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解金刚经

发布时间:2023-02-03 19:23:07作者:念佛网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在贵林演说《金刚经》。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当年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这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将来我们在经本里面会读到,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用现代人的看法,这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通达一切佛法,然后才真正可以说通达《金刚般若》。为什么?古人有个比喻,「因网乃得纲」,这个比喻是说打鱼的鱼网,总纲就是网的头,因网你才能够抓到纲领。可是网与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实在在分不开;换句话说,必须要对《金刚般若 》义趣深解,而后一切佛法才能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它是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这一卷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它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在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於《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於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这一次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样,在此地我必须向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室的写经及古大德注疏十几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的来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可以说现代我们所看到各种《金刚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校勘记,我们这一次印送诸位的本子,后面都附校勘记。看了之后,你就晓得他这个本子跟一般本子不一样的地方。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讲经教学,都采用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我过去跟随李老师学习,《金刚经》也讲过好几遍。晚近在各个地方专弘净土,所以这个经大概总有十几、二十年没有讲了。但是在二十年前曾经讲过几遍,也是依据江居士的校正本。

江味农居士,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出生在民国前四十年,说中国年代大家概念比较模糊,我们说公元,他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他的祖籍是江苏江宁,江宁距离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为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移到湖北去了。很小的时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就读《金刚经》读得很熟。於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读《金刚经》都没有缺失过,再忙的时间他都要把经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岁中了举人,在那个时候是功名,他中了举人,虽然中举人之后就可以作官,他对於官场兴趣不浓厚,也就是对於功名相当的淡薄。在这个时候他的夫人过世了,这个对他学佛也是一个增上缘,他感到世间无常,对於学佛就更认真、更努力了。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老师,受菩萨戒,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同时亲近谛闲老法师,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觉经》,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写了之后第二天就送给老法师看,请老法师给他印证,以后这个书就出来了,叫亲闻记。这个书流通得很广,想必有不少同修见过,《圆觉经亲闻记》就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替教育部整理校对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的写经,唐朝时候人写经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整理校对,这对他等於说是深入经藏是一个大好的机缘。

民国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於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他是很用心而且费了很长的时间把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过,这就是现在诸位看到的《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老法师讲的,老法师很客气,里面很多重要的发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领悟、体会,所以谛闲老法师讲:「这个不应该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当然一切都归功於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一九三○年,他将《大乘止观述记》讲了一遍,差不多讲了一年多才讲圆满。

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可以说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了,契入境界了,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信、解、行、证,他真正的证入金刚三昧。讲这个经,因为他晚年体弱多病,一个星期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这部经讲圆满。他说《金刚经》,确确实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面我们没有见到的,真的是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在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往往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我们过去在此地讲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而发起在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样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世尊表演给我们看,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换句话说,江居士为我们点破,学佛学什么?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我们要学佛,如何把我们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面突破,也要获得像诸佛如来、像大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这一会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给我们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净土法门法师讲解金刚经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的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不相同。这个是问,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呢?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没有了。所以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的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於《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彩、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的,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金刚经》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会念不懂意思那个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时间,将《金刚经》整理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来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来给我们选择版本。这是前面简单介绍的话,底下请看《讲义》。 《金刚经讲义》很长,现代的人喜欢简单,怕麻烦。这一次讲经,我们的《讲义》也印了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书现在在台湾印,大概到月底,到下个月打佛七的时候,书那个团他们会带来,再赠送给诸位同修。现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来,但是这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完。这一次同修们要求希望详细讲,详细讲这个节要,至少我看要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一次讲一个月,下一次来我们再继续讲,采取这个方法。

请看纲要,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纲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我们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到。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小船度到那一边。这个「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把目的订在了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就一定空过,那才叫真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诸位同修今天能够在讲堂坐上两个钟点,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面也讲过,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是善根福德无比深厚,你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你要不相信,外头马路上走的人,你叫他来坐,看他坐得住、坐不住?他坐五分钟,他就要跑了,他就坐不住了。我们要问,既然无量劫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呢?这不能不问问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没下这个决心。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说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吗?修成这个样子,所以说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是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去年我们佛七圆满,这边有一位同修,台湾也有两位同修,他们来找我,希望我把《金刚经》能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这是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个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把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以般若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来形容它,说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了。离就是不执著,也就是《金刚经》里不住的意思,应无所住,不住的意思。遣是放下、舍弃。

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瞋痴那就是很严重的情执。微细的情是动念,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贪瞋痴,太粗了,太粗浅了。「执」是执著。这两个字,实际上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著。可见得情执就是妄想跟执著。妄想执著去掉,自性就恢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把情执放下,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么事情,其实情执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这个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也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把假的当作真的,坚固的执著,这个亏吃大了。

得无所得,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你自己以为有得,错了!那才真正叫情执,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

底下这两句说得很好,「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也是佛常讲的,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将一切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晓得这个东西是因缘生法。他不叫因缘,但是跟佛法因缘讲的是一个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的科学家比上一代要进步很多,譬如近代的科学家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什么?中国人翻作「场」,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一个现象,也有科学家说这是一切物相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跟我们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唯识》经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句话说,「有」是从「空」里面变现出来的,它的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在佛法里面叫妙有,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科学家虽然讲到「场」,讲到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这个轮回的界限很难突破。

佛知道,佛知「缘生性空」,他见性了。他知道一切现象,缘生的现象,体是空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有即非有」,有跟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常讲「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质,它就是空。不是说色等於空,不是的,本身就是空。

「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话很难懂。你要是真正懂得,那你就很自在,就很快乐,你好多烦恼都没有了。我们没有法子,还用比喻来说,《金刚经》最后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想。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梦,同床异梦,两个人没有做一样的梦。当你作梦的时候,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在梦中忽然想到,我现在在作梦,梦里面那些现象,问问是不是当体即空?确实。拿《心经》上的话,「色即是空」,梦即是空,空即是梦,空跟梦是一不是二,你从这里去体会,真的。常常这样子想、这样观察,然后再看看我们现前这个花花世界,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一样的。

净土法门法师讲解金刚经

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有跟非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就是把色跟空看作两桩事情,两个怎么合都合不来,不晓得它根本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金刚经》里面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很多,所以要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你就不迷,你就不会随著境界去转。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就不会受它欺骗,不会为它所转。换句话说,不会去为它做牛、做马、做奴才。世间人真是可怜,佛看到,「可怜悯者」,都在那里作梦,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跟众生,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觉悟不一样,所以众生在迷,佛觉悟。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了这就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六道?迷有浅深不一样,迷得浅一点是天人,天上还有天,天有二十八层,迷得轻的在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堕落,最重的就是地狱,六道里面都是迷。觉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换句话说,觉悟功夫也有浅深不一样。究竟圆满觉悟的,那是佛,少分觉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觉悟一乘比一乘高,不圆满,所以觉悟有三乘。这就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佛常讲十法界是依迷悟浅深不相同,而说三乘六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

【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

净土法门法师讲解金刚经

本经的目的非常显明,是帮助我们破妄想、去执著。这就是前面讲的情执,情执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难,功夫就很容易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不难达到。底下我们解释这两句,列一个简单的表解。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