快乐来判断自己学佛法是否有进步,或者说退步的一个标准,再进一步以此检验佛法的作用和利益,自然而然我们离佛法会越来越远。
◎我们的心愿、意愿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小恩小惠、眼前小问题,所以常常不对,不正确。
◎如果内在佛法的力量增长不起来,肯定会随着自己的习气、好乐走,自己好乐的,就去追逐,自己不好乐的,就不去管它,理它。
◎我们所好乐的是欲望、是私欲、是问题,自然所获得的也是问题、烦恼、是自己生命不需要的东西。这种对个人私欲的满足,是根本烦恼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忙着自己的一个小我,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非常琐碎、甚至非常的无聊。
◎只有自己内心非常清楚、心态非常平稳、情绪非常稳定时,才能够认识到说自己需要佛法。
◎在自己起烦恼,工作、生活、与人相处时,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完全都是世间法,完全都是世间的习惯,都是在习惯中打转,跟着自己的习惯学习、工作、做事。
3、认识习气,培养善法等流
◎与佛法相应的善法等流:喜欢念经、打坐、看经、做好事、说好话。
◎与世间法相应的习气:天天喜欢谈天说地,谈论是非,喜欢攀援、喜欢讲无益的话。
『辨别』:世间法与佛法的分水岭是从我们自己内心上面去判断,而不是外在去判断。
六、如何走出欲望的迷途,解决修学的困难和自心的问题?
◎『概念』何谓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所乐境 ——那些自己比较好乐、喜欢的境界,自己觉得这些境界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带来快乐的境界。
希望为性——希望得到它,希望拥有它,希望不要失去它。
勤依为业——对善法的希求是引发自己精进的主要根据和动力。自己对善法有希求,对佛法有希求,才会努力去做,才会精进。
1、培养善法欲
——五欲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生命的方向,不是我们今生今世成功与否的标志。
——从追逐欲乐转化到追求法乐,要培养我们的善法欲,要约束、克制、对治自己对五欲追求、贪婪、执著这样的内心状态和问题。
——只有不断培养对善法的欲望,即善法欲,才能去对治个人的私欲,以及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在社会上面所作的种种成就。
『师父策励』:把我们生命的方向转到佛法上面,转到对善法的希求上面去,转到对佛法的欲求上面,那我们的希求心就会越来越广大,我们的虔诚、恭敬、包容、慈悲心就会不断增长。这样的人生是非常美好、善良、有意义的,也是佛法要告诉我们这样子做的。
2、认识体会无常
——认识无常的特点、作用及其规律,才不会执著以及迷失自己的欲望。
——真正认识无常是世间的本质和规律,才会下功夫去克服,去对治自己内在的对欲望的追逐心理,才不会把自己的私欲放在心里。
——认识到无常,无常能够在自己心里现起,产生作用,就容易对治自己的昏沉、散乱、失念、不正知。
——能够现起无常,内在里面就不会很在意外在的种种成就、外在的种种虚假现状。
——有无常心理,就会念兹在兹,佛法永远在心头。
——如果内心有无常,自然就会现起智慧,保持觉醒,不会被个人烦恼欲望所迷惑,内心清明,与佛法相应。
『师父教诫』:在佛道修学上,我们能不能起步,起好步、踏上步,就是对无常的观照和认识。
『思维』:
——我们如何来改变、来主导无常这种规律?
——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人生,我们该如何着眼,该如何下手?
——我死了以后要带什么走?我死了以后能够带什么东西走?
『我们的问题』:把人生看成有很多时间,路还很长,不着急用功修行,不着急学习佛法,容易把时间浪费掉,容易散乱,容易起烦恼,内心里面容易产生种种问题。
『师父教诫』:是以死念根治自己内心愚痴的表现,没有佛法的表现,没有无常心的表现。
七、珍惜暇满,体味无常,勤修善法
『师父法语』:我们遇到佛法,不等于说就是万无一失了。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是自己生命当中最需要的部分,是自己生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今生今世最不可偏离的,我们才会老老实实,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用自己生命的一切去信仰、去实践。最后,佛法自然而然能够同自己身心、生命交融,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代表佛法,体现佛法的精神。
『问题』:不少信仰比较好、道心比较好的佛教徒,学了几年以后,信仰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巩固,甚至有减弱、退化的现象,道心不仅没有越来越得到增长,反而日渐退失。
『原因』:
情况一:没有找到修道的方法、途径和次第,难以入门,难以一门深入,把信仰佛法当成一种通俗的民间信仰。
『思维』:要从无限生命来审视:信佛、学法和修道。
情况二:对佛法的闻思不足。
『分析』:因为不能很深入地对佛法进行听闻和思维,自然而然进行深入修行,难度很大。
情况三:实修的方法不对路,自己很想去用功修行,但是越修越越苦,越难以体会到佛法的乐趣和作用。
『辨析』:自己想修行和如何修行的意义是不同的。
自己想修行——仅仅是一个发心,内在的自我要求;
如何去修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有次第、有步骤、认真去修行。
情况四:慢心、懒散,习气不能得到调伏对治。
『认识』
慢心:内在对人事物、佛法的执著力量很强,将佛法拒之自己心外,将自己拒之于佛教门外。
懒散:不能专注,专心,不能把有限的、宝贵的、片断的时间很好地用在佛法的闻思修上。
『对比反省』:
——为何佛陀看到生老病死的生命黑洞,能毅然放下世间一切,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法?
