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狮城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0-06-02 08:35:33作者:念佛网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狮城访谈录
公元2005年5月1日至5月7日天竺山毗卢禅寺,恭请中国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宣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1. 从法师的开示中,知道法师精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新加坡是科技发达的国家,现在的年青人修持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少之又少,怎么办?
我们可以慢慢发现,整个世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今日这科技发达,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家开始走上了心灵回归之路,想要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也慢慢注重心灵建设,自然也会慢慢开始认识佛法。佛教任何一个法门的弘扬,首先取决于世间人认同的基础。像世间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由于仍有很多人对佛法还不了解,对于法门也不了解。这需要对于佛法很深的研究,有了基础以后才能够好好去修行。我想跟我们过去佛法弘扬得少也有关系。我们只希望将来佛法有更多出家人来宣讲,让大家有听闻佛法的机会,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保持正信,有了正信才能保持正行;希望大家共同建立一个正见、正信、正行的佛法的宏扬和修持秩序。
2. 要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出家人?
我们世间的普通人,做人有做人的标准,要有人格。出家人也是人,也要符合跟世间人一样。《大学》里面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不但自身的人格修养要提高,也包括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过去我们中国人讲人格修养,一方面包括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普通的人,在这世界上要有修养,出家人也是人,我们出家人除了和世间人一样以外,更要养成僧人的修养,人家觉得你是出家人,合格的出家人除了具备世间人的修养以外,同时也对佛教的弘扬有责任,也对整个社会大众了解佛法有责任。我个人认为所谓合格的出家人就是一方面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修养,同时对整个佛法的弘扬,也要承担起责任。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有一种谦虚温和的修养,待人接物要有一种圆融大雅的修养,对整个佛教社会也要有承担奉献的修养。所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出家人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修养:一个是自身要谦虚温和,对整个社会要有圆融大雅的风格,包容一切,除此以外还要承担和奉献。出家人除了要为众生请命,为万世开太平,出家人也应该有一种胸襟,要为世间众生谋福利,为世界谋和平。
3. 要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在家居士?
这个居士当然指在家的佛教徒,但要知道佛经里对在家居士的要求很高。因为他们身份特殊,身处在茫茫的人海中,整个社会当中,有家庭,有工作,有单位,甚至还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怎样兼顾好这两方面,能够过好信仰的生活,又在世间生活也能够比较过得愉快;过去,对居士的要求就有两方面:第一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就是拥有名利而不贪恋,能够超越,能够把名利作为自己利益大众、利益人群的工具。第二要有出离心,就是对这世间一切事物,要保持清净的头脑,不会被这世间事相所迷惑,产生大智慧。有了这两点,我认为居士既能够过好信仰生活,又能够对家庭,对社会负起责任来。不能因为我们信仰而忽略了家庭,社会的存在。这信仰不能成为自私的信仰,不能自顾自己,还有整个家庭,社会。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的居士,一方面在这世间能够淡泊,能够超越,把名利作为一个利益大众的工具。第二要有出离心,不会被这世间事相所迷惑,保持清净的头脑,让我们心灵净化,不要成为一个自私的在家居士。
4-1. 要如何掌握学术研究的技巧和能力?
这个学术,今天所谓叫学术研究,在佛教的历史上很早,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去,大约是在公元前后,到现在大概两千多年。佛教的传播开始有一个输入期,这输入期就是把大量的印度经典从梵文翻译成中文,我把这段期间列为输入期,输入以后,就存在一个中国人怎样去理解佛教问题,那就是消化期。这消化期在魏晋南北朝,主要以格义佛教为标志。这个格义佛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佛教学术。格义佛教就是对佛教有的专用名词,专用术语作出符合中国人的一个解释,还包括对翻译的经典编着一些目录,这样应该是最早的佛教学术。这中间,佛教传播到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传播的历史要知道,传播那些经典要知道,从这些经典不同时期翻译,中间有什么差别也要知道。因为有些经典的翻译,中国就有好多种译本,华严经就有三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的,我们要知道,从不同历史的翻译,还有不同的语境。中国过去都是古文,可能今天来翻译就是白话文,所以这个语境不一样,它所传的信息就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有学术的客观正确的态度认识佛教,理解佛教。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出家人不是为学术而学术,我们的任务是弘扬佛法和修行,但是我们要掌握一个工具,让它更好为我们弘扬服务。我个人觉得佛教学术要掌握这三方面:一个是佛教历史,第二是佛教思想,第三是佛教文献。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文献不一样。比如现在中国大陆非常流行弥陀经,可是要知道最早还有弥勒上生经,我们近代的太虚大师也提倡弥勒经。我们研究佛教一定要知道佛教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一个法门流行,那一部经典流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规律,可以借鉴经验,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历史为借鉴,应该怎样更好的弘扬佛法宣传佛法,让更多人学习佛法。
4-2. 在科技发达的社会身为富豪快乐抑或穷人快乐?
