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讲

发布时间:2020-04-17 10:07:16作者:念佛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八讲

8月16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八讲。

释亲佛法师首先开示道:佛法最主要的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我们听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部经,就是当机之时。因为在这部经中,世尊针对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详细的开导。如果大家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细心的去体会反省,按照佛所说的去修去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

佛陀讲法49年,八万四千法门,最终的教育目标是让我们“无诤、解脱、详和”。佛在这部经中教导我们要“不举他人过”,这就是无诤。学佛的基础在于一个字“和”,所以我们僧团是六和敬,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和”的思想是宽阔广大的,佛教讲“和”,儒家道家也讲“和”,所有有智慧的教育都有“和”的思想。“和”是我们中化民族最主要的文化精髓,像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名字中都带有“和”: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而我们佛教之所以维系二千多年长盛不衰,全在于“和”之一字。

佛在菩提树下顿悟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无有出期。若有妄想执著,就会有分别心,继而产生纷争,所以我们学佛人要做到无诤,这样心地就得以清净,就可以解脱,而人生最大的解脱就是生死解脱。我们学佛多年以后,要看看心是否清净了、烦恼是否减少了、慈悲心是否焕发出来了、智慧是否挖掘出来了,通过这些来检验自己学佛进步的与否。做到解脱之后,就会拥有详和,详光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部经题中的五字:清净、平等、觉,光这五字就已囊括佛法的全部精华。清净即是僧,平等即是法,觉即是佛。而僧代表戒,法代表定,觉代表慧。佛法是用来息灭众生的贪嗔痴,而戒定慧就可以对治贪嗔痴。当你拥有戒,就可以做到清净。因戒生定,就没有分别。因定发慧,就可以觉悟。

这部经经文很浅,义理很深。为什么末法时期修行人成就的少而盲修瞎炼的多,就是因为不明佛理,不如法修行。我们前七课已讲了很多障碍修行的种种烦恼,因为今天新来了很多听课的四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几节所讲的内容,下面我们看一下“修道人若安稳无恼而得解脱”,应成就的四法。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一点凡夫是很难做到的。律宗初祖道宣律师有句法语:“应世天下,如是试巾,推直于他,引曲向己。”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擦桌布一样,把桌子擦干净了,布自己脏了。把一切对的好的,推给别人;不对的、不好的、委屈的,自己接受。

慧律法师曾讲过“老二哲学”,即你大我小、你美我丑、你善我恶、你对我错。。。。。。,永远不要排第一,默默的做老二。我们修行人都应该按照这种哲学方式去为人处事。

大家知道“上善若水”。水代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海之所以大,因为处低。假若你希望让别人恭敬尊重你,你首先就应谦恭处低,处处恭敬尊重对方。大家的心胸要如海天一样,宽广无垠,我们对他人都应宽容、包容、含容。要按照圣言量去做去修行,不要按照“我”的见解去行动,这样永远无法摆脱六道轮回。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观音菩萨的法门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修行人都应不求他过,不举人罪。但这一点很多人做的都不好,大家都是拿着“戒律”这个手电筒,处处查看挑寻他人的过失。这是凡夫的习气,下意识的行为。就像酒瓶一样,酒倒空之后,瓶中仍存有酒味。因为无始劫以来,凡夫一直在举他人的过失,而自己的毛病却越来越多。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偈言:“不盯人过失,不举他人罪,离粗言吝啬,此人当解脱”,我们某些出家人的语言很粗陋,让对方听着不好受,心生烦恼。我们一定要用爱语去对待别人,给人温暖度人苦难。

\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独处闲静常勤精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修行人要少欲知足,知足者常乐。我们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什么呢?耕耘势必有收获,如是因如是果。

接着亲佛法师又讲道,我们凡夫业障深重,诸根暗钝,都有十二种弊病,这部经中已概括出来,即:善少恶多,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进,行迷惑道。

接下来,亲佛法师开始讲述今天的授课内容。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尔时即彼时,为什么佛经中不注明公历或农历的年月呢?因为佛讲法是针对九法界众生,例如一层天,一天相当于人世间五百年;释提恒因忉利天,一天相当于人间一百年;弥勒菩萨兜率天,一天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在兜率天众生眼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纵其一生,不过半天的时间。

“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比喻来说,黄金与金器。黄金可以打造成各种形状的物品,如项链、耳环、杯子、水壶、钥匙等等。但这些无量形象的金器,经熔炉内锻烧,就又会恢复到黄金的初始模样。

《金刚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我们凡夫常常被相所转,顺境来了欢天喜地,逆境来了痛不欲生。佛说过,心能转物即通如来。修行人应按照这个境界去努力,不为境转,清净随缘。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佛把世话的过错浓缩为二十大类。亲佛法师给听课四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此略)

在讲述这二十种过错的时候,亲佛法师说到了弥勒菩萨的偈子。他讲道,弥勒菩萨呈喜悦相、平等相,善人恶人皆对之笑脸相迎,大肚能容难容之事。他有个偈子曰:“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按照偈中所说的那样去为人处事。虽然大家做不到,但是还要以此为目标。

。。。。。。

接下来,亲佛法师又讲述了睡眠的种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在讲授睡眠的过失时,亲佛法师提到了头陀十二苦行。他讲道:“持戒的菩萨们,行十二头陀苦行,他们著粪扫衣、但持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住阿兰若处、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有人修苦行,佛法就住世,如果没有人修头陀行,佛法就消灭了。”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闇浊。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为行愚钝。十四者烦恼缠缚。十五者随眠覆心。十六者不乐善法。十七者白法减损。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进。二十者为人轻贱。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亲佛法师详细解释了睡眠的二十种过失。(具体略)

讲毕,听课四众中有人提问:“现代科学主张人应该保持睡眠充足,成人最少要保持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佛制规定,初夜后夜要用来精勤办道,而只在中夜四个小时内休息。请问为什么佛陀对睡眠的规定与现代科学的主张相矛盾?”

亲佛法师回答:“现代人妄念多,心中常被诸外物所牵绊,所以消耗掉很大的精力,需要通过睡眠来补充体力和精神。而修行人妄念少,心常住于清净之地,精神常处于清明的状态,精力存储的比较多,所以需要的睡眠时间少。而过多的睡眠是对人体有害的,会造成昏沉,不利于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