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宏满法师:浅谈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02 08:50:56作者:念佛网
宏满法师:浅谈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内容摘要:近年来,各类着名大学等机构面向全国各行业CEO、董事长、总经理、行政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干部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纷纷开设了国学(包括有易学、佛教、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班、研修班,以其从国学中汲取管理智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文化水准和思想境界。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博大精深,对经世致用、修身养性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正值全世界都处于金融危机之时,企业如何突出重围,求得生存,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企业也应从佛教思想精神中汲取管理智慧和思维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佛教方面,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管理经验和思想资源值得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佛教思想 企业管理 和谐发展

前言

近年来,各类着名大学等机构面向全国各行业CEO、董事长、总经理、行政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干部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纷纷开设了国学(包括有易学、佛教、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班、研修班,以其从国学中汲取管理智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文化水准和思想境界。这种针对性的培训,旨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扩大企业管理者的知识层面、文化结构和思维视野。这一热门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企业的管理者强烈的意识到了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的获得,更重要的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企业文化的提升。

今天,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众多的教理典籍、系统的伦理规范、宏大的哲理体系、深邃的般若智慧、博大的慈悲心怀,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佛教的思想精神能提供哪些有益的提升与启示呢?虽然佛教在实现普度众生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战略,佛教也是积极参与。作为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时,佛教界积极与各类大学联合开办举行关于佛教与企业发展的培训班、讲习班、研修班,通过加强沟通与学习,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把佛教中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如各大学为企业家及管理者举办的主题佛学讲座就有:佛学高级游学讲习班;CEO静心禅修大本营;禅宗与企业管理;五台山国学修炼特训营;禅学智慧生活研修班;禅宗智慧与人文修养;禅说管理等国学讲座深受欢迎,还有佛门高僧走进企业,与企业高管共同探讨佛教思想精神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健康发展支招。尤其是目前国家和企业都正处于金融危机之时,佛教与企业的这种互动交流,对于提升企业的内在品质和思想认识有着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佛教思想,对企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一、佛教和谐思想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佛教僧团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之一,对于组织的管理有很多的经验。从佛世时佛陀成立的僧团,就有一套独特而健全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以人我和谐为共住的原则。我们平常讲的三宝,其中的僧宝,就是梵语“僧伽耶”的简称,译为汉语,就是“和合众”,一群和合的人。具体化,又叫“六和敬”。有了这样的共识和依循的准则,不论在身、口、意、见解、利益各方面,都能依此协调共事、消除矛盾、化解分歧、维持清净和谐的僧团,使僧团能和合发展,正法得以久住。

因此,在六和敬精神的指导下,寺院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如丛林中四十八大职事的设立,他们各有分工,各有所事,各有所责。在百丈清规中,就把丛林事务统分四十八单,在两序的人事组织下,职务有文有武,有内务、有外务,有执纲纪、有执众劳,有任教育、有任幕僚。如《缁门警训》说:“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各单职务由常住依职事发心、能力、德行、才学的不同而派任,大众皆是基于服务的立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彼此互相尊重,使常住寺务正常运转。这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很值得企业学习。

一个企业也应如此,一个企业就好象是寺院,四十八单职事就如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员工、部门与公司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工作关系协调好,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经营目的。所以说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团队的建设,也必须以追求“和谐”为主,这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组合、组织、合作。就是一群人的组合、组织、合作。什么是公司?公司就是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即公利)而走在一起共事(各司其责)的人,也就是说,企业要和谐健康的发展,首先在于“人”的和谐(即企业内部人的和谐)。毛主席都讲“团结就是力量”;孟子也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俗语也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人的和谐”。企业需要把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机的统一,凝聚各方面力量,把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上来,这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而佛教“六和敬”精神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对于企业和谐和发展和团队建设颇有启示,将六和敬精神引入团队建设中来,对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是有重大帮助的,我认为企业家对此应有高度的重视。“六和”是哪六和呢?即一、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二、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四、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五、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是语言的亲切。六、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这六点都是建设一支和谐团队所不可缺少的。

六和敬是同时进行的,缺一不可。有了六和敬精神,企业团队的和谐就能够实现,也就能够在企业同行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真正的一流企业,在于他的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境界。在团队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如果志向高远,智慧高超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将六合敬发挥到最高境界,使团队成员达到高度的融和,甚至可以说是消融,多化为一,团队成了超人,拥有比众多员工组织而成的普通团队大得惊人的能量,它将无往而不胜,虽有千手千眼,本体却一如,虽然化而为一,却各个都禀赋着全体的精神,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化境!当然这不是一般企业家所能做到的,能将团队建设到这个境界的,必是与道合一的伟大企业家。即使一般企业,只要依照六合敬的精神去管理,都能使企业和谐的发展下去。

二、佛教自利利他思想对企业发展的地位提升

在佛教里,自利利他思想是大乘菩萨成就圆满功德的根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自利;二、利他、三、自利利他。自利,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修行。这是小乘人的修行目标。利他,这是在自利的的基础上为社会及他人而做的善事。自利利他,是指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为了圆满佛果,成就别人而做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如《华严经》中所说的:“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也就是说,善的心行是从“我”出发的,是为了自己解脱的,是自利;善的心行是从“他”出发的,是为了他人的解脱的,是利他。非为己利,实为救济贫困苦难所致力行善而成就的圆满功德,是自利利他。”在《华严经》中,对于菩萨这一自利利他不二思想有非常精确的阐述:“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也就是说菩萨要成就自已,必须 “普度众生”,从普度众生中求得福德与智慧的圆满。

