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自责,不责备别人
发布时间:2024-04-12 09:34:16作者:念佛网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⑴随事发心,⑵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从《佛学大辞典》揭出来的两种菩提心,就是此地所说的“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第一:
“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这一愿是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为的是什么,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就是为帮助苦难众生离苦得乐,就为这个。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来的。迷什么?迷“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确实,事实真相谁知道?凡夫不知道,二乘不知道,权教菩萨不知道。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什么人知道?明心见性的菩萨知道,太少了。明心见性是大乘,而且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们住哪里呢?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个等级的菩萨才知道,他们真正离苦得乐了,明心见性了,大彻大悟了;不是这个等级的人不行。
那从修断的功夫上来说,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对“实相”不知道;菩萨断尘沙烦恼,这权教菩萨,“实相”也不知道,必须把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是不让你看、不是不让你听,你也看、你也听、你也接触,但是你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什么样的功夫?这个是自性本定。慧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第四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他见到了。自性没有动摇,就是没有起心动念,真见性。像这种功夫的人,自性本定,他才见到事实真相,他才真正离苦得乐。换句话说,苦、乐两边都没有,回归自性的境界。自性本定,自性没有动摇;动摇就是一念不觉,那是无明,无明起来了。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断烦恼从根上拔。根上拔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真连根拔掉了。像慧能这种等级的菩萨,起心动念没有了,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还在,这就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他带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这个习气越浓,品位就越下;习气越薄,品位就越高。所以到等觉,只带一品,就是最微细的这一品。这品断掉了,他就成妙觉如来了。
“妙觉”是果位、是佛位,不是菩萨,“等觉”是菩萨。“妙觉”不是菩萨,“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他不住实报土,他住常寂光,回归常寂光了,证得究竟圆满。常寂光的好处说不尽,“无相无不相”。“无相”是寂静,这常寂;“无不相”那就是光明遍照。十法界因为在常寂光里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常寂光当下即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一切有缘众生,哪个众生没有缘?全部都有缘。为什么?一体变现的。一切众生所依的本体,都是真如自性,你说哪个没有缘?没有一个没有缘,都有缘。为什么特别提个“有缘众生”呢?由此可知,那个缘不是普通的缘,是什么缘呢?佛说法他能相信,他能听得懂,他肯依教奉行,这是缘。也就是这个众生他迷得比较轻;迷得重的,你跟他讲,他不懂、他不相信,迷得太深了,他就没有缘。没有缘不是永远没有缘,是现前没有缘,也许过一段时期,他慢慢觉悟醒过来了,那就缘成熟了、缘现前了。这个事实也要很清楚、很明白。
“佛不度无缘众生”意思就是说,他缘没有成熟,佛来没用处,不是佛真的不度他,是他不愿意接受,甚至于还毁谤。那毁谤三宝罪过很重,全是阿鼻地狱。佛菩萨不会干这种事情,不会帮助一切众生堕地狱,再造恶的众生,佛也不给他加一点点重罪,慈悲到了极处。于是乎,我们就知道,众生造作一切罪业,堕在恶道,责任百分之百要自己负,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诱惑你到恶道的那个人也没有罪过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呢?他诱惑你是你自己甘心去,你自己没有智慧,你自己烦恼起现行。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我被他害了”,这假的,哪有这回事?你要能够一念不生,他怎么能害你?你要是没有贪嗔痴慢,你怎么会上他当?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自责、不责备别人,真正是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从这上解决问题,从这上成佛、成菩萨、成无上道。如果把责任推到外面的时候,永远不能成就。所以他完全去内证,肯定没有一个人有过错。毁谤我的人有没有过错?没有!陷害我的人有没有过错?没有!他做的那个是他违背了自性,他在造罪业,他要感受报应。
起心动念都在造作,《地藏经》上说得好,“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讲阎浮提众生。我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以前我们不知道,认为善念很好,恶念不应该造,现在我们明白了,都不能造,为什么?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三善道、三恶道都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问题在这里,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佛教我们什么?六道是苦海,苦海无边,脱离六道就是脱离苦海了。四圣法界是净土,但是四圣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
