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行有不行反求诸己
发布时间:2024-06-11 08:24:31作者:念佛网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中庸》上记载,说一个君子人的修身和弓箭手练习射箭有异曲同工之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那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当这个弓箭手他把箭发了出去,结果却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把心。那么他是不是去埋怨说,你看今天的天气不好,有风把我的箭给吹歪了,不知道这个箭是哪个厂子生产的,原来是假冒伪劣的产品;不知道这个弓是哪个厂子生产的,是不是有偷工减料的嫌疑?他说一个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求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马上的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在技艺上,哪有不够精湛的地方,哪有可待提高的地方。
那么一个君子人的修身也是如此。所以《孟子》中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任何事情没有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的,我们不要去责怪别人,挑剔客观的原因,而是马上反过头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德行能力有所缺失。
我们知道孔孟所称叹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这些圣人,都能够做到垂拱而治、天下太平。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他们就是把这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落实在管理之中。比如说我们看尧帝,有一次他出来视察,在路上就碰到两个犯罪的人被押往监狱,尧帝看到自己的两个人民犯罪,他非常的惶恐,于是他就走上前去问,他说你们两个人为什么犯了罪、为什么会被押往监狱呢?结果这两个人就说了,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没有东西吃,不得已偷了人家的东西,结果被发现了,于是就被抓起来,押往监狱。
那么尧帝听了这样的回答,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马上就对那些押解犯人的狱卒说,请你们把他们两个人给放了,把我给抓起来。为什么呢?周围的人都感觉到很惊讶,怎么能够把国君抓起来呢?这个尧帝就非常诚恳地说,因为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个过失,我作为一国之君,我应该起到君亲师的责任,但是我却没有把这个责任尽好,没有把百姓教导好,所以才让他们犯了罪,这是我的第一大过失;第二,我作为一国之君,但是却没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这是我的第二大过失。结果这个尧帝的话音刚落,本来都是万里无云的,就飘过了云彩下起了雨。
那么在《说苑》上就说,称赞尧帝,说他心怀天下,他用心去周济贫民,痛心于百姓的苦难,经常因为民众不能顺利的生长而忧心忡忡,只要有一个人挨饿,他就怎么说呢?他说这是我使他挨饿的。只要有一个人寒冷、挨冻,他就说,这是我让他受冻的。只要有一个人犯了罪,他就说,这都是我造成的。就这样,他的仁爱昭著而道义树立,施恩范围非常的广大,那么教化也非常地深远。
那么他达到的治理结果是什么呢?即使不加奖赏,百姓也会努力。不用刑罚,民众也都很安定,没有人作奸犯科。所以说先行宽恕之道,然后再施以教导,这就是尧治理天下的方法。先恕而后教,这个就是尧道也。所以我们看到尧帝呢,他就是一个凡是遇到了问题,都反求诸己的人。
那么他的这一种做法,被舜帝所继承,那么在《群书治要》中,有一篇叫《尸子》,这个《尸子》中记载,这个大舜,他任用了禹、稷、皋陶等人,任用了五个贤明的大臣,结果也是实现了无为而治。但是天下的民众呢,还是以舜为父母。那么这个尧帝就向舜来问,他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这个舜怎么回答的呢?这个舜仅仅回答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呢?那就是“事天”。
什么叫“事天”呢?就是按着自然而然的规律、自然而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那么自然之道是什么呢?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在平地注水,让这个水去自然地流动,结果这个水自然而然地,就会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同样均薪而施火,火就燥。我们同样是把这个柴火点燃,但是这个火自自然然地会把那个干燥的柴火先点燃。这叫什么呢?这叫召之类也,这个就是自然感召的道理。
所以他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因为尧帝他是凭借自己的美德治理天下,他自己对自己修身要求很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他感召来的人才,也都是贤良的臣子,也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相反这个夏桀王,他的品行败坏,结果怎么样呢?他所感召的也都是德行缺失的臣子,甚至是奸诈狡猾的人。这个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领导者,当然也包括任何一个人,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所感召的部署、朋友、臣子等等,也是什么样的人。
那我们看大禹他是怎么做的呢?
