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人.家庭.社会

发布时间:2020-05-13 09:19:34作者:念佛网

  人.家庭.社会

  宗性法师主讲

  讲座主题之缘起

  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再认识

  按照惯例呢,一开始要对大家有一个称呼,今天来参加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我特意早到了一会儿,想看看听众都是什么样的。结果看到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既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既有老的也有少的,因为在这个场合我们是来做文化上的交流,我也不了解各位的具体情况,所以我就想送各位一个什么称呼好呢?还是统一一个称呼就叫朋友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来这里也比较有缘,虽然说是讲座,但其实象成都人在茶馆里的说法,就是吹吹牛。我来呢,也就是跟大家聊一聊。讲座的题目比较大,我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立场,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是因为最近这些年,社会上对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回归,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很惭愧,这些年除了读些经书,我对传统的经典读的不多,现在记得的基本上都是十八九岁在宝光寺学习时背诵过的四书五经。当时跟从唐仲蓉先生学佛学,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我会背他的讲义,就让我每天到他那里去,那是九二、九三年的事。后来唐先生就让我背诵四书五经。最近跟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交流的比较多,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大学》中讲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面还有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就琢磨,其实这八目中有一个核心,就是修身。你想啊,要平天下,先要治国,要治国,先要齐家,齐家从哪里开始呢?修身。身如何修?那么下面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就可以保证修身达到一定的成就,修成一定的品格。我又想,儒家很重视人生和个人的修养,那么佛教怎么样呢?

  二、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

  近现代以来学术界有个说法,道教、佛教强调出世,儒家强调入世。而过去对出世的印象,就是躲在深山里,躲在树林里,至少也是关在围墙内,所以很多人认为,既然佛教是出世的,那么和尚和学佛者的形象就是陪伴青灯古佛,不食人间烟火。因为有这种印象,所以世间很多人对和尚有一些误解,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前些年我是戴眼镜的,去眼镜店的时候,店里的小姑娘就问我:“和尚还戴眼镜啊?”还有,比如我在北京上学时,骑自行车上下学,一个老太太看见了就说:“哟,和尚还骑自行车啊?”我就说:“那您认为和尚应该干什么?”她说:“走路啊,和尚不是都讲行脚的嘛。”我说:“那请问老夫人,四十年前您出门时怎么办啊?”她说:“走路啊。”“那您今天呢?”“坐车啊。”我说:“怎么你们能变,我们怎么就不能变?”她就说:“哟,和尚还能变啊?”我说:“和尚怎么不能变,孙悟空还七十二变呢。”开始时想不通,为什么有这么多误解,后来想通了,归根到底,社会上人们对佛教的误解还是源于对佛教的精神不了解,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封闭的、消极的。

  很多人对出家人很感兴趣,我出去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出家?我说:不是讲人都有隐私权吗?我可不可以不回答?他说:不可以。后来这样的问题遇到的多了,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很多人觉得出家当和尚要么是因为失恋了,要么是生意垮了,要么是仕途不通达啦,总之是遇到挫折打击了想不开的人才去当和尚。开始我也无可奈何,后来就发明了一个对付的办法。我就说:“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去过医院没有啊?”“当然去过。”“医院是什么人去的地方?”“病人呗。”我又说:“生了病不去医院那人会怎么着?去磨盘山嘛,火葬场嘛。虽然大家都不愿意去医院,但生病时还必须去,因为它可以救你。我说啊,即使是受打击了,想不通了,去当和尚了,他没有去跳楼嘛,没有去跳府南河嘛。好在有个佛教啊!不然这些人受了打击了,没地方存生了,全都自杀去了。你们应该感谢佛教啊,它收容了那么多失意的人,被打击的人,社会没办法收容的人呐。”他说:“嘿,你这样一说还蛮有道理哩。”我说:“你仔细琢磨琢磨,更何况出家人中不见得都是你想的受打击、想不通了才出家的人。比如要问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经常就一个答案:搞不清楚。为什么呢?我是稀里糊涂来的。直到今天,我也没想通。”但也确实不排除有些和尚包括学佛的人是因为受了打击出家的,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正好说明了佛教的济世作用啊!

  三、 济世与救世 —— 佛法的真精神

  儒家讲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修身,是解决人生的问题,而佛教连失意的、想不通的人都可以救,还有什么人救不了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儒、佛两家有相通之处。如果离开了对现实人生的帮助,那就成了古董嘛。今天讲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只讲传统文化好,好在哪里呢?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现在好东西太多了,金沙、三星堆、故宫博物馆里都是古董,好不好呢?好。但是再好,也只是摆在玻璃柜子里看一眼,没有其他用处了。佛法是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因此我在此提出三个概念:佛教、佛学、佛法。敲啊打啊磕头啊烧香啊这些形式属于佛教,搞学术研究的是佛学,里面有辩证法、心理学、哲学,有思辨。解决现实问题、人生问题的,就是佛法。但这三个又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我今天就站在佛法的立场上和大家交流。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在探寻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呢?就在于它对现实、生命、社会的关怀,可以解决我们人在现实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个人认为为什么佛法能长盛不衰的原因,也是我为什么要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跟大家聊人、家庭、社会的原因。

  第一章人的问题

  首先跟大家聊关于人的问题。人不大好聊呢。我事先去查了《说文解字》,什么叫人?《说文解字》讲:“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个标准好高哦,我们一般对人的理解就是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一个嘴巴,这就是一个人了,“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个标准远远超出了我们平常认识的人的概念。

  一、人性的善恶

  (一)传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看法

  关于人性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是最模糊的。我先说一下对人性的几种传统理解,再谈一下佛教的看法。过去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派意见认为人性是善的,《三字经》一开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是恶的,比如说小孩刚生下来吃奶,如果再多抱来一个小孩吃,他马上就开始蹬脚了,意思就是:“走开,这是我的”。一开始就有“我”的自私念头,就有嗔恨。有人根据这个就判断,人性是恶的,因为是没有人教,与生俱来的嘛。又有一种意见说,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是什么呢?像水一样,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样,你在哪里挖个沟,它就往哪里流,你怎么教育引导,它就往哪个方向发展。

