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发布时间:2022-12-21 22:03:15作者:念佛网经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古德解释经典都是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内涵就像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状态,习惯也是把一个人分成三部分,他的头部,他的身体还有他的手脚。头部就表示一个人的序分,我们看一个人大部分是先看他的脸部,看他脸部的表情知道这个人的个性怎样,是善是恶。所以我们从序分当中知道这经典是怎么发起的,是什么原因来引动佛陀说法的,到底他的病是什么,而佛陀他的药是什么。可以从序分当中看出一个法门的整个大纲。
正宗分是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你的身体状态,你的地水火风的运转是不是顺畅,都跟心肝脾肺肾有关,是主要的内容正宗分。
流通分是一个人的手脚,这个人能够跑多远,跟你的脚有关系。这地方佛陀会赞叹本经的功德,使令众生欢喜的来信受,赞叹受持《楞严经》的功德。——《楞严经》的功德最殊胜、最殊胜是破除你的罪障,可以说你有再大的罪障,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灭业障如翻大地,从根本将罪根拔起来。
我不敢保证你受持《楞严经》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增善这部份师父说他不敢讲,但是破除罪障、破除妄想《楞严经》是专门的,它专门在破障,特别是你造了罪业你要忏悔业障,你在忏悔当中加入“首楞严王三昧”的观想,那是非常有效的。
它里面说即使你曾经破了四重戒,破了根本戒,你修《楞严经》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戒体。后面会说,犯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菩萨的十波罗夷,都可以根据本经来灭罪,因为它找到你的本性。
《楞严经》说你造罪那是一念的妄想遇到了妄境,那是一个外境的缘生缘灭,真如本性没有罪这件事情。所以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那罪就怎么样呢?罪业没有根的那个根被你拔掉,就算有,它也没有势力,起码能够保持正念,临终的正念。
流通分当中,佛陀会广泛的说明受持本经的功德,特别在破除罪障这方面。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乙二、别序。
通序。通是同于一切经典,我们讲六种成就,以六种成就来生起大家的信心,叫做“证信序”。用六种成就来证明本经的真实性。
别序。别于一切经典,又叫做“发起序”说明一部经它发起的因缘。从发起的因缘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法门它所对治的问题在哪里。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标闻说时处。丙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闻说时处(说明本经说法的时间跟处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这地方是标出六种成就里面的五种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在古代的印度“如是”表示信顺,当我们对这样的道理表示相信,表示随顺,我们就说“如是”;假设你不能够相信随顺,你就说“不如是”,这是印度的口语。
佛陀要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每一部经都加一个“如是”,这当中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古德说为什么佛要使令所有的经典都加一个如是呢?因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表示说我们受持经典之所以能产生一个灭恶生善的功德,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产生了信心,由信心而产生精进,由精进产生正念,最后产生智慧。假设我们刚开始是没有信心的,生起怀疑的心来受持这个经典,那这些文字跑到我们的心中,完全不能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刚开始在受持经典的时候加一个“如是”,是昭告所有的佛弟子,你要赶快把信心生起来;就是在受持经典看到“如是”的时候,使令佛弟子生起恭敬的信心,以下的经文才能够对我们产生五根的效果。所以佛陀的慈悲心,就使令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之前加一个“如是”,就是首先建立信心。
“我闻”。“我”指的是阿难尊者。“闻”是什么意思呢?“闻”是阿难尊者依止耳根发动耳识来听闻《楞严经》。为什么要标出我闻来表示闻成就呢?在古德的批注标出“我闻”有二层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佛法是有本子学,不同于外道是无本。你看外道它创造一个思想出来,是没有根本的,是胡说八道的,它的老师在打坐突然看到一只飞鸟飞过去,他就想出一个思想,他在打坐得到禅定,看到一头牛死了以后生天,他又创造一个思想出来,完全没有传承。
佛法是重视传承,“我闻”的意思是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佛为师,以人作师,佛灭度以后是以法为师。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哭得很伤心,佛陀说你们不要哭,我讲一个道理给你们听。佛说:很多病人,医生给他们开药,医生在的时候,你要是不吃药,你的病还是不会好,医生不在,你要是愿意吃药,你的病照样好。所以病好不好跟医生在不在没有关系,你要是肯吃药,医生不在你照样好,所以以法为师是根本。说我医生不在,但是我药都留给你们,这药是对治什么病,这药是加强善法,这药是破除罪恶,都开得很清楚。“我闻”的意思就是说,表示这个法门的传承,佛陀灭度以后法法相传;也就是说以下的经典,以下的道理,不是我阿难尊者自己发明的,我是有传承的。是怎么来呢?我听闻佛陀的说法而来的。这就是“法法的相传”有本子学。
第二层道理,为什么讲我闻?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以闻慧作根本,我们的智慧大部分是听闻而来的,靠耳根听闻而来的;以闻慧作根本而产生思慧,最后产生修慧,所以标出了“我闻”是这个道理。
