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净土法门与大乘了义教

发布时间:2020-05-06 09:52:11作者:念佛网

净土法门与大乘了义教

  这部《楞严经》是了义教,这个了义就是究竟显了,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不是人天法,是诸大菩萨所修的成佛之法。也不是菩萨的六度四摄方便办法,是断除我们生死惑业的方便办法。我们讲的一乘实相法,是成佛之法,诸大菩萨依这个进行修证,就可以趣向无上觉道,所以一乘实相法是成佛之法。

  佛是本具的,不允许在一心之外再有所得,所以这是了义之教,不能以人天法、声闻缘觉法来认识大乘了义之教,它和人天法、声闻缘觉法、菩萨法不一样。主要是要从理上悟明,理上悟明就是实相,更没有一法可得,包括佛这一法,去佛以还的这一切事物没有一法可得了。就像《心经》所说的 "无智亦无得,"所以我们不能以有所得心来听法。想得到点什么,那还是贪心,贪心就是生死的体。正因为"以无所得故",所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发明本具,若从心外得一物,那还是虚妄,就不是我们的本心了,还是生死。

  离相法门,离一切相,和声闻缘觉法、人天法不一样,声闻缘觉法、人天法都是着相之染修。凡夫求人天果报,着世间的善相,没离开世间相,没离开有相,想要得人天的正报身心、依报世界,没离开世间相,这不是贪嘛。声闻缘觉虽然了达世间这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但没离出世间的涅槃相,所以他不是了义教。了义教是真实法,纯正无邪,纯真无妄,超越空有的一真法界。

  应当是这样的,不要以有所得心来发心听法。三世诸佛,给众生开佛知见,更没有一法与人,所以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说,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是发菩提心。佛是本具的,如果再得一法,心外再求佛,再想得一法,头上安头不,那不就颠倒了嘛,不允许的。比如说这就是我,按世间感情来说,这个身心就是我,不允许再有第二个我,再有第二个我,那不是颠倒吗?再有这么一个身心,那这个身心,那不是头上安头了嘛。本来是佛,如果再有一个佛,那不就虚妄不真实了?因为我们要想得一物,这不是贪嘛,贪心是三毒。这贪覆盖真性,那能是佛吗?那不还是生死嘛,还是随顺世间的贪嗔痴性,生死狂性。不管是想得什么,世间相也好,出世间相也好,都是不从求中得,不从得中成就,超越得和不得。

  因为佛是本具的,你再得一个佛,那不是头上安头了吗?那不是起纷争了吗?就不是一真法界了。我们一个人只有一个身心,再有一个身心,那就起纷争了嘛,所以我们再想得一物,就把我们本来佛,无上佛宝失掉了。

  想得一物之心就是因我们不觉悟,迷惑,以贪嗔痴性,就是说依真起妄,这个心是怎么起的?想得一物这个心就是依真起妄,为什么叫依真起妄呢?就是说贪心这种妄情思惑,这种妄情的力量和作用,这一念心起了,就遮盖自性了,举体虚妄,就不是真实了,不是我们本心了。从理上能说得通,理上讲不通,那别人也不承认那。是离相法门。声闻缘觉虽然离了世间相,没离了出世间相,虽然离了世间的粗重之相,但是没离开三界外的变异生死之相,还有微细之苦,妄心妄境之苦,他不能像佛那样圆满大觉,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得大安乐,不是究竟之果报。

  因为我们讲了,了义教,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纯谈上乘,最上一乘,唯一佛乘,我们心里若见诸佛清净光明相,见众生愚痴下贱相,见诸法的差别相,见好见坏,如是见者,这样见,就是我们心上还有诸法的差别相,知见还有好,还有坏,那么黄檗禅师说了,尽未来际,想要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因为我们心没平等,还是在住相生心,住好相做好想,住不好相做不好想,这怎么能证得本心成就菩提呢?所以说这个是实相理,因为我们要想证这个实相之理,就得离一切相,《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的本心,无上的正等正觉,我们心里平等了,妄心才能够不发起现行,开拓了本源心地,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道,就是广大圆满、通达无碍的觉道。