  (二)佛教的人性观

  1、佛教人性观的三个层面

  这些是过去传统的说法,根据我个人的思考,这些说法好像也不对,佛教有另外的看法。佛教是不讲非此即彼的,它告诉你人性是多面的,基本可以分成三部分:善、恶、无记。先说一下善恶,佛教讲的善恶和世间讲的善恶不大一样。我们小时候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善,佛教也认为这是善,但佛教讲的善更为深广的多。一,善不仅要对自己有好处,更对他人有好处,这是从空间的角度说的。二,善不仅对现在、对今生有好处,还要对未来、对来世有好处,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所以佛教的善恶观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善恶的观念。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搞不懂,到底是先度人呢还是先度己呢?很困惑。有两派意见,一派说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再去帮助别人,另一派说要先去帮助别人最后再来帮助自己。争来争去,第一派的人就说,打个比方,你自己都不会游泳,现在有人掉到府南河里去了,那你能把他救上来吗?你跳下去不也要淹死嘛。你一听有道理,赶快每天到猛追湾游泳馆学游泳去。诸位不要忘了,现在已经有一个人掉到河里去了,等你到猛追湾学会游泳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冲到太平洋去了,他不等你的。其实我们要明白,利己与利他是同时的,没有先后。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出门走到马路上看到一块石头,心想这石头挡道了,万一盲人看不到摔一跤怎么办,就把它捡起来丢到一边去。这是个利他的行为吧?旁边有个人看到了,就说:“这个人了不起啊,心多细啊。”如果你下次有困难,那个看见的人见了你,就说好人呐,我一定要帮助他!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时完成了嘛,那有什么先后啊。所以在佛教看来,自他、过去未来都是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除了善恶之外,还有无记,就是说不出它善或是恶,比如说广场上打太极拳的,他的拳头既可以用来打人也可以用来帮人,但他在练拳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不会伤害人也不会帮助人。这就是无记,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没有太多的价值趋向,不善也不恶。佛教讲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但是在凡夫阶段,在你我做人的阶段,一定是恶的大于善的。你自己在内心检讨嘛,每天是想坏事的时候多还是想好事的时候多?这个不用向我报告,我不是审判官,自己可以审判的。别人都审判不了你,到最后都是自己审判自己。所以佛教讲人性是多元的,恶的思维、语言、行为大于善的。西方也讲人有多重人格,为什么?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嘛。大家都看过舞台上的变脸吧,但从来没看过自己变脸哦。我就提倡诸位观察一下自己是怎么变脸的,可以找人在旁边吧自己脸上的表情拍成照片,摆出来,你再去看的时候会说:谁呀?这还是我吗?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内心善恶的种子跑出来了。,你内心的习气折射出来了。儒家讲克己复礼,克服什么?就是内心恶的东西,要把它装起来,只是装起来还不行,西方有个神话,讲有个潘多拉盒子,魔鬼装在里面,一打开这个世界就乱了。盒子怎么可能装住魔鬼?这只是个比方,要把我们内心肮脏的不好的装起来,不要让它出来捣乱危害我们自己危害他人。我后来一想这个还不高明,为什么?因为装起来也靠不住呀,万一盒子破损了,魔鬼还是要跑出来的呀。佛教还要高明一点,不是关起来,唯识宗讲转识成智,转染成静,要把它转化掉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彻底的话它还是要跑出来捣乱的哦,隔两天来骚扰你一下,让你一天到晚随着它转。所以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把人性中恶的习性先管制起来,最后要把它净化掉。修行的第一步是管,是最艰难的,所以我总是讲,修行的路就是一个人在那里打仗,一个人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人内心中善恶不停地较量,你越要管制它越要反弹,所以佛教告诉你先要用相对稳定的东西管它,然后就要把它净化掉。所以后面那句话叫“自净其意”。它还补了一句哟,不能只看前面两句哟。

  2、修善断恶、转染成净 —— 达成人性完善的途径

  佛教讲的,人性中有善有恶有无记,后面两个都是要改的。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无记中度过的,消磨了很多时间,但要修行就要转变无记的状态,把它转化成善的状态。过去有个禅师对徒弟讲,静坐不动不算什么,要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功夫。在静中有十分功夫,在动中才有一分功夫。你说那个人脾气好,为什么?因为没人惹他!真有人对着你骂对着你脸上吐口水,吐了又干干了又吐,你都不生气,那是真功夫,我都做不到。在动中有十分功夫,睡觉时只有一分功夫。睡觉时有十分功夫,做梦时只有一分。做梦时有十分功夫,死时只有一分功夫。做梦和死是两回事,修行为什么如此艰难?就是你内心装的恶的染污的东西太多了,它随时都要干扰你一下,让你身心不得安宁。大家要意识到,人性是多元的,多元的人性造成现实生活中人的多样性,造成现实中修行的艰难性。为什么?就是前面讲的,恶的势力大于善的势力,处在无记中的时间又占了大半部分。现在有些人讲,人性一定要解放。我一听,坏了,要把魔鬼放出来了。他没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人性全部都是可以解放的,从佛法的角度讲是不可以的。

  所以现在第一时间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人性的问题,现在啊有很多人都提倡个性的解放,他们认为人性这个东西全都可以开发,全都可以解放。我一听,“完了,要把魔鬼放出来了”。你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就是“心魔”出来得太多,把我们都干扰乱掉了。现在还要“解放”它,“张扬”它,那还得了!尤其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更应该明白从佛法的立场来讲,人性的绝对自由是不可以的。不是所有的人性都可以解放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人的内心世界里起落的复杂性造就了人性的多元性,而多元的人性就造成我们生活当中的多样性。就造成我们生活当中修行的艰难。为什么?因为在我们普通人的心里恶的势力总是大与善的势力,无计的势力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而一天到晚用来修行的善的东西却太少了。你怎么把它扭转过来?扭转不过来呀!这是第一要跟大家分享的。

  二、自由与权利

  (一)放纵 —— 对自由与权利的曲解和滥用

  第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人的自由和权利。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在追求自由嘛。也就是追求自己的权利嘛。为什么?顺着头一个来的。人嘛,“因为是人,所以要自由”。不需要约束。不过按照佛法的立场上讲,不可以!自由一定是相对的。你看我们今天的这个自由,哪里叫自由啊?今天人们定义的自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你看今天的人是不是很“气派”。最近的手机上流行一条短信,我也收到过。是怎么说的呢?它又分三种,第一种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然,这个好像还不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那就升级吧,第二条:“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你们收到过吗?这两条分别是06年和07年的,不过现在又翻版了,你看看08版的:“走别人的路,让他无路可走”!!!哎哟!我的天哪,这还得了!呃,各位,别看这只是短信哈,它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状态。我为什么对这三句话记忆深刻呢?因为我看今天这个世界上的人呀,好像都可以跟这三句话对号入座。如果说这个世间已经演变成“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没路可走”的时候,诸位,你看我们还有办法活下去吗?我看没法活了。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你“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没路可走”,别人也同样“让你没路可走”,那你说到头来这个世界的结果会怎么样?当然是“大家都没路可走”了嘛。而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状态?因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状态,老是受西方的影响,强调自己的个性,这样一来,心性就象脱缰的野马,没人管得了了。我刚才说了,今天的人,概括起来说就一句话——想干嘛就干嘛。“你敢管我?人权哦!”,“管我就侵犯人权了”!

  其实中国的词典里有“人权”这个词,但是,不是西方的那个概念。诸位还要明白,西方人尽管讲自由,尽管讲开放,它到了教堂里面,也还要“阿门,上帝保佑”的,就是说它还有最后一根“上帝”的绳子拉着它。可是我们今天讲自由,讲个性张扬,自由到最后,张扬到最后,连那根绳子都没得了,这样,做什么事都肆无忌惮。人哪!最怕就是没有恐惧感。如果一个人到什么时候都没有恐惧感的时候,那么这个人那,恐怕比金庸小说里的东方不败还要可怕,我看真要跟邪教的教主差不多了。关键令人痛心的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好像有点这个影子了。所以我第一跟大家讲关于人性的认识,紧跟着就跟大家讲自由和权利,为什么呢?怕这种“绝对自由病”传染啊!

  (二)自由、自律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我认为我们所有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彰显的,但那是指善的习性,而恶的习性嘛,是一定要把它去除掉的。要是把恶的那一面“开发”得太多,那你说我们这个世界还承受得了吗?承受不了嘛!所以我们今天所谓自由,那是放纵自己,不是真正在谈自由。而真正的自由,一定会尊重人性的规律的。什么是人性的规律呢?儒家有句话,“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什么意思呢?大意说的是我们“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开发自己至善的本性,摒弃邪恶的习性,永远保持真诚,谦逊的美德。这,就符合人性的规律。然而你看我们今天的这些人,已经扩张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他,这就成问题了。这就是个性太张扬了,西方有什么都跟着学。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中国人的特征,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但是你看满大街的人,明明是黄皮肤,他却要搞黄头发,这三十年我们不说别的,就看这个头发就能看出点变化来。八十年代初,你看什么发型最时髦?波浪滚滚啊!九十年代什么发型时髦呢?把头发缠成“辣椒”耸起来。二十一世纪呢?黄黑颠倒!他们说这样就能张扬个性,你说我鼻子小了,我就去垫一块,你说我眼睛小了,我就去拉一块。在座诸位有搞美容的吧?我这么一讲肯定讨厌我了。

