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题的处理
发布时间:2020-04-21 14:41:33作者:念佛网第十章问题的处理
在禅修中你会偶然遇到问题,没有人是不会的。出现的问题式样繁多,有大有小,你肯定会遇到一些,而处理的诀窍在于有适当的态度。困难是禅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必回避它们,而是要利用它们,因为它们提供机会给我们学习。我们之所以经常陷入人生困境,原因是:我们只懂不停地逃避问题,不停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禅修为我们提供一个像实验室的环境,好让我们审视此症状(Syndrome), 从而制定出解决方案。禅修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烦扰与问题,皆是可加利用并从中得益的,它们正是我们要加工的材料。没有快乐不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痛苦,也没有痛苦不会包含一些快乐。人生就是由欢乐与苦难所组合而成,它们是手牵着手地走在一起的;禅修也不例外,你会经历到好与坏的时光,也会遇上令人狂喜与恐怖的时候。
因此,当碰上似无路可走的禅修境况时,不要震惊,不要以为这是你的特殊遭遇,其实每一位经验丰富的禅修者都会各自遇上类似的情况,它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只须有此预防,随时准备应付即可。你应付困扰的能力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学懂视这些障碍、烦扰与问题为禅修发展的良机,你就会有进展。处理禅修问题的能力,自然会融入你的生活,助你解决烦扰的重大难题。如果你试图回避禅修中出现的每一个棘手问题,那只会强化那些已使人生颇为难耐的习惯而已。
学会面对生存中不如意的事情是重要的。作为禅修者,我们的工作是要学会容忍自己、公平地看待自己的所有苦恼与不足之处,要学会对自己友善。长远来说,回避不如意的事情是对自己很不友善的做法。在不如意事生起时能勇于面对它,虽似反常,其实是一种友善的表现。
一种众人皆知的处理困难的策略是「自我暗示」,例如:一件坏事突然发生了,你即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语言来不断安慰自己。佛陀所教的战术与此相反,力劝我们与其去掩饰它、躲避它,不如去仔细、彻底地考察它,直至它消失为止。佛教主张:不可掺杂你实际上没有的感受,也不可回避你实际上有的感受。如果你很苦恼,这是现实正发生的事情,那就要面对它,正视它,不可畏惧退缩。在不幸的日子里,要检视不幸的本身,留意地观察它,研究那个现象,了解它的结构与运作方式。摆脱陷阱的方法,在于研究陷阱本身,了解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你要把它一件一件地拆开,被拆开的陷阱就不再能困住你了,结果是自由、解脱。
此点很重要,但很可惜,原来这是佛教思想中最鲜为人知、最鲜为人了解的其中一个方面。那些对佛教只有浅薄认识与研究的人,会很快妄下断语,说佛教是一套悲观的学说和教导,不停地说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还经常要人面对不适意的现实,如痛苦、病患、死亡等。事实刚好相反,佛教思想家并不认为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世间苦痛,人生难免,学习应付苦痛实不算悲观,而是一种很务实的乐观主义。配偶过世时你怎样应付?如果明天你的母亲离世你的感受如何?如果是你的姊妹或你的亲密朋友离世,你又会怎样?又或者在同一日内,你失去了你的工作、你的储蓄、以及你的双腿,你能面对要在轮椅中渡过下半生的境况吗?如果不幸染上末期癌症,你怎么应付?另外,临近死亡时你如何面对它?你或许可以避免大部分上述的不幸,但你总不可能避免全部的。大部分人会在有生之年失去朋友及亲属,所有人都会久不久就生病,无论如何,你总会有死亡之一日的。你可以在这些不幸之中苦恼地渡过,你亦可坦率地、公然地面对它们,你是完全有选择的。