“一时”。“时”表示时成就,时间。时间是很复杂的,佛在世的时候有天人来听经,有鬼神来听经,有人道来听经,每一个人的时间相貌不一样。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这时间没有标准。那怎么办呢?只能说是在因缘聚会的时候,在机感相应的时候,众生的根机成熟了召感佛陀的说法,就在那时候,就在大家集会的时候,就在阿难尊者托钵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在那个时候,这就是“一时”。
“佛”主成就。这个法是谁宣说呢?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法的根源是很重要的,譬如这是阿罗汉宣说的,我们会说阿罗汉的智慧不圆满,可能有问题。这法门是从哪一个心法发动出来的?以下的法门是一个彻底觉悟,彻底没有颠倒,那一个清净明了的心发动出来的。就是这个法你从什么地方来?是从佛陀的心中发动出来,那这个法是完全不颠倒。所以是谁宣说的也很重要。
“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这是讲到说法的处所。是在什么地方宣说呢?是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室罗筏城是在波斯匿王所属的乔剎罗国所属的都城,乔剎罗国的首都叫室罗筏城。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精舍叫祇桓精舍。当时在乔剎罗国有一位长老叫须达多长老,他是个大富长者,他在学佛以后,他就想:其它的国家都有精舍,我们的国家都没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精舍来请佛陀说法。他就积极的要去找一个地方来供佛及僧。他就找到波斯匿王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觉得这个精舍很优雅,他就很想跟太子买下这个花园,来供养佛陀跟大众师。祇陀太子说:「我这花园是自己要用的,不卖!」须达多长者说:「你只要出个价钱我一定买(态度非常的坚定)!」后来祇陀太子不得已,就出一个难题说:「我知道你很有钱,你要是有办法把我整个花园用黄金铺地,我就把这花园卖给你。」须达多长者说:「好!就这样。」这时候祇陀太子很紧张他说:「你怎么发那么大的心呢?你到底买这精舍干什么呢?」,须达多长者说:「我把它买下来,供养佛陀跟大众师来说法。」这时候他赞叹佛陀功德,祇陀太子听了以后深受感动。他说:「长者,这花园你出一半我出一半,我们二个共同供养佛陀跟大众师,这功德我们一起作。」须达长者说:「不行,你已经卖给我了,这个功德我一个人要作。」太子说:「我卖给你是卖给你大地,那有很多树,这些树你也不能黄金铺地。那这样子好了,在地上你盖很多房子盖很多精舍,这算你的,树木算我供养。」最后的结果就叫做“祇桓跟精舍”(桓指树木)。这精舍是祇陀太子供养树木,须达多长者盖了很多很多的精舍叫做“祇桓精舍”。
室罗筏城另外一个名称叫舍卫国,就在乔剎罗国的都城,舍卫国的祇桓精舍来说《楞严经》的法门。(这是说明五种成就)
丙二、引大众同闻(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大众)分三:
丁一、声闻众。丁二、缘觉众。丁三、菩萨众
丁一、声闻众
分三:戊一、示类标数。戊二、显位叹德。
戊三、列上首名
戊一、示类标数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标出类别)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有很多很多的出家众跟在旁边,这些出家众称之为“大比丘众”。为什么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字呢?“大”有二个意思:一、广大的意思,二、殊胜的意思。这些比丘内心的功德本质上是殊胜的,在量上是广大的;“质胜量广”称之为“大”。怎么说呢?一是从自利的功德来说,这比丘不但具足持戒,他还成就种种的定慧,有禅定跟智慧,所以称之为“大”。二是从利他的功德来说,这些比丘能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能够转四谛法轮来利益人天,他有利他的功德,所以也称之为“大”。
(标出他的相貌)千二百五十人俱。
标出他的常随众。佛陀的僧团,其实佛陀度化的弟子不止千二百五十人,但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随佛陀。佛陀到乔剎罗国他们也跟去,佛陀到哪一个国家他们都跟去,这一个僧团是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那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算呢?最早是佛陀度的鹿野苑的五比丘,接下来是耶舍长者子他的师徒五十个,三迦叶的师徒有一千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个,目犍连尊者师徒一百人,实际上加起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简单的说一千二百五十人。
常随众,古德的批注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修学外道,佛陀最初度化的这些弟子都是修外道的,修九十六种外道的。因为他们过去“勤苦无德”,勤苦修学都没有什么功德,蒙佛教化以后感恩佛陀,所以常随佛身边来报答佛陀的恩惠。所以他们都没有离开佛陀,即使证得阿罗汉果都没有到其它方去游化,就跟着佛陀的旁边,就构成所谓的“常随众”。然这些人当然也就参加了这个法会,这是说明出家众的数目跟它的类别。
戊二、显位叹德。
显示声闻的阶位跟赞叹他的功德。
(显位)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这些比丘内心都是无漏的。“漏”意思是说就像一个器具,它的底部有破洞,我们把水加上去,这水就不能保持在器具,会漏失出去。我们心中有见思烦恼,我们就会去造业,就使令我们的生命体流落在三界流转。无漏就是他的心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漏失(有烦恼就会漏失)。大阿罗汉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
我们讲比丘有三层意思:一、乞食,二、破恶,三、怖魔。乞食在因地时叫乞士,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滋色身;所以一般的比丘只能叫乞士,我们还要向人家来乞讨,得到居士的怜悯才能够滋养色身。
身为阿罗汉他有无漏的戒定慧,他叫做应供,他应该得到人天的供养。而我们得到饮食其实不是应该得到的,我们是乞讨。
“杀贼”在比丘的因地叫破恶。我们有时候依止佛法来对治烦恼,但是这样子不能讲杀贼,因为你没有把贼杀掉,只能够叫对治烦恼。阿罗汉是把整个烦恼贼全部杀死,因为他从根本拔除,叫“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