  这种个性的张扬有点离谱,我们不是说不能张扬,而是一定要有所选择,而且一定要有度!要合乎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要合乎我们这个人性的规律。比如你看我们今天有些人干坏事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什么?因为“我喜欢”,因为“我张扬”啊,这就是心性从小失去了约束造成的。我跟大家讲个故事:我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夏天很热。快去学习报到了,头一天晚上,我父亲就叫我做准备工作,交代了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去学校,去到学校后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又应该怎么做。但我太困了,又热,于是没穿汗衫(好比夏天的睡衣)就睡觉了,可我尊敬的爹发现自己还没有交代完,他又跑来了,看见我居然没穿汗衫就睡觉了,“这还得了”!于是在我脸上“嘭嘭”——练了一套伏虎拳。那个时候不理解啊,心里直恼:我怎会生在这个家庭里啊!我告诉你们啊,八十年代我们穿的那个学生服,我在家里的时候,第一颗纽扣从不敢敞开,只要有客人在家里,连短袖都不能穿的。你们接受得了吗?因为我接受得了,所以我当和尚了。后来我父亲不理解我出家。我说“你以前管我的方法就是把我朝走和尚的这条路上管的”。后来我想通了,这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今天看起来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是,正是这种“不近人情”的教育,才培养了我们的羞耻心呐。我告诉你们,人呐,要有羞耻之心呐!你看今天的人,你在大街上去瞧瞧,好多大概连羞耻两个字咋个写都不知道,“反正我自由就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这儿,对传统的无视,对人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认为,人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是可以敞开的,都是可以张扬的。但我告诉你们,事实上,不可以!因为追求自由应在认识人性的基础之上,对人性善良的一面,可以而且应该认真有效的开发,但是,对人性里恶的一面,魔鬼的一面,洪水猛兽的一面,则统统都应打个包,送到文殊院来我替你保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的都将是善良的一面,至少不会看到龌龊的那一面,不会看到让你揪心的恶心的社会现象,那么这个世界才真正清静了,这样的张扬与束缚才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会想:都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怎么这个和尚却老是唱反调呢?我告诉诸位,我从小到大就五音不全,明明是G调我却老是要唱成D调,所以连老师都说唱反调是我的专利。

  言归正传,我们所说的自由,我个人认为,是要有限度的自由,这是因为人性的多元化,即善恶、无计、所决定的。

  三、人性的多元与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要跟大家探讨一下人性的多元性,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的内心世界。跟你们说哈,认识其它东西很容易,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却很难,你们认不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你可能回答说:知道,不就是心肝脾肺肾嘛,样样俱全,还有点臭烘烘的呢!我告诉你,这个不是内心世界,这是你的生理器官,是有形的。而我们刚才讲人性,讲善恶的这些东西,都不是有形的。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那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是无形的。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也是无形的,就是心理活动的意思。

  (一)人的心理活动和八识

  佛教里有个唯识宗,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述非常透彻。这个宗派有一本书叫《瑜伽师地论》,里面对心里活动有很多描述,但是太多了,今天就不一一介绍了,好在作者世亲菩萨把它概括在《百法明门论》里,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分成了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就是认识的主体,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什么是眼识呢?不是你那个眼眶眶,也不是眼睛珠子哈,更不是你的生物学上的视觉神经,它肯定不是物质的。跟我们今天生物学上讲的不一样,生物学上讲,我们的认识从哪个地方开始的呢?从大脑,就是“脑颅腔”里面的“脑豆花”,生物学上讲的视觉神经中枢。佛法上却不这么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死了之后“脑豆花”还在啊,那为什么你叫他他不答应呢?所以说除了这些物质的东西,佛法上讲,还有一种认识的功能,你必须要用这种认识的功能配合认识的载体才能认知这个世界。好了,现在回答什么是眼识:眼识就是视觉功能。耳识呢?听觉功能。以此类推,鼻识就是嗅觉功能,舌识就是味觉功能,身识就是触觉功能。比如我接触这个金属杯——喔!是凉的,是硬的,这就是感觉。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综合思维功能,就象使用电脑一样,你在电脑桌面打开任务窗口,你看到的现象是:这个过程是在桌面完成的。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电脑的硬件里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叫 “CPU”。我们知道,如果电脑离开了CPU,那么什么桌面什么菜单都是打不开的。这八识就象电脑的CPU的处理功能,离开了这些认识功能,那么“认识”根本无从谈起。

  除了中央处理器,电脑里还有硬盘,这就相当于阿赖耶识。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有人问我,什么是阿赖耶识啊?我就回答他:“阿赖耶识是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所有好的坏的认识,全部都在里面,所以啊,诸位,从现在起不能老是想坏的东西了哟,你老是想,它就会保存进去的哟。举个例,今天很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飘过来刷羊肉的香味,这个时候,清口水有点不听话,老是想流出来,但是,摸摸口袋——哎哟!这个月还没发工资,只能忍一下,等发了工资再说。这样过了几天,再经过“羊肉摊”,又想吃,但是,我告诉你哈,第二次想吃的那个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第一次思维的基础之上就开始了,就是说它不在象第一次那样是新思维。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其实是当你第一次看到“羊肉摊”的时候,它就已经有了一个信息,并且把这个信息保存到你的硬盘——阿赖耶识里面去了。所以第二次看得“羊肉摊”而心生想吃之意,其实是生物学上讲的“条件反射”而已。但是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硬盘保存信息,那么条件反射还能成立吗?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末那识。所谓末那识,就是自私的念头。我们前面的信息装进阿赖耶识,经过末那识这个自私的念头后再放进去,什么东西都变成脏东西了,所以说,那个末那识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就像戴眼镜一样,管你什么眼镜,它都是有色玻璃做成的,而这个玻璃上的颜色,就好比是末那识了,只是它一定是自私的念头,,自私的思维而已。

  综合上面所讲的,在唯识佛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构成了我们整个心理活动的主体,不过,单有这八个主体,是无法展开认识活动的,它还有五十一的心所来帮助它。

  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开始的。比如说,我看到这个杯子,首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得到这个杯子?能不能直接认识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们只能间接的认识到它,今天的生物学也是这样讲的:这个杯子的影子通过眼球(眼球是个透镜),然后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留下影像的过程。遍行心所讲的就是这样认识的过程:首先是认识的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后我们的认识功能就通过认识的载体接触认识的境,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个杯子,就是我们的眼识通过眼眶里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终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讲识与根接触到境的过程叫“触”。既然眼睛接触了杯子,就会立刻升起觉知反应感受,这就是“受”,通过“受”采集来的简单信息再做综合判断,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后再去进一步做对杯子的取舍的判断,这种行为趣向的思考,就是“思”。好了,我们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构成了我们整个认识的过程。之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讲这几个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识到“认识”的复杂性,从而了解“人性”的复杂性,比如某人看到有个和尚戴眼镜,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车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断,甚至还升起谤佛的念头,这就不应该了。我们现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认识的最后一个过程是“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审决事物的时候谨慎的对待这个“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谨慎而“思”,对于“人性”的判断就会简单多了。当然,我这个“简单”是建立在能够“谨慎而思”的基础之上的哈!它不是象大家想象的由单一的某个器官对事物的单一的认识。

  第二是别境心所,有五个,因为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没多大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绍了,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看看《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详尽的解释。

  第三是善心所,有十一个,分别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些心所,是让我们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制诱惑,刻苦学习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这也是前面讲的需要也应该认真有效的开发的。

  而我们的人性为什么不能什么都开发,什么都张扬,什么都解放出来的原因,就在于下面要说的这几十个坏的,不良性的心所。

  第四是六个根本烦恼心所,第五是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其中随烦恼心所大多由根本烦恼衍生而成。第六是说不清好坏善我的不定心所,又叫无计心所。

