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慈悲与博爱的辨证法

发布时间:2023-01-12 14:11:21作者:念佛网

  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位在国外发展得很有成就的朋友带孩子回国探亲,规定15岁的儿子外出游玩时只能坐公交车,不能坐出租车,国内的亲友知道后很不理解,都以为原来一直出手大方的朋友到美国跑了一趟就成了葛朗台了。于是这位有着多年西方生活经历的朋友感慨地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许多方面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在西方,一般都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父母财产的多少跟孩子是没什么关系的,不论父母多么有钱,孩子到了十八岁就出门独自寻找生存之路。”

  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教育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西方家庭中再富不能富孩子:而在东方家庭中往往是再穷不能穷孩子:东方家庭懂得花巨资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学校,以便让他们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却很少懂得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这种教育上的异化更加强烈。

  于是,在肯德基餐厅,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很不富裕的父母带着孩子就餐时,往往给孩子买一整套最新出炉的套餐,而自已只喝一杯可乐或干脆什么也不吃。坐在一边看着孩子吃。在学校,那些穿着名牌球鞋的学生的父母可能自已连水果都舍不得吃,而那些孩子甚至在结婚以后都不忘尽可能多向父母要一些金钱和精力方面的赞助。这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培养了长不大的一代,他们懦弱、自私、缺少责任感,以自已为中心,自已是自已的圆心和半径。

  给孩子充足的吃和穿,这是连母鸡也会的本能,一个理性的父母不仅要提供孩子基本的生活和最好和教育,还应该帮助孩子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摘自2002.6.25《新民晚报》

  穷国富孩子与富国穷孩子

  据报道,日本百余名小学生来到中国盐城市实验学校,与该校小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周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从两国孩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孩子品格和能力的差异。首先,这次来盐城访问的费用全是日本小学生自已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日本小学课前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搞勤工俭学,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在日本,孩子很少向父母要钱,否则被视为耻辱。而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包括就业和婚嫁等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一手操办,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积蓄。一些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使一些小学生一年的开支大大超出其父母的开支,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

  其二,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财富排列世界第二,多数家庭非常富有。但这次来盐城的日本小学生穿着很朴素,吃饭剩得很少,临别时,中国孩子尽忙着买礼品,多数买非常昂贵的布娃娃等大件玩具,日本孩子拿都拿不走,最后只能通过装包托运。而日本孩子送给中国孩子的是一张写满深情话语的卡片。

  第三,两国孩子一起上街,买了明信片,日本孩子把明信片的塑料袋装人口袋里,一直到学校找到垃圾桶才丢了。而中国孩子将瓜皮、果壳在大街上随处扔。日本小学生非常细心,东西摆放很有条理。待人热情有礼貌,到中国同学家作客,进门问好,不让看的不看,不告诉的不问。再看中国的“小皇帝”们,有几个能做到如此彬彬有礼。

  就中国目前的师资力量来看,除一些特困地区外,可以说与日本相差无几,虽然我们的教育也十分注意小学生的品格塑造,并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但同日本侧重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耐心细致的品格的培养相比,中国目前对孩子的教育只会养成依赖、懒惰和任性,笔者并非危言耸听,不信你就去看看城市里的一些小学校门口,接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孩子一出校门,又是帮着提书包,又是递饮料,即使生活条件再优越,也应让他们“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由此,未来才能给他们 “降大任”。

  摘自2002.. 3. 27.《人民日报 ·海外版》

  以钱示“爱”令人忧

  倾囊示“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当年那样清苦了”不少家长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在孩子身上往往花钱没商量。据对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大中城市联合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6-15岁的孩子拥有的零花钱、压岁钱已高达56亿元。其中87%的孩子拥有零花钱和压岁钱,他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以从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得到的压岁钱则高达730元。有些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足,饭桌上食不厌精,还不住买回这个“素”那个“精”之类的营养品。为了不让子女“低人一等”穿着专挑名牌。此外,同学过生日送贺卡,已被看作不上“台面”。南京某中学一学生过生日,竟花2700元请同学吃了一顿!

  高消费,给孩子带来什么?