没见性。所以它还是一重障碍,比六道这个障碍轻。六道严重,苦乐悬殊;四圣法界清静,六道里的这种苦乐它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成阿罗汉,虽然成阿罗汉,他不能见性,他的苦在这里,所以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这个很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难在哪里?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就用这个东西,用阿赖耶,把阿赖耶当作真心,不知道阿赖耶是虚妄的,所以错用了心。用阿赖耶是真的你错用了心。那现在我们还是用阿赖耶,离开阿赖耶我们什么都不会,怎么办?阿弥陀佛教我们这个方法妙极了,用阿赖耶专缘阿弥陀佛、专缘极乐世界,妙极了!这个虽然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大彻大悟,但是决定得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古人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决定开悟,这个话说得好。我们现在是妄心,妄心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真的,阿弥陀佛真心的德号,阿弥陀佛是诸佛的通号。你看,你缘这个,你得到阿弥陀佛加持,同时你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加持,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断烦恼、证菩提,一生圆满成就,这个机会不容易得到。我们能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净宗,遇到这部会集本,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缘太殊胜了!要知道珍惜! 珍惜 具体的表现,就是你真信,你真懂、明白了,这就是你真觉悟了。真觉悟是什么样子?一心一意专念弥陀。锅漏匠真觉悟了;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真觉悟了,他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黄念祖老居士这个经注解注完了,他给我们示现真觉悟了,他经也不要了,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一天十四万声,这是他告诉我的。他计数念佛,十四万声,念了半年,他走了,这就真的。那么为什么?是为度众生,给众生做个修行好样子。
“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
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为什么学佛?就为这个。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也是,所以我学佛能成佛。要真学,不能在菩提心里头加一点东西,那就错了。加一点就错了,减一点也错了。菩提心是什么?归纳到最后,就是最简单的,那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信、解、行、证的总结,究竟圆满的总结。你可以什么都不要,就这一句佛号。锅漏匠给我们做出榜样,证明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无师也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不认识字,他没念过书,在家时候做泥水匠,出家之后在寺院里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干的他全干了,修苦行,做粗重之活。他什么都不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真的念到法喜充满。为什么?做任何苦事他没有感觉到苦,他很快乐,得法喜,这就是他修行。他修什么行?修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在寺院里头做这个苦工,这是修福报。做得快乐,真诚、清静心在做,所以他成就无量功德。道场里面的义工不能轻视,修无师就是道场的义工。他就用什么心态来为大家服务?用清静平等觉的心态。非常认真,非常负责,工作做好,让大家都欢喜。那一句佛号念成功了,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这是我们的榜样。在家居士,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三个。通通都是一句佛号。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
你看这一愿要是真发了、真相应了,有这么多的功德。“饶益有情”亦是利益,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不但利益,而是饶益。“饶”是最丰饶的,我们讲最高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高了,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为什么?是帮助他到极乐世界成佛。还有比这更高的?没有了。“缘因佛性”这个原因。我们给他做增上缘,我们做好榜样给他看,帮助他生起信心、生起愿心。那么在佛的三身,这是“应身菩提之因”。将来成佛了,众生有感你就能应。你为什么能应?那个应的因就是你有“众生无边誓愿度”,有这一大愿。
第二:
“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律仪”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戒律。从哪里做起呢?“净业三福”,最高指导原则。不能不孝养父母,佛是大孝子,违背父母叫大不孝。父母希望我们干什么?出家了,父母希望我成佛。我要不成佛,大不孝;我出家了,念佛往生净土,这个大孝。谚语有所谓“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你往上去九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直往上去,九代升天,这是能讲得通的,这大孝子。如果我们出了家、学了佛了,没有依照佛陀教戒去修,而在佛门去搞名闻利养,还依旧不断贪嗔痴慢,我们到三途去了。我们堕三途,父母脸上无光,父母带着羞辱。用什么方法能弥补这过失?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就有。现在比古时候更多,没有人提,也没有人讲,自己做了不知道,不深入经藏,怎么办?只有经典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无边的烦恼,自己要下决心远离它,不能沾染。如果这个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的境界,会帮助我们增长贪嗔痴慢的,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心。有警觉心以后怎么办呢?赶快远离。如果不赶快,越陷越深,深到那个程度,自己想离都离不开了,就完了。这些事情我们都亲眼看在眼里,能不能说呢?不能说,说了要结怨仇,这李老师教给我的。
我也亲眼看到他教学,台中莲社,这是老师建的道场,经学班的教室大概就我们摄影棚那么大,二十多个学生,好像二十二个学生,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一堂课三个小时。我们同学当中这二十几个人,就有三位同学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不说他们的。坐在前面的有些同学,也有五六个,老师常常打他们、骂他们,我们都见到过。所以我有怀疑:老师对人心不平。一个多月,老师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心,我说有。老师看出来了,跟我解释,我打他、骂他的是肯学的,打不走的,他死心塌地在这学习;那个不能讲的,你稍微说重一点他脸就红了,就不能说了,那是很爱面子的人,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白了,这就学到这一招:决定不要跟人结怨仇。你说他的过失,他记恨在心,那么换句话说,招得来生的报应,他要报复你,那又何必呢?“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能跟人结怨仇。话多了不是好事情,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结怨,这是缺点,这个要改。我一定察言观色,看到人家表情不对了,赶紧就别说了。看人家有好处,赞叹;人家有缺点别说。普贤菩萨教我们“称赞如来”,“如来”是性德,代表性德。与性德相应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他有这种念头、有这种行为,赞叹他。在佛法里头持戒、修定、讲经、教学,值得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