  (二)认清内心世界的本质与转识成智

  学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其中贪是对欲望的不满足,嗔是对不顺心的过激的发泄,说到贪,诸位,我们自己摸心自问一下,我们就没有欲望吗?说到嗔,我们不妨再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吗?前几天,又看得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某学校发生了枪击事件,造成几个学生无辜丧命。像这样的事件,在西方国家来说简直是不稀奇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张扬个性啊!甚至首先是不提倡谦逊,提倡强硬,你看很多广告都在表现强硬才能够彰显个性,甚至认为谦逊是懦弱的表现。各位,这就是让人痛心的地方啊,优良的传统变成了缺点,而暴力反而变成了彰显个性的优点,现在不是流行一个词语吗:暴力美学!虽然这个暴力美学说的好像是拍电影的美学,但是诸位,想想看,电影作为传播的媒介,对当今一代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在座的诸位,是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道理很简单,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触这些信息,还不保存在你的硬盘——阿赖耶识里吗?诸位你们看,这暴力都上升到美学了。哎哟!这如何得了呃!这个世界还有救吗?如果照这么发展,我看没救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这种心性的状态,应该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做什么呢?努力断掉上面所说的这些邪恶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样,开放人性,张扬个性。

  跟大家讲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其实我们人的内心世界里,恶的,不良性的心性远远多与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效的发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制,束缚自己邪恶的,不良善的习性。了解了内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构成,才能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人的自由和权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态下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天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的也达到,就不在这里啰嗦其它心所了,有兴趣的朋友下来后可以看看百法明门论。这里就算告了一个段落,我们继续往下说。

  第二章家 庭

  第二个话题——家庭。这个话题我是门外汉,因为我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和尚嘛。但是我觉得呢,我看到这么多的家庭,好像我也看透了一点点东西,也可以给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谈一谈什么是家。我来之前也查了一下那个《说文解字》,它上面的释义只有两个字,家者“居也”。居,住的地方。这个解释的意味太深长了。诸位啊,今天我听说有个怪现象,好多人不想回家!是吧?为什么我知道这个情况?因为我在人大常委会,下属有个民宗侨外委,那个专委会联系有旅游局。有一次旅游局报告工作,就给我们报告,我们今年三星级酒店又增加了多少,旅店又增加了多少。我当时就问那个旅游局的,我说:“请问局长,他们都不在家里睡觉吗?”。他说:“我没有调查过”。我说:“怎么一下子搞那么多旅馆又没见几个外地人嘛,一听全说的成都话。这些人怎么都喜欢在旅馆睡觉,不回家去睡觉呢?”家者居也。你别小看这个“居也”啊,我理解了半天。我觉得这个家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有个居住的地方?因为那个地方啊,有她的依靠和向往。这个太重要啦!今天不是有很多家庭在闹“政变”嘛,经常有人给我诉苦:“哎呀,师傅,你看嘛他又不回来”。我今天想透了,他为什么不回来,你有没有想过?说明你那个家庭没有吸引力啦,外面的吸引力更大呢!那边的力量大他当然不回来啦!你自己要有本事嘛。所以什么是家?我个人认为啊,这当涉及到这个家的时候,那么就一定由前面那个人来组成的。那么一旦有人就涉及到过去我们讲的,有老,有小,有平辈的。为什么叫“居也”?就是你走到哪个地方,你心里面始终干嘛啊,对那个地方有牵挂、有依靠。你走得再远,你都会回到那个地方去。因为那个地方让你安全,让你感受到温暖。这是我认为的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看今天好像离这个标准有点远。这就是我要给大家报告的第一个问题。

  一、家庭与伦理

  什么问题呢?家庭与伦理,也可以叫感情与伦理。为什么?因为我刚才讲到了家庭的组成,上就有长,下就有幼,平辈之间有兄弟、有姊妹、有妯娌、有夫妻。那么这些人不是机械地在一起的,他一定是有感情的。但是我们今天的家庭很脆弱,正在经受考验。

  (一)婚姻自由引发的家庭危机和社会问题

  我上次跟他们聊,我看到过一组数据,象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离婚率达到了47%。什么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就跟我前面报告的第一个问题有关。今天的人要追求自由,因此,把这个家庭的组成也认为是自由的,我想跟谁好就跟谁好。婚姻不就是一张纸嘛,今天可以领了,明天可以废了。我后来又看了《参考消息》上一篇报道,说青少年犯罪,百分之五十多都是属于单亲家庭!所以,我们把这两个联系起来。你想,婚姻自由嘛,要离就离,要结就结,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要那么大惊小怪的,可是中国古人不是这个样子的。但今天人好像没离过婚的人倒反而不正常,你要是个离过几次婚的人别人才觉得你真有本事!为什么情况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就是我刚才讲的,追求自由的结果。婚姻也可以自由,我怎么想都没有想通过!按照儒家讲, 按照传统文化讲,两个人在一起组建一个家庭,不是满足个人的欲望啊,有社会责任呐!你想一想,你们两个人倒是自由,今天说拜拜就拜拜。三天离了五次婚,看看谁是冠军!可是最后带来的是社会问题啊!百分之五十多的犯罪孩子都是单亲家庭的,你就把这些东西推给社会了?这就是婚姻自由的结果。

  (二)婚姻自由与伦理责任

  实际上我觉得婚姻自由一定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家庭的问题,它一定不仅仅是说由这么两个人碰在一起啦就是一个家庭了,那是不完整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一定还肩负着社会责任。所以我老讲啊,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婚姻失去了监督。你看今天有什么“3.15”,什么都可以监督,好像我看没有哪个去监督别人的感情的。监督不了,过去有监督,靠什么监督?道德的力量!由道德的力量来监督每个人的感情。所以今天我们由于追求自由,强调自由,就不愿意接受道德和社会的监督。总觉得这个感情的问题是私人的问题,就完啦,所以他就可以自由地乱来啦。

  前些年我讲过我曾经历过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我在人大开会,坐在我旁边的那个人中途上厕所去了,他放在桌子上的电话响起来,它老是响。我本来想拿起来帮他接一下,告诉对方这个人不在,让他等会儿再打过来。我刚一拿起来他就回来啦,他马上把电话一拿对我说:“大师,你不要看。”我本来就没想要看,我就问他:“为什么不能看?”他说那里面有秘密!我一想啊“人还有秘密啊?”。我就对他说:“秘密不外乎两样,第一啊,见不得人的钱;第二个,见不得人的情。”他听后吃惊地说:“师父,你怎么比我还懂啊!”我说:“不是我懂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就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好才出问题的嘛。”所以今天的人啊,他老是强调要有隐私,这样他就可以经营他自己的那一亩二分田,谁也拿他没办法。所以上午有一帮人来问我问题,我就给他们讲,感情这个东西啊,如果两个人的结合,你老是用占有的心态,这个家庭一定是失败的;只要是一方想占有另一方,一定是失败的。为什么?有一天他(她)会视觉疲劳啦。

  (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我们今天人不是讲感情,要谈恋爱嘛。我们佛教讲,菩萨行有六度。对吧?我原来也给他们讲过爱情六度。但是今天不能教你们啦,没时间。我原来讲过,两个人谈恋爱啊,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反正也讲了六个度了。今天不能敞开来说,我只是告诉你是什么——今天两个人谈恋爱啊全是你扯火!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段时间有个小伙子他失恋了,神魂颠倒的跑到我这儿来,哎呀哎呀地对着我诉苦:“师父啊,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啦!”“跳河嘛!”我说。他说他还舍不得呢,没活够呢,我说:“那不就结了嘛,你就是为那么一个人活着吗?” 他说:“那倒也不是,但是师父啊,我太喜欢她啦!”我问他喜欢对方什么?长得好看?头发长得好?眼睛鼓?鼻子大?头发长得好看,十天不洗飘柔,还是一样的臭!耳朵长得好,要出耳屎嘛;鼻子长得大,还是要打喷嚏嘛;嘴巴长得好看,樱桃小口,可是不漱口,不吃口香糖,还是臭的。我说:“你喜欢她哪一样?”他一想,是啊,是这个道理啊!马上激动地说:“呃,师父,难怪你出家了。看透了!”我说这个不是看透啊!诸位你们都可以思考一下。