  我们这部经是了义教,真实之法,离相法门、甚深之离相法门。佛说的人天法、声闻缘觉法都是方便施设,都是次第法、方便法,通过这个方便,逐渐地悟入实相,这是对中根、下根,因为他根机体性不一样,不能顿悟实相,所以说了很多方便。因为讲大乘了义教,就是直显一心真实谛理,不显其它,显其它,那就真妄掺杂了,那你就不能彻悟心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见性成佛。我们不是常说嘛,得开悟,见性的楞严,开悟的楞严。见性成佛,性成无上道。现在不悟,将来也得悟,说我总也不悟,想成佛,那不可能、,无有是处。奢摩他,以悟理为要务。就像上北京,我们上北京得知道北京的方向、、位置、距离,这就是悟,然后才能上北京,如果不知道,上北京无有是处。成佛也是这样,我们是悟诸佛之所悟,这不是个小因缘、开佛知见,三世诸佛所悟的,我们现在学着悟,学着明白通达。

  不是人天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种恶业招感恶果,失掉人天、堕落三途道,这个好明白,因为他没离虚妄心行之相,没离具体的森罗万象,有相可见。这密因就是无相可见,心上契合领会,如果会得实相道理了,那就不见有身心世界,不见有一法可得了,不去贪著妄想执著了。心里要是悟了,自然地认识了十方世界实在是再没有一法,包括佛在内,实在是没有一法值得我们再去贪著、攀缘、妄想、执着了,这样心才能得清凉啊,这一念才能不生起,心头火才能彻底熄灭,才不能热恼衰变。这个心起了,心头火点燃了,就热恼衰变,则不自在。有一物就有一念,有一念,心里的热恼之火就没熄灭,没熄灭就不能得清凉,痛裂难忍。这是究竟解决的办法,彻底根除的办法,把生死苦根、罪业连根拔除的办法,再也长不出生死的办法。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以人天法、声闻缘觉法来推测、推度大乘了义教。这是了义法门。

  念佛法门是佛说的,特殊法门,无问自说,因为末法众生不能仗自力彻悟心性,或者断除生死惑业,《大集经》不是说嘛,末法亿亿人修行,没有一人仗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是念佛法门是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是从有门入,不能离开能念之心,这个心不能离开所念之佛,因为阿弥陀佛,佛就是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法,虽然是佛的圣号,也是神咒,我们一心念,以心治心,我们随顺了佛法的净化因缘,我们就对治了这个世间的生死染污因缘,我们的心就从三界六道这一切事物中提携出来了,不念世间这些事情了。念佛法,离了我相了,但没离法相。由于我们的根机体性不能像诸大祖师那样利根,顿悟、顿断、顿证,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从有门入,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如果是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念,心住一境,不杂他念,就是这一念了,妄境不现前了,就是阿弥陀佛了,那么这就是事一心了。功夫纯熟了,深入地念,能念所念性空寂,性空寂就是把心念空了,离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了,最后就是我们的自性,这就是实相念佛,契入自性。这是从层次上来说,达到实相念佛了,就和我们自性一样,但是这个是功夫问题,从最后的功能力用,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不管念佛法门,还是我们学实相法,都是回归自性的方便办法,都是统一的,不能对立的。因为佛因机施教。

  禅净双修。宋朝的永明大师作《宗镜录》,通宗通教,对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宗下、教下,教下就是如来禅了,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达无碍,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佛法,无不通达。教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对我们众生的教化。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佛法,这五乘佛法通达无碍,大小乘无不通达,所以能够因人施教,无所障碍,通宗通教。宗就是宗下,禅宗不假文字,以心印心,见性成佛,这是顿教法门。对于如来三藏教典的义理,对于顿教法门,宗下,宗下就是禅宗,见性成佛就是达理崇道,这个就是顿悟、顿断、顿证,这就叫宗下。即通宗也通教,这么大的祖师,他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本来不有,虚妄嘛,五阴虚妄,本无五阴,如同梦幻,这样的话已经正确认识了,诸大祖师对于十方世界这一切事物再没有什么求取了,能看得破、放得下,最后归心净土,一门深入。已经看破放下了,就为修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扫清道路了。如果我们想修净土法门,看不破、放不下,一念佛,五欲也出来了,障碍。五盖也出来了,好坏是非也牵挂放不下,那能念阿弥陀佛吗?所以我们学大乘了义教,了达十方世界唯是一心,心外更没有一法可得,我们就能看破、放得下。净土在心上,扫除心里的牵挂障碍,这样念佛自然得一心了,我们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发明本觉佛性了,我们就能成就阿弥陀佛的智慧德相、功能力用。

