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凡为养生者,必死养生人

发布时间:2024-06-07 08:56:55作者:念佛网
凡为养生者,必死养生人

97岁的寂昌法师,8岁自济宁出家,15岁受戒,29岁时又因战乱被迫还俗,之后,在市井中修行40余年,直至1983年,才结束其漂泊生涯,于千佛山兴国禅寺定居修行。

“法从心生,心静则身善”,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对于养生,寂昌法师自有心得。

养生,就得抛开生死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记者从济南长清灵岩寺了解到,在千佛山兴国禅寺,97岁高龄的寂昌法师,颇有养生心得。

走进兴国禅寺,一位年轻僧人,把记者带进了兴国禅寺最东侧寮房二楼。一进门,记者见到一名老人正在跪拜一位坐在蒲团上的老僧,向导告诉记者那位老僧就是寂昌法师,而那位跪拜的老人刚刚皈依佛门。

仪式结束后,寂昌法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养生经。“法从心生,心静则身善”老法师先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健康的根本在于心境,人生胜境平常心。

《齐鲁周刊》:常人如何养生、延年益寿?

寂昌法师:凡为养生者,必死养生人。为养生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

《齐鲁周刊》:这到底怎么回事?

法师:是因为人们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一副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怎么能不死。

《齐鲁周刊》:法师的意思是?

寂昌法师:你要是养生,就得抛开生死,只有不刻意在乎死,才能远离死。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生死,所以不再怕死,因此,修道的人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寂昌法师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而调弦的法门又在何处?寂昌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寂昌法师一直保持着严格的作息时间。

早上4点半起床,打坐一炷香,诵经一遍;6点一刻开始过斋,早饭是稀饭、馒头和咸菜。之后稍事休息,自己念佛,而后与拜访的游客讨论佛法。中午11点半过斋,饭菜与早上稍有不同,斋堂会做两个青菜。佛家中三餐养生的玄机主要是午饭和晚饭。寂昌法师说:“先前,佛教中也曾有这样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过午即不食,因佛说日午食,后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内的。”

午饭过后,寂昌法师会小憩一会儿,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下午的活动与上午相差无几。下午5点半过斋,晚上的饭食非常简单,大米汤或者面条等。而寂昌法师一般只会喝一碗米汤。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一天之中法师进食少量,一般不会超过两个馒头。寂昌法师说:“不可贪吃嗜睡,不饿不食,吃八分饱。”

晚上九点左右,法师就会就寝,僧舍里是一张硬板的木床,关于床上的铺垫,软硬合适就好。对于睡觉姿势,“也有一定讲究”,寂昌法师说,“一般朝右侧卧的睡姿最合适,双腿稍曲,有利于身体的放松。大多数人喜欢仰卧,这种睡姿也可,但不要将手放在胸部,否则容易做噩梦。”

寂昌法师说:“其实关于睡姿,佛祖早已明示。我国有多尊卧佛,佛祖是右侧卧姿势,比如我们千佛山上的卧佛。”

“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寂昌法师自幼出家为僧。1912年,他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农家,在家行三,自幼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因缘际会,为了祈祷佛祖保佑母亲身体康健,寂昌法师8岁被父母送进佛门,在济宁的玉禄丛林寺院出家,7年之后,寂昌法师在济宁的慈灯寺受戒正式为僧。

寂昌法师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在慈灯寺生活了15年之后,战乱殃及济宁。国民党军队进驻寺院,并强迫僧人、尼姑全部还俗,已近而立之年寂昌法师也在其中。回到济宁老家之后,很多年轻的僧人、尼姑因为各种原因真正还俗,与常人一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把佛当做终生信仰的寂昌法师却开始了在市井中间修行40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末,寂昌法师的徒弟惟然师傅曾拜访过寂昌法师在老家修行的地方。“在他们村子的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南岸有一个孤零零的矮草屋,屋旁还有几棵枯树,与村子隔桥相望。”这是寂昌法师独身修行的地方,在俗世修行的40多年间,寂昌法师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那段时间,生活一直比较清苦,除了几件僧衣,几本佛经、一盏枯灯、几只粗碗、一口残锅就是当时我的全部。”

“师傅一直无欲无求,慈悲为怀,生活中认为吃饱穿暖就行,名利更是身外之物。”惟然师傅对寂昌法师的这段修行很是感动。在这40多年间,寂昌法师也曾游历天下名寺,像济南的静居寺、西安的草堂寺还有南京的毗卢寺等全国大江南北的寺院,与高僧们一起修行参禅。

“人不求名名自扬”,正是寂昌师傅这段刻骨铭心的苦行僧似的修行,让寂昌法师声名远播。1983年兴国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后,济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邀请寂昌法师来千佛山修行。

