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1)

发布时间:2023-02-13 18:02:27作者:念佛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阿难!这修正定修反闻闻自性,即楞严大定的人,想阴既破,行阴现前,就完全没有梦想,醒和睡是一样的。这有如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没有梦想,乃因他当时已破了想阴。因为他有修行,故很可能到年老时已破了想阴。这时,就算睡觉,也睡得很浅,甚至闭目养神即能恢复精力,不需要很多睡眠。本觉妙明的真心,没有颠倒妄想的扰乱,时常是清虚寂静,犹如万里晴空,没有粗重的前尘影事,前尘影事亦即法尘。什么是法尘?五识缘尘落射影子存于心中,为意识所缘,叫做法尘。现想阴尽,意识灭,尘无所依,根尘相对,自然洞然不起分别。故观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过随空,既不粘著,亦不留痕。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是虚照虚应而已,全无留下陈旧习气。所有的坏脾气、臭习气,都洗涤得一干二净了。唯一识精真体,湛然犹存。前本识已尽,坏习气也已全灭,唯存真精,这便是第八识。若能当机立断,去妄存真,便转识成为大圆镜智。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一切生灭现象的根元从此披露,这时已能看见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然还未通达他们各各受命的来龙去脉,但已见到共同的生灭根基。犹如“野马”,此语出自庄子。“野马”是指田间蒸汽草地露网,状如水,为朝阳所照时,就放出闪闪光焰,故亦叫阳焰。譬如渴鹿逐阳焰,远望似水,至近则无。熠熠清扰,“熠熠”比喻行阴细相,忽起忽灭,行阴之体是轻清,没有想阴之粗浊,又没有识阴之澄湛,故曰“清扰”。因行阴幽隐而微细,浮浮荡荡,波动不断,扰乱清虚的湛澄,故为十二类众生浮尘四根,流转变迁的枢穴。这就叫做行阴区宇。(枢即门之轴,穴即门之臼。)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假若这个清扰熠熠的性体,归到平静无波的识海,就永远断绝行阴浮荡的习气。犹如波浪平息,化为澄湛的止水。这是行阴灭尽的境相,到此就能永断生死的根元,超越众生浊。再回观行阴的由来,方知是以幽微隐秘的妄想为根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现在讲行阴十计,不说十境而说十计,因想破行显,外魔不能扰而内心魔生,妄计执著,遂有二种无因论。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想阴已破,行阴现前,这时觉照常明,了然不惑,故十种天魔不能侵扰,他才能精研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本。对每一类众生受生的根元,都已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再观察行阴的幽隐轻清,生灭之相,遍于十二类众生,叫做“圆扰”。而行阴又为群动之元首故叫做“动元”。这时行者若能慧眼明照,知道圆扰动元是一切众生同分生机之总相,就不起妄执分别计度,自可以破行阴,超众生浊。只可惜行者在这圆扰动元之中,生起邪见,妄计为诸行之本、生灭之元,而不知有个不动不灭的真如自性。因此忘失本修因,而堕入外道所执的二种无因论。

\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第一种是本无因论。这修行人误认行阴迁流的微细动相,是生灭的本元,不知道这不过是行阴现前,还未到行阴尽的时候。而行阴尽还有识阴,要识阴破尽,才是本觉。既然误认生灭根元之行阴是本来无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修定人已破尽生机,即浮根四尘已灭,故能显现胜义清净根,乘著所得的八百功德,能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行迁流,转弯回环,死于此而生于彼,随业行而迁流,轮转于八万劫中。但在八万劫以外,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便妄生邪解,以为所有世界十方众生,八万劫来,都是无因自有。由于这一偏见计度,就忘失下遍知觉,堕落外道的无因论,迷惑菩提真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第二种是末无因论。这修定的人既见本无因,便以过去例未来,见末亦无因。什么缘故呢?因既见众生于八万劫前,本无因自有,认为是自然,因此妄想计度,成为自然外道。知道人自然生人,鸟自然生鸟,乌鸦自然是黑,不是招标而黑;鹄自然是白,不是洗成白。人和天人本来是站立而行,畜生本来是横行的。一切都是自然如此,从八万劫以来,没有改变与移易。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从今以后,尽未来际,当然都是这样,我还观见八万劫前,十二类众生,没有从菩提性生,怎么能说众生于八万劫后,有成菩提道果的事?他不知人是由持戒方生,而菩提是由修道方成,因此妄执现今一切众生,皆是无因自有。由于这种邪知妄计,致丧失正遍知,而堕落外道邪见中,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一种外道,创立无因论。