  诸大祖师都是通宗通教,然后归心净土。像晋朝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结成莲社,发心念佛,他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师,最后归心净土。把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已经悟明本心了,不是迷闷猜测--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修净土恐怕也有牵挂障碍之处,修不到真实处。

  净土宗善导大师,唐朝人,也是净土宗的祖师,他老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师,已经了达了宇宙人生,没有一法可贪著、攀缘、妄想、执着了,什么身心、世界、好坏,都是粪土了,看得破、放得下,本来不有,然后修净土法门,皈心极乐世界,一心念佛。世间还放不下,想念阿弥陀佛,想得极乐世界,恐怕就是要困难点。善导大师,法照大师,宋朝的永明大师,明朝的莲池大师,都是净土法门的祖师,都彻悟心性,无有牵挂,无有障碍的。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善说妙法,彻悟心性,这个理性最为透彻,阐述佛的大乘了义之理。近代的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对净土法门说得最实在,最亲切,印光大师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师,最后归心净土。所以我们要向佛学,向祖师学。

\

  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虎是山中之王,再加上两个角,更厉害,勇猛不可抵挡。有禅有净土,即通达禅,就是我们讲这个上乘之理,诸佛所悟的,我们现在要悟明,学佛之所学,诸佛所悟的上乘之理我们都不能悟,还怎么学佛呀。首先得悟明这个,悟诸佛之所悟,这是佛门弟子的要务、急务,应当履行的,应当把它悟明的。悟明了以后,我们方向明,路子不错,成佛有路,这叫有禅,禅就是实相之理,不染为禅,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离一切相,不贪著、攀缘、妄想、执着这一切虚妄事缘,不染为禅。离一切相,不妄想、执着、贪著这一切了才能不染。不动为定,对外不染了,内心才能不动,内心不动了,对外才能不染,靠什么呢?就靠的一实相。

  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想得无上觉道,也不能够再有其它的道路可走啊,不能另外再有一条路呀。 悟明上乘之理我们才能够开大智慧,开佛知见。我们是悟诸佛之所悟,这不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吗,我们应当正大光明地把它悟明,谁说我们不应该悟这个道理,那他就错了,因为佛告诉我们的,开佛知见。三世诸佛来到世间,本怀是开示众生悟入诸佛知见,令众生都得作佛,不是作人天、作声闻、作缘觉、作菩萨,那不悟明实相能行吗?

  佛在说《法华经》,《涅槃经》之前,为什么不说呢?法华开显,在说《法华经》圆教的时候才开权显实,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佛说无二无三,唯一乘实相。二乘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方便施设,唯一乘实相才是真实法,宝所。声闻缘觉、小乘涅槃,阿罗汉道,辟支佛果都是化城,就像我们出远门了,不能直接到达,中间变现一个城,暂住,就像住旅馆似的,但不能总在旅馆里住,是化城,不是宝所,宝所就是一实相。

  佛为什么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殊胜绝妙呢,就是因为三世诸佛能以般若波罗密多故,首先得悟明实相,悟明一心,断除虚妄,因心成体,清净心之所成就变现。我们要想得三十二相,琉璃世界七宝宫殿,不从贪著佛的庄严相好得,要悟明实相,来证得自心,清净心体之所成就。佛的本意就是想给阿难开示这个觉路,阿难不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吗,心生爱乐,佛给他开示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相好,琉璃世界,佛的庄严相好、琉璃世界这个相也得离,也不能去贪著、攀缘、妄想、执着,那本身就不是我们的清净心了,不得清净心体,不能得佛的庄严依正二报,这不是这个理吗/要从理上会得。