当今社会是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尽管如此,不可能每个人都富有,也有不富有的。致于富有的快乐,还是不富有的快乐,我个人觉得富有的人,有他的快乐,也有他的不快乐,不富有的人也有他的不快乐,也有他的快乐。就是说,富有的人也可能成为快乐,不富有的人,也可能不会快乐。关键是取决于个人对财富的心态。我们如果把财富作为自私的满足自己欲望的途径,那你就不快乐。我曾经讲过,财富它不是坏事,关键看我们有没有超越财富这个心态,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如孔子有一弟子叫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一个人很简陋,每天喝一点水,吃一点饭,但他很高兴,内心很轻快。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修行人在深山里面,他没有财富带给他的快乐,但他的内心充满快乐,为什么?精神生活非常愉快。有些人有了丰厚财富,他也很快乐,他没有把财富作为他私人产品,他会把些财富去帮助更多人,在帮助别人中得到的一种快乐。在中国人讲助人为乐,在帮助人中会快乐,没有说帮助人会痛苦的,他没有财富的人也会快乐,为什么?他不会一直惦着财富,他会很安心地在他工作岗位做他的事,他也有他的快乐。所以在这世间中衡量快乐的标准,不见得只有财富的多少,而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世界里,超越时间的修养,内心世界不为名利,财富所霸绊,你就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师父,你说:“你们要快快修行,不然等不及了。”师父,我也急得很啊!不知快速要修那一法门?请师父指示。
是这样,我觉得不管白发苍苍的老人或黑发油油的青年人都要加紧时间修行。当然,年纪大的人,更有紧迫感;但年青的人,不见得有优势。中国过去有人这样讲,“莫待老来方学道,孤魂多是少年人”,这个生死人人都很平等的,劝千大家也不要以为年青就有优势,也不要因为年纪大了就十分着急,为什么?曾经佛陀有个弟子修行时很着急。他过去是弹琴的,佛就告诉他,弹琴的弦太紧会怎样的情况,绷得太紧它就弹不出好的声音来;绷得太松,也弹不出声音来。佛就说我们修行跟弹琴一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行中道,着急也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比较用功就可以了,只要你耕耘,将来就有收获,不要在乎将来的结果怎样,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因果分明,耕耘就是因,收获就是果。至于你修什么的法门好,不能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佛法讲是契机契理,就像世间看病一样,对病下药,感冒病就要吃感冒药,不能吃人参。至于说那个药好呢?能够治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能够适合你的法门,这要你自己去体验,我觉得跟那个法门相应,就修那个法门,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人家说那个法门有成就你就去修,那不见得。他修他跟他相应,跟你不一定就相应。佛法不是盲目的,是要跟着闻思修,慢慢来选择。如果不相应的话,那也不行的,所以,不是每一个法门都管用。治病一样,尽管都是感冒病,可能还不一样。你的感冒可能是寒性的,我的可能是热性的,你吃那个药就会好,我吃未必好,不是每个人都得一样,关键是要修与自己相应的法门。世上没有最好的法门,能适合你的法门是最好的。
佛法是一个智慧宝藏。过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听闻佛法以后,就要珍惜机会,不能让人生空过。祖师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你想想:全世界联合国公布60多亿,佛教徒有多少?我们是属于幸运中闻到佛法的人。佛法大海是一个宝藏,我们进入这宝藏就不能空手而归,自己精进,勇猛、努力勤修,争取能够在人生和生命上有提升;能够真正体会到佛法的重大奥妙,能够把它用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行动上。我常常讲,我们要发愿,不但今生要学佛,生生世世都要学佛,生生世世与佛结缘,生生世世不要迷惑,生生世世是有智慧的人。我也不算什么名师,我自身也很惭愧。自己进入佛门,出家15年以来,在佛学院呆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很感恩佛学院的教育。通过学习佛法,才知道学佛是什么。所以我自身也觉得佛法既然这么好,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听闻,我们大家都有责任。
我真是井底青蛙,这几晚听了法师的深博分析普门品,才懂得普门品的层层譬喻。真是不听普门品的开示,不知佛法的丰富。谢谢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