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地觉察自己的内心
发布时间:2023-01-21 18:02:25作者:念佛网人活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禅修?其实,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行、住、坐、卧中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从而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禅修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人把禅修想得很复杂,甚至非常神秘,认为它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禅修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清晨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水是生命的根本,水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我们“度秒如年”。
禅修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有人说,是无常;有人说,是空性、活在当下以及惜缘。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呢?”
苏东坡为了激他一下,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你具有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禅修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性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烈日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用冷水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泉。
有一回,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五层楼,感觉很累,快到第五层的时候,觉得自己几乎支撑不住了。当时,我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你,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风波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你碰到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一样的遭遇,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狗一口呢?
反复地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不断地觉察自己。
当别人拿着一个几万元的名牌包的时候,你会不会心动?当别人开着几百万元的跑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会不会露出羡慕的眼神?当别人享受着几千万元的豪宅时,你会不会感到不舒服?当别人在几千人的会场上坐在主席台的位置上时,你会不会有所幻想?我们想要学佛、修禅,就要在面对各种状况的时候不断觉察自己的心,看住自己无妄的念头。缺乏反思的人将永远执迷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做它们的奴隶。
有人说,学佛的人很消极、很颓废,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觉得,学佛的人应该是更加积极才对。一个对世界产生厌离心的人是无法成佛的,如果你都不爱这个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思想呢?怎么能够度化其他众生呢?所以《地藏经》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学佛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付出、奉献、宽容、布施。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不也正是这种精神品质吗?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自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次有一个居士到我们寺院来,他说学佛以后就一直在对比,是诵《地藏经》的功德大,还是诵《普门品》的功德大呢?是修阿弥陀佛的福报大,还是修药师佛的福报大呢?他总是不断地在对比,哪一点对他有好处,他就修哪一个法门。他有一天听说绕塔的功德最大,于是就天天去绕塔。他觉得自己绕塔的功德还不够,于是让自己养的猫也跟着他一起绕塔。这样,他觉得自己和猫都有了功德,才略略感到安心。
有一个老太太跟我说她吃的是全素。有一次她的女儿请她到家里去做客,她就跟她女儿说,去做客可以,但是我过去你要买一个新锅,还要买新碟子、新碗,煮全素的菜我才去。
还有些居士,每天坚持做早晚课,每天都拿一个木鱼,敲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或者整天在家里烧高香,熏得周围的邻居都受不了。这是什么状态?
如果大家学佛以后,只是形式上做到位了,但是自己的性格、品德却还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甚至变本加厉;如果原来自己的性格就比较狭隘,学佛以后还用另外一个套子把自己套起来,然后总是跟别人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让周围的人比以前更累、更不安宁,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敲木鱼、烧香,给左邻右舍增添了很多烦恼,那么你不仅没有功德,而且还造了很多业;如果一个人为了吃素而给家里人造成了很多负担的话,也是一样没有多少功德。
学佛究竟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放开自己,还是让自己神神叨叨呢?我们走入佛门,我们阅读书籍,我们听闻思想,但如果我们不能以此提升自己的话,还不如不学。学得越多,你的“所知障”就越严重。学了一辈子也只能是恍恍惚惚,无法自救,更不用说度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