采访结束,山上响起了钟声,“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临行前,法师送给记者这样的“十字真言”。

97岁的寂昌法师,8岁自济宁出家,15岁受戒,29岁时又因战乱被迫还俗,之后,在市井中修行40余年,直至1983年,才结束其漂泊生涯,于千佛山兴国禅寺定居修行。

“法从心生,心静则身善”,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对于养生,寂昌法师自有心得。

养生,就得抛开生死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记者从济南长清灵岩寺了解到,在千佛山兴国禅寺,97岁高龄的寂昌法师,颇有养生心得。

走进兴国禅寺,一位年轻僧人,把记者带进了兴国禅寺最东侧寮房二楼。一进门,记者见到一名老人正在跪拜一位坐在蒲团上的老僧,向导告诉记者那位老僧就是寂昌法师,而那位跪拜的老人刚刚皈依佛门。

仪式结束后,寂昌法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养生经。“法从心生,心静则身善”老法师先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健康的根本在于心境,人生胜境平常心。

《齐鲁周刊》:常人如何养生、延年益寿?

寂昌法师:凡为养生者,必死养生人。为养生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

《齐鲁周刊》:这到底怎么回事?

法师:是因为人们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一副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怎么能不死。

《齐鲁周刊》:法师的意思是?

寂昌法师:你要是养生,就得抛开生死,只有不刻意在乎死,才能远离死。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生死,所以不再怕死,因此,修道的人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寂昌法师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而调弦的法门又在何处?寂昌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寂昌法师一直保持着严格的作息时间。

早上4点半起床,打坐一炷香,诵经一遍;6点一刻开始过斋,早饭是稀饭、馒头和咸菜。之后稍事休息,自己念佛,而后与拜访的游客讨论佛法。中午11点半过斋,饭菜与早上稍有不同,斋堂会做两个青菜。佛家中三餐养生的玄机主要是午饭和晚饭。寂昌法师说:“先前,佛教中也曾有这样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过午即不食,因佛说日午食,后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内的。”

午饭过后,寂昌法师会小憩一会儿,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下午的活动与上午相差无几。下午5点半过斋,晚上的饭食非常简单,大米汤或者面条等。而寂昌法师一般只会喝一碗米汤。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一天之中法师进食少量,一般不会超过两个馒头。寂昌法师说:“不可贪吃嗜睡,不饿不食,吃八分饱。”

晚上九点左右,法师就会就寝,僧舍里是一张硬板的木床,关于床上的铺垫,软硬合适就好。对于睡觉姿势,“也有一定讲究”,寂昌法师说,“一般朝右侧卧的睡姿最合适,双腿稍曲,有利于身体的放松。大多数人喜欢仰卧,这种睡姿也可,但不要将手放在胸部,否则容易做噩梦。”

寂昌法师说:“其实关于睡姿,佛祖早已明示。我国有多尊卧佛,佛祖是右侧卧姿势,比如我们千佛山上的卧佛。”

“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寂昌法师自幼出家为僧。1912年,他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农家,在家行三,自幼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因缘际会,为了祈祷佛祖保佑母亲身体康健,寂昌法师8岁被父母送进佛门,在济宁的玉禄丛林寺院出家,7年之后,寂昌法师在济宁的慈灯寺受戒正式为僧。

寂昌法师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在慈灯寺生活了15年之后,战乱殃及济宁。

国民党军队进驻寺院,并强迫僧人、尼姑全部还俗,已近而立之年寂昌法师也在其中。回到济宁老家之后,很多年轻的僧人、尼姑因为各种原因真正还俗,与常人一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把佛当做终生信仰的寂昌法师却开始了在市井中间修行40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末,寂昌法师的徒弟惟然师傅曾拜访过寂昌法师在老家修行的地方。“在他们村子的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南岸有一个孤零零的矮草屋,屋旁还有几棵枯树,与村子隔桥相望。”这是寂昌法师独身修行的地方,在俗世修行的40多年间,寂昌法师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那段时间,生活一直比较清苦,除了几件僧衣,几本佛经、一盏枯灯、几只粗碗、一口残锅就是当时我的全部。”

“师傅一直无欲无求,慈悲为怀,生活中认为吃饱穿暖就行,名利更是身外之物。”惟然师傅对寂昌法师的这段修行很是感动。在这40多年间,寂昌法师也曾游历天下名寺,像济南的静居寺、西安的草堂寺还有南京的毗卢寺等全国大江南北的寺院,与高僧们一起修行参禅。

“人不求名名自扬”,正是寂昌师傅这段刻骨铭心的苦行僧似的修行,让寂昌法师声名远播。1983年兴国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后,济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邀请寂昌法师来千佛山修行。

采访结束,山上响起了钟声,“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临行前,法师送给记者这样的“十字真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