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发布时间:2020-05-19 08:57:21作者:念佛网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

  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

  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引发了以上现象的日益增多,以至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一向注重心灵悟道和寻求解脱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心理健康问题?四川大学宗教所陈兵教授为此专门撰写论文加以探讨,原文标题为《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技的高度发达,创造出高度的经济效益,提供给人们越来越方便、丰富、新鲜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失落,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疏离等“时代病”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有增无减,恐怖事件连续不断,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仅抑郁症患者已达二亿多人,发病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女性中罹患此症者为男性的二至三倍。中国卫生部负责人披露:精神障碍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国内各类精神病患者约一千六百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八百万人,精神病发病率从五十年代的千分之2.7上升到目前的千分之13.47,约增长了五倍,大约每十年翻一番。

\

  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的《磨诃止观》卷九以“业”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破犯五戒的恶业引起五脏、五官病:杀害之业引起肝病、眼病,酗酒之业引起心脏病、口腔病、淫乱之业引起肾脏病、耳病,妄语之业引起脾脏病、舌病,偷盗之业引起肺病、鼻病。“业”指有意识的行为、语言、思想,业都由属心理活动的“思”(决意)发起,三业中的意业即是心理活动,身口二业的实质甚至可看作意业,引起疾病的恶业,终归由不善的心理活动——“烦恼”发起。《正法念处经》卷一云:“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一切皆心作。”《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诸业心为本。”现代医学称由精神、心理原因及主要由精神、心理原因导致的生理性疾病为“心身病”或“心理生理疾患”,此类疾病有癌、肠胃病、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皮肤病等许多种。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七条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拿这一标准来衡量,人群中心里不健康、亚健康者,大概起码要比已患精神、心理疾病者多出两三倍。今天人群中大量的“追星族”、“发烧友”、“网虫”、麻将迷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甚而畸形变态的表现。

  佛教《大日经》《大毗婆沙论》《立世阿毗昙论》等说,“勇猛强记”、“能修梵行”、“能寂静意”、“常思念利他”、“聪明”、“能别虚实”等,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按此,心理健康,大概起码须具备有正见、能自我控制贪欲等烦恼、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智力、常怀慈悲利他之心、内心时常安乐宁静等条件,如果用这一标准衡量,人类中够得上心理健康、堪称为合格的“人”者,恐怕只占少数,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为数不太多。在佛陀眼里,芸芸众生,都是精神心理处于病态者和不健康者。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决定众生苦乐升沉,乃至国土世界污染清静的关键,《杂阿经》卷十佛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静故世界清静,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用如实的知见“自治其心”、“自净其意”,因而成为佛陀所示解脱世间诸苦、提升精神境界的要道。人对境临事,心中尽管自然会起贪欲、愤怒等烦恼,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自主性,但人心更有慧、精进、慈悲等殊胜的正面功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功能,以智能自主心、锻炼心、净化心、提高智商、情商和精神境界,自塑完美人格。《中阿含·念处经》载:佛陀教导徒众“以心治心”,就象木匠用绳墨在木料上打上线,再用利斧斫治令直,又如两位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随意抓旋处置。《法句经》云:“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意谓应像良工巧匠炼金打铁那样锤炼自心,去除无明烦恼的杂质垢秽,使心如同金子一样纯净。佛陀从对人生痛苦和存在意义的反省入手,以人内心深处了生死、趋求常乐的终极关怀为核心,对人心的结构、内容、性质及造成苦恼的因果作了明晰的解析,通过切身的实践验证,提出了一整套自治其心以达到“现法安乐”乃至涅盘解脱的技术。后世的佛教大师们,对佛陀教法不断发挥补充,形成精深博大的治心之学。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导师,佛法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