  中国人过去讲恋爱绝对不是讲这个。不管那个《诗经》里面讲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窈窕”两个字就大有学问。它怎么没说相貌好看,君子好逑嘛。那“窈窕”两个字什么意思?弄懂了没有。后来还讲什么丽质天成,你看今天那些人有气质吗?除了穿得像个暴发户一样,耳朵上吊两个大圈圈,嘴皮本来就很好看,她偏要去涂一层红的灰面。本来这个黄皮肤,她要去抹一层,晚上一洗,哎哟,那个难看啦!要是哪天破产了,没有钱买化妆品了,再看一看,哎哟,真是像夜叉!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以前靠化妆品弄起来的。诸位,你们检讨一下,你现在不是都有家庭了嘛,你喜欢他(她)哪一样?喜欢脚,喜欢手,喜欢个子高,个子矮?那就是个感觉嘛,是不是?所以过去人谈恋爱啊,不是今天那些人以貌取人。今天那个引导都出了问题。要靓的,要帅的!完啦!如果全都要靓的,全都要帅的,剩下的都没人要啦?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个人觉得,真正两个人在一起,佛教讲,那是缘分!这个才重要!不是长得好看不好看重要。那么这个缘分靠什么?靠得是彼此心灵的契合!这个气质的高贵。靠这些东西嘛。这样的东西才靠得住。所以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千年才又一个呢?没有第二个呢。

  因为今天的人追求的都是另外一套,要胖的,要瘦的,所以有些人好痛苦了。两个人谈恋爱了,搞一段时间说拜拜了,为什么呢,你太胖了!晚上一回去马上减肥,结果过了两天又谈了一个,别人说拜拜,为什么呢?你又太瘦了!这日子有法过啊!我想如果感情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你说是不是破碎的,是不是脆弱的?因为人的相貌总有一天会变的嘛,你别看你今天是春光满面,总有一天是人老珠黄呐,你又看不顺眼了,又要该踢掉了,只是比踢足球踢得慢一点而已。所以啊,我刚才讲,这个家庭里面靠什么来维系?我刚才将,靠感情来维系。但是这个感情是什么样子的感情?佛教讲缘分的组合。那么我说的,就是每个人彼此的心心相映,心灵的沟通,气质的欣赏,彼此欣赏。所以我把刚才所讲的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占有的爱情都是脆弱的,审美的爱情一定是永恒的!你信吗?彼此之间就应当用审美的观点来看,嗯,这个人还不错嘛,嗯,这个人蛮有优点的。这样子才靠得住,这才叫感情。这个样子才会不像今天那样子建立在一个虚无飘渺的相貌上。为什么?因为这样子才符合过去的伦理意义。

  我们今天的人呢,太忽视这一点了。因为受外面那个西方的影响,一切要自由。结婚要自由,谈恋爱要自由。是自由嘛,我也提倡自由。但是这个自由的前提是什么?自由的前提,我希望全社会的人将来谈恋爱不要建立在这个相貌上面,不要建立在头发上面。有时间再给你们讲讲爱情六度,那么你出去别乱讲,你别讲今天那个和尚在民族大学教我们怎么谈恋爱,那就完了。我不是教你,我是希望大家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因为过去我们有很多出家的师父不愿意讲这个,觉得和尚讲这个好丢脸哦!有个什么毛病在作怪呢?他总希望天下人都当和尚。不可能嘛!对吧,你不可能全部都剃光头来当和尚吧。他既然是在家居士学佛,那你起码让他组织一个家庭,真正的佛化家庭,能够幸福快乐,不要扯斤过孽嘛,是不是?我想这个也是符合菩萨道的精神嘛。如果感情只是建立在那个相貌上,那就是染污的心、占有的心。如果真是两个人心心相映,互相关爱,互相勉励,那就应该叫同道啊,就是净化了的嘛!有什么不可以,但就怕诸位做不到啊!所以这是关于“家庭”的问题我要给大家聊的。

  二、眷属与亲情

  眷属——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么一点?我过去小的时候在老家,我们那里有个顺口溜:“土地是枷锁,儿女是冤家”。很形象是吧?那么这样子讲儿女妻子全部成了冤家,等于我们这家人搞到一起全是敌人组合起来的一个部队。我看这个好像不符合,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总结呢?那是因为我们这个家庭关系不好处。你看今天父母辛辛苦苦把小孩子供大啦,买了房子啦,结果过了两天,对不起,请你老人家还是去养老院。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了,挺麻烦的。那么站在佛教的立场怎么办?我刚才讲了,不仅夫妻是缘分,要珍惜,不要轻易说拜拜。包括子女,父母这都是缘,没有缘不能走到一起,也不能当你的父母,也不能当你的子女。

  (一)由家庭成员到菩提眷属

  按照佛教讲,他(她)来投胎就是跟你有缘才来的。佛教讲这个投胎啊,就说比如你父母,两个人碰在一起的时候,一个精细胞一个卵细胞一结合,那么这个时候,投胎的就来啦。如果她这个时候喜欢那个父亲,那她一定投的是女的;如果他这个时候喜欢这个母亲,他一定投身是男的,所以人一开始就带着这些东西来的。为什么?按佛教讲,人死了以后七天是中阴身,他(她)就要去找父母缘嘛。这个不是我编的呢,不是我说你有缘就有缘,那是佛说的你有缘啦。所以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是缘分走在一起,要珍惜啊。所以,我跟你们改了一个词,不是冤家,听到没有!回去不要叫小冤家吃饭啦,老冤家来啦。不要冤家啊!而要改称眷属!你看那个成佛的,当菩萨的,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好多眷属呢!是吧?你想嘛,如果你是一个人,什么都不要,我要修行,我都不管你们了,我要成佛的。能不能成佛哦?即使能成佛,你也是号那南无光杆司令佛。你一个人玩嘛,有什么味道,没意思嘛。你看那个极乐世界多热闹哦!是吧?什么**菩萨多少,还有什么白鹤鹦鹉猞猁那些都是化身,都可以讲经说法。哎呀,这个世间要多结缘啊。从哪儿开始,从你那个家庭开始,把他们当成眷属——菩提眷属!我再给你加两个字,定语,菩提眷属。所以你得把你那些小祖宗,小冤家都当成佛,未来佛啊!

