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师:重现昔日皇家寺院建筑气势
发布时间:2024-10-25 09:58:47作者:念佛网◎释永信
1928年,军阀混战时期,冯玉祥部下的石友三率众一把火,把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给烧了,很多建筑、文物、典籍都毁于一旦。一晃50多年,1982年,电影《少林寺》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到这里,没想到现实中的少林寺竟然是如此破落。少林寺建筑早没了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那种气势。
我坚信,少林寺是烧不毁的,少林寺法难过后一定还会再兴。石友三烧毁的是少林寺的建筑、少林寺的文物,但少林寺的精神、少林寺的文化是烧不毁的;少林僧人的禅武精神和佛教信仰,是烧不毁的。少林寺的建筑、文物当然有价值,但信仰的价值更高。
师父行正方丈西去后,我作为少林寺的住持,当以恢复少林、振兴祖庭为己任。师父在弥留之际,希望能多建点房子,能多住些出家人,能把少林寺这个千年的基业传承下去。叮嘱我的话看似简单,但真正要落实每一句话,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抓住机会开始了法堂、钟楼、鼓楼、白衣殿等寺内建筑的重建修复工作。
当时我们和文物部门在修复少林寺上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就是关于少林寺修复的定位问题:如何恢复,怎样恢复,该建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哪些,看法不太一致。
少林寺得以恢复重建,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太平盛世、政通人和的好时期。如果在恢复修建的过程中,忽略了少林寺的精神信仰,不能让更多少林寺僧人在这里修行,即使有了一座寺庙,也是空的。寺庙没有了僧人,就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灵魂,所剩的只是一个文物,一座建筑。没有僧人的寺庙是死的寺庙,有僧人的寺庙才是活的寺庙。所以,我当时就说,寺庙的修复,是要活的还是要死的?是要有精神信仰的,还是只要一个外壳,一个躯体?
当然,我也看重少林寺外在的建筑,不过更看重的是怎样做,更有利于法脉的传承,有利于禅宗祖庭的中兴。法脉的传承比它的建筑还重要,光有建筑没有法脉的传承,这个地方也没有价值。
与各地的寺庙比,少林寺的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体系也不大,为啥少林寺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呢?就是因为它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传承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富丽堂皇,里面却空空的寺庙建筑。
少林寺毕竟已被石友三烧毁了那么多年,原貌如何,魂在哪里,恢复修建的初期,谁也说不清楚。
我想起1991年的元旦,在访问日本京都达摩寺时的故事:
我们访问团到达日本第四天,正值元旦,相当我们国内过春节,非常热闹,除夕前要大扫除,门前摆吉祥物,要吃糯米糕、守岁。元旦这天,人们还要争相朝拜神社,家家户户请达摩。我们访问团是元旦这天如约访问京都达摩寺的。上午10时左右,我们一行6人到达达摩寺,达摩寺住持广濑正史等人已经在门口迎候。几年前,广濑正史住持曾率达摩寺僧众访问过少林寺,由我师父行正长老接待的,当时我也在场协助师父招待客人,所以,广濑正史住持很快就认出了我。他们很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了达摩殿,用日本传统的茶道招待我们。广濑正史住持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回顾了上次参拜少林寺祖庭的情景,我也向广濑正史住持介绍了少林寺最近几年来的变化。这时,广濑正史住持抱来几大本影集让我翻阅,他告诉我,近百年来达摩寺数代僧人常到中国拍摄寺院建筑和佛教文物,用来充实和推进日本佛教。在一本老影集里,我忽然看见了一组少林寺早年景象的照片,细看下面说明文字,这组照片竟是拍摄于日本大正九年,即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前8年的1920年!
