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佛敕目连度度化梵志

发布时间:2024-04-02 09:33:21作者:念佛网

佛敕目连度度化梵志

(上)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诸菩萨、四众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大众聚会,听佛说法教化。佛的右方是目连比丘,目连比丘神通广大、智慧如虚空,能随时变化、权智并行以普济众生,济众之数,多如恒河沙,诸天天众皆稽首、敬仰、尊奉。

这时,佛告诉目连比丘:;目连,在边境有一大国,那里的人看不见佛法僧三宝,亦不了解灵明妙觉之本性,更难得听闻到如来、无所著、正真、等正觉之不可思议的教法,他们将不正确的错误观念与行为当成真理在奉行。国王及臣民奉事五百梵志,这五百位梵志各有五种神通力,他们能移大山、止水流,亦能分身做各种变化。他们国境内有一座大山,阻隔百姓来往的通路,使百姓困扰。国王因为爱护百姓,希望梵志能为百姓解决此山阻碍通路之患,梵志允诺国王为民解决问题。于是梵志们围绕这座山打坐,大家专心一志,以道定力,移动此山。目连,你此时前往彼国,以正道神力,度化梵志,拯济其国君民,使他们归于正法,才能远离三涂恶道,永处安乐,得到大福报。

目连比丘承领佛的教敕,仰仗佛的大威德神力,放出大光明,佛光遮盖了日光。目连比丘停在那座山的山巅,处于虚空当中。此刻,已经离地的山随即不动。

梵志们惊讶的说:;山已经离地,是谁使山不能移动?而且此刻白昼,却无日光,这当中必有缘故!梵志当中有明智者,入禅定,观察众弟子心地,是谁心存污秽浊乱,使山不能移动?他见众人此时心地纯净、专注,无人有浊乱念头。他仰头往上,看见一位沙门立于此山。梵志说道:;原来是瞿昙弟子使此山不能移动。梵志仰头往上呼叫:;国王命令我们为百姓除去此山挡道之患,你为何压制此山,使山不能移?

目连比丘回答:;我是悬于空中而立,谁压制此山了?梵志们齐心协力,三次使尽道力,大山却不动丝毫。但旋即,山入地三下,即刻夷为平地。梵志们彼此相互顾看后,说道:;这位沙门一定是已透彻通达圣道,且道德深厚之大士,我们应奉为老师。大家立刻整理身上的服装,向目连尊者顶礼,恭敬的禀承:;恳求您收我们为弟子,教示我们无上圣道。

目连比丘回答:;你们想远离暗暝,往光明之路行去,这是大善!我所尊敬的老师,号无上正真、天中之天,是具足一切智的大觉世尊。你们且随我前往世尊处所。诸梵志问:;世尊之导引教化,难道与您不同吗?

目连比丘回答:;我岂能与佛相比!佛以须弥为芥子,我以芥子为须弥。目连比丘接着赞叹佛之殊胜功德,然后对梵志说:;你们随我来吧!于是带领梵志们出发,其所用时间犹如壮士屈伸手臂之顷刻,即已在世尊面前,目连比丘向佛禀白:;世尊!弟子承世尊无上正真神势之愿力,已化导诸位梵志,此时梵志内外皆已清净,犹如新的棉布可以任意着色。唯愿世尊为他们清洗仅存的微细尘垢,成为澈底真净。梵志们见到世尊,心开意喜,皆发愿成为沙门。

佛向大众说:;我为你们所说的法要,上语、中语、下语,都是清净的善法,都是深说度世之道,以正心为根本,使闻者趣向解脱。你们听了这些法要,应广传世人,使后世众生亦能依此行之。比丘们皆合掌受教。

佛说:;人身中有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五贼,这五贼常使人失去正念,牵人入恶道。人常被眼见、耳闻、鼻嗅、舌味、身触牵流。一般人眼能见但不能闻,耳能闻不能见,鼻能知香臭但不能知味,舌能知味但不能知香臭,身体能知寒温但不能知味。眼、耳、鼻、舌、身,此五根之觉受皆属于心,心为此五根之本。诸位比丘!欲修学无上道,首要端正你们的心念。

佛又说:;人因为烦恼、无正念、愚痴、无明,随十二因缘流转,而有生死。此十二因缘之牵流,是因众生的一念‘无明’而造作各种‘行’,因此产生‘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六入’成形,因六入而有‘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于生死流转中,行善之人,可再得人身;行恶之人,入地狱、饿鬼、畜生、鬼神道。所以说众生因为愚痴、无明而轮回六道。今生虽为人身,但仍然迷惑颠倒、心不清楚明白,不知死后去向何处?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明了世间众苦交煎、不知地狱果报惨剧,此名为‘痴’,所以生死轮回不止。(待续)

典故摘自:《佛说忠心经·卷第一》

省思:

顺观十二因缘,是生死流转门;逆观十二因缘,是圣道还灭门。要了生死,非从外求,而是要从断除身心的烦恼来努力。为佛弟子,应当二六时中坚住正念,行住坐卧随顺觉性,不为六尘境界所动,不为六识牵流所迷,澄净六根,开显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此用功,每个当下都是逆生死流,返菩提家,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契机。

(下)

佛继续说道:;一定要警惕,生死无常迅速,就在呼吸之间,人命危脆莫过于此。人的心、意、识若离身体,则身死,但心、意、识常相追逐;行恶者,心、意、识相随入地狱、饿鬼、畜生、鬼神中;行善者,心、意、识亦相随而生于天上、或人道中。在五道轮回,都是因为没有正念的缘故。