  (二)真慈悲与假亲情

  所以有时候我老给你们开玩笑讲,那老太婆跑到我那儿,师父啊,你救救我。我说怎么了?她说我那个死老头不准我学佛啊!我说老头都死了他还能管着你啊!那不是说废话嘛。我说你这个心态就不好,你有这个心态他跟你就是对立的,他当然就要反对你。你对他好一点嘛,哎呀,老头子,你好啊,你像佛一样啊,哎呀,你真是对啊。你每天跟他粉他三道,他不支持你学佛才怪呢。为什么我给你讲这个?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上很多人有个毛病,他容易跟外面的人相处,害怕把外面的人得罪了,他不怕得罪自己家里人。你说是不是?别人外面有个什么他都是小心翼翼地应付,他最容易忽视家人的存在。什么毛病在作怪?因为总觉得自己人嘛,没关系的啦。要不得,时间一长啊,后墙要拉豁啊!他就开始想了,你看他三天都不看我一眼啦,十天都不给我讲一句话啦,问题就出来啦。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是对外面的人要好,对自己家里面的人啦,也要像对菩萨对待众生一样,要用慈悲心来呵护他。我想你有这样子的心态的家庭,不是佛化家庭胜似佛化家庭,标准的佛化家庭嘛。是不是?所以你每天不要以为我家里有个佛堂,供的观世音菩萨,早上烧香,晚上换水,每天初一十五还吃素,我这个叫佛化家庭了。可是你一天到晚家里面你见到我瞪眼睛,他见到你吐口水,完了!这哪里是佛化家庭嘛,整个一个战场,伊拉克打以色列。这显然是心态没摆正!所以你要把你的家庭所有的成员,从老到小,都应该看作是你的菩提眷属,我们大家在一起是有缘的。有了这样子的关系,彼此融洽,才能感受天伦之乐呐!彼此才能够融洽,有亲情呐!你连你自己家里面的人的感情都建立不起来,你说对外面的人是真心的,我跟你讲,这样子的人啊,两个字,我批给你两个字——“骗子”!你连家里面的人跟你最有血缘关系的人,你对他都不亲,对他都不爱,对他都不尊重,对他都不呵护的人,他对朋友说是真心的,你信吗?我是要相信的——等到我变了鬼的时候才相信!所以,我觉得,按照佛教的立场,这个家庭成员,因为有些人讲的嘛,说学佛是不是这个家庭里面的人都不管啦?学佛是不是什么都不要啦?都跟他们划清界限啦?真是的,你又不是搞阶级斗争。学佛,佛在哪个地方,有没有听说看到菩萨来了怕的?菩萨都是让人生欢喜心的嘛,让人一看到就有安全、有依靠的嘛。对不对?你学佛了,问你是不是菩萨,你说我是菩萨。是菩萨你就按菩萨那样来办,让家里面的人看到你都有依靠有安全。所以,我跟你们讲啊,人家问你是不是菩萨,你说是菩萨,我说你也是菩萨,号南无饮食菩萨。真正的菩萨哪能是这个样子,板着一副面孔,你有没有看到哪个菩萨一副苦瓜脸的?没有嘛,菩萨的脸是春光明媚的。是吧?以上这个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家庭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三、团聚与节日

  (一)节日的伦理意义

  对于“团聚与节日”,这个我要特别提出来谈一下。为什么呢?我问你们哦,现在又要放中秋节,又要放端午节,又要放春节,又要放清明节,你们都上哪儿去?中秋节你们哪儿去啦?端午节去哪儿啦?春节去哪儿啦?今天一放假呀,我们那个旅游局啊,旅游公司,天天号召赶快来这儿玩啊,这儿有打折啊,这儿又便宜了,就号召大家玩去了。我是强烈反对!我上次提的,放假不等于过节,过节不等于放假!为什么我提这个?我跟你讲,星期六、星期天就是放假嘛,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休息一下充充电。但是这个过节就不是等于放假了,为什么?比如说春节,你看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拼死拼命到了最后那一天晚上,干嘛?要吃团圆饭!你们琢磨过没有?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在哪儿吃不一样吗?你吃什么东西嘛,吃的还不是那些东西。为什么要强调团圆啊?因为团员才能体现家庭的完整性。即使回去不了,在外面也要发点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呐!你以为他写这个诗干嘛?那是写给家里人看的——我尽管没回来,我还是想着你们的,我的心跟你们在一起的,还是团圆了的。中国人为什么强调这个团圆?过节啊,团聚啊,所以我讲,过节放假不是放假,那有伦理意义。让大家团聚在一起,传承这个家庭的完整,同时亲情的交流和沟通啊,特别是今天最需要的。

\

  (二)节日与团聚 —— 联结友情、家庭亲情的纽带

  你看古代的社会,不要说你这一家三口要团聚,整个大家族,不分家的。几代人都住在一起,谁要分家,谁要分家我跟你急!电视里不是演的吗?你别看他是老古董,这个老头子怎么这么牛啊!那是一种精神!就强调了要维系这个家庭的完整,不能支离破碎。所以,古代觉得要离婚是耻辱的事情,它有很多种说法来约束你,实际上保护好下一代啊,这里面的意义太深刻啦!我们过节连千远万远都要跑回来。我讲团聚啊,团聚在一起干嘛?交流、沟通,感情建立啊。你看今天的人,不回来了。在美国打个电话,:哦,过节啦,吃好点,耍好点,行啦,我电话费贵不说啦。声音也听到啦,将来还有可视电话,人影子也看得到。你们在座的有年龄大的当父母的,如果每逢春节,你的儿子跑到大西洋西岸给你打个电话,你也听了,你也高兴了,高兴背后总带有几分凄凉啊。所以也只能自己安慰一下,没事,打个电话回来就好。背后还是会讲,能回来还是尽量回来嘛。是不是?为什么?今天尽管这个电话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这一条线,甚至不要线啦,但是彼此的感情疏远啦。你信吗?几年不见他心里想什么你可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过去要团聚,不是要来吃那么一餐饭。不是老讲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嘛。今天的人,你有个朋友从北京来看你,你高兴吗?早上给你打个电话“我要来啊”,一会儿就看到了——哦,来啦!来了就去吃饭——走,“皇城老妈”!解决问题了。可是过去啊,从北京要到成都来看你,三个月之前写信,我要来看你。接到这封信,我的朋友要来啦,天天都望着那一方,什么时候到啊?什么时候到啊?念了三个月。那一天突然在你面前出现,哎呀,是不是高兴啊。那三个月在路上就是培养感情啊!天天想啊!所以过去这个过节为什么都要回来,那天都盼你啊!感情的流露啊!但是我们今天人不理解,哎呀,没事,回不去,实在不行打个电话回去就行啦,没那么简单。所以这个节日是家庭的维系啊!我是主张节日还是要团聚。但是,大吃大喝也不行哦,重在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还有回来团聚的时候尽量不说那些不开心的事,本来吃一顿饭挺开心的,挺有营养的,结果一说那些不开心的,不吃啦!生气啦!是吧?本来吃得挺开心的。所以我老给你们讲一天在外面受的气,不高兴的事,尽量别拿回去,你自己不开心就算了嘛,你还拿回去感染一家人,真是的,感染病!生气有病毒啊!要传染人的!本来几个人有说有笑的,突然有个人不高兴,你遇到过这样子没有,想笑笑到一半,脸上停了好尴尬哦!是不是?没有那个必要嘛!所以为什么中国过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节日,强调家人要团聚,这是我的看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章社会

  第三个大问题――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问题,今天有个专门的学问叫“社会学”研究得很宽广,我今天不跟诸位报告什么社会学,我只讲一些社会现象。

  我觉得这个社会中有两种现象是很值得琢磨的:一个是名利,一个是是非。这两个问题搅得天下不宁,你说是不是?天下要是把这两个事情把拉开了,这个社会简直就是极乐世界,你琢磨一下看是不是。当然名利的问题我不太讲,为什么?你要是说名吧,我没做过大官;你要是说利吗,我没赚过大钱,所以讲不清楚,我主要想讲讲关于这个是和非的问题。

  一、佛教的名利观

  当然讲这个问题之前,对于名利,我还是要讲一下佛法关于名利这个问题的总的看法。我问过很多人学佛的人:“为什么学佛?” 大多数回答说看破了,看透了。我就问:“你把什么看破了?”他们就说名也是假的,利也是假的。我后来问他“你说名是假的,你当过官没有?当过处长没有?”你连科长都没有当过还谈什么名放下了,那是虚的。当官好过瘾的呐!那个笔拿来签个字,管用呐,走到那个地方都通行!利也是假的,那么我问你,你是老板吗?你有多少资产?可回答说自己都下岗了,每个月才领六百块钱。这个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就像新疆那个什么东西——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你不但要当官,有机会还要当大官;你不但要做生意,你还要越做越大。有人会说:“哎哟,师父你这个跟佛教不相符!”我说:“怎么不符啊?”佛教让你当官,要当好官;让你做生意赚钱,要赚干净的钱。所以说,绝对不是说让你不干,是要你干,而且要好好干。但是诸位这个“好好干”可不容易哦,我都怕做不到,为什么?诸位你试试看吗,你们一天到晚骂那些个贪官,这个贪官太坏了。我告诉你,要你去做官,你还可能更贪。你相信不?到了那个位置你就不一定把持得住了,我给你讲,要把得住才是真功夫。