  佛住世时,有一老人要来出家,佛刚好应供外出,众弟子观察老人在八万劫内,没有种过什么善根,就不准他出家:“莫道出家容易事,皆因累世种菩提。”老人听后就痛哭流涕,十分伤心。既然举目无亲,又不能出家,不如死了更好。于是就步行至河边,预备跳河自尽。可是,他这一念就感动佛赶回来,佛问他为何痛哭?他就把经过告诉佛。佛安慰他说:“不要哭,我准许你出家。”众弟子遂怀疑:为何佛准许无善根的人出家?佛说:‘你们只能看见八万大劫内的事,但不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前的事。其实这老人在八万劫前是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遇见老虎,他急逃跑,虎随后追,他就爬上树。虎便咬树,当树将要倒时,他一惊就急念“南无佛”。这一念就种下善根,现在善根成熟,就来出家。'众弟子才明白。彼老人勇猛修行,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这个修定的人,想阴既尽,行阴现前,故能凝明正心,魔不得便。于是他欲穷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微清扰之状,而不见其微细迁流的相,遂生起邪见,以为是圆遍常住,而堕外道四种遍常的邪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种计生类常。是人欲穷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到底从何而起?然于心境二处,所见不远,只能见二万劫内,皆是无因自有,就以为十方的众生,生生死死,皆是循环相续,人死还为人,畜死还为畜,不会散失其类,遂妄计生类是恒常不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种计生体常。这人乘著心开境现,见森罗万象,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因欲穷其底蕴,究其本源,却见四大的体性,本来常住,就依此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所有众生的生灭,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于是就妄计之为恒常不变。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第三种计生心常。这个人欲穷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识,和恒审思量之七识(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八识(阿赖耶识),以为这八识的心,七识的意,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等的生灭根源,其性是恒常不变,而不知道这只是行阴相续之相。但他因为修习心意识的观法,能够知道八万劫内,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辗转循环,并未曾散失,就认为心意识是周遍,恒常而不变。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种计行阴常。这个人既穷尽想因的元由,当然没有再生的道理。因想阴既破,动相已绝,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亦已由定力而永远灭除,没有妄想。末那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殊不知这只是行阴第七识的我执种子,正在很微细地迁流中,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不过因为生了这种妄计,就以为行阴是恒常不灭。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这本不是遍圆,而妄认为是遍圆;本不是真常,而妄认为是真常。以致失却正遍知觉,而堕入外道的邪知邪见,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所创立的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这是双计常与无常。又修正定的人,想阴尽、行阴现,坚凝正心。上面说凝明,现在说坚凝,是表示现在定力更深,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叫做正心。因此魔王都没有办法飞精或附人来扰乱他,可是外尘不扰,而心魔又生。因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行阴幽微轻清,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没有决定性,而妄起计度,致堕入四种颠倒邪见。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这叫做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第一种是计我常他无常论。

  这个修定人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澄澄湛湛,犹如止水,便认为这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便执神我能遍满十方广大周圆,凝明不动,无生无灭,故叫做常。而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又生又灭,叫做无常。这是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种是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

  这个人以前是观自心,以为是常,观察众生认为无常。现在不观自心,只观察十方世界的无数国土,成坏不一。见劫坏时,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见劫不坏时,是究竟真常。殊不知成住坏空,是世界的劫运。如果因世界坏而执为无常,世界不坏而执为真常,那真是邪见误人。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是计心常、身无常。

  这个人现在不观其他,只个别观察自心,见自己心性精细微密,犹如微尘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无迁移变易。就认心为身主,能使身有生灭,叫做我性常。而一切有生死的身体,是从我性流出,故没有常性,叫做无常。这是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是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

