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探秘雪域高原:藏区最大苯教寺庙——孜珠寺

发布时间:2024-09-25 08:50:46作者:念佛网
探秘雪域高原:藏区最大苯教寺庙——孜珠寺

作者:白玉芬

编辑:李孝军

孜珠寺是现西藏境内最大的雍仲苯教道场,位于西藏昌都丁青县1觉恩乡的孜珠山上。据考说孜珠山在古老时期,还是苏毗(孙波)女儿国的宫殿之地。由此可见,孜珠山是一个古老的圣地。苏毗(孙波)崇教也是苯教,称之为“苏毗苯教”.孜珠苯教寺与苏毗(孙波)女儿国,有着某种的关联。

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的悉补野部落2(后为吐蕃王朝)的第二代王穆赤赞普3时期,他为了推崇苯教4,在藏区建立了37个苯教道场,以此传播苯教。孜珠寺据说也是那时所倡建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你看到的孜珠寺是公元14世纪重建与恢复的,它是由苯教高僧再建的,孜珠寺最初的规模,如今已不得知。但是,现在的孜珠寺完全保留着雍仲苯教5的仪轨。如苯教经典、传授中也包括那神秘而又古老的无上瑜伽等各种修习的方法;还保留着古老苯教裸体神舞6。

孜珠藏语之意是“六座山峰”。孜珠山异峰突起,险峻挺拔,怪石嶙峋,山间的禅洞重重叠叠。苯教这古老的西藏教派,曾经一度辉煌而显赫于西藏大地之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被迫让位于藏传佛教,苯教不得远行于偏僻的地方,开始隐藏起来,在狭长的偏静之地顽强的生存着,它没有沉默于历史之中,而是以它涓涓细流而生存着。

孜珠寺是现存雍仲苯教规模较大、教徒最多的寺。

苯教据说有四大神山,阿里的岗底斯山、西藏林芝的本日神山、西藏昌都的孜珠山、云南玉龙的梅里雪山7。

孜珠寺由于地处险峻的高山之处,它远离世俗,所以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之氛围。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之中,它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保持至今,实属不易。孜珠寺雍仲苯教从十四世纪至今已传承四十三代法嗣,现任活佛是丁真俄色仁波钦,他是雍仲苯教佛法“译师传承的八大成就之一的”穆邦萨东大师的转世。大师精通汉、藏、象雄文字。“丁真祖普俄色”在藏语之中是“佛光普照”。

孜珠寺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本教神舞,它在西藏地区,是唯一保留着古老舞的原貌。孜珠神舞,每十二年举行一次,在鸡山举行。每逢此时,有苯教徒朝圣者,前往孜珠寺参加这盛大的法会,法会上的神舞为“极乐与地狱”(又称为“极乐世界与地狱”),神舞法会非常盛大。“极乐与地狱”神舞是根据《桑阿林巴说阎罗十判善恶经》编排的。据说桑阿林巴是藏传佛教著名的伏藏大师。神舞表演约15天,念经十多天,经过诸多的祈祷、消业、祈福、超度等内容,到最后一天才跳神舞的表演。跳神舞者是由僧侣而表演,他们身穿长袍、戴着各种面具,扮着不同的角色,神舞具有普渡众生之意,也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孜珠寺保留原始雍仲苯教的教仪、仪轨、神舞,对研究古老的象雄王国8及藏民族原始的宗教——苯教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对探寻青藏高原人类的发展、文字——象雄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约在千年至2万年以前,在青藏高原比较广泛的地区,它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孜珠寺从此来看对考研藏民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孜珠寺位于海拔4800米左右的孜珠山之际,当你站在它那沧桑而古老的文化之地,感慨万千,在这古老的圣地,可以遐想它那千年万年的历史浮在眼前。寺内保留的《象雄大藏经》不光是宗教,还包括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象雄文明的大百科,内容涵盖极为丰富。孜珠寺在公元前十世纪,悉补野联盟部落第二代王穆赤,在藏区各地修建的三十七处的苯教道场,“如拉九处”、“无垢洁净林”,它就是后来的孜珠寺。

