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霖警官:二十三个行善所不应有的心念和行为之一
发布时间:2023-05-13 09:46:03作者:念佛网
那接下来这下面,各位看这个『勿』,「勿」,很多「勿」这个,一共二十三条,我给它统计,一共是二十三个,对,二十三个,二十三个「勿」。第一个「勿」,第一个就把你先点出来,勿悭贪,「勿吝财而中止」,就是你不要因为要去行功立德,你要去布施,因为要舍钱财你就停止了,只要是听到捐钱,你马上就不想做了。虽然你有时候你也发愿,可是你还是不愿做,为什么?你舍不得啊。因为众生最重视两个东西,一个身体,很爱惜身体,第二个很爱金钱,这两个放不下。但是这两个到最后都不能够留,钱也不能留,身体也留不住,但是就是舍不得。这第一个,「勿吝财而中止」。所以你刚开始就是,我讲说你从悭贪到不悭贪,你从有相到无相,到慈悲喜舍,就刚才我解释我的过程里面,我是从一点一点这样累积的,所以「勿吝财而中止」。
『勿畏讥而自疑』,我们如果常常想去布施,想去帮助别人,有些亲戚朋友就比较会固执,他说,布施要干什么?无聊的钱拿来花该多好,买奔驰啊,干嘛拿去捐给出家师父,拿去供养三宝,那何必去印经,不用,拿来买奔驰车了。那你就怕人家笑,不敢布施,对不对?很多人都是这样啊,他自己本身也不去行善,专门就造口业,或者说三宝的不是,障碍人家行善的机会,本身业障重啊。我也碰过那种亲戚朋友,以前我在吃素的时候,他只要带我小孩出去,要吃饭,吃啦吃啦吃啦,酒肉穿肠过,没有关系,吃啦吃啦。我说,你不要把他带去吃肉了。他就告诉我,他是我亲戚,他说,你吃你的嘛,小孩子吃小孩的。我说不行。这是一样。但是你不要说,你怕人家笑话,就不敢吃素了,对不对?
因为你要长养你的慈悲心嘛,这个「勿畏讥而自疑」。「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奋发」,这些二十三条各位都要记得,这二十三条就是《太上感应篇》讲一般人都会犯的毛病,不敢去积德累功了。「勿狃于便安」是什么意思?「狃」就是什么?就是说因为他安于习惯了。「便安」就是他环境很舒适。譬如说有些人,先生老公对她非常的好,她要什么就给什么,都非常疼她啦,然后家里也很舒适,住的这个房子也非常安逸、非常漂亮,会俯瞰整个台北市的夜景。吃也很好了,假日礼拜六、礼拜天,我们都出去逛信义区,我们去逛东区,吃美食,那完了以后,我们再去吃好吃的冰淇淋,生活过得很惬意。可是你要知道,这种日子很容易过,我看太多,等一下我就讲那个故事,各位听到就会吓了,不修行不行啦。
「狃于便安」,跟一般人一样,而不能够奋发,你不能够发奋图强,学佛也是要发奋图强。我们讲说,学佛要带三分勉强,有时候你就是要牺牲啊。像我们现在在这边听《太上感应篇》,那有些人说,无聊,要听那个干什么?来,出来玩,出来玩了,卡拉OK了,现在天气这么热,去游泳了,对不对?就是这样啊。世间人就是喜欢这些东西,玩乐,五欲之乐。我们勿狃于便安不能奋发,我们如果要去行菩萨行,我们要去精进用功,我们就选择这一条路,这一条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告诉我们解脱的路,我们要走上解脱这一条路,我们不是要去走上轮回那一条路。
「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勿牵于私欲」是什么意思?「勿牵于私欲」就是说,他可能是有自私自利,他跟自己有关的,可能人家叫他去帮助一件事情,但是这个牵涉到他的利益,或者牵涉到他的,比方说,他既得的利益,或是他自己有个打算,这「牵于私欲」,他个人的私欲,而他就不敢果断去帮助别人。这个比方说,人家叫你去帮忙,这跟我道场无关,这叫什么?「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你没有办法去勇猛的去帮助别人,这个一般都是我执还很重的。
那么第五个,「勿聊且塞责而半途自废」,譬如说,人家叫你去行善,你就应付一下,好啦好啦好啦,做一下,表演一下,那又跑掉了。「聊且」就是姑且,「塞责」,就敷衍塞责一下,然后半途就自废了。
第六个,不要「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就是说不要做一点点好事,就到处的宣扬,自己觉得说自己很了不起,就「快然自足」,这是一般有时候会犯的毛病。
『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就第七个,不要发了很高、很大的那种,就是自己要做怎么样,就做很多什么很大的大善事,但是他从来,虽然他做很多、发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步一步的去做。他从来没有真正去做、没有真正去修,而且真正去实践,而「不务实修」。我有碰到一个莲友,他以前就常问我,他说,老师,老师,某某法师叫我发一个愿。我说,你发什么愿?他说,叫我持往生咒三十万遍。我说,你现在持多少?老师,我不想持了。我说,那你发了没有?他说,发了。我说,那你发了,怎么可以不照愿走呢?老师,听说往生咒念一念会往生,是不是啊?我说,谁讲的?就是这样,智慧没有开,到处发愿,这个也修不好,那个也修不好,什么跑来跑去的,没有一个地方安住。「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连一步都踏不出去,就这个道理。
