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把《佛说稻秆经》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24-09-12 09:20:11作者:念佛网
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把《佛说稻秆经》融入生活

文:静怡苑心灵乐园

从轮回、烦恼中摆脱出来,就是解脱。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终极的解脱,但已经能感觉到解脱的存在。减少一部分烦恼,获得一部分解脱。在闻思修上用功,这个梦想就能实现。下定决心成佛,非常重要。即生不能成佛,至少要有一些进步。

缘起与解脱的关系

所有烦恼的根本,是贪嗔痴。

小乘通过白骨观断贪心,慈悲心断嗔恨心;缘起学说断除无明愚昧。不懂缘起,每个人都很迷茫。

如今的世间人对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都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去往哪里。十二缘起支包含了前世今生来世之间的关系。学好以后,就能对佛教的人生观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稻秆经》就能明白这些奥秘。

为什么只讲十二缘起?

因为十二缘起的每一支都有特殊的意义。【识】是生命的诞生、【名色】是生命成长过程、【六入】是生命的成熟过程。【触】和【受】,是所有人类花费了最多精力去追逐的内容。

五种感官所接触的一切,包括看电影、吃食物,而产生快乐、幸福的感受,人类一辈子的奋斗,就是为了乐受。如果没有触,也就不会有受,世俗人一生所有的目标,就是这两个。

前一世中虽然也有完整的十二缘起,只讲两个的原因,是因为导致今世的环节只有【无明】与【行】;

这一生也有很多内容,工作、生活等等,主要讲了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前一世的果。爱、取、有,是来世的因,生与老死是来世的果。所以只讲了十二缘起支。

十二缘起法中的两对因果

无明和行是来自前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今世的果;上一世的因,产生了今世的果。

下一世的生、老死是果,这一生的另一部分是因。

十二缘起的剩余内容缘起的第五支:众生流转轮回,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都需要父母精卵,人类和动物一般才需要。

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

六根,即六入,也是六处。

胎儿四个星期后,名色逐渐成熟,开始有了感觉,之后逐渐有了眼根、耳根,可以感觉到外面的声音、颜色、冷热等等,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人类的五根各司其职,视觉通过眼根产生,耳识通过耳根产生。

佛的五根可以互换,眼睛既可以看,也可以听、尝等等。

物质的主要结构,视网膜等等,是眼根;耳鼓膜等等,是耳根……五根识没有分别,不会分析,不会判断好与不好。

意根,是指前一刹那的意识,意识可以去分析、研究、判断。

眼睛感受外在的光时,需要眼根。眼根就有看到的特殊功能。眼根受到损害,就看不见,视觉无法产生。皮肤下面,有一种感觉功能,即身根。如果身根受到破坏,也感觉不到。同样,听觉、嗅觉等等也以此类推。

三法和合,名之为触;

1、外境,即外面的世界。对眼睛来说,就是光。在黑暗中,因为没有光,就看不见;对耳朵来说,就是声音;

2、眼根、耳根等五根,如果感官除了问题,也不能看或听;

3、视觉、听觉等等。物质无法感觉物质,连接前二者的,就是视觉、听觉等精神的部分。

以上三种法的聚合,形成了触,就能接触、触碰或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世界。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受到损害,都看不到、听不见或触不到。

我们的眼睛看到红、白等等物质时,神经科学家认为,是眼睛看到后,经过大脑处理,然后产生了视觉。

佛教,特别是密法以及受到密法影响的藏医认为,感知世界的不是大脑、神经,而是气脉明点等精神。

精神是一体的,眼睛看到的,耳朵也能知道。比如,一个人在公园,闻到花香、听到鸟鸣、看到花朵……五根识同时起作用,其实就是一个精神或意识在起作用。

耳朵听见外面的声音,耳根是正常的,产生了听觉,就能产生一种感受。如果没有听觉,比如深度睡眠、晕倒的时候,因为没有意识的支持,所以也听不见。

佛教认为,精神也是物质。这与普通人的概念有所不同。

觉受触者,名之为受;

受,包含了痛苦、快乐与不苦不乐三种。

如果感受特别冷或热,身体就会觉得痛苦。听到杂音时,耳朵就会觉得痛苦。触电了,身体就会有痛苦的感受。

如果在特别热的时候,感受到凉爽,或是在特别冷的时候,感受到温暖,就会快乐。

还有一种,就是中庸的感觉。

眼耳鼻舌身都是这样,有各自不同的痛苦。

下面开始讲这一生的因:

於受贪著,名之为爱;

对快乐幸福感受的贪恋,是不离开的贪;希望尽快离开痛苦的贪,是另一种贪。所以都称为“爱”

受是上一世的果,对受产生贪,就是下一世的因。如果不想有下一世的轮回,就应该在有受之后不要有贪。不再去创造因的种子,对感官上的痛苦、快乐没有贪爱,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样只是成熟上一世的果,没有新的业,就成为有余阿罗汉,因为有身体,所以有余。但对任何感受都不会贪,所以只有果,没有下一世的因,死后不会轮回、投生,上一世的果与下一世的因之间的界限就在于此。