痛苦(身苦)难免,烦恼(心苦)可消,因为,身苦与心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受到上述某些不幸所打击,你将会苦恼不堪;由于内心正受习气所控,你将被烦恼所困,不得解脱。故此,用一点时间去了解免受习气影响的方法是很值得的。大部分人都殚精竭力地设法离苦得乐,佛教并不主张你完全停止这些活动。金钱与安定是好的,痛苦亦应尽量避免,没有人在劝你要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或追求不必要的痛苦,不过,佛教确实有劝你用一点时间与精力,好好学习应付令你不快意的东西,因为有些痛苦是人生难免的。当你看到一辆卡车正向你冲来,就应不顾一切地躲开,同样道理,请用一点时间作禅修。学习好处理令你不适的东西,是武装自己去好好处理那无形卡车的唯一妙法。
问题是会在禅修中出现的,其中有些属生理,有些属情绪,有些属态度。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面对的,而每一种也有其自己的独特回应,全部都是可令你解脱的良机。
问题一:身体上的疼痛
没有人会喜欢痛,但人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有一些,这是人生普遍体验之一,而且,在禅修之中,痛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出现的。
处理痛的过程可分两步: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把痛完全消除,或把它减至最低;第二,假使仍有痛残留不散,就把它作为禅修的对象来处理。第一步是从身体上着手,痛也许来自某种疾病,例如:头痛、发烧、损伤、或是别的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在你开始禅坐之前,最好先采用常规的医疗,例如:吃药、涂点药膏、或使用惯常的方法。
此外,有些疼痛是与特定的坐姿有关的,如果你从未试过长时间在地上盘腿而坐,那就需要一段适应期了。少许不舒服是会有的,那几乎是无法避免。针对身体不同地方的疼痛,可有不同的特别缓解方法,例如:若痛在小腿,可检查一下你的裤子,如果它是太紧或太厚,那可能是问题所在,试换一条裤子看看;坐垫也要检查一下,它应在压扁后有三吋高左右;如果疼痛在腰部周围,就要解松你的腰带;疼痛若在后腰下部,你的坐姿可能有些不对,如懒散地坐着一定不会舒服的,要挺直身子来坐,不宜太紧张或太僵硬,但要保持脊椎正直;颈部或后背的疼痛有几个来源,首先是不正当的手部姿势,你的双手应舒适地放在你大腿区域的上部,不可把它们拉近到你的腰部,放松你的手臂和颈部肌肉,头部不可向前垂下,要保持头部平正,且与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线。
如上述般调整之后,你也许还有些疼痛残留未散,那么,就要试行第二步了,即把疼痛作为你的禅修对象。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它。当疼痛变得剧烈时,你会发觉,你的注意力已被它从气息(原本的禅修对象)拉到它那里去了,不可还击,只须让注意力轻易地滑动至那简单感觉之上,然后全然地进入那疼痛之中,不可阻挠那时的体验,要探索那个时候的感受,要超越你的逃避反应,还要进入那感受之中,体验着那感受里面的单纯感觉。
你会发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单纯的感觉── 疼痛本身,第二样是你对那感觉的抵抗。抵抗反应有部分属心理、有部分属生理,例如:围绕疼痛区域的肌肉紧张属生理那部分,放松那里的肌肉,将它们逐一地彻底放松,也许此步骤本身已把疼痛大大减轻。接着便可处理心理上的抗拒了,就像你有生理上的紧张一样,你也会有心理上的紧张,你会在心理上压制疼痛的感觉,努力把它从意识之中排挤出去。此种排挤是一种无言的「我不喜欢这种感受」或「走开」的态度,此心微妙细致,你若认真视察就能发现,找到它后就把它一并放松。最后那部分是较难捉摸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作精密的描述,最好的掌握方法可能是用类比法。试检查一下你处理紧张肌肉的办法,然后转用于心理(精神)上的领域。佛教认为身心是紧密联系的,此联系的紧密程度令很多人皆察觉不到此过程有两个步骤,对他们来说,放松身体即放松内心,放松内心即放松身体,因此,他们体验到的身心放松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无论如何,要全然放下,让觉知心慢慢地超越你自己竖立的障碍(内心的抗拒)── 一种自我与别人的距离感,一条「自我」与「疼痛」的分界线,若能销毁那障碍,间隔即可消失。