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发布时间:2020-04-13 09:53:23作者:念佛网

  陈勇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必读之经典,其思想深刻影响着广大佛教修习者,由传习此论而起信佛者不计其数。正如明德清所说: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赅,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①

  发明唯心唯识之旨,统归一心,为性相二宗之纲要,深穷迷悟之根源,指示修行之捷要。所谓总摄如来所说深广之义,实大教之纲宗,禅门之的旨也。②

  从德清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论》是在综合了百余部的大乘经典的基础上,基于印度佛教的如来藏系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即所谓一心(众生心,亦即真如、如来藏)、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三大(众生心或真如的体大、相大、用大)、四信(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五行(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五种德行)③。其思想对中国各个佛教宗派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华严宗的真如不变随缘、法界一相的思想;天台宗的性具说及止观双运的方法;禅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自心具足真如本性不假外求的思想,以及中国佛教后期的禅净合一的思想等。

  笔者试从佛法修持的角度,基于个人对《大乘起信论》的理解及其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的理解,对《大乘起信论》有关思想作一梳理,并利用论中的代表性语言分六个方面加以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起信论》对大乘佛法修行的巨大指导作用以及《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修行之所依: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本论为众生修学佛法而说,特别揭示众生心为佛法修行之本,所谓众生心,即心真如。

  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④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⑤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⑥

  可以看出一切众生悉有真如,即如来藏清净真心。从本源上看都具体相用三大。此心体本无迷悟,自性清净,了无妄染,离名离相绝诸对待,唯一真源,并且一切圣凡都依此心而为其体。也即唯识宗所说无漏种子。也如《佛性论》所说: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据此,一切众生如果依教如实修行都能乘此法到达如来地,最终究竟圆成佛果。所以众生心是众生每个人本具的,它是修行的依据。

  二、众生之所成:依觉故迷,真妄和合,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以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虽然从本性上来说,佛和众生无差别,但众生因无明而不觉悟,因迷而成众生。如《华严经》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相颠倒执着而不证得。因由众生最初的一念心即是无始无明住地,因不了知一法界的真实意义,因不觉悟而动念而有无明,进而依此而有生死流转,最终迷此真心而为识藏。所谓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以如来藏具有恒沙净功德,今迷而为识藏,变恒沙净功德而为染缘。所以真如实体但依妄染本无,故说体空,若离妄染则无空可说。因真如自体相,无有增减,并非前际生,也非后际灭,它是毕竟常恒的,且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以说真如自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它从来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所说不空的含义,即是指作为真心常恒不变的实体,它本来具有恒沙的清净功德,但被妄染遮障不显现,如妄染既离则本有净法满足。如同云开雾散,浩月当空。所以众生因无明而被妄染遮蔽了真如自性而成为众生。

  总之,如论中所说众生从本以来有妄心念念相续。因念念分别,而致无始无明,最终轮转六趣,所谓虚受一切身心大苦。

  三、众生之相: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众生以一念妄动,而此无明是依真而起的,从而变如来藏心为藏识,令生起无明业相,也就是能见相和境界相。由此见相既分,能所对待,继而心境和合,起念相续,由此产生意识,此因无明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能见相、境界相。

  由之,见相一立,心境对待,而妄念取为我有,分别净秽,执之不舍,种种分别,念念相续,而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生起六粗之相,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所以众生的根本不觉即无明即业,即染种子,为宇宙一切万法的动力。能见相,为众生的细意识,既赖耶见分。境界相,是依赖耶而现起的根、尘、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为赖耶的相分,总之,无明能生一切染法,而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是妄境是众生相。