这组照片太珍贵了,我当即向主人提出复制一套的请求,主人慨然同意并复制了全套48张照片。这套照片基本反映了几十年前少林寺的全貌以及初祖庵、法王寺、嵩阳寺等多处景观。
我们当时正在重修少林寺,在原址上陆续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紧那罗殿、六祖堂,因为没有了原始图纸,只能根据一些老和尚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又互有出入,很难恢复旧貌。
我拿着从日本达摩寺得到的这套照片回到少林寺,正赶上开始筹建藏经阁。照片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现在大家看到的藏经阁就再现了原来的风貌。鼓楼、钟楼也都是依据老照片设计重建的,体现了原有的气势和风格。这套照片在我们少林寺重建过程中,太重要了,真是功德无量啊。这套照片,也正是少林寺与达摩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深情厚谊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少林寺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有着历史的延续性,我找到这组照片,不仅仅是找到当年少林寺建筑的外形,更是发现了通过少林寺建筑所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这不是哪一个僧人所能完成的设计,而是历经多年所形成的文化传承,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南方寺庙的建筑很有特点,北方的寺庙则官寺建筑比较多。少林寺的建筑,整体上来看,也属于官寺建筑,有中轴线,中轴线两边相对对称。中国的传统建筑,讲对称。一个人一分为二,两只胳膊,两只眼睛,两条腿分别在两边,佛教讲中道,儒家讲中庸,道家讲阴阳平衡,这就是中国人的理念。
少林寺的建筑整体来说是北方的官寺建筑,但它的一些细部处理,却不失自己的民间特色。
在寺庙的恢复过程中,我跟专家争论过很多次。专家认为,少林寺既然是皇家寺庙,就应该按照营造法式,按照官寺的做法去恢复。我呢,则主张少林寺细部处理上,得用民间的做法去恢复,要是完全按照北方官寺的做法,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了。
少林寺的山门比起南方的寺庙要小得多,但很别致,它那个墙,是斜八字墙,看着有点斜,窗户有点圆,是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你看我们少林寺所用的很多梁,是无骨梁,弯弯曲曲,这就是因当时材料有限造成的。它不是很粗的,因为少林寺财力有限,当地的条件有限,梁就采用的这样弯弯曲曲的了。要是照官寺的做法,绝对不可能是歪梁。从这些梁上也可以看出我们是就地取材,直接采用了民间的做法。
再一个,少林寺很多大殿外面的斗栱,飞椽比较大。按官寺建筑,皇宫有多大,大臣的房子有多大,老百姓的房子有多大,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准颠倒。少林寺呢,做得比较大,这是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气势,你要严格按照官寺的规矩设计,斗栱很小,挖口也小,房檐往外伸得很短,殿堂里的柱子很细,就没有那种气势,没有那种力量。我心中的少林寺应该有这种气势和力量的,只有这样,它才能跟自己1500年的历史地位相匹配。
所以,少林寺的建筑,许多细节的处理是采用民间的做法,没有完全按照官寺的要求去做,它超越了一些制度约束,以追求和彰显少林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禅宗祖庭的气势。
同时,少林寺恢复修建在尊重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为适合今天禅宗文化发展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是独立设计而成的,力求保持自己的特色。
这种特色,既突出嵩山的地方特点,更要彰显少林寺的精神。所以,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环节,我都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马虎,都要尽自己所有力量,力争做到既要寻回这座千年古刹的昔日风采,又要留下这次恢复修建的时代痕迹。
我当时想到,寺院它是一个清净之地,应该做一条莲花道,莲花代表着清净,出淤泥而不染,提醒僧人保持自己的品行,不要浮华。当时,文物部门说,这莲花道过去没有,现在不能有。我说,先做上试试,到时候看看喜欢不喜欢,要是不行,我们再给它翻过来。
1988年,我主持工作,第一次独立做大型工程——恢复修建大雄宝殿。政府出资把大雄宝殿的框架做出来,土建工程完成了。
至于油漆彩绘、殿内的塑像则是我们自己做。我带着僧人去做油漆彩绘和殿内塑像的招标。每一项工程,我都做到亲自参与。塑像要由我们提供照片。火烧少林寺之前,日本人在少林寺拍的照片中就有大雄宝殿里的塑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及两弟子阿难、迦叶还看得清楚,旁边的药师佛、弥陀佛也能看得清楚,再往两边就看不清楚是什么塑像了。那么药师佛、弥陀佛两边还塑什么塑像呢,当时争论不下。有人说塑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的说塑两个供养人。
争论不下,我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禅宗有两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依照经典参禅,而少林的祖师禅是依照祖师的方法来参禅。我们既要尊佛,同时更要尊祖,尊祖不是不尊佛,是以尊祖为主。
据我的观察,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的代表。比如,四大名山有四大菩萨,等于是自己的特色信仰,分别是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那么少林寺自己的信仰是谁呢?我当时就提出:在少林寺的大雄宝殿里,一边塑一尊达摩祖师,一边塑一尊紧那罗王菩萨。达摩祖师,是禅宗初祖,代表着一种智慧,一种圆融;紧那罗王呢,代表一种力量,历史上的练武之人都拜紧那罗王,他是一种武术信仰。所以,现在少林寺的大雄宝殿,有自己的菩萨,一边是达摩祖师,一边是紧那罗王菩萨,他们是少林寺自己的祖师,全国找不到第二家。
如果说,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分别代表悲、智、行、愿,那么少林寺的菩萨,则代表了智慧和力量,智慧和力量的结合,就有了一个“勇”字。我想,只要具备智慧,具备力量,人就会变得勇敢,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在恢复修建少林寺的过程中,我们终于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少林寺自己的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我们与四大名山一样,有了自己的菩萨,有了我们少林寺心目中的“神”。
我有机会就建议社会上的人要多来少林寺,在寺院里面静下心来走走,站站,坐坐,多感受一下寺庙的清净,感受寺庙的文化氛围,看看寺庙的建筑、雕刻,包括碑文,找个师父聊上几句,留足够的时间去观赏去思考。有些导游讲一些他自己理解的、杜撰的东西,野史的东西,会有误导。
一座寺庙就跟一本书一样,每个人的阅历不一样,每个人的见解就不一样,每个人的受用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