我们如果对受有贪婪,贪婪之后,就是下一世的因。

增长爱者,名之为取;

听到音乐的声音,心里很喜欢,就是爱。取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反应,而是想买票去听音乐会,想反反复复地听,有了实际的行动,这就是爱的增加。如果没有行动,就不会造业。没有控制爱,就会有行动。

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

有,在佛教中,就是指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三有。

因为有了取,诞生了有。一般来说,善恶之业的果,称为有。此处轮回的因,也称为有。此处的有,是造业——杀盗淫妄等恶业,以及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持戒、布施、忍辱、烧香、拜佛等善业。能产生业,便称之为有。

现实生活的任何事,都离不开爱、取、有这三个。这些就是来世的因,我们之所以有来世,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如果没有爱,则即使有一个成千上万年前的业,也不能成熟,就像种子没有水不能发芽一样。

接下来的两支,是下一世:

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

因为前面的轮回之因所产生的蕴,就是下一世的生。蕴的成熟,就是老;老坏之后,就是死。

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

临终的时候,阿罗汉、修密法的修行人没有任何烦恼,而一般的普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苦恼,对儿女、家人、财产放不下,抱怨家庭、抱怨社会,仇恨、病痛等等,都是“愁”;同时会说各种不满的话、喋喋不休,这就是“叹”;死亡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会有任何的不公平。身体感官感受到的疼痛,是“苦”;意识所受的苦,就是“忧”,临终时,除了身体的痛苦,还有很多精神上的苦痛,以及随眠烦恼。

贪嗔痴慢疑,是根本烦恼。随着贪嗔痴等根本烦恼而诞生的烦恼,就是随烦恼。就像下暴雨时,随着暴雨而来的刮风、打雷等等一样。

这些不是十二缘起本身,而是他们所带来的结局。

如果讲得复杂一点,《现观庄严论》中讲了四个难处,十二缘起是其中之一。我们不需要简单事情复杂化,而要复杂事情简单化。

学习很多的复杂逻辑和思维,根本没有用。越简单越好,我们能够用得上的,就是这些内容即可。

大黑暗故,故名无明;

因为像黑暗一样无知愚昧,不知从哪儿来往哪去,不知道世界的真相,不知道物质现象背后的因缘,所以称为无明。即使是科学家,也对生命没有一个可信且符合事实、值得推敲的结论。我们只懂得创造更多的物质来刺激感官,从而沉迷其中。

即使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比追求触和受更多的目标。接触更多、更新奇的物质,得到更舒服、更刺激的感受,所以无明。

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

造作各种业,就是行动。

了解识别的缘故,眼睛了解识别光等等,所以为“识”。

相依故,名名色;

像三脚架一样相互依赖,所以称之为“名色”。胎儿的身体,为色,此时的感受,为名。不管是克隆人、试管婴儿,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仅仅是物质的部分,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此时的意识,如果没有意识,就像三脚架缺了一个脚,没有意识的参与,物质无法成为生命的个体,所以是相依的。父母的精卵诞生的胎生动物,以及与父母精卵无关的湿生等等生命体,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如果没有意识,物质仅仅是物质,而不能成为生命。

为生门故,名六入;

诞生之门,所以称为六入。就像一个人从门里出去一样。视觉的诞生,产生于眼根。视觉是从眼根出来的,听觉、嗅觉以此类推……

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

接触了,所以叫做触;感受了,就是受;渴求、希望,就是爱;有了取舍的实际行动,就是取。有了杀盗淫妄等业,能诞生下一个轮回,所以是有。诞生了,为生;蕴的成熟,就是老;蕴的坏灭,就是死。忧愁,故名愁;因为悲叹,故为叹。身体烦恼,为苦;忧心,为忧;烦恼交织,所以叫恼。

将《稻杆经》活学活用

《稻杆经》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虽然翻译者不明。但不管是谁,翻译非常准确易懂。

《稻杆经》不像《华严经》等大经大论那么复杂,稍微有一点佛教知识,都能够理解,大家要好好学,同时学了缘起后,对生活、见解、对世界的认识、运用于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帮助,都值得考虑。

理论有了使用价值,就是活的,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死板的理论。我们要活学活用,这样的理论才有价值。

宗教的两种极端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出现过两种极端的待遇:

一种,是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以宗教的名义来压制真理。就像西方因为宗教,而烧死科学家等等。

另一种,是以科学的名义,否认宗教的观点,利用权力,扭曲、压制、排斥因果轮回等正见,这也是不对的。

以智慧为生活导向

佛教历来非常尊重真理,永远不会曲解任何一个真理。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学习《稻杆经》。建立一个符合佛教,也符合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工作、生活有帮助,对来世也有帮助,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结果,大家要好好学习。

另一部佛经叫《缘起经》,内容与此差不多,但《稻杆经》更全面。学好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家都有帮助。

世间的很多学问,只是对人类暂时有一些帮助,但不符合事实,仅仅是心理安慰而已,从长远来说,没有什么用。我们要以智慧为生活导向,生生世世都能自利利他,希望大家理论上好好学习,因为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之后,认真修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