——我们能否以自己整个身心、生命的一切来实践佛陀教法,才能谈得上一步步像佛陀学习。
——为什么我不能用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陀教法,学佛?
——自己学佛的发心,是真正下决心去学习?还是只是美其名来学习佛法?
二、五欲·善法欲
1.五欲:财、色、名、食、睡
财——会引发种种灾祸,会给人家带来许多的不幸和难以预料的痛苦,它不能跟佛法相比。
色——学佛修道很大的障碍,世间所有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都是因为美色引起的,美色不仅仅会给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会引发许多无谓的烦恼和非常深重的痛苦,使人难以自拔,欲海狂澜。
名——“誉之所至、谤也随之”爬得高,跌得重,跌得也快,对于世间浮名得贪著,追求也是我们修道非常大的障碍。
食——我们吃的东西丰富多少倍,但病也比过去多多少倍,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睡——一种很深重的欲望,表面上看似乎没问题,但实际上对自己损失也很大,因为不知不觉把时间浪费掉,并且养成一个懒惰的习惯。
2、善法欲与法乐
◎善法欲:能给人带来法的乐,是善法的快乐;
◎法乐 :是精神上面的一种快乐;是自己烦恼得到调伏以后的快乐;是内心得到智慧,体悟到真理的一种快乐。
◎我们可以从哪些善法中体会法喜、法乐?
——正知正见,正念正行
——到寺庙读诵佛教经纶;
——经堂里打坐,念经、念佛
——同行善友间彼此虔诚、恭敬、接纳、礼让,互相包容、交流、劝勉,慈悲喜舍
『师父教诫』: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学习教理、去实践教法,佛法一定是有灵验的,一定是能够得到验证的,我们一定是会有收获的。反之,放纵自己的欲乐,那就是凡夫的行为,都是在六道轮回中循环。
三、五欲与佛法的区别
1.五欲的特征
——对于五欲的放纵、追逐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
——五欲之乐,虽然有一点点的快乐,而实际上痛苦更大、痛苦更多、痛苦更深。
——所得到一点点的快乐,里面包含着危害自己身心健康的因素。
——财富、名言、权力、地位等等,在获得的时候,同时也具有排他性、竞争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世间烦恼的标志,都是无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
——五欲中包含的竞争性到不确定性,都是一步之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佛法的力量
——对于佛法的希求和实践,能够得到永久的、究竟的快乐。
——如果是佛法、是智慧,是一个人的慈悲心,这些作用和力量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永远不会去损害到别人的身心。
四、『对比-反省』:对五欲的邪执;对佛法的实践。
1.我们的问题:对五欲的邪执邪见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五欲的认识,总把它们觉得是好的,是快乐的,圆满的。
——我们对财、色、名、食、睡五欲追求的目标可以说非常明确、清楚,甚至非常的笃定。
——对自己的财富、名誉、权力这些判断个人在世俗社会成功与否的标志和标准,总是非常在意、非常渴求、根深蒂固。
——我们本来就有贪欲的烦恼,那么自己的内心又向这样一个强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无疑是火上浇油,痛苦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
——不少人为过上好日子,往往用拼命赚钱、拼命工作的办法来满足、追赶自己增长的那么快、那么主观的一种欲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些都是我们学佛法障碍很重的原因——『师父警诫』
——有些人把自己的聪明、能力、知识用在规划自己的私欲上面,把自己的私欲作为规划一生的主要目标。这是非常不应该、非常要不得的,更是我们很大的障碍——『师父警诫』
2、『对比反省』
——为什么佛陀看到牛、看到人、看到小虫、小鸟,就会发慈悲心,并思索如何解救这些众生的痛苦,以及解脱这些痛苦的道路?
——为什么我不会觉得其他众生、其他的人有多么可怜,有多么痛苦呢?
——为什么我看到这样的境界不计其数,如此惨烈的境界,还不能让我感悟、觉悟,让我认清自己生命的本质,以及世间痛苦无常的本质?