  修学净土法门,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是宋朝永明大师说的话,即要在理上通达上乘之理,就是悟明一心,通达实相,这就叫有禅,为我们修净土法门扫清道路。有净土呢,我们末法时期众生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虽然在理上明白,但是很难断除生死惑业,纵然能够降伏这一念心不起,但是这个种子、生死种子很难断除,我们只能用佛法,不能让它发起现行。我们因为念佛了,修法,修戒定慧了,降伏它不发起现行,但是这种力量,我们的修为功夫达不到既断除种子又断除现行,因为佛说的,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人仗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为佛已经看到我们末法众生这个贪嗔痴的生死狂性,这个生死习气非常重,很难剔除。但不是没有一个人不能成道的,就大多数来说。所以佛无问自说,特开方便法门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带业往生,大多数都是带业往生。

  为什么佛在《十六观经》里,《观无量寿经》里说,莲分九品,上品、中品、下品、铜台、银台,金台,就是因为我们念佛的功夫不一样,虽然生到莲花化生了,有的得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花开见佛,有的能够实相念佛,那么花开见佛,当下见佛,那就是不一样。所以我们是凡圣同居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诸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包括我们凡夫,我们纵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以凡夫的境界和圣人住在一起。因为因缘殊胜,得三不退,都是顺缘,容易进道,不像我们世间竟逆缘,刚想念佛,这个事又来了,刚想念佛这个心又起妄想了,所以到极乐世界诸上善上集会一处,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另外有诸佛随时加持,但有诸乐,没有众苦,不用为衣食忙,容易进道。

  所以我们念佛法门是从有门入,不是离相法门,最后如果真的功夫纯熟了,能够念到一心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了,那说是我们的本心实相。禅宗法门和净土法门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诸大祖师不说嘛,永明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既修禅,理上要通达,能看得破、放得下这些生死业缘,妄心妄境,然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这不就是有力量吗?他说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光有禅没有净土,仗自力修行,按大乘了义教容易发生很多因缘,因为我们的心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内心和外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容易在这个进修的过程中迷失方向,贪著禅定境界,遭诸魔障,就像本经不是说五十种魔障嘛,境界突然现前了,理上不明,不能得到随时指导,所以自力孤单,最后走入歧途,就不好办。"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说自己没断除生死惑业,贪嗔痴性还很重,不能成就道业,到临终时候把持不住了,业力现前了,善恶业成熟了,冤亲债主都现前了,风雨飘摇,那就不好办了,苦得不得了,起心动念,瞥尔随他去,随着生死道走了,就不好办了。

  最好就是有禅有净土,当然无禅有净土,不懂禅一心念佛,也能上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如果要是有禅的话,既靠自力,也靠佛力,疾趣极乐世界,这是有道理的,有好处的,都是统一的,它不是对立的。所以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理必须悟,就我们末法众生的实际因缘来说必须念佛,这是最圆满的了,对我们现在末法众生的根机体性,就是我们这个善根是深厚、浅薄,这个贪嗔痴的生死习气是重还是轻,普遍适用禅净双修。

  在理上明白了,能把世间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撂下,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撂下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我们自性就是阿弥陀佛。撂不下这些障碍,想念阿弥陀佛念不上去,念念还反而有时候烦恼,说念佛怎么越念越不相应呢,因为妄想在里障碍,离开阿弥陀佛了那能相应吗?念阿弥陀佛的过程,也就是克服我们生死妄想的过程,以心治心,随顺阿弥陀佛这个净化因缘,佛法净化因缘,提起正念,来对治我们千千万万的妄念,这是个功夫过程,这也是个较量过程。为什么我们念佛天天念,甚至念了多少年了,还没念到一心,还是感到心里烦乱,就是我们还没把我们的贪嗔痴性、生死妄想克服下去,如果我们通达实相了以后,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些森罗万象本来不有,这妄想也是如同水泡,没有实法,我们当下看破放下了,自然不用费那么大力气克服它了,自然念佛就不那么费力了,就能得一心了。