孜珠寺第一代活佛穆邦萨东大师是本教“译师传承”八大成就者之一,后来的活佛把大师的舍利子,是各活佛随身戴着的圣物。当时的孜珠寺有僧众3000多人。孜珠寺有许多本教圣贤、上师修行之地,如东迵图钦、占巴南喀、才旺仁增、杰钦拉贡、龙钦穆它、东钦穆解察吉美等先后都在孜珠山上修行,他们也在孜珠寺留下了各自的修行之处和圣迹。那时在孜珠山修行得道的有八十位,世称之为“孜珠八十”。

公元八世纪,第三十代吐蕃王国赞普赤松德赞(按藏族史籍的说法,他是第37代赞王)灭本,孜珠寺此时也失去往日的辉煌。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孜珠寺在公元十四世纪,本教掘藏大师和大圆满成就者罗丹宁布大师恢复了孜珠寺。据说大师是“耳传”的高僧,大师就开始在孜珠寺开坛讲修,弘揭本教弘法,经典预言的许多高僧出自大师门下,大师还恢复了丁青其它的苯教寺院。大师传留了许多经法宝藏,他还神奇地把一块顽石攥成胶泥被握之形,成为了他证道的法身舍利。

在公元十七世纪时,桑吉林巴大师主持孜珠寺,此时,孜珠得到发展。他传法利生事迹非常的神奇,据说一尊十一面观世音,曾经对他说,你愿意随我去孜珠山度众生吗?于是大师随观音去了孜珠寺,于是大师将那尊观音置于孜珠寺,孜珠寺把该尊观音像视为珍宝,“圣者我去自语像”。于是大师在孜珠寺开启了大量伏藏所得的修供仪轨、经卷、法器,传留至今;大师在丁青之外的地方恢复了许多本教寺庙,据说罗丹宁布活佛也像桑吉林巴大师一样,将一块顽石握成“法身舍利”。大师圆寂后留下了舍利、灵骨和自显“阿”字的头骨。

1926年时,孜珠寺将桑阿林巴大师迎进寺庙,据说他在孜珠山掘出了《经藏》、《大般若藏》、《总持经》、《孜珠山佛迹录》等重要经典。大师把在家中亲眼目睹六道景象,创化了“静猛教导”,这就是寺庙现在保留下来的神舞“天堂与地狱”,向众生展示因果报应;由此以后,孜珠寺延续了这种每逢鸡年(12年一次)的大法会,在藏历五月举行。孜珠寺在文革期间,也遭到了毁坏,中断了一切宗教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1982年孜珠寺由格旺南杰、仁钦江参两位活佛主持修复了,在文革中被拆毁的寺庙。寺庙的圣物,在文革中由信教群众偷偷保护下来,寺庙恢复后,信教群众又送还于寺庙,如多位大师的舍利、自语观音像、明代御赐的法器以及伏藏的金刚撅、法铃、手鼓、班玛奥巴身像、占巴南喀大师印章、历代经书等。还有敦巴·辛绕祖师留下的左旋白色的法螺也回到了寺庙。寺庙也逐步得到恢复,从此时开始孜珠寺开始恢复本教的宗教活动,继续雍仲本教的香火,幸好当地的信教徒们,在文革中保护了寺庙的文物。寺庙本教传统的仪轨得以恢复,神舞《极乐与地狱》也得以重现于世。

丁真俄色活佛,在1993年继任四十三世活佛,大师继承大雍仲本教教仪、教法及神舞。丁真俄色活佛继续努力,恢复了寺庙的扎仓、辩经场、禅修场新的三座学校,而且又多方筹资修通了上山的公路,逐步改善了寺庙僧人的生活条件。现寺庙内有僧人200多名,他们延续着雍仲本教的修习与仪轨等教法,还恢复了各地的居寺二十多座,把本教传入汉地与国外,使这在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发扬。在2005年的鸡年,丁真俄色活佛主持了十二年一次的鸡年大法会,信徒达到20多万人。在法会召开之际,孜珠山上的天空之中升起壮丽的彩虹。

现琼波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也逐步成为本教寺庙和教徒最多之地,孜珠寺本教的影响也逐步扩大。孜珠寺的教徒为西藏教徒最多、雍仲本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现有200多个僧人之中,寺内为他们开办了内明、辩论、禅定等学习场所。