大禹他在出巡的时候,也是遇到了一个犯罪的人,他下车询问了情况,并且为他哭泣,那么左右的人都看了,劝他,说,那是罪人,他不走正路,所以才会导致今天的下场,君王你为什么要为他伤痛,而且哭成这个样子呢?这个大禹怎么回答呢?说你看尧舜时候的人们,都已尧舜的仁爱之心为己心,而现在我作了君王,百姓却各以自己的私心为己心,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的德行比不上尧舜,我的治理也比不上尧舜,因此,我才感到了痛心。那么汤王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论语》上记载,汤王他时时督促自己、反省自己。比如在他自己的洗脸盆子上还刻了一段铭文,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要在德行上有进步,那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当天气遇到大旱的时候,他作为一国之君要去祈雨,这个时候他的祈祷文是怎么写的呢?他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如果我自身有罪,那就不要因为我的过失,再殃及天下的百姓;如果天下的老百姓确实做了过错,那这都是我没有做好,没有把他们给教好,还应该由我来负责任。那么在遇到天气大旱的时候,他也拿着六件事来反躬自责,哪六件事呢?“政不结耶?使民急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他从六个方面来反省自己,说,是我的政事不合法度了吗?是我使用民力太急疾了吗?是不是我的宫室建造的太奢华了呢?还是受宠的女人干预政治太猖獗了呢?是收受的贿赂太多了吗?还是得以进献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呢?你看当遇到了这个天气大旱的状况,他就马上从这六个方面,反省自己的政事。正是因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都有这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遇到事情不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所以才能够把天下治理好。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讲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它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比如说有一对夫妻,他们和另一家夫妻住对门,结果这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是他们住对门的夫妻相处了二十几年,从来没有红过脸,而且还随着相处的时间越长,感情越来越深,就像陈年老酒一样,越陈越香。那看得久了,这一对经常吵架的夫妻就非常地羡慕,他们有一个特点很可取,就是很好学,于是他们就去登门求教,到了对门这家夫妻就请教,说,为什么你们家相处了二十几年,感情越来越好,从来没有看你们红过脸、吵过架,但是我们家却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这个对门的夫妻听了之后,这个女主人就说了,我给你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有一天早晨,丈夫要去上班,我很体贴丈夫,所以就端了一杯茶,给他放在了桌子上,结果丈夫在穿衣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这个茶杯给碰洒了,这个女主人马上就过来了。她说,你看看都是我不会做事,我把这个茶杯放得太靠边了,所以才让你不小心把它碰洒了,都是我的错。说着说着还拿来了抹布,要收拾残局。结果她的丈夫看了,就很过意不去了,他说:“明明就是我的错,我不小心把它碰洒的,怎么能够怨得着你呢?还是由我来收拾吧!”于是这个丈夫就开始和妻子争夺抹布,一个说我来,另一个说还是我来吧。那你看在这一争一夺之中,夫妻的互相承担、互相体谅、互相为对方着想,就表露无疑。但是诸位朋友,这样的情景我们感觉到很熟悉吗?有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儿子,在看一个古装片,看到一个丈夫回来了,这个古代的女子都学过女德。于是,她马上走上前来,帮着丈夫把帽子摘下来放好,又把他的衣服脱下来挂好,然后又给他端来一杯热腾腾的茶,说:“相公,请喝茶。”看到这的时候,这个儿子终于忍受不了了,他就对母亲说:“妈妈,妈妈,我看他们两个人不像夫妻。”这个母亲觉得奇怪,说:“他们两个明明就是夫妻,你怎么觉得他们就不像夫妻呢?”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他的母亲拿着电话说了两句就放下了,结果她的儿子看了之后就说:“妈妈,妈妈,那个电话一定是我爸爸打过来的。”这个母亲觉得又奇怪了,说:“你也没有听到电话的声音,没有看到电话的显示,你怎么知道那个电话是你爸爸打过来的呢?”但是这两件事接连的发生,让这个母亲突然感觉到很觉悟,一下子她就开悟了,她就想为什么孩子看到电视上相亲相爱的情节,感觉他们不像夫妻呢?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表演的夫妻不是那个样子的。那为什么他一听我打电话,一看我的神情、语气就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的父亲呢?因为假如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他的男领导、男同学、男同事,他拿起电话会怎么样呢?拿起电话呢,面带笑容,谈天说地,说了半天,最后要放下电话了,还有点恋恋不舍。但是如果这个电话是她的丈夫打过来的,那个表情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会怎么做呢?拿起电话很不耐烦,说,这件事我给你说几遍了?你还不懂,还问!真笨!“啪”就把电话给撂了。所以她的儿子一看她讲话的神情语气,就知道打电话的是他那个可怜的爸爸。那么经过这两件事之后,这个母亲很反省。她说:“你看,我们都没有在生活中表演出和睦夫妻的样子给孩子看,那等他以后走上婚姻,怎么知道和睦相处呢?”这样的情景一定要改变,正在他暗下决心的时候,电话铃突然又响了,她看了一看这个电话显示,哇!是丈夫的电话号码,她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怎么样呢?做了一下深呼吸,然后调整自己的语气,然后缓缓地拿起电话来说:“喂,您好啊!请问您找谁?”结果她的丈夫一听。“啪”的一下就把电话给撂了。他说:“对不起我打错了。”那么再一次,她的丈夫又把电话打过来,结果她仍然还是很温柔、很客气的、很礼貌的,结果丈夫在那边怎么说呢?他说:“难道真的是你吗?”我们说听思聪,听要听出弦外之音,“难道真的是你吗?”我们给他翻译过来,什么意思呢?难道从今以后,我的好日子就要来到了吗?