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11

发布时间:2024-07-30 08:49:42作者:念佛网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11

“正直代天行化”

[说明]所谓正,就是无邪;所谓直,就是无曲;这就是天为什么是天了啊。匹夫(平民)却能正直,就是顺应上天的教化,哪里是一定要居高位掌控民众才可以呢?如果要代天行事,并不是操控有作为的权力、与能作为的势力不可。代天进行教化,就是赞天地的化育,与天地并列。一种人,用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划,随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作用。玩味“慈祥为国”的句子,那么代天进行教化,似乎只是对高官大臣而言的。

在世聪明正直,死后必定成为神明,这是一定的道理。就世俗而言,那算是超升;若是明眼人观察,却是堕落;因为世俗只见到第二世,不能见到第三世罢了。因为既然成为神明,必定享受血肉的祭祀,一旦享受,就堕落地狱、畜生,就是瞬息间的事。须要在代天进行教化的同时,看破成为神明的危险,要急急求生净土,端正方向,时时发大誓愿,巩固基础,才可以避免失足堕落的麻烦。

常常希望人人行善的,是上天啊;唯恐人们做恶的,也是上天啊。愚人只是看见苍苍的天空,以为是轻清的气体,哪里知道其实有主宰,如四王天忉利天常常考察人间善恶呢?不能糊涂蒙混过去呢?下附征事(一则)

检校善恶(《立世阿毗昙论》)

帝释、天王,将到善法堂上,所有天人围绕恭敬。入到堂上,帝释登上师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天人,依次而坐。有二太子,一个名叫旃檀,一个名叫修毗罗,是忉利天的二大将军,又坐在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门坐。当时四天王,将世间的善恶,报告帝释。若是世人受持五戒、八戒以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的多,帝释就欢喜,认为将来生天的多,阿修罗的少。否则就忧愁不乐,所以在每月六斋、十斋日,派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按]世俗认为玉帝有时降临世上,这是荒谬啊。天人看下界,非常污秽,离地一百由旬外,就臭气熏天难以靠近,巡察的人,只是有福的鬼神担任罢了。但赏善罚恶,自然没有纤毫错谬。至于夜摩天、兜率天以上,那些天人越来越贵,并不理会世间的俗务了。

“慈祥为国救民”

[说明]所谓民,就是国的根本。根据本巩固了然后国家安稳,这个救民,就是爱国,爱国也就是忠君啊。上句是总体训诫世人,这一句主要是告戒有地位的人。

世人都称官府为老爷,为什么呢?因为声声唤醒他是民众的父母啊。只有父母为孩子的疾病担忧,劳役税收繁重,是民众的疾病啊;盗贼滋生太多,是民众的疾病啊;水旱不时发生,是民众的疾病啊;豪强残酷剥削、巧吏奸诈,是民众的疾病啊。有一疾病,就有一个救治的办法,必须尽到我的心意,竭尽我的力量,这样才是上不辜负君亲,下不辜负百姓,中不辜负自己的学识啊。那就非要先使心地慈祥不可啊。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皇明通纪》)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周忱),爱民如子,理财没有超过他的。刚到任,就问民间疾苦,对苏、松地区的税赋太重深感忧虑。就在丰收的年份,用官钞换米,储存起来以备灾荒的赈济。宣德八年冬,请朝庭实行济农仓法,朝庭命令下来,于是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商运作,苏州得米三十万石,包括松、常二州分别贮藏在各县。到第二年,江南旱灾,苏、松一带的饥民共有三百多万,米发完了还不够。周又想更广大的备粮,先是,各府的秋粮应当收缴时,但是粮长里长(基层负责人),多收取民众的,却不马上交纳官府,逃债的已多年。周就在水边设置场地,选择专人总管收发运,普通百姓自己直接送官,不经过粮长里长的手,费用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应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存在南京的仓库,作为给北京军职的月俸;解送等费,每石大约花费六斗。周与况钟等人商量,说:“他们能从南京受俸,难道不可以在这里受吗?如果在这里给,既免除劳烦民众,而又节省费用六十万石,可以放入济农仓,农民就没有后患了。”况钟等人赞同。

于是,请示朝庭然后实行。而苏州一府,已得到米四十万石,又加上平籴储存的,共有六十多万石。周说:“不只是济农,凡在运输中有损失的,也在这里借给补偿,秋天收成后再如数还给官府。若是民夫修筑堤坝,开通河道,就统计人口发放他们。”朝廷都顺从他的意见。第二年,江南又大旱,命令各郡大开济农仓赈灾。从此田里没收成,而民众不知饥饿,前后救活一百多万人。正统元年,周另外制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于是减秋粮八十多万石,别的州有所不同。苏、松三百年来,恩惠民众最多的,一定认为周是第一。而周自己不骄慢,平易近人,好布施出于天性。寺院僧人,有建寺庙的,必定向周募捐化缘,周从没有拒绝,或有喜出望外的,但周的财物越来越丰厚。江南把他当福星,有二十多年。民众生活在当地,多么的幸运啊!