  我们现在就挺好,上课就听法,所说的达理崇道,在理上要彻悟,下课就念佛,靠自己的心力,也靠佛力。实际我们念阿弥陀佛也得克服妄心,也是自己的心力,不一心去念,不克服这个妄想,不通过你自己的心力,那么阿弥陀佛也念不到一心哪。我们念到一心了,才能够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靠自己的心力,我们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也是他力,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也是我们的心力,得这样往上会,自他不二,离开我们的心,没有极乐世界可得,离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能够成就我们心上的净土。

  对境发识,对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佛法的净化因缘,发起我们的正念,离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能有阿弥陀佛这一念清净心,离开清净心也没有极乐世界可得,心境不二,心佛不二。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离开阿弥陀佛,正念就不能够提起,自他不二,自力和心力一体,是这样完成的。功夫深了,就是实相念佛,就是自性,这得具体地说,按照事情本来面目说,猜想是怎么回事当然没有依据啦,错谬了。

  这就是禅净双修,既悟理,也念佛,这不是挺好嘛,就像世间说的,两条腿走路,那总比一条腿好吧,就能去向远方,不费力,一条腿还得拄拐杖。佛在哪部经上也没说,你修净土法门就别悟理了,不用明白实相道理了,不用悟明自心了,佛也没说呀。佛也没说你修禅了就不用念佛了,也没这样说。那么我们说,从我们末法时期众生这个根机体性、内心境界,禅净双修是最好的了,既要悟理,理上透彻,看得破,放得下,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然后再一心念佛,疾趣极乐世界,这是实事求是的办法。佛那个时代都是利根,靠自己的心力修禅,修禅定容易成就,在佛那时代,正法,有教、有修、有证,大部分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皈依三宝,依法修行,都能成佛,都能证圣,末法有佛的教法,但是谈不到什么修行,更谈不到什么证,都是憎爱之心交替心中,就是念佛恐怕也难免掺杂妄想,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需要悟理,为了念佛,把念佛念到一心上极乐世界,就需要悟理,这是念佛的需要,为了证得这一心,必须念佛,这是悟理的需要,悟理需要念佛,念佛需要悟理,就可以这样说,这样认识是符合佛法的。

  佛说了,要通达三藏十二部教典,法门无量誓愿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没说你可以学小乘,可以学净土法门,不可以学大乘了义之教法,也没说你可以学大乘了义之教,不可以学人天法。都得知道。佛是一切智人,不但内典内教佛法通达无碍,十方世界这一切事物没有不透彻明了的,外道说的邪知邪见,那些外道法,虚妄法,佛也通达明了,不通达怎么降伏他呀。我们能正确地认识,正确地对待,所以这是圆融无碍的,不要把它对立起来,依经不依人,依佛说的为准,这样就圆满了,不会有障碍。

  念佛是为了证得一心,悟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念佛,为念佛法门扫清道路,最适应末法众生的修行。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感觉这样认识是符合永明大师,诸大祖师,他们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和佛的经义也不违背,也是一致的。佛说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没固定说你学这个可以,不可以学那个。佛法就是觉悟人心的,净化人心的,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没有隐讳之处,不像外道父不传子不告,就是让众生都知道、都悟明、都认识,才能发起利益,我们还不知道呢,怎么发起利益呀?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当中没有禁区,说这个可以学,那个不可以学,不学,那佛说它干啥呀?所以咱们说法,要依佛说为准,传佛语,不是在佛说法之外另有说法,那就是自己的妄想发明了。

  佛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最好把这三藏十二部教典学通,我们就能对这一切事物都是怎么一回事认识清楚了,不迷闷了,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了,就有了办法,就有了主意,能自作主张,不用求人了。疑惑就是障碍,不解就是障碍,障碍就是生死,就是罪业,就是痛苦,佛法就是使大家明白"无挂碍故无有恐",要想彻底无挂碍,无有恐怖,那么就得学实相。我们自己的修为功夫还达不到,因为业障深重,所以我们还得借助于净土法门,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嘛。得三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最后直至成佛,圆满无上菩提,不会再退堕六道生死,一生决了,这也是个好事。