  四、修行之内因外缘:自信已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道。

  众生本有之佛性为觉义。今被无明障蔽而不知,而为不觉义。所说众生佛性就是如来藏,也即佛之法身。今虽流转五道而为众生,但本性则是湛然常住的,不动周圆的,也未曾欠缺过,只是因众生一念无明妄心遮障而不显现。但如来平等法身,乃众生之本有,故依此法身而说是本觉。所谓不觉乃是相对应本觉而言,因一切众生皆不名觉是故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觉,始觉同本觉,以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总之,觉与不觉,本觉与始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今众生因无明不觉之力,而生相生幻,动其心源,于三界中流转六趣,而本具之性净本觉,虽不离五阴一切染心染境,而不被彼所染,反以不动之体相二大,冥熏众生之无明,而或翻染之用大,故曰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而众生觉性本自具有智慧德相,但为妄想颠倒而不证得,今由始觉之功治障离垢,断烦恼碍、智碍,破和合识显现本有,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故令众生觉悟无常厌生死苦,发心修行求出离道。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以本觉内熏起始觉之智,起厌求心,由及所流教法外熏之力,发起信解,渐渐修习,到初地菩萨能如实修行,得随分觉,起真实智,这样的修习到圆满即究竟觉。终至破和合识内根本无明,染缘尽,觉体淳净,显现法身。

  五、修行之的诀: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若能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之法生,心灭则种种之法灭故。⑦

  所谓一真法界,本无色心,因众生最初一念不觉即无明,以无明力即变一心而为业识,依业识见相二分,以为色心和合,故而有五阴之众生,妄境不空。是则众生五阴皆因一念而有,故知众生妄法皆依妄心住持,于真心中了不可得。故今不必计众生之真伪,但观一念起处,本自无念,无念即无生,无生则众生本无,又何有色心诸法,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所以教令真观无念,即当下顿入真如门。以一念之迷,则万法齐彰,故云心生则种种法生,若了一念无生,则三界顿空,故云心灭则种种法灭。此论直指一心,但了一念无生,则顿登佛地。所谓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此观无念一著,实是佛诸指示修行之的诀。

  六、修行之次第:破邪、显正、发心、四信、五行、求生极乐。

  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⑧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⑨

  邪执破则正自显,正如因病设药皆是对待之说,未能究竟离言,今则药病俱遗,能所两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智路绝,世出世法,一切皆非,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一切佛法之修行皆与发心修为所趣向。依《大乘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依三聚众生(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而发三种心:直心正念真如法。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再依上三心立四方便,依真如起行为行根本方便,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能止方便,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修离过行,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未作之善令其发起,已作之善令其增长。大愿平等方便,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解行发心,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之六波罗密既檀波罗密、尸波罗密、羼提波罗密、毗黎耶波罗密、禅波罗密。证发心,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四信,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缘,三者信法,四者信僧。信乐念真如,则内因殊胜,信三宝,则外缘增胜,以因缘俱胜,内外交熏,令信心速得成就。

  有信无行则信不坚,不坚之信遇缘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之心,令不退也。一施门,财施、无畏施、法施、三檀等施。二戒门、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三忍门,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四进门,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勇猛精勤,忏悔除恶业障,劝请除谤法障,随喜除嫉妒他障,回向菩提除乐有三障。

  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此为趣大乘之要门。前四门是助成方便,而论意正在止观一门。总归真如是三昧根本,名一行三昧,具有不思议大用,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初学众生未得正信,内心既劣,外缺胜缘惧怕退失,故如来设胜方便,摄护其心,专意念佛求生净土,以依佛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退毕竟得生。

  综上,《大乘起信论》以真如缘起说为其基本理论,按照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的顺序修行,就能迅速成就佛果,达到解脱的境界。此论既有大乘佛法义理之阐释,又直揭修行之的奥,以及修行中所遇魔障之示举,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对修行者生起信心,正明知见,依教如实修行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不愧为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大乘起信论》自它流传那天起,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佛教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大乘佛法的基本经典始终有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德清著《大乘起信论直解》,《续藏经》72册153页。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②德清著《大乘起信论直解》,《续藏经》72册156页。

  ③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序言9页。

  ④《大正藏》32册575页。

  ⑤⑥⑧《大正藏》32册579页。

  ⑨《大正藏》32册580页。

  参考文献:

  [1]德清著《大乘起信论直解》,《续藏经》72册。

  [2]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新竹:正闻出版社,2002年版。

  [3]法藏著《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44册。

  [4]慈舟著《大乘起信论述记》,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7年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