佛告诉所有比丘:;大众应当端正你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若能如此,即便色身归于尘土时,魂神也不会堕到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仔细观察,若有恶人被官吏捉拿,皆因心地不正、造作恶行之缘故。一般人多贪婪、易怒,却不思惟自己生死轮回之事,死后入地狱道,后悔莫及。

佛告比丘:;我当初离开国家,舍弃转轮王之位,是为帮助众生能断生死流转,度世人得无上道;第一精进者,得阿罗汉果;第二精进者,得阿那含;第三精进者,得斯陀含;第四精进者,得须陀洹;不能大精进之人,也应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饮酒。

;修学正道之人,应当常思念四事,一是观自己色身、观他人色身,皆是不净;二是观自己色身痛痒、观他人痛痒,皆是苦;三是观自己或他人的意念,皆是无常;四是观自己或他人所起诸法,皆是缘起性空。内心起烦恼,不能安住身心时,即应收摄自己的念头,专注、彻底的观察饥、饱、行、住、坐、寒、热等色身的感觉。瞌睡来时,应当警觉,要端坐精进用功;心不能定时,应当起立;站立时仍然心不能定,应当经行;不能清楚明白的觉照、觉察时,应当即时调整身心。

譬如国王领兵出去打仗,一定派勇猛者在前冲锋,既在前,却又想退走,会被后面的兵士耻笑。

;诸位比丘!既然已出家、舍妻子、剃须发为沙门,就应当精进办道,虽然出家勤苦,但以后不受轮回,能得长久解脱。已证得道果的沙门,内心自在、欢喜,已经无世俗人的贪爱之心,应视妻子如兄弟姊妹、视子辈如知识。常慈悲哀愍十方诸天人民,及地狱、饿鬼、畜生、蜎飞蠕动之类,愿使一切众生皆富贵安乐,愿度化一切众生得解脱、得涅槃道。沙门见虫、兽,当慈悲哀愍,愿其后世不再无明、轮回于恶道。以此心念时刻观照,即是常念师恩。念佛应如世人念父母之殷切,譬如狱中之死罪囚犯,有贤者去监狱,使罪囚出离,聪慧者常念贤者救命恩德。已得道之比丘,仍然应当念佛、念经,如人念饮食一样。

;比丘之间应相互承事,如弟事兄,比丘之间若有疑惑不解,应向智者请教,彼此互相提升;向智者请教,如黑暗中见到灯火。比丘之间不得勾心斗角、不得争论是非。应视金银如粪土,不得作虚假之词陷害他人,使人入于罪罚,不得言语伤人,或说假话中伤他人。不闻莫说已闻,未见莫言已见。行路应当低头看路,不得踏杀地上虫蚁等细小众生,眼不得贪视妇女、执取其样貌。应常常思惟,去除自己各种贪爱的心念,这是修道人应观照之事。

佛又告诉诸比丘:;欲求道果,应当正心诚意,于宁静之处禅坐,观察自己的呼吸和气息,要清楚明白自己气息短长。渐渐渐渐从随息而长息,渐渐渐渐气息微细似无,形体也似无;渐渐渐渐气息似停止,也觉知不到形体。此时可起念思惟,自己因为什么缘故而有形体?向内观照自己的念头,亦当观照心念以外之动静。由此微细思惟、观照,觉察自己与一般人体悟不同而欢喜,内心的愉悦,非天下珍宝可比拟。到了这种层次,即使心念稍有偏离,自己有能力即时回归正道。譬如镜子,镜面不明、不清净,则不能清楚看见镜中形象,磨去镜面的陈旧老垢,即能清楚看见形象。修道人去除贪心、淫念、瞋恚、愚痴,就是作磨镜的功夫。应认真思惟,天下万物皆不坚固,皆是变化无常。

佛告诉诸比丘:;学道者,守心当如方正之石,石在庭中,大雨不能毁坏、日晒亦不能使其消失、风吹不能动摇少许,守心不动应当如此方石。一般众生,心念如流水中夹杂之草木,草木各自流动运行,彼此不相顾望;前面草木不顾后面,后面草木也不顾前面,草木各自行流。人心亦是如此,念头生灭、生灭,来来去去,亦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天上、人间,亦是生灭、生灭,来来去去,犹如寄居于天地间,有何可乐?若无色身,则不再有死,心念无生即无死。

;成道之人才知师恩深重,见到恩师即应亲承奉事,见不到恩师时,应思惟恩师之教诫及法义,如同孝子感念父母一般。意定才能专注,才能一心观照众生平等无差,慈愍天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彼等轮回之苦。感叹自己已从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五道中解脱,不再轮回此五道。已得罗汉道者,便能飞行变化,身中能出水火,于无隙缝、无孔洞之处能出入无碍,欲出离世间,亦能趋无为涅槃界。

佛告诉诸比丘:;道不可以不学,经不可以不读。五百位沙门听了佛的教法,此时皆证得阿罗汉道。

阿难禀白佛:;这五百位沙门,听闻世尊的开示,当下即心开意解。为何证道如此疾速?

佛回答:;这五百位比丘,在迦叶佛时即听闻并受持这部经;迦叶佛后,他们投生于无佛法住世时期,随那时的因缘,荒废道业,无缘再听闻佛法,现在我再度讲述,所以闻即消融,当下得道。

佛说完此经,诸菩萨、四众弟子、帝王、人民、天龙鬼神,无不欢喜,皆向佛顶礼,至诚感恩。

典故摘自:《佛说忠心经。卷第一》

省思:

佛知众生皆有佛性,于是兴大慈愍,开八万四千法门,普令有情众生超凡入圣,出离生死苦趣。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倘若能恭敬善师,则法水入心,必能深得佛法真益。吾等学道者,亦当谨持佛所教敕——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于二六时中,精勤修学,成就道业,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