大乘佛教这种自利利他的思想善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要求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更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佛教自利是解决自身的烦恼与痛苦,利他就是庄严国土,净化人心造福社会奉献自我。对于企业来讲,自利是解决了员工的物质需求,利他就是为社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佛教与企业的共同点。

但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给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便利。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安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宣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自利、赢利、利他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

当然,公司要牟利。不牟利怎么生存?不牟利,又何必开公司,办企业?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道佛道都是人道。这个道,和八正道的道是相通的。企业必须挣钱,必须讲利润,必须讲效益最大化;但是我们追求功利,是为了超越功利,是为了把功利转化为社会的福利,大众的福利,这是企业的最大价值。企业家的视野开阔了,胸襟开阔了,企业家自身的境界也必然提升了、超越了。他对顾客提供的服务,必然更全面周到,给顾客以更有效更有保证的“利”。 有了利,还要更大、更多的利,而最大的利,是整体的利、全局的利、长远的利、全社会公众的利。这样企业在牟利后为社会做福利,真正做到“双赢”,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品牌影响,提升企业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现在很多企业,只顾一已的私利。为了增产、创收,牟取更多的暴利,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身心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全,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等不道德的行为。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三鹿奶粉事件,就严重的暴露出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消费者身心及生命的健康。也使人们对于企业的诚信度大大折扣,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者的身败名裂与企业的倒闭。不独三鹿公司,一些大型企业,依靠自己垄断地位或是地方保护,肆无忌惮地造假,污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威胁到老百姓的生活安全、经济安全。事实证明,只为了个人或企业的一已之私,不顾社会大众的利益,是永远不可能有发展前途的。

香港的旭日集团主席杨钊先生,是一位佛学家,也是一位着名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一个现代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以后,解决公司、员工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后,它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如果再找不到奋斗目标,企业就会泄气,大家都要安享太平,认为江山打下来了,没有奋斗的必要了。”杨钊先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运用了儒佛两家的思想,儒家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家叫“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回馈社会,造福人群,企业的意义就在对社会作出奉献,利人就是利已。杨钊先生说得好,挣钱不是目的,造福社会,才是目的,这就是一个现代企业家的理念。这是真正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也是可贵的企业价值观。这是一种崇高的理念,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当然也是企业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品质、价值、地位。

三、佛教慈悲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我们一说起慈悲,就会想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因为在佛教里,观音代表了慈悲精神。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拔苦与乐即为慈悲。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的“慈悲”体现在关心员工,尊重消费者,善待竞争对手,三个方面,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贡献力量。

1、关心员工。

这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生活、工作、心理的关心。以及对员工性格、能力、健康、爱好的关心。而不是把员工看成是生产工具。从近代管理学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的趋向,如从“物性”管理,进展到“人性”管理;早先将被管理者视为生产工具,只求工作效率,增加产量,后来渐渐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人性问题。以及从“个体”到“整体”,建立员工的团队认同观念,创造企业形象,关注社会公益等,都是因应时代而自然演变的管理趋势。唯有“人性化”,能关怀部下的需要,能尊重、提携部下,并为他们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才能让部下心悦诚服的接受领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财富。

2、尊重消费者。

市场经济的形成,主要由企业(即商家)和顾客(消费者)组成。可见二者关系非常紧密。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或漠视消费者的权利,把许多不合格的产品,通过坑蒙拐骗,或是利用虚假的广告或其他手段,来销售给广大的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这类报导,我们经常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这种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不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的消费,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形象和发展。

3、善待竞争对手。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存在的,但不能损人利己,更不可以出卖别人。这是企业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商场如战场,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对于行业的竞争者,我们也应尊重和善待。日本着名“花王”化妆品公司董事长丸田芳郎先生就说:“竞争不是掐人家的脖子,不是把人掐死,也不是互相掐脖子,掐个你死我活,而是互相竞赛,互相促进,互相提升。”他愿意把他的经营秘密,公开给他的经营对手。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以真诚待人,人家不以真诚待我,我以义气待人,人家不以义气待我,也就是说,我讲道德,对方不讲道德,我不是吃大亏了吗?表面上看你是吃亏了,实际上你并没有吃亏,反而赢得了尊重和诚信。正如佛家讲慈悲,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种很深刻的思想。“敌人”也是你的一部份。化敌为友,化不利为有利,不战而胜,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无论是家庭、社会、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一切人与人之间,都不能以“对局论”的原则为出发点。损人利己,不可能利己。竞争要有弹性,竞争也讲互利互惠。恶性竞争只会两败俱伤,而不可能双方得益。最大的得益,是互相合作,彼此信任,坦诚相对,善待他人。

结语

以上通过从佛教六和精神、自利利他思想及慈悲精神三个方面,来论述佛教思想对于企业和谐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当然佛教思想系统庞大,广博精深,作为现代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现状与需求,善于从佛教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企业要实现生产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双赢、多赢的局面,就只有加强管理,善于管理,发挥团队精神,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