  有些人认为那钱是假的,不要用。嗨,要是真的有钱你用一下,舒服呐!你今天去那个宾馆,看那个门口写的:“衣冠不整恕不接待”,你进去跟人家讲价钱讲了半天,八折吧、七折九吧?人家讨厌死你了,走的时候人家心想,下次不要来了,穷死了还来我们这消费。可是要是去个有钱的,进去就不讲价,拿最好的来,吃完了,算账,多少,九千九,拿去一万不用找了,他高兴死了,好啊下回再来哈。这就是钱的力量,你知道吧,但是你有的时候就把持不住了。你多去上几次,嗨,这个钱还让我挺有面子的来,你就开始发晕了,你就开始迷失方向了。

  佛教讲的是什么?有不拒绝,没有不刻意,而且在有的时候能够把持得住。保持正念——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的呐,所以这才是佛教的名利关,而不是佛教说看破啦,不要啦,都仍给你们去做吧,不是的。所以我一般听到人家说哪个哪个家伙好贪啊,我就一句“阿弥托佛”,同情而已,不恨他。为什么?因为说不定他比我还好一点,说不定我去搞他那个可能还更贪呢,还更坏呢!为什么?刚刚讲的吗,人内心好多“魔鬼”啊,他们随时都在踮着脚,伸着脑袋,在等机会啊呢!是不是?哎呀,那可怕死了。所以,那个大菩萨的境界,不是不要,是多多益善,但是他能把持得住。

  所以这个问题我就少说一点。主要来讲关于是和非的社会现象。

  二、认识是和非

  (一)佛家的是非观

  实际上天底下啊,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和非的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你对我错、他好你坏等这样的是非观念所缠绕。我给你讲,按照佛家的观点来说,这个天下没有坏人,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好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你信吗?人是变化的。你说那个人真是坏,坏的不得了。那个监狱里的人还互相帮助来,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我们今天讲都是坏人。嗨!他们还都互相帮助,生病了还帮他去看医生呐,他这个时候好像还有点善心。他绝对的坏吗?不是。你说好人绝对的好吗?他有时候也有私心的来。你看今天我们有些人,他当好人当的烦恼的很呢。为什么?还是有私心、自我的观念还没有突破,所以他还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所以按照佛家的话讲,没有彻底的坏人。为什么?他可以变好人。没有彻底的好人,为什么?他有可能变成坏人。所以我们见到坏人别骂他,听到没有?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见到坏人就咬牙切齿地,哎呀,这家伙坏,坏死了,怎么还不死呢。不能有这样子的心那,这是憎恨心,不可以。

  (二)认清是非的根源 —— 我执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子的心呢?因为你觉得他是坏人。按佛教来讲,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但是有人就和我说了,哎呀,你这个和尚不行,你怎么连好坏都不分呢!不是这样的,不是连好坏都不分,如果他这个时候真正犯了错误,你把他看成对立的绝对的坏,第一,从主观上你不会去接近他,对吧;第二,你会跟他对立,你能帮助他吗?帮助不了吗。佛教讲要度一切众生,没说要只度好人,不度坏人。否则,这个学佛的心量到哪儿去了?所以你越是那个,就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坏人,他越缺乏温暖和关怀,他越会走向极端。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是有点良知,有点慈悲心的人,你就更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感化他。这样他就能转化过来。你想啊,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暖的人,你给他一丝丝的温暖,他都会对你感恩戴德啊!坏人你把他推向对立面,你不可能让他改过,你这样就让他永远的成为一个坏人了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好人和坏人的划分?就是因为有我们今天的是非标准:对的、错的。有些东西啊,我们光看现象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们今天说,这个社会的是非现象,这个江湖上的是非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会存在?就因为我们每个人按佛教刚才给你讲的那个《百法明门论》里告诉你的,都有一个“我慢”之心。什么叫慢?争强好胜!有争强好胜是非就来了,总要赢吗,我比你行吗,我的是对的吗。对吧?这样是非就开始了。

  还有我们中国人哪,有些传统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好的,需要改的。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好面子。特别好哦,以前你看那个请客的(特别是成都人):我请你嘛,到我家去吃饭嘛;没空!好,我下回再请你吗。说了十回也没去成,哎!喊的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好面子。好像天底下好多人都有这个观念,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要有个尊严,要活的有脸面。诸位我问你,你那个面子值多少钱?什么是面子?甚至我们今天讲,还不仅要活的有面子,死的也要有面子。我的天哪,你看看那个死的有面子的,有没有?是有面子啊,因为死了都化了妆的。你看吗,那些火化场里,我送过很多人开追悼会。生的时候没有化妆,死了还要涂一下,我说哎呀天哪那也叫面子啊!有几个死的有面子的?没有吗。你看你死后就把你送到那个冰冻箱里去了,你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尊严?你泡到那个水里还都是一样的,最后那个工人把你捞起来,提前两天给你抹一抹,化一化。到了那个时候都是平等了,你还哪有面子来!这个都成问题,那么这些面子也好,什么尊严也好,都从那儿来?都是从争强好胜来。但是诸位啊,不是说人不要尊严,真正的尊严是什么?是人要自尊自重,你是人就要做合乎人的事,这个才叫尊严。你不要一天到晚,做人那干的全是鬼的事,那就没有尊严。所以我们佛法里面讲,这个人那,是非曲直就源于我们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根源在那里?就是我执,以自我为中心,你就开始狭隘。一狭隘就跟其他人对立,一对立判断他是对的,他是错的,我要对,我绝对不能错,我怎么能错那,错了我都要把他说成是对的。好像这样心里才舒服,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三、是非与历史

  (一)由历史剧而知是非的不实与虚幻

  第三是非与历史,为什么我讲这个?我讲完了你才知道什么是非啊,都是假藏货。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霸王别姬》。看过这个戏吗?熟悉这个故事吗?你看那个楚霸王跟那个虞姬,被逼到那里走投无路了,两个人生离死别,情投意合啊。最后虞姬干嘛呀?抹脖子了,自杀了。楚霸王到那儿去了?投江自尽了。两个人都死了,我试问诸位,那个历史书上写的,津津乐道的,两个人生离死别、情投意合的,多么的不得了啊!两个人都死了,那么我问你?他们两个人的事情谁知道的啊?他两个人不是都死了吗?谁知道的?那是历史啊,编的!是不是编的你想吗——两个人都死了吗,就是两个当事人都死了,结果我们还写的活灵活现的,还唱了几千多年了。今天还在唱,让好多人都羡慕,你看生死不相弃啊,典范啊。当然从伦理意义上我们确实应当提倡,但是从历史角度上讲,那个是站不住脚的。老实说,还有那个电视里面演的,一个人得罪了别人了,是吧,于是另外一个人就雇个杀手杀他。结果那个人杀手去行刺的时候看对方挺正派,觉得要是把他杀了呢,天下又少了一个好人,可是要是不杀他呢,自己又收了别人的钱了。左琢磨右琢磨,算了(做了个抹脖子自杀的动作),我自己死了算了,两头都不是人。诸位我问你们,他既然都自杀了,他在那儿来回的徘徊,矛盾的心理,谁知道的呢?所以诸位啊,那个什么是非历史,好多东西是靠不住的。

  (二)由30年来社会不同年龄阶层观念的流变而知是非如过往云烟

  我们最近不是老是讲这个吗,不是要总结过去的三十年吗?我们今天不是看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吗?我问诸位,中国哲学史里面,从先秦诸子开始、经唐宋理学到明清考据就写完了。嗨!好像我们全中国就那么几个人活动了几千年似的一样,其他社会上的人都在活动,这些人的东西都到那儿去了?谁记住了?所以我老是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主要是精英的历史,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完全就是一部精英史。你我这些老百姓谁管你哦,你想什么,留得下来吗?你以为将来还有哪个人会研究你们两个人今天,因为争了一批蒜苗两个人打了一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有没有人来研究?没有的啦!所以我给他们开玩笑讲,我说,过去三十年你们要好好总结,青年人怎么在变化,老年人怎么在变化,小孩子怎么在变化。你们琢磨一下,这里面有佛法啊!

