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悲观主义
发布时间:2020-04-21 14:43:23作者:念佛网佛教与悲观主义
佛教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佛教是真实的宗教。
一些批评家认为佛教是不健全的、悲观的、愤世嫉俗的宗教,徬徨于昏沉与黑暗中,以无害的快乐为敌人,无感受的飘泊在单纯的生活中。因而断言,佛教是在悲观中孕育一种对生命绝望的生活态度,鼓励一种模糊笼统的概念,认为人生被痛苦和邪恶所占据。这些批评主要基于他们误解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以及实践一切缘起无不是苦的看法。
假使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真的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对他的描绘将更加恶劣。事实上,佛陀的形象是和平、庄严、充满希望和善意的。佛陀身上散发出的微笑和吸引力,据说是不可臆测和难以理解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教义的缩影。对灰心和苦闷者而言,佛陀那充满希望的微笑,是一种永不失败的力量、是一种振奋剂和令人欣慰的芳香。
佛陀慈悲的光辉普照十方,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位悲观者。当剑喜王和他的太子在聆听了佛陀的开示后,他们了解唯一获得真正自我的征服,和获得民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佛陀真理的教义──佛法。佛陀拥有高度的幽默感,他经常发出会心的微笑,令他的敌对者因此而消除敌意。佛陀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他能消除信徒的危险和邪恶的心识,并令他们心甘情愿的追随他。佛陀在弘法、辩论或和信众们讨论问题时,总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平和的态度,因此赢得广大信众对他的崇拜和景仰。像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悲观主义者吗?
佛陀从来都不希望信众过着痛苦、忧愁和焦虑不安的生活。他指示了痛苦的真相,和克服及消灭痛苦的方法和道路。要成为一位觉悟者,必须快乐。快乐是佛陀要我们培养证悟觉悟的条件之一。快乐绝对不是悲观的。
有两部经典:《长老偈经》(Theragatha)和《长老尼偈经》(Thergatha),里面记录的都是佛陀的弟子们快乐的言辞,男、女众弟子们,以佛陀的教义为修持的方针,在生活中找到和平与幸福。根据经典记载:「有一回,高沙喇国王(kosala)告诉佛陀:他不喜欢其他宗教的弟子,他们看起来憔悴、粗俗、苍白、孱弱,无法给人一个好的印象,而佛陀的弟子则充满喜悦、欢愉、振奋的享受着精神生活,并以严肃、平和、轻松的心情生活着。过后,他又补充道,他相信佛陀的弟子们这种健全的气质是由于:佛陀的弟子们,深切的体悟到佛陀那伟大和意义深远的教义。」
有人问佛陀:他的弟子们,日中一食,过着简单、纯朴、宁静的生活,因何会有如此的光辉呢?佛陀回答:「他们不懊悔于过去,不忧虑于未来,他们只生活在现在,因此,他们如此的容光焕发。愚痴的人,懊悔于过去,忧虑于未来,他们如干枯的芦苇草一样,折断于烈日之下。」《相应部经》
佛教是一个宣传世间诸多不如意的宗教。然而,不能因此而把佛教列入悲观的宗教。因为佛教的实质是教导我们如何消除这诸多的不如意。佛法告诉我们,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接受果报之后,还是一样可以获得解脱。佛教为人类提供了达到解脱的希望。但是,其它的宗教却认为坏人将永远的坏下去,并且有一个永久的地狱在等候他们。佛教否认这种教义的说法。
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佛教不鼓励一个人在这世间,由于悲观或乐观而改变他的思想。相反的,佛教鼓励我们要活得真真实实,同时必须去学习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