  这个人于想阴已尽时,见行阴之相迁流不息,便妄认常流之性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现在既已灭尽,当然是无常。实则行阴只是第七识的种子,迁流不息正是无常。现在反计无常为真常,所以佛斥之为颠倒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这种虚妄计度,一分常、一分无常,成为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断灭成佛种子。这就是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色受想三阴,行阴现前,亦得到坚凝正定,故魔王无机可乘,他才可以穷究二十类众生的生灭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而生出计度心,妄计四种分位。第一是三际分位即过去际、现在际与未来际。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有三际来求心,都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成过去,当然不可得,现在不停又过去了,现在心在何处呢?未来心还未来,哪里有心?所以说:“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心既然没有,哪里还有妄想呢?在如来藏里,根本什么都没有。此计分位有四:(一)三际分位;(二)见闻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灭分位。这人在这四种分位中,生起计度,就堕入外道四有边论。所谓“有边”就是有尽,“无边”就是无尽。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第一种是三世分位。这修定人以为行阴是十二类众生生灭之根元。所以现在见到迁流业用,循环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就是有边。现在心则相续不断,便是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是见闻分位。修定人在定中,只能见八万劫内的众生,生灭不息。八万劫前的事,则寂然无所见,便妄执无见闻处为无边,有众生处为有边。殊不知众生生灭相续,只是业缘虚妄所见,如以有见闻处为有边,无见闻处为无边,又落二边,不是中道了义。外道著有著无,著有就落色,著无就落空,都是著相。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是自他分位。修定人观察自己的行阴,执为真我,以为我能周遍了知,于一切法之中,得到无边之性。而那些众生,虽然显现在我所知性之中,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遂认为那些众生不能得到无边之性,只可叫做有边的心性。

  经文“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恐为倒置,应作“彼不曾知,我之知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是生灭分位。修定人欲穷究行阴,一心想把行阴灭除。故在定时,觉得行阴已灭,而出定后觉得行阴又生。就用妄心来筹度,以为一切众生,于一身中,都是半生半灭,众生既然如此,则世界所有的一切,亦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生时执为有边,灭时执为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致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四种外道所立的有边无边论。

  修行就要修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著于有,偏空偏有都是落于二边外道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修正定的人,已有坚凝不动的定力,魔不能扰。可是,外魔不生,而心魔生。这人一心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当观察行阴扰动元性时,若能不动心不生念,就没有妄想。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所谓“开口便错,举念既乖”。因他妄生计较之心念,便堕入外道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执性,虚妄戏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中,分别而成八种邪见。修定人观察行阴为一切变化根元,见行阴迁变流转处,就叫做“变”;见行阴前后相续处叫做“常”。见八万劫内,有众生生叫做“生”;见八万劫外,无众生生叫做“灭”。见到前阴灭,后阴还未起时,中间必有一相续之因,这是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亦即舍生趣生之中阴身。行者不识,因见其性相续不断,便叫做“增”;见到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好像前后际断,中间有所离处,就叫做“减”。见到各各众生的生处,叫做“有”;见到各各众生的亡处,叫做“无”。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观察,但因用心不同,所见有别,因此没有正知正见。若遇到有求法的人,来问佛教义理,就答以两可之词,好像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论什么时候,都乱语连篇,满口矛盾。令求法的人,亦糊里糊涂,无从捉摸,还失去他要问的问题,章句大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第二种于行阴生住二相,妄计一切都无。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便以为一切都无。既无所见,认为已证一切法皆无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他只答一个“无”字,叫“一字禅”。无论什么道理都答“无!”除无之外什么都不说,令人摸不到头绪,譬如有人问:“我应该如何修行?”他答言:“无!”若问:“应该念佛吗?”答言:“无!”若问:“你说我修持戒法门好不好?”又答言:“无!”如是者,百问千问都是答一个“无”字,还以为自己开了悟。真是自误误人!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一切都有。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各各生处,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有灭亦必有生,遂认为已证知一切法皆有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只答一个“是”字,除是之外,什么也不说。(“是”即是“有”)譬如有人问他:“你说我出家好不好?”答言:“是!”又问:“我做在家居士好不好?”答言:“是!”无论问他什么,他唯答“是”字,神乎其神,一般人还以为他开悟了哩!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亦有亦无。修定人观察行阴,有无皆见,既见心念生处,又见心念灭处。所见的境既已分枝,能观之心亦昏乱,没有头绪,难以肯定谁是谁非。如有人来问法,只好答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前言后语,都是娇柔乱说如喝醉酒般,令人无从穷追诘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于这种矫乱虚无的计度,便堕入外道之邪见中,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五种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为何叫外道?凡是理论不正确,邪知邪见,道理不透彻,不究竟都叫外道。总之,心外求法名为外道。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所以说不死。外道对于问法,回答无定,叫做“矫乱”。“遍计”是遍计执性,还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好像夜间见绳是依他起性;认为是蛇,是遍执计性;究竟是绳不是蛇,是圆成实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