  我给你们提供一个参考,我思考的。我说青年人的变化,最大的参考和坐标是什么?是流行歌曲的排行榜,它就是这三十年青年人的心路历程的变化。你看开始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些人“捆红领巾”(指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神圣的不得了,要写三回申请,还要审查一下你们家里是不是地主啊,所以那一刻,捆个红领巾简直是欢欣鼓舞。为什么?因为写了三回申请,还胆战心惊担心通不过,你说高兴不高兴?今天有那个小朋友他捆红领巾有那么高兴过。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是《当我捆红领巾的第一天》,觉得这是自己生命重生的开始啊!我们那个时候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今天给你报告,那个时候还真的以为自己要接班了,真的是啊!当初你听八十年代的那些校园歌曲,哎哟,并且你看那些老照片,八十年初的人,那个脸上的笑容啊,纯洁,无暇,欢快,对吧?可是这个过了五年,不行了,八六、八七、八八又开始了,西方的自由思想来了,这个时候就要“燃一把火” 了(指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到这个要思念啊,朋友要来了,就开始由原来的那种欢快转入有点婉约缠绵了(指歌曲《思念》),对不对?这一转九十年代就开始要“潇洒走一回”(指歌曲《潇洒走一回》),为什么?已经不潇洒了,潇洒不起来了,就开始向往潇洒走一回了。沉重的开始,是不是?于是唱歌的表现就开始有点沉重了。这一转到了新世纪,就开始老鼠吃大米了(指歌曲《老鼠爱大米》),这还算好的,到最后都三节棍、三节棍了(指歌曲《双节棍》)。什么哼哈、呼哈的就没得唱了,就开始说了。是吧?表达不了了,就是内心的那种迷茫没有方向了,是不是?这就是三十年青年人的变化,就是这么变过来的呀。所以你看现在的流行歌坛唱啊唱啊,唱不出什么新东西了。为什么?他内心的那种感受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表达了。老年人的变化。这有老年人,怎么变的?三十年来的保健品变化,就是老年人的心路历程。开始那个八十年代初,哎哟,我这有虎骨鹿茸,现在又开始兴这样那样的胶囊了。小孩的心里变化,我给你们是这样总结的,从木头玩具到塑料玩具,从塑料玩具到打游戏机,从打游戏机到电脑。是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是这样变化过来的。

  但是你说过两百年以后写思想史,谁顾得你这些人想什么啊,早就忘光光了,所以诸位啊,不要一天到晚,不要你对我错他是我非,一室之墙成一室之门的。所以我讲是非与历史如同过眼云烟,一瞬间就过去掉了。你永远都是对的,他永远是错的?没有的事啊!

  四、放下是非

  既然以上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既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被遗忘掉,那么你们干嘛还死抱着一个是非不放呢?你跟是非作伴吗?你为什么不把他放下去?让他成为过去呢?老成天惦记着它?昨天我们两个人小摩擦,今天见了面,嗨,昨天对不起哈,对不起,对不起…就过掉了吗!你老是对别人昨天跟你顶了两句而耿耿于怀,今天见了面,一个走这边,一个走另一面,你这一辈子,生生世世都要做反面吗?没有必要嘛!所以我给你们讲,佛教里有一句话:不要欠来生帐。今生,所有结的不好的,所有的恶缘,所有的逆缘,全部在活着的时候还掉。无债一身轻,好去见阿弥陀佛啊!

  老是背着一个包袱,经常想着那个家伙是坏的,那个家伙曾经害过我,他曾经整过我,他曾经怎么个我。我的天啊!到死的时候你都在想。这个时候哪个给你来助念,他也无力回天。不要别人助念,自己说走就走。关键还有个问题,人家来助念的时候,你那个念头还要转的过来。人家在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托佛…”,你说别念了,那个家伙还欠我钱呢。你想的是这个,你们两个心不相应吗。所以哪有放不下的东西?到最后你都得放下,还不如早点放下,还痛快一点,不要一天到晚让是非烦恼好坏压在你的心上,变成一块石头沉甸甸的,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在那里哎哟哎哟的叫胸闷。当然胸闷了,一天到晚都放不下,还不胸闷!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世上生活,不可能不面对是非,彼此之间肯定会因为有意见的不统一而起争执,甚至是有争吵。但是今天过了,明天就要把他放下,彼此还是笑脸相对。这就是我用佛家的一句话要告诉你的:千万别欠来生帐。欠来生帐很麻烦呢,将来来生如果你是个有智慧的人,你还没有迷失本性,你还有办法自己去还,就像那个安世高一样,对吧?他知道欠谁的,他能走过去对他的债主说:“你把我杀了吧,这是我欠你的。”恐怕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吧?既然办不到,那为什么我们不现在把他办掉呢?是吧?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刚才我讲了名利的问题,下面是个是非的问题,我们应当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它。这些都是社会的现象。当然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现象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照清楚,这就不是我今天这个讲座能跟诸位报告的了的。

  结 论

  那么我们前面讲了人、讲了家庭、讲了社会,我给你们做个总结。怎么总结呢?人与人之间哪,过去有一首诗叫《游子吟》,内容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读了这首诗你就会想起谁呢?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来。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啊,当你想母亲的时候,也有可能母亲在想你。为什么?有血缘关系,你那个身上有个DNA和母亲身上那个DNA是一样的,这两个是有磁场咧,有感应;即使不是血缘关系,真心的朋友,你在这想他,他也会在那想你的。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你只要用真心相待,彼此之见一定会有感应的。注意“感应”两个字怎么写?下面都是“心”字。说到家庭,我们过去老是处理不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是因为你太容易把他遗忘掉了,你容易忽视他的存在,因为你觉得天天都见了面的吗,用不着那么关心。这恰恰错了,越是在你身边,你越是要用慈悲心来呵护他,这样你这个家庭才能真正的融洽。注意!我用了这两个字:慈悲!慈悲两个字怎么写?下面还是“心”。

  最后谈及社会,我觉得儒家的社会解决问题有两个原则:忠和恕。刚才我讲的放下是非,不要计较,属于那个范畴啊?显然是属于恕的范畴!也就是做人要包容,心量要大,这个佛教也是提倡的。还有忠,就是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不贰。过去叫忠,今天叫什么?叫责任。一个人只要尽责任,守诚信,就叫忠。所以你看“忠、恕”这两个字下面也是什么东西?是“心”啊!

  所以最后我总结一句话:只要你是真心待人,一定会心心相印,一定会有感应;只要你是用慈悲心来呵护,你的家庭一定会是融洽的;你只要是以忠恕之心对待社会所有人都认为不平的现象,你一定会拥有快乐和幸福。但是,感应也好,要用心;慈悲也好,要用心;忠恕也好,要用心。概括起来一句话,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作人做事,你是一个用过“心”的人,你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