你要慢慢潜入波涛汹涌的感觉之海里面,与疼痛融合为一,你变成感觉本身,观察着它的减退与流动,跟着,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它不再干扰你,烦恼亦在瞬间消失,只有痛的感受本身,没有「我」在受伤害,你结果便从疼痛中得到解脱。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开始时,你可战胜小痛但输给大痛,像其他技艺一样,它会随着练习而进步的,你越多练习就越能应付更强大的疼痛。请充分了解,这里不是鼓吹「自虐或苦行」,这是一种「觉察力」的锻炼,不是「施虐狂(Sadism)」的行为。如果疼痛变得非常剧烈难忍,请尽管移动身体,但要缓慢且专心地去做,留意观察你的动作,看看移动时是怎么样的感受,留心观察那动作对疼痛的效应,并且注意着疼痛的减轻。不过,可不要移动得太多,因为,移动得越少,则越容易保持充分的静观。初学者有时会说,他们在疼痛时无法保持静观;其实这种困难是由于误解所致,这些学员以为静观是有别于疼痛感受的东西,这是不对的。静观从来就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是要有对象的,任何对象皆可,疼痛是一种心态,你是可以像静观呼吸一样来静观疼痛的。
第四章所述的规则适用于任何心态,对于疼痛也不例外。不过必须小心,静观感觉时不要过犹不及,不要加油添醋,不要有所遗漏,更不可以概念、图像、或散漫无关的思想等弄脏那纯粹的感受经验。要保持觉知于当下与疼痛之中,这样才不会遗漏它的开始与结束。疼痛若不能被清楚地观照(静观),就会生起恐惧、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若能被适当地观照,那些反应就不会生起,而只有感觉本身── 单纯的能量。一旦你学懂这种处理疼痛的方法,就可以把这方法推广,应用到你人生的其他方面,你可用于任何不适意的感觉,事实上,适用于疼痛的方法,对焦虑或长期的抑郁症也是有效的。这是人生最有用、最可普及的技巧之一,我们称之为「忍耐」。
问题二:腿脚麻木
初学者在禅坐时,腿脚发生麻木是常有的事情,那是由于他们对禅坐的坐姿不适应所致。有些人对此十分担忧,他们觉得非要站起来活动一下不可,有少数人更相信,由于血液循环受阻,他们身体的某部分会坏死。腿脚麻木实无须担心,它是神经受压而引起的捏痛,而非由于血液循环受阻,此坐姿是不会损害你的腿脚组织的,因此,不要紧张,放松一下吧!如果你的腿脚在禅坐时麻木,只须留意地观察着此现象即可,试审察一下那感觉是怎么样的,也许那只是一种不适的感觉而已,你如果不紧张,它还不算痛苦,只管保持平静和观察着它即可。就算腿脚在整个禅坐中持续麻木也不打紧,继续禅修一段日子,麻木自会慢慢消失的,你的身体是会随着日常的修习而自动调适的,不久之后,你就算坐上很长时间,也不会再有麻木的现象出现了。
问题三:奇异的感觉
在禅修中,人们会体验到各式各样的现象,例如感到痕痒、轻微的刺痛、深度的松弛、身轻或浮动等感觉。你也许会感到自己在膨胀、缩小或在空中升起来。初学者大多因此而激动兴奋,不用担心,在修习初期,你是不太可能会升空而起的。在禅修之中,当放松现象出现时,神经系统开始更有效地传递感觉讯息,大量以前受阻的感觉讯息得以轻易流通,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奇异感觉,那并不意味什么,只是感觉而已。因此,只管如常地运用此技巧即可;即观察着它的生起、观察着它的消失,不要介入。
问题四:昏沉(昏昏欲睡)
在禅修中感到昏沉是常有的事。你变得非常平静与放松,那正是禅修的意料中事,不幸的是,我们通常只有在睡着时,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状态,而我们就把它与那过程联系在一起,于是便自然慢慢入睡了。当你发现这种情况时,就要立即静观昏沉本身。昏沉有一些明显特性,它会影响你的心念,试把它们找出来;它与某些身体感觉有关,试找出它们的位置。这种探究性的觉察是昏沉的最好对治方法,会令它很快消失的。如果不成功,你的昏沉很可能与身体有关,那就要找出原因来处理了。如果你禅坐前吃得很饱,那可能是做成昏沉的原因。因此,快将禅坐前要少吃一些,或者,在饱餐一顿后要等上一个小时后才可禅坐。还有,不可忽视明显的因由,如整天辛劳工作后才禅坐,自然疲倦嗜睡了;又如你前晚睡眠不足,就先要处理好身体的需要才好禅坐。不要向昏沉屈服,保持清醒与警觉,因为昏沉与禅修时的心意集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你在昏沉中是无法得到崭新领悟的,它们只有在禅修中才可以得到。如你真的昏昏欲睡,可以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息静气,越久越好,跟着慢慢地呼出来,如是地重复,直至你的身体发暖与昏沉消失为止,之后,便可返回来静观气息。