所以你看这个夫妻本来生活在一起是为了呵护、关爱,互相照顾,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语气不正确,最后导致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古人告诉我们这一句话,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他把矛盾产生的原因,以至于解决的方法全都找出来了。所以如果遇到事情,人人都能够反省自己,提醒自己的不足,哪儿还有那么多的冲突和对立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那我们前几天讲了水结晶的实验,这个水贴上“感恩”,就是很美丽的图案,贴上“我恨你”、“讨厌你”,就是浑浊一片,不能够形成完美的结晶。那么这个水结晶的实验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的境缘不好,不是客观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这个境缘其实不过是我们人心的一种反应而已。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有很多的典故。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在打坐,结果坐着坐着,苏东坡就问了,说:“禅师,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一看,就说了,说:“我看你这个样子很庄严,简直就像一尊佛。”那苏东坡一听当然很得意很高兴了。过了一会,这个佛印禅师就又问苏东坡,说:“你看一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啊?”这个苏东坡一看,这个佛印禅师脸上笑嘻嘻的,袈裟也婆娑在地。他说:“我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就像一堆牛粪。”那佛印禅师听了之后也笑了,没有回答。经过这件事之后,苏东坡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里,和他的妹妹就分享了,他说:“你看我每一次和禅师在一起,我都说不过他,都让他赢。结果今天我赢了,我占了便宜。”他的妹妹也很有智慧,就问:“佛印禅师这么有智慧,你怎么占了便宜?你赢在哪里?说出来给我听一听。”苏东坡说:“你看,我们两个人打坐,我问他我像什么,他告诉我很庄严,就像一尊佛。而他问我他像什么,我告诉他,简直就像一对牛粪。这不是我庄严,而他不庄严吗?”他的妹妹听了之后就笑了,说:“哥哥,哥哥,你这一次又输了,为什么输了呢?因为佛印禅师他的心地慈悲善良,所以他看谁都是一尊佛。但是你呢?你的心地肮脏,把那么清净慈悲的禅师,都看成是一对牛粪了,这恰恰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自己的心地有问题啊!”那么这个故事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的,当我们这个眼镜的镜片是黄色的,我们看谁都是黄色的;我们的镜片是绿色的,我们看谁都是绿色的;我们带上一个黑色的眼镜,那每一个人也都是黑色的。所以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看别人不顺眼,也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那么第三个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学习传统文化,能够给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做一个好的榜样,希望我们学《弟子规》受益了,我们要做圣贤的子弟,也让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学习《弟子规》。但是往往呢?我们没有把自己身边的人感动,他们有的过失还依然存在。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失去信心,而是要不断的期许、提醒自己,是我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还没有能够感动他。我们有这个心境,那就不会去对立、指责任何人。所以其实我们只要把汤王的这个“罪在朕躬”这个态度学到了,而且怎么样呢?任何时候都依教奉行,把这一句话放在心上,那就能够时时提起正确的觉悟、正确的观念,而不是去责备别人。我们看大舜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为什么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呢?因为他的后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不仅没有怀恨在心去打击报复,还总是反省自己的德行不足,他觉得自己的孝悌之道没有尽好,没有让父母和兄弟满意,所以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去哭泣。后来他的这种真诚之心,感化了他的后母,也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孔老夫子称赞舜王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是福禄寿名都是齐全的,那我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像大舜的后母,那样三番五次地,置我们死地的人呢?我们很幸运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但是我们连他们都不能够感动。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所以不能够感化身边的人。我们知道唐太宗,他熟读《群书治要》,他把这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态度,也运用到自己的这种治理之中。在唐太宗的时候,有一次天灾人祸出现了,就是出了很多的蝗虫,出现了蝗祸。结果这个蝗虫,把很多农作物都给吃掉了。唐太宗讲,说:“老百姓没有罪过,这都是我的罪过,你们不要再伤害老百姓了,不要让老百姓没饭吃。”结果怎么样呢?他自己要把那个蝗虫吞下去,身边的大臣就说,那个会伤害身体的。太宗说,我就是要上天把祸移到我的身上,不要移到老百姓身上,我还怕生什么病呢?结果他这一念真诚之心发了出来,这个蝗祸很迅速地就消失掉了,所以太宗由这份真心发出的言行,确实是感天动地,也能够感化身边的人。
所以我们前面讲,《周易》上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你看这些圣贤的教诲,都被这些圣君在生活中给表演出来了。所以我们读了这些圣贤教诲,也要经常地提醒自己,否则的话遇到事情很容易去怨天尤人。古人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我们总是端正自己,而不去指责要求别人,那么就不会招致怨言,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于圣贤教诲更加的有信心。那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