3、我们的问题:对佛法的信仰行持
——我们内心思维的习惯还是烦恼在推动,业力在推动,同佛法的距离依然还是那么遥远,佛法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还是那么渺小、似有似无。
——我们对佛法的信仰、对佛法的行持,总是那么的摇摇摆摆、疑信参半。
『努力方向』: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符合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心愿和意愿时,就不会错。
五、正视修学困难,认识自心问题
1、正视困难
◎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时,能否还有信心、勇气面对自己,来认真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师父教诫』
◎外在势力非常强大,我们内心对外在境界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决定。只有不断增强善法的力量,才有可能和力量来面对外在杂染的境界,才能认识得清楚。
2、认识问题
◎我们自己的感受有问题,自己的感受不能同佛法联系在一起,仅仅是当下的一种苦乐情绪上的感受。
◎以自己情绪上的感受,舒服不舒服,痛苦快乐来判断自己学佛法是否有进步,或者说退步的一个标准,再进一步以此检验佛法的作用和利益,自然而然我们离佛法会越来越远。
◎我们的心愿、意愿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小恩小惠、眼前小问题,所以常常不对,不正确。
◎如果内在佛法的力量增长不起来,肯定会随着自己的习气、好乐走,自己好乐的,就去追逐,自己不好乐的,就不去管它,理它。
◎我们所好乐的是欲望、是私欲、是问题,自然所获得的也是问题、烦恼、是自己生命不需要的东西。这种对个人私欲的满足,是根本烦恼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忙着自己的一个小我,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非常琐碎、甚至非常的无聊。
◎只有自己内心非常清楚、心态非常平稳、情绪非常稳定时,才能够认识到说自己需要佛法。
◎在自己起烦恼,工作、生活、与人相处时,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完全都是世间法,完全都是世间的习惯,都是在习惯中打转,跟着自己的习惯学习、工作、做事。
3、认识习气,培养善法等流
◎与佛法相应的善法等流:喜欢念经、打坐、看经、做好事、说好话。
◎与世间法相应的习气:天天喜欢谈天说地,谈论是非,喜欢攀援、喜欢讲无益的话。
『辨别』:世间法与佛法的分水岭是从我们自己内心上面去判断,而不是外在去判断。
六、如何走出欲望的迷途,解决修学的困难和自心的问题?
◎『概念』何谓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所乐境 ——那些自己比较好乐、喜欢的境界,自己觉得这些境界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带来快乐的境界。
希望为性——希望得到它,希望拥有它,希望不要失去它。
勤依为业——对善法的希求是引发自己精进的主要根据和动力。自己对善法有希求,对佛法有希求,才会努力去做,才会精进。
1、培养善法欲
——五欲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生命的方向,不是我们今生今世成功与否的标志。
——从追逐欲乐转化到追求法乐,要培养我们的善法欲,要约束、克制、对治自己对五欲追求、贪婪、执著这样的内心状态和问题。
——只有不断培养对善法的欲望,即善法欲,才能去对治个人的私欲,以及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在社会上面所作的种种成就。
『师父策励』:把我们生命的方向转到佛法上面,转到对善法的希求上面去,转到对佛法的欲求上面,那我们的希求心就会越来越广大,我们的虔诚、恭敬、包容、慈悲心就会不断增长。这样的人生是非常美好、善良、有意义的,也是佛法要告诉我们这样子做的。
2、认识体会无常
——认识无常的特点、作用及其规律,才不会执著以及迷失自己的欲望。
——真正认识无常是世间的本质和规律,才会下功夫去克服,去对治自己内在的对欲望的追逐心理,才不会把自己的私欲放在心里。
——认识到无常,无常能够在自己心里现起,产生作用,就容易对治自己的昏沉、散乱、失念、不正知。
——能够现起无常,内在里面就不会很在意外在的种种成就、外在的种种虚假现状。
——有无常心理,就会念兹在兹,佛法永远在心头。
——如果内心有无常,自然就会现起智慧,保持觉醒,不会被个人烦恼欲望所迷惑,内心清明,与佛法相应。
『师父教诫』:在佛道修学上,我们能不能起步,起好步、踏上步,就是对无常的观照和认识。
『思维』:
——我们如何来改变、来主导无常这种规律?
——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人生,我们该如何着眼,该如何下手?
——我死了以后要带什么走?我死了以后能够带什么东西走?
『我们的问题』:把人生看成有很多时间,路还很长,不着急用功修行,不着急学习佛法,容易把时间浪费掉,容易散乱,容易起烦恼,内心里面容易产生种种问题。
『师父教诫』:是以死念根治自己内心愚痴的表现,没有佛法的表现,没有无常心的表现。
七、珍惜暇满,体味无常,勤修善法
『师父法语』:我们遇到佛法,不等于说就是万无一失了。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是自己生命当中最需要的部分,是自己生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今生今世最不可偏离的,我们才会老老实实,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用自己生命的一切去信仰、去实践。最后,佛法自然而然能够同自己身心、生命交融,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代表佛法,体现佛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