问题五:无法集中心意
心念有时过度活跃,人人皆会遇到,一般的对治方法会在后面有关「处理分心」的章节中阐释。然而,有几个产生这现象的外因,也应在这里告知你们,而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调整你的时间表。心理影像是很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长时间停留在你的心间,讲故事的艺术只是直接运用这些材料,如果作家运用了得,人物的性格、影像就会在人们的心中产生有力和难于磨灭的效果。如果你在禅坐前刚看过今年的最佳影片,禅坐时心中将充满影片中的人物与影像。如果你看了半部非常恐怖的小说之后禅坐,禅坐时自然充满妖魔鬼怪。因此,要把上述的次序调换,即先禅坐,后看电影或看书。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你的情绪状态。如果生活中有些矛盾或冲突未获解决,那内心的激动是会带到禅修之中的。应尽可能在禅坐前了结当日的矛盾冲突,那么,生活自然顺畅,禅修时也不致满脑子思想。但是,切不可以此建议作为逃避禅修的藉口。有时,你是无法在禅坐前把所有问题都完全解决的,此时不要理会什么了,只管进行禅坐吧!就用禅坐来放下你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局限性的观点与态度,禅修之后,问题往往会较易解决。另外,有些日子,内心好像一刻也停不下来,而你也找不到明显的原因。记得我们提过的周期改变吗?禅修也会有周期性的,你会有好日子,亦会有坏日子的。
内观禅主要是觉察力的锻鍊,令心留意觉察心的当下活动比令心空寂更为重要。如果心意狂乱而你又无法阻止时,就观察着它好了,它全是你的东西,结果你会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又向前迈进一步了。至为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内心的不停思绪、自言自语等而沮丧,那些东西(叽哩咕噜的内心话语)只不过是我们要留意观察的另一样东西而已。
问题六:厌烦
坐着一小时,当中什么也不做,只感受着气息的进出,还有比这做法更厌烦的事吗?很难想像吧?在禅修中,你会屡屡感到厌烦,人人都会的。厌烦只是一种心态,应作如是理解。有几个简单办法可帮你去应付它的:
方法一:重新提起可靠的静观力
如果不断觉得观察气息是件十分厌烦的事,有一点可以肯定,你已失去可靠的静观力来观察呼吸的过程了。静观从来都不会令人厌烦的,再观察一下!不要假设你已知道什么是呼吸,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你已看遍所有要看的东西,如果这样做的话,你是在概念化那个过程,而不是在观察着那活生生的现实了。当你清楚地觉察着呼吸或任何现象时,是绝不会感厌烦的,静观就好像一个小孩,以充满好奇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静观看待每一刻的态度是:
每一刻都好像是宇宙的最初一刻、以及唯一的一刻。因此,再观察一下吧!
方法二:观察你的心态
留心地观察你的厌烦心态,什么是厌烦?厌烦在哪里?你感到它是怎么样的?它由什么心理成分所构成?它是否有任何肉体上的感受?它对你的思想过程有什么作用?试用一新鲜的眼光来看待厌烦,就好像你从未体验过那种心态一样。
问题七:恐惧
在禅修中,有时会出现莫名奇妙的恐惧,这是常有的现象,原因有多种:(一)你可能经验到很久之前被压抑事件的后果,请紧记,念头首先是在「无意识」中冒起的,在念头被觉察到之前,它的情绪部分已有一段长时间由「无意识」过滤到意识之中了。如果你能坐至恐惧消失为止,那个记忆气泡本身可能已在你的忍耐限度内升出水面、消失了。
(二)你可能要直接面对所有人都会有的恐惧── 对未知的恐惧。禅修至某一阶段时,你会对自己正从事之活动的严重性感到震撼,你正在拆毁那堵幻有之墙,而它正是你惯常用来向自己解释生命、用来保护自己免于受现实烈火所伤害的东西。你即将和现实面对面相遇了,那是令人恐惧的事,但终究是要面对的,继续前进!不必犹疑,马上投入吧!