『勿因事大而畏难』,一听到这个事情说,啊,就很大了,那太困难了,我不要了。就像我当时以前在帮助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财团法人,它是专门在照顾出家人的医疗。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要去申请、去赈灾,到四川去赈灾。那也是很困难,没有几个可以进去,一个是中国台湾的红十字会,一个好像是慈济,他们要进去。这个僧伽医护基金会也想进去,可是进不去,要申请。后来就申请跟红十字会合作,用红十字会名义进去,后来突破了很多困难。
因为要去那边义诊,就要把医疗设备带过去,把药品装箱,包了很多医药品,还要联络很多医生,一些设备都要带过去。如果你一定要说,哎呀,师父,这样太麻烦了,又要那么多医药,然后又那么多设备,太麻烦太麻烦了,还要去公文去申请,跑来跑去的,不去了,「勿因事大而畏难」。后来我们还是去啊,去了我也很高兴,我到汶川去看那些真正受灾难的那些大陆同胞。它们好大啊,他们那个大陆赈灾效率非常的高,他们就在一个学校,盖一个集中的灾民的收容中心,那里面什么都有,效率真的很快。它里面有专门从饭店租下来、包下来的厨师,在那边煮饭给他们吃。
然后我去坐那个游览车,他们送我过去,问那个游览车司机,我说,司机菩萨,你是从哪里调来的?他说,我是从贵州调来的。你贵州调来四川支援的?他说,对啊,领导叫我们过来的。当然也要付车资给他啦,要付钱,集中调度。他们真的赈灾这方面很有效率,走在四川成都,他们只要挂上赈灾车,全部可以走中央车道,那个真的是很不错的一个体验。后来我就到,他们到那个地方去,实际现场去体验他们的赈灾,「勿因事大而畏难」。
『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要说这个是一个小事,就像我刚才看那个,剪那个报纸说,这是一个小事,报纸登一登,你是「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想去做。
那么「勿以事冗而推诿」,不要觉得说这个事情太繁琐了。有些被救助的人,他可能会有很多的这些限制,他会有很多的这些顾虑。那你要去帮助他的时候,他就有很多很多条件。那你就觉得说,哎呀,这个太繁琐了,就推诿了,就不去了,这个也有。
「勿矜惜名节而不救患难」,或者是说你很爱惜自己的名节,我们讲叫做你就放不下这个身段,你放不下身段,你就不去救这个受患难的人,这个叫做「勿矜惜名节」。
第十二个,「勿勉于昭昭而堕于冥冥」,「昭昭」我刚才讲过,就是大家看得到的地方,那么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你就不去做了。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不要在明显可见处下功夫,却在黑暗难见处堕落。这怎么解释呢?我的个人解释就是说,我的看法就是说,譬如说报纸注销来,电视会去拍,有人会报导,有人会给你表扬,那你觉得这个对,人家会知道,那你就去了,这叫做「勉于昭昭」,就是明显可见处,你就下功夫。那么如果是说,这个地方这个善事没有人去注意,电视也不会去注意,报纸也不会去注意,那你就不想去做了,或者是懈怠了,这个叫做「堕于冥冥」。
第十三个,『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或者是说有些人,你是一直去做,没有错,去行,没有错,可是有些人他必须要透过,可能就是要安慰他,用善语去安慰他,所以可能有些必须用语言的部分要去沟通。这时候你不要只有在注意行动,而忽视了语言,就是沟通,叫「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
第十四个,『勿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或者是说,你不要光讲很好听的话,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帮助你,可是你实际去做的,跟你所实际付出的不符合,这叫「实行不副」。
第十五,『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个地方,我在看其他的解释里面,「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解释上,我看它解释有时候,我想了很久,觉得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勿持于常」就是说,如果譬如说,我们有布施的习惯,我们会常常养成一个习惯性,「勿持于常」就是我们习惯性会这样去做,我们常常会这样去做。可是突然间来了一个变化球,突然间人家叫你做一件事情,可是你突然间不习惯了,是暂时偶发性的发生的,这个你可能就忽略掉,这个「忽于暂」就是,可能它是偶发性的发生的事情。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