帝君示敕

太仓的黄建安,名讳叫立德。见苏、松地区额外的税赋重,天天忧虑,每天早起礼拜佛时,必定祷告上天,希求宽免两郡的额外税粮,又报告朝庭,不遗余力,人们都笑他。庚寅年秋天黄生病,入冬渐渐加重,到十一月的晚上,已多天水不沾唇。当夜五鼓,忽然梦见帝君传唤他到宫殿,告诉他说:“你的命应当告终,因为专志恳切要减税粮,所以延长你的寿算。”于是口传一条旨意,接连三次传诵,而后记忆。黄睁眼惊视,才知身体在床上,而精神忽然感觉健旺,旧病顿时好像消除。急忙起身洗手,点灯磨墨,当时家中为送他的亡妹节母出殡,只留一老妇守门,忽然见几月卧病的家主,端坐灯前书写,十分惊愕。天亮后,黄的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一起来探问病情,见到他人,也很吃惊。遂后坐上轿子,到乡间送殡,与宾朋应酬,奔走街巷,毫无疲倦的样子,饮食也忽然像从前一样,知道真情的人无不传为美谈。这时黄已七十七岁,于是谢绝世间俗事,吃长素学佛。又过了几年,没有病态就逝去了。

[按]读“帝君诰敕”,大意说:“叹那立德,在藐小孤独,年老体弱的情况下,想要发心为三百年的穷困翻身,誓愿为亿万户贫民得到快乐利益,不就像蜉蝣小虫要撼动泰山,精卫小鸟要填塞沧海吗?虽然如此,就是万丈的高山,我也勇往直前。天地的大道,就是诚心诚意没有息止,圣贤的功德,就是只有进取没有退步。应当这样的勤勉努力,不要懈怠初心。”这样看来,那掌管税粮一事,原本就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忠主”

[说明]“忠”字,是有心的,那不是表面的恭敬就可以知道了。所以抵御灾难,是忠啊;行善驱邪,也是忠啊;为国效力,是忠啊;推荐人才,也是忠啊。如果君主认可也跟着认可,君主否定也跟着否定;民间有疾苦,而不上传;君主有恩泽,却不下达;认为催缴捐税是执法,认为投机取巧是精明;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吾君不能”(语出孟子离娄上)的意思啊。哪里是忠?“主”不只是君主啊,凡是下吏对于长官,奴仆对于家长,都是啊。姑且记录义仆二人,作为代表吧。下附征事(二则)

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朝淳安的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马,老二分得一牛,老三寡妇,分得一阿寄(仆人),阿寄年五十多岁了。寡妇哭泣说:“马可以骑,牛可以耕地,老仆人只是耗费我的饭菜。”阿寄说:“主人认为我不如牛马吗?”就为主人策画营生。寡妇卖掉所有首饰,换得十二两银子。阿寄进山买漆,一年后就是三倍的利润。又过二十年,财产达到数万两银子。为主母婚嫁三个女儿,又请老师教两个郎君,都婚娶名家女,聘礼上千两,又供他们进入太学。阿寄见到徐氏的族人,虽然是幼小的也必定礼拜,生平没有盯看过主母。女仆虽小,没有过并齐站立。后来生病,临终时,拿出大小帐目,交给主母说:“两位郎君可以世代依靠这些财产,老奴做牛马的报答到头了。”看他自己的家,没有多余的米粒。一妻一子,衣服能遮蔽身体而已。

[按]如此的存心厚道,如此的安分守己,如此的谋画营生,虽然是大贤又能高出多少?却竟然发生在乡村贱民身上,奇异了!

主为画像(《功过格》)

顺治初年,青阳县吴六房的仆人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断。当时左氏兵渡江,吴全家外出避难,只留吴毛代主人看守宅院,被贼寇刺七枪而死。他弟弟来看望,吴毛又醒来说:“我有过去世的业障,应当变猪身七次,因为斋戒的力量,用七枪化解怨仇,从此直往西方净土了。”后来他主人恍惚见到到他,前后幢幡围绕护拥,对主人行礼说:“我是吴毛啊。有缘到天界,偶然路过这里。”说完不见了,主人为他画像,向他敬礼。

[按]用七枪换七猪,所谓重报轻受啊,了结他以前的欠债啊。因为念佛而往生,所谓转凡入圣啊,是他根本的后果啊。

“孝亲”

[说明]很多了!孝的难言啊。《诗》说:“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广大无边)我回报给父母的,难道能胜过天吗?古今劝孝的书,留传下来有很多,姑且记述那罕见罕闻的。为人不知有来生后世,不信有因果轮回,就好像眼盲看不见,耳聋听不到,真是天下极困窘的人,而无可奈何啊。为什么呢?自己不知后世,也就不知父母有后世,而要表达对父母的爱敬,也就是暂时的了。自己不信因果,也就不知父母有因果,而要为父母去除苦难,也就很小了。我见母鸡的伏抱鸡雏,就曾经警惕畏惧啊。正当母鸡舒展脚翅膀保护小鸡啊,子母很相爱啊,不知什么时候,就一个一个被杀,子母各自不能互相顾及了。我们为人,也是如此。父子夫妻,正当聚在一起时,却是难舍难离,一到生死分别,那疾病不能相互代替,罪业也不能相互代替,更还有冥间正在万苦千愁的,而阳世正在欢呼畅饮的了。被褥虽然还在,想要扇枕温席已经没缘由了(黄香的故事);两条鲤鱼即使得到,那卧寒冰又有什么用(王祥的故事)?古人说:“孝子不忍死其亲,正以吾亲实未尝死耳。”(意思是孝子不能忍受父母的死亡,是因为父母没有死)难道这个想法只是虚设的吗?佛说:“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又使尽世间珍馐,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父母的恩,世间没有能报答的,左肩担父亲,右肩担母亲,这样辛苦也不能报答,把世间所有的珍宝供养父母,经过多少劫也不能报答)这样看来,那么佛门所说的报父母恩,必有道理了。下附征事(六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