(三)你感到的恐惧可能是自己造成的,也许是你的不善巧关注所产生的。你可能在「无意识」中设立了一个程序── 「检查一下有什么出现」,结果,当可怕的幻想(Fantasy)出现时,注意力就被锁定在它上面,幻想得到注意力提供的能量,自会不断增强。这里的真正问题在于(对主要禅修对象的)留意观察能力的不足,如果留意观察能力已足够强劲,这种注意力的转移,一出现已被它觉察到,并且以常法妥善处理了。无论你的恐惧源自什么,留意觉察都可以把它治愈。要精确、如实地观察恐惧,不要执着它,只是观看着它的生起与增长,研究一下它的效应,看看它如何影响你的感受、以及如何影响你的身体。当发觉自己被可怕的幻想困扰时,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它们即可。看到图像时就视之为图像,看到记忆时就视之为记忆,观察伴随而来的各种情绪反应,如实地了知它们,站在过程的旁边观察,不要介入,要让自己好像是一个感兴趣的旁观者一样,来对待整个动态情况。最重要的是,不要与情境斗争,不要尝试抑制记忆、感受或幻想,只须置身事外,让它们全都冒出来、流过去即可。它是不会伤害你的,它只是记忆,它只是幻想,它只不过是恐惧之心而已。
在有意识的观察下,当你让恐惧无阻地表演完毕后,它将不会再度下沉到「无意识」里,更不会再出来缠住你,它将永远地一去不返。
问题八: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的心境,往往是「无意识」为自己内部感受的一种掩饰手段。我们人类很善于压抑,不愿面对令人不快的心念,往往选择把它掩藏起来,以为从此就可无须处理那问题了。不幸的是,我们通常都不会成功,至少不能完全成功。我们把心念隐藏,可是,掩藏所用的心理能量还在那里,且在沸腾。结果就出现了那种我们叫烦乱不安的不自在感觉。你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总之,你就是觉得不自在、无法放松。当这种不适的感觉在禅修中出现时,只须观察着它即可。不要让它支配你,不要跳起来逃走,不要与它争斗,也不要试图去赶走它,就让它在那里,只须密切地观察着它即可,那么,被压抑的东西终究会浮现出来,到时你便可知道自己一直在担忧什么了。
你一直想逃避的令你不快的感受,差不多可以是任何事情:如内疚、贪欲或其他问题;也可以是轻微的疼痛、难知的隐疾、或即将到来的病患。不管是什么,就让它呈现出来和留意地观察着它即可。如果你只坐着不动和观察着你的烦躁不安,它终究会消逝而去的。能安坐不动直至你的烦躁不安完全消逝,这行动本身实是你禅修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突破。它教懂你很多事情,你会发现,烦躁不安其实是一种颇为表面的心理状态,它天性命短,一来即走,不会久留,对你根本没有真正的控制力。
问题九:努力过度
你会发觉,禅修老手一般都是很快乐的人,他们拥有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幽默感。它不是媒体节目主持人的那种肤浅的诙谐妙语,它是一种真正的幽默感。他们能够嘲笑自己本身的人性缺憾,他们能够面对个人的灾难而轻声发笑。禅修新手往往为了成就而过分认真。因此,笑一笑吧!在禅修中学会间中放松一下、缓和片刻是重要的。无论任何事情发生,你都要学会客观地去观察它们。如果你在紧张、在奋斗,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非常认真,那是无法做得到的。
禅修新手往往因求胜心切而过分认真,他们充满巨大的、夸张的期望,他们迅即投入,希望花短暂时间就可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他们奋力推进、紧张、流汗、竭尽全力,这一切都那么地非常严肃、非常庄重。这种紧张状态刚好与留意觉察相反,他们的成就自然很少,接着,他们认为禅修毕竟没有刺激,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就把禅修轻易地抛弃了。应该指出的是,只有在禅修实践之中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禅修,你想知道禅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的目的何在,只有靠自己去直接体验它才行。因此,禅修新手之所以不知方向,乃因为他们的实践不足以培养到充分的方向感出来。
新手的期待本质上是不实际的和愚昧的,作为禅修新手,你是会生起各式各样的错误期待的,它们对你毕竟没有好处,只会造成妨碍。过分努力会产生僵硬与不愉快、内疚与自责等。如果用功过度,你的努力会变得机械化,使留意觉察在生起前便遭打击。你应有见识地把它们统统放下,放下你的期待与过分努力,只简单地以稳定而平衡的努力禅修,享受你的禅修,不用汗流浃背地搏斗来加重自己的负担,只管留意觉察,禅修本身自会对你的前途有所安排。
