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如修行,去除我执、法执,才能洒脱自在
发布时间:2024-10-29 10:00:41作者:念佛网如是我说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应该像南老这样,不仅不被外相束缚,也不被辞章训古所束缚;不仅去除我执,同样也没有法执。且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安说南怀瑾先生曾撰一联:“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此联乃南老的大彻大悟:勘破“功名利禄”和虚幻外相,引导我们明心见性,回归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印竹说记得南老还曾说过“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虽九万里悟道,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收拾河山”,真乃大菩萨再来!
在我学习国学的历程中,南老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导师。记得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同妈妈一起去她的同事家玩,看到她的书架上有一排厚厚的书,我便好奇地走了过去,于是就看到了《南怀瑾全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南怀瑾”这个名字。妈妈的同事见我有兴趣,便与我聊了一些她读南老的书之后的一些感受。虽然当时我是懵懂的,不是很明白她讲的是什么,但这无疑为我种下了种子。随后我也买了南老的书:《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这一部一部的经典经南老讲出来,我很快就入门了,而且对于儒释道三家也一下子就通达了。
南老特别强调经史合参,强调道不离器,他反对空讲道理,认为先贤的所有经典都是可以经世致用的。当然他的这一观点并不是他所发明,而是清代的章学诚先生,在章学诚先生的“六经皆史”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引发的。章学诚先生说:先儒之所以认为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正是因为《春秋》切合了当时的时事。他认为后来的人言道理作著述,都是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他说这让我们不知道他在讲的是什么。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经史之学也。
章学诚先生在清代以“六经皆史”的观点来纠正当时重今轻史的弊端,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他说:《周易》讲的是从伏羲到文王的历史,是“以天道切人事”,“吉凶与民同患,象天法地,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春秋》讲的是东周到鲁哀公的历史,是“以人事挟天道”;《尚书》讲的是从尧舜到秦穆公的历史,概述了先王的刑政教令;《诗经》讲的是从商汤、武到陈灵这一段历史,是史官采于民间及士大夫,而成“风、雅、颂”;《礼》《乐》讲的是二帝三王的历史,是移风易俗的律令,所以他认为这六经皆是与史相关的。
他反对盲目的崇拜经典著作,泥古昧今的治学态度。他是早于南老就提出要使“六经”恢复经世致用的实际而亲切的本来面目,并且也强调读“六经”一定要了解它是在当时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而讲出的经典智慧。章学诚先生“六经皆史”的思想,是让我们挣脱传统经学的束缚,无疑为后世思想解放开了先声。
而继他之后,在这个方面对我们最有实际引导的便是南怀瑾先生了。虽然在学术界对他也是有争议的,但我认为他可称作真正的文化人。因为他可以从辞章训古中挣脱出来,所有的经典都已化作他生命中的能量,他从不被外相所束缚,他的治学是那么的洒脱自在。而更、更重要的是他的见地,他的见地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修学之路。还有就是他的救世情怀,他虽然九万里悟道,但他既没有选择回归诗酒田园,也没有选择上如来宝座,而是选择了“收拾河山”,他为我们做出了道不离器的很好示范。真正的大彻大悟,是可以在世间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随时都可以回归到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应该像南老这样,不仅不被外相束缚,也不被辞章训古所束缚;不仅去除我执,同样也没有法执。我们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要弄明白圣人所说的某一个字到底应该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而是从圣人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化为自己的正见。让自己拥有正见,无论对于认识世界,还是认识我们自己,都是最最重要的。南老就是身体力行地在引导着后辈学人如此这般走在修行的路上,学习国学走在修行的路上,不是为了让我们空涨些浮华,多一些谈资,不是让我们逃离这个世间,逃避社会责任,而是让我们能在与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而且我们的心可以随时随地的回归田园。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经典诵读
家风教化,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共同努力建立的。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只有兄友才能弟恭……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颜氏家训》的家风之说~
《颜氏家训》节选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今天《颜氏家训》说的是教育感化这件事,是应该从上向下,从先向后推动来施行影响的。所以父母不慈爱子女,那么子女就不会孝顺父母,兄长不友爱弟弟,那么弟弟就不会不尊敬兄长,丈夫对妻子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对丈夫温柔。
这段话说的是“齐家”靠的是所有家庭成员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只有父亲、兄长、丈夫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作为去教育影响儿子、弟弟、妻子,后者才能同样以孝顺、恭敬、和顺的态度对待前者。正是在彼此的良性互动中,和睦的家庭关系才得以建立。
即使是君王家庭,也需要好的家风。假如国君的家庭没有形成好的家风,国君的贪婪暴戾,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动乱。这是对国君的警示,也是对一切领导者的告诫。因为领导者拥有权力,其家庭成员也会连带拥有影响力,因此领导者一旦丧失了道德准则,家人也会随之失去约束,肆意妄为,国家因之而败亡。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左传·隐公元年》中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一节,郑庄公弟弟共叔段之所以会起兵叛乱,就是因为从小受母亲姜氏的溺爱,而郑庄公自己又不及时教育弟弟,制止他的行为,最终导致弟弟出奔,庄公与母亲差点儿决绝。
《左传》将整个事件归咎于庄公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并总结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共叔段根本不像个弟弟,兄弟二人像两个国君,争得你死我活,《春秋》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这是讽刺他不重视对弟弟的教育,不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矛盾。虽然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对权力的贪婪,郑庄公家庭失教,无疑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所以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成员合力建立,共同保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诗歌赏读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诗篇,江城武汉的那些著名诗篇里总少不了黄鹤楼。今天我们一起在黄鹤楼见证一场繁华的离别,用诗歌陪伴每一天,且听雷磊老师诗歌赏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诗,江城武汉尤为多,而很多诗中都少不了黄鹤楼。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诗仙”李太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湖北安陆是李白的“第二故乡”,他自己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安陆过了十年的诗酒会友的生活。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李白曾经赠诗孟浩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体会友谊之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讲 师 简 介
付健(印竹)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成人教育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自2007年创办萃辰天心书院,先后在书院开讲《金刚经》《心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课程,并倡导开设中国式礼拜——半日禅修,研发首创“明心见性香茶花”系列课程,并在CCTV接受著名主持人陆一鸣采访,畅谈国学,著有自身感悟散文集《跟随》一书。
国学不仅是知识更是能量,相信国学的力量!——付 健
陈伯安(印安) 萃辰天心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诗词联赋作家。曾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萃辰天心书院院长。已出版《思维的技巧》《伯安百说》《读书趣话》《联语哲思》《新武汉三字经》《横山联唱》《南山窖雪》等文学专著,参与主编《古今绝句鉴赏辞典》(任副主编)。
任萃辰天心书院院长以来,在书院亲授国学经典多部,言传身教,影响广泛。雷 磊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潜玩诗社社长。在天心书院受国学经典熏陶8年,通诗词歌赋。已在书院开讲【朝花夕拾】国学经典入门课程,并多次为出国留学生讲授国学一对一课程,曾为“新东方”学员讲授国学课程。
国学教给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一种心灵空明的解脱。——雷磊
天 心 365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的基石,是家庭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家庭和乐美满的关键因素。
国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学习圣贤经典,增长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乐的亲近国学,进而促进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提升。
这就是我们做《天心365》的初衷,让国学智慧走近千家万户。
赶快关注我们,每天轻松学国学。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书 院 地 址
武汉总院: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153号解放公园内
海南分院: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大道66-58号
重庆分院: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40号
上海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杨高中路2108号天物空间541室喜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