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字在禅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5-12 10:40:09作者:念佛网“化”字,在禅门中通常有三种意思:一是感化、教化,如《宋高僧传·弘忍传》中有语(弘忍)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阳。二是募化,如《法演语录》中有语唯少麻与麦,众人皆尽见。亲去化檀那,疏却阿罗汉。三是去世,如《曹山语录》中有语:及时,焚香宴坐而化。
下面,本文就“化。字在禅门中其他的延伸、衍生之义及其应用,略做释解。
此指佛度众生的教化法门,方便法门。《祖堂集·临济:》:“自后师于镇府匡化,虽承黄檗,常赞大愚。至于化门,多行棒喝。”又,《黄檗宛陵录》中记载:“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
原指造物者,禅家用来指心。《从容庵录·世尊升座》中记载:“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含春像,无奈东君漏泄何。……化母,化工造物之别号。儒道二教,宗于一气;佛家者流,本乎一心。圭峰道:元气亦由心之所造。
即教(感、劝)化他人(众生)。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记载:能(惠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来。《黄檗宛陵录》中记载:“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
此是佛的“三身”之一。佛的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化身。化身即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而随机缘显现的各种人身。如“八相成道。即是佛的化身。《黄檗传心法要》中记载:“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
即教化救度有情众生,使之离苦达乐。《传法正宗纪》中记载:“此子乃昔婆罗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生王家。”《法演语录》中记载:“三世诸佛,若无第一义,将什么化度有情?”
即教化引(开)导众生,令其信奉正法,获得解脱。《景德传灯录·阇夜多》中记载:“第二十祖阇夜多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百喻经,认人为兄喻》中记载:“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
教化众生的仪式、规制等。在禅家看来,这些都是为使众生超凡入圣的方便法门。《临济语录》中记载:“至于佛祖相承,更无别意。设有言教,落在化仪。”《祖堂集·鼓山》中记载:“若是佛之与法,是建立化仪;禅之与道,是止啼之说。”
教化众生的事迹。《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中记载:“尊者告曰:吾今寂灭寸至,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
教化僧众、徒弟。《宋高僧传·崇珪传》中记载:“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珪于洛龙兴寺化徒。”
一是指教化之主,即佛门对佛的称谓。禅宗亦以此来指寺院的住持。《禅苑清规·百丈规绳颂》中记载:“凡具道眼,有可遵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
二是指寺院的职事僧,即专门从事出外游方募化的僧人,其所募得的金钱、物质等为寺院收入之一。《敕修百丈清规》中记载:“凡安众处常住租入有限,必藉化主劝化檀越随力施与,添助供众,其或恒产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厌也。”《五灯会元·东林道颜》中记载:“元宵已过,化主出门。”
一是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因缘、缘分。佛家认为佛祖出世教化众生,是因为其有教化因缘,如果这个因缘终了,那么佛祖便即入灭。《景德传灯录,不如密多》中记载:尊者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
二是指教(劝)化众生。《祖堂集·九峰》中记载:九峰和尚嗣石霜,在江西。……自契石霜密旨,便住九峰,后化缘泐潭宝峰禅院矣。
禅门又以“化缘始终。指僧人的教化事迹及生平行状。《祖堂集·鸟窠》中记载:鸟窠和尚嗣径山国一禅师,在杭州。未睹《行录》,不决化缘始终。
现在,“化缘”亦引申为“募化”,因佛教认为能布施的人即与佛有缘。
幻化出来的城郭。《法华经》中以化城比喻小乘的境界。佛欲使众生得到大乘佛果,但怕众生畏难退却,于是先说小乘涅槃,令众生修行容易到达,进而求取大乘佛果。佛在引导众生“学佛、成佛”时,发觉众生因路途遥远而产生畏惧退却心理,于是幻化出一座大化城,让众生得以止息,消除疲累,并生出欢喜,然后,佛灭去“化城”,敦促众生继续前行,走向真正的“宝所”一一成佛之境。
《黄檗传心法要》中记载:“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
――摘自:《寒山寺》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