问题十:丧失信心(气馁)
过度用功的最后结果会令人丧失信心。因为,你长时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你没有任何进展,你发觉自己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于是就会气馁、失去信心,你感觉好像失败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循环过程,但却是可以完全避免的。根源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然而,那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综合症状,尽管已有很多一流的忠告和劝谕,它还是会发生在你身上的。这里有一个良策,假使你发觉自己心灰意冷时,只管清楚地观察你当下的心态,不可对它添加任何东西,只是观察着它即可。挫败感只不过是另一个短暂的情绪反应,如果你介入其中,它就会得到能量而增长;如果你能超然地旁观着它,它自然会消逝而去。
如果你在禅修中因感到失败而气馁,那就特别容易处理了。你感到禅修失败,那是因为你疏忽了静观,只须立即留意觉察那个失败感即可,这一步正好重新提起你的静观力。造成失败的感觉,全因一个记忆而已。禅修是没有所谓失败的,有的只是退步与困难;除非你完全放弃,否则是不会有失败的。即使你禅修了整整二十年仍一无所获,你只须在任何一刻选择静观,还是可以立即静观起来的,一切全在乎你的决定;后悔只不过是另一种失念(unmindful)情况,你若在一瞬间了解到自己失念,那了解本身就是一个静观活动。因此,继续上述的过程吧!不可因情绪反应而偏离正道。
问题十一:抗拒禅修
有些时候你不想进行禅修,这想法看来颇令人不快。禅修少一次好像不太紧要,但很易会成为一种习惯,较明智的做法是,勉为其难地继续禅修,总之就去坐,观察此厌恶感受,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种飞逝而去的情绪、在你眼前昙花一现的闪光而已。只须坐上五分钟左右,它就会消声匿迹。在其他情况下,由于当天的厌烦情绪,它会逗留多一点时间才散。总之,它仍是会走的;况且,用上二、三十分钟的禅修去消除它,总比整天带着它来破坏自己的心情好。有时候抗拒的出现,是由于在禅修上碰到一些困难,你可能知道,亦可能不知道那困难是什么。如果知道问题所在,就按本书所述的方法来处理。一旦问题消失,抗拒的情绪也会自然消失的。如果不知道问题所在,那就要不畏缩地、坚决地忍受它,直至它消失为止。只管继续观察着那抗拒情绪,一直坐至它完全消失为止。待它按常规发展完毕,它自会消失的。跟着,产生它的根本原因就会随即自然浮现出来,那就好处理了。
如果抗拒情绪在你禅修中持续地经常发生,那就要怀疑本身的基本态度是否有一些隐微的错误了。禅修不是一种以特殊姿势来进行的宗教仪式,它不是一种痛苦的修炼,也不是要在强制下渡过一段厌烦的时光。它不是一种要板起面孔来完成的义务。禅修是留意观察,它是一种观看事物的新方法,也是游戏的一种方式。禅修是你的朋友,若能用此态度去对待禅修,你的抗拒情绪自可烟消云散。
如果试过上述所有的可能性后,抗拒情绪仍然存在,那就可能是个问题了。禅修者可能碰到某些超自然的障碍,而这是远远超出本书所能讨论的范围。这问题在初学者中是罕见的,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要放弃,去寻求帮助,找一位够水准的、修习内观禅的大师,请求他来帮你走出困境,这些人正是为了此目的而生存于世上的。
问题十二:昏沉迟钝
我们已(在问题四中)讨论过心的昏沉现象了,但要注意,有另一特殊途径也会进入那种状态:内心的昏沉迟钝可以是定力加深时之不想要的副产品。随着你的松弛加深,肌肉会放松,脑神经的传导亦会改变,这会在身体产生一种非常平静和轻盈的感觉,你感到非常宁静,而且有点似与身体脱离的感觉,这是美好的感受,它很好地集中在呼吸之上。可是,再继续下去时,那适意的感受会增强,从而令你分心,注意力离开了呼吸,你开始真的享受那境界了,你的静观力走下坡了。你的注意力终于涣散了,在迷糊不清的禅悦云雾中懒洋洋地漂移,结果便产生了此种缺乏静观力的状态,一种类似心醉神迷的昏沉迟钝。它的对治方法当然是静观,专心地观察这些现象,它们就会消散的。当那些迷人的感受生起时,要接受它们,不用去回避它们,不要被它们缠住,它们只是生理上的感受,因此,应就此事实去处理它们。如其为感受则观察其为感受,如其为昏沉迟钝则观察其为昏沉迟钝,观察它们的生起,亦要观察它们的消逝,不要介入,也不要与之纠缠。
你会在禅修中碰到问题,任何人都会,你可以视它们为可怕的折磨,或是要克服的挑战。如果你视它们为负担,你的苦恼只会有增无减,如果你视它们为学习与成长机会,你的心智发展前景一定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