  念佛法门和了义教不是对立的,就是五乘佛法都是我们本师金口宣扬的,对于人天根性的人,五戒十善就最为殊胜了,能使他发起利益。比如我们皮肤长疮了,或者长皮肤病了,那你就得用皮肤药啊,才能把它消除,恢复健康,其它最贵重的药,灵丹妙药,对于它无济于事,得有它的使用价值,按世间说,这个物最贵重,那得看它的使用价值,对哪种事物说,它能发挥什么功能力用。佛说的法都殊胜,五戒十善从近因来看,是人天之因,不失人天,可是三世诸佛修证无上菩提,也不能离开五戒十善,从五戒十善一砖一瓦开始,一戒一法开始,这是无上菩提的阶基,台阶和基础,不能离开五戒十善。,纯谈人天法,就是人天之因,属于世间善。三世诸佛都不能违犯五戒十善,必须把它修好,然后才能登上无上菩提,离开这个,无上菩提也不得成就。这样说就通了,融会贯通,从理上能够理顺下去,讲得通。

  不能定说,因人而异。三加二等于五,一撇一捺,人、手、刀、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殊胜了,因为他只能接受这个,如果你要把高等数学讲给他,高等化学、物理,那他就不明白了,不但不能得利益,反而起反作用,他心里障碍了。佛说的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每句话、每个字、每段经文,金口宣扬的诚实之语,真实可信,都是金晶美玉,都殊胜。佛说五戒十善就赞叹五戒十善,佛说《阿含经》小乘藏教,苦集灭道四谛法,佛说是无比法,这不是赞叹嘛,世间的一切法不能与之相比。佛说菩萨法、六度法、四摄法就赞叹菩萨法。佛说一乘实相法,就赞叹一乘实相法。对大乘根性的人就赞叹一乘实相法,对于修人天,人天根机的人,就赞叹五戒十善法,对末法众生,尤为赞叹净土法门。应当把它圆融起来,不是说我念佛就不行悟理,那就偏了,佛没这样说,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发明了。不是说我们悟理就不可以念佛,佛也没有这样说。净土三经,既有事也有理,既显大乘也说净土法门,不要随执一边,随执一边就自做障碍了。说我修净土法门,不许读其他经,不许悟理,这就是障碍了,这样学净土法门就障碍我们学大乘教理;说我悟理,学大乘了义教,不许学净土法门,那就被这个障碍了。本来是圆融的,咱们自己要按照道理,按佛说的法去领会,不要想当然,主观臆断,得有个依据,理上能够给人讲通,得随顺理,给他理顺了,大家一听,是这样比较好了,自己心里开解,大家心里开解,心明眼亮,要不然会引起议论纷争,那就离开佛法了,

  佛那个时代都是利根,诸大禅宗祖师都是修禅的,宗下,就是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理崇道,离一切相,纯修参禅,不修净土法门,就是靠自力直悟,离一切相。但末法时期,用这个办法不稳妥,怎么不稳妥呢?咱不能说是危险,是不能保证我们究竟了脱生死。念佛法门最为稳妥。修禅的,既然离一切相,一切相都离,世间相、出世间相、众生相、佛相都离,他当然不修净土法门,但他们都是利根,智慧锐利,能够摧毁打破生死疲劳,能顿断无明。我们末法众生有这个能力吗?没有这个能力。像世间说的独胆英雄,自己就能透过生死关头,那更好了,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也可以,但是就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纯谈宗下,就不谈念佛了,六祖大师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说在心上达理崇道。