孜珠寺是现保存雍仲本教仪轨最完整的寺庙,他的存在对研究青藏高原始宗教、历史、文化、文字、艺术、医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及珍贵资料。

【注释】

1.丁青县:位于西藏昌都市,它地处西藏东北部,昌都市的西部,他念他翁山之麓。丁青,藏语之意是“大台地”,在古时称“琼布”。它历史上曾经多次变化属地管理。

在唐朝之时属于吐蕃王朝管辖;元代时属于路宣慰使司都帅府管辖;明代时属于蒙古王东宫武藏管理。原来有六十个族(部落),后把六十个部族中的二十五个部族划给了青海玉树,剩下的三十五部族,逐步演变为了四十二部族。蒙古王东宫武藏去逝后,他的妻子,将索宗(县)地区的三个部落献给达赖喇嘛,剩余了霍尔三十九部族;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由清政府管辖;清雍正三年(1725年)委派三十九部族基巧(专署)总管,隶属于清理藩院夷情衙门管理;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驻藏大臣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九部族实行了改正归流(指土司制为流管制);民国元年(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将该地区分为上、下三十九部族。

上部族归河(那曲)管辖,下部族归昌都管辖,后来下三十九部族为西康省的一部分;1916年又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0年西藏地方政府将三十九部族分为:丁青、色扎、尺牍、巴青、索宗、比如、聂荣、嘉黎、沙丁、边坝等十个宗。实行宗东制度,由拉萨直接委派宗东(县长);1951年8月成立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驻三十九部族地区第一办事处;1959年4月,将丁青、色扎、尺牍三宗合并为丁青县,隶属于昌都至今。

2.悉补野部落:西藏古老部落之一,是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西藏山南雅砻河谷一带的琼结、泽当的联盟部落。吐蕃早期部落,又称为雅砻部落,它的图腾为牦牛,又被称为六牦牛部落。悉补野部落在史籍中又称为:鹃提悉补野部落。后来逐步兼并西藏的各个部落,统一西藏,成为强大的吐蕃王国。

3.第二代王穆赤赞普:准确之称是悉补野部落第二代首领。穆赤赞普又译为木赤赞普,他是藏民族悉补野传统等系中的第二代首领,是吐蕃王朝早期的天赤七王中的第二位。

4.本教:西藏古老的原始宗教。本为藏语音译。

5.雍仲本教:创始人是辛绕弥沃,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与“玛旁雍措”一带。

6.裸体神舞:它是西藏古老宗教——雍仲本教的神舞,是目前保留的最古老的一种宗教活动。

目前只有西藏昌都丁青县孜珠寺保留着这一宗教仪式,每12年(鸡年)一次,在藏历的5月举行。

7.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庆县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大雪山群,全长有150公里,藏语称为“卡瓦格博雪山”。“梅里”德庆藏语音译,汉译为“药山”。

8.象雄王国:它是吐蕃王朝之前的西藏著名的国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18000年前(本教大藏经记载的),学者认为2500年的历史。它是西藏早期历史的古国,疆域中心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汉史学家在历史的后期称为“羊同”。

作者简介

白玉芬,女,汉,藏二代,生于西藏那曲。

幼时随父母由西藏派驻甘肃、青海等地生活。1975年下乡当知青,1978年考入拉萨师范及湖南师范,1982年大学毕业。

先后于拉萨市七中,拉萨市文化局、拉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工作,曾任西藏收藏家协会理事、《西藏收藏》杂志副总编等,2015年退休。

在藏工作几十年中,长期从事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大量学术文章。在藏工作40年,游历了西藏所有县,寺庙,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考察调研,期间偶尔受西藏大学邀请授课研究生班,对西藏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有较全面的了解。

已经出版的书籍:《拉萨千年沧桑史话》《拾梦青藏高原苏毗(孙波)女儿国》《西藏名胜古迹深度旅游系列指南(拉萨寺庙、名胜、古迹旅游指南)。

正在编写的书籍:《雪域高原情(藏二代知青)》《西藏寺庙志(七地一市,拉萨寺庙志》已完稿《西藏名胜古迹深度旅游系列指南(阿里、林芝、那曲)出版》《探访象雄王国(羊同)》。

“文旅演艺”——原创文化旅游演艺领域优质图文内容,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