  吃:吃出了营养不良症。如今的孩子普遍有吃零食的习惯,对一天三顿饭菜却不感兴趣而以零食果腹。偏爱零食,破坏了膳食结构的平衡,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补:补来了一群小胖墩。盲目乱补,食必高档,造成营养过剩,据悉,我国单纯性肥胖儿童已超过2000万。肥胖不仅影响健康还会影响智力,诱发现代“文明病”。花:花散了孩子的读书心。孩子手头宽裕了,一些娱乐场所便成了他们“挡不住的诱惑”。有的偷偷进网吧,玩电子游戏;有的钻录像厅、歌舞厅;有的染上赌博恶习,甚至为此负债。据一项调查显示:56%的学生将零花钱花在吃喝玩乐上。比:比入了迷途!据报道:时下,广州开发区的小学和幼儿园正为大批失物无人认领而大伤脑筋。一位校长说,现在一些孩子花钱阔绰,动辄几百上千元,有些学生寻呼机甚至手机都有了,掉块表在他们看来不算什么。攀高消费使孩子滋生了比吃、比穿、比玩等追求享乐的贵族习气,有的孩子出钱让人代做作业,代当值日生,甚至放“高利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少家庭都较以前富裕了,父母关爱孩子,适当给些零花钱,本无可厚非;加大教育投资,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亦是应该和必要的。但攀高消费,以钱示“爱”,过分矫宠孩子,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摘自2002. 6. 3《文汇报》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教

  美国富豪洛克菲勒家族,对年幼的子女在经济上却“吝啬”得很,七至八岁每周给零花钱三角,十一至十二岁每周一元,十二岁以上每周方给三元。且每周发一次,还发给每人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家长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五分,反之则减。他们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

  摘自2002. 6. 3《文汇报》

  美国-高收入家庭给孩子的生日礼物

  1976年,我在美国搬进新家不久,有一天,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个瘦小的约十二三岁的男孩子站在门前,他先礼貌地问候,再自我介绍他的名字叫享利,指着我家斜对面那栋房子,告诉我那是他家,然后问我:“你家的草地要剪吗?”我看了一眼长高的草坪,说:“要啊!”他就问:“我可以帮你剪草吗?”我注视他那瘦小的身材,很难相信他能够剪这前院、后院面积颇大的草坪,既然是他主动来要求,我怎么能说“不”呢。点点头说:“好啊!”

  他很高兴地回家去推来剪草机开始在前院工作,瘦小的身体推着笨重的机器推来又推去。剪得相当整齐,不比大人剪得差。

  完成了全部工作后我付了他十块钱以后,好奇地问他:“你剪草的钱做什么用?”他说:“上个星期我过生日,爸爸送给我半辆自行车,我要赚另一半的钱。如果下个星期再让我给你剪草,我就可以去买了。”我当然要“成人之美”了。

  从那以后,我家剪草就是他的工作了。慢慢地,我们附近几家的草地都包给享利去做了,直到几年后他们搬家为止。享利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会计师,属于高收入阶层,他们送给享利半辆自行车做生日礼物,让他自己赚另一半,以这个动机促使享利找工作,父亲协助儿子完成工作,是深具教育意义的。

  摘自2002. 3. 28《人民日报》

  给子好习惯 胜过万贯财

  同学聚会上,一位分别30多年的老同学说起她那不争气的儿子时,愁眉苦脸地在几位知已面前倾诉了自己的悲怆:“他简直窝囊到了极点,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厌学、逃学,直到辍学。现在已是二十大几的小伙子了,仍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全靠我们养活他,直让我伤透了心!”我问她:“孩子小时候第一次学走路时摔倒了,你是否感到心疼不已?”“是啊!”“他第一次和小伙伴吵嘴打架,你是否袒护过他?”“是的,我还把他的小伙伴训斥了一顿呢!”“他上学后每次做作业,你是否一直陪着他?”“不仅如些,而且,每遇他不会做的习题,我就帮他做。”这么说,他小时候的饮食起居,全是你大包大揽?”“可不是嘛,就是这样,我还生怕对他照顾不周呢!”最后直言对她说:“是你惯坏了他!以后,无论你儿子要什么,你只有无条件地满足,因为他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已经支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习惯是人生最有力的向导,人类按自己的习惯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的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按着自己的习惯去行动、去生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能败坏人的心灵。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些话颇含哲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存在着一个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是那些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引导着生活,从而就失去了健康成长的机会。

\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做人的许多美德都源于习惯。而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将会对一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孩子们的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学习本领的动机都非常弱,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省以及勤勉好学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要比留给他们万贯家产更有价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