  我刚才说有禅有净土,这对末法众生来说最为契合,实事求是地说,因为要得真实利益,不是图虚妄假名。对那些利根的祖师,独闯生死关,那就是寸丝不挂了,立竿见影,见性成佛,不假方便,正直舍方便,这也是真实不虚的。为什么佛拈花微笑,迦叶默契?这是传心印。如果我们能这样的话,能顿破无明,闯过生死关头,那不也是个殊胜的因缘吗?大好事。但就我们现在众生来说,贪嗔痴的习气非常重,靠这个恐怕不能断惑,不能一生决了,如果我们能真的仗自力一生决了,那也是一个很殊胜的好事因缘。所以像永明禅师说的,有禅有净土,禅净双修,这是从我们末法众生的实际因缘说的,实事求是的办法,我们既不能否定顿教法门--大乘了义之教,也不能否定念佛法门,都殊胜,因人而异,因机施教。佛说,法无定向,诸行无常,哪一种法也不可以定说,这种法对这个人适用,那就殊胜,对那个人他就不相应,他就不能够修这个法了,那就得改变一下方便办法。就像吃饭似的,这个人吃馒头能吃饱,吃得香甜,解除饥饿,他欢喜高兴,你让他吃米饭,他感到厌烦,那不能勉强啊,都是为了解除饥饿,愿意吃米饭就让他吃米饭,这个人既愿意吃米饭,也愿意吃馒头,多种营养那不更好嘛,滋养色身。饮食多样化也可以,不拘一格,法无定向,这样说比较合适了。他根性没达到,硬让他修了义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根性达到了,你不让他悟理,耽误他的出苦得乐的道路。他没有悟性,根性暗钝,悟不上理,你硬让他悟,那他感到障碍,所以就得一心念佛,从事上修,最后能够达理,修修就明白了,也能悟理。我们先明白理了,然后再方向明路子不错,心里明白,从因至果,从始至终,心明眼亮,这不更为得力嘛,所以不要对立。

  就现在我们的实际情况来说,末法众生,实事求是说,既要悟上乘之理--诸佛所悟的,这不错,绝对不错,应当这样,佛告诉我们,要一心念佛念阿弥陀佛,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在《华严经》里,文殊、普贤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也得到极乐世界世界圆满无上菩满提。所以我们上课就悟上乘之理,明心见性,下课就念阿弥陀佛,在末法时期可以说是第一之修行了,不能说是第一之修行,现在找我们这个因缘恐怕还是不多的,既悟理也念佛,既念佛又明理,那有什么不好的?净土和禅双运,疾趣无上菩提,这个是第一之修行了。

  不要纷争,说我就是修净土法门的,其他都不学了,那也行,但你不能说不许学理呀,那就偏见了,耽误人家的事。说我就学理了,你不能念佛,那也耽误人家的事。因人而异,看他是什么因缘。这样就能够普皆利益,发起佛法的利益。能悟理的他能得悟理的利益,能念佛的得念佛的利益,既悟理也念佛,悟理的利益和念佛的利益都得,不能偏执,不能走两极,心无所住,就是法无定向,不能定说。

  不管是念佛还是悟理,都是出苦得乐的方便办法、道路,都是手段,愿望和目的都是为了觉悟净化自己的心,这是根本。随执一边,那就有障碍了,就达不到觉悟净化,佛法利益就发不起来了。以能够觉悟净化自己的心,能发起利益为准,就用哪个法,这些法都能用,就圆满而用,不可定说,因人而异。

  实事求是地说,既悟理也念佛最圆满了,不是说修禅有毛病,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赞叹这个,决不能否定那个。比如,我就赞叹我们的本觉佛性,实相道理,上乘之理,成佛之理,怎么赞叹都可以,佛说的,功德无量。我赞叹净土法门,怎么赞叹都可以,都不过分,但是我赞叹净土法门的同时,我绝对不能说修禅的如何如何,那样就过了。我赞叹修禅的禅理,最上乘之理,但我不能说念佛如何如何,这样就有过了,就容易贻误别人。我们既给他说悟理的好处,应当、必须的,也给他说念佛的好处,让他根据他自己选择,这样的话各得其所,都得利益,就没有失误。

  比如说我们赞叹五戒十善,应当赞叹,越赞叹越好,怎么赞叹都不过分,佛说的因果法,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念佛法门,也不能否定大乘了义之教,说不如五戒十善,那就不行了。我们赞叹实相法门,怎么赞叹都不过分,佛说的,但是我们不能说五戒十善不好,说你只能修人天法,只能修五戒十善,世间善,没离三界六道,不能这样说。实事求是,因机施教,佛说的法不是随便说的,依据众生的内心境界说,随众生之缘说,众生因缘没成熟,他不能接受佛法,佛不说,佛爷不来。所以我们也不能把法强加给某个人,这样就比较好了。

  我占用点时间把这个随便说一说,因为有些人对这个事情还模糊,心里还挂碍,甚至有什么纷争,这就不相应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