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刘禹锡广结佛缘

发布时间:2024-06-11 08:24:31作者:念佛网
刘禹锡广结佛缘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谪朗州司马。这期间,他与佛教结下了胜缘,常与禅僧交往切磋佛理,研习经典,写了多首颇具见地的佛诗和散文,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禹锡出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唐代宗会昌二年(842)。字梦得,祖籍中山今治河北定县),居洛阳。早年曾学医,廿二岁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工于文学。三十二岁授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集团」,于唐贞元二十一年(805),进行了一场政治革新。这一年,唐德宗崩驾,太子李诵继位,号顺宗。唐顺宗中风不能说话,只好依靠原来在东宫伴他读书的王叔文、王丕来帮他处理朝政。王叔文又起用了刘禹锡、柳叔文替顺宗下了一道诏书,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降调江淮海盐和地方池盐价;取消宫市;召回前朝被贬的名臣,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并进行了一些重要人事调整。这一系列改革,当然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宦官头子俱文珍勾结一批附和他的老臣,宣布顺宗因为病重不能执政,拥立太子李纯即位,号宪宗。顺宗一下合,俱文珍等将王叔文处死,那些参与改革的官员也受到株连。宪宗下诏书,把原来王叔文重用的八个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区当司马,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丕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八司马之一的刘禹锡被贬朗州(即今常德市)。按唐制司马为州行政长官的正六品,完全是一个有职无权之闲官,不理事,且无官舍可住,刘禹锡只得住在城东招屈亭旁普通民宅。

刘禹锡没有公务缠身,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为文和游历山山水水。达期间,他感悟到「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宿诚禅师山房题赠》)总想寻觅一条贬谪苦闷的解脱之道。如是他接触了佛教,想从佛教深邃的哲理中找到精神慰籍。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朗州亦是佛教圣地。离城区二十华里的德山乾明寺就是享誉华夏的十方丛林,四方衲子纷纷来此挂锡。刘禹锡才常来此拜佛、参禅,与僧人探讨佛理、佛法。经常亦有外来僧人来刘宅与其切磋禅理,「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赠别君素上人》)。他与南岳衡山、牛头山、杨岐山等处的禅僧如仲制、灵澈、元暠、如智、,慧则、广宣、鸿举、义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广泛交往,有的交往还很深。柳宗元《送元暠师序》曰:「元暠师居武陵(朗州)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刘禹锡送僧诗二十四首,大多数是在朗州写作的。在《送僧元暠南游》诗引言称赞元暠「妙音奋迅,愿力昭答。」刘表示「雅闻予佛而侒,亟来相从。」他从元暠那里领悟到佛法的殊胜,感叹地说:「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岁至四十岁的血气方刚年华。贞元九年时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二十二岁擢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常与柳宗元、吕温等「讲疑考要王霸富强之术」,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三十四岁时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而遭贬谪。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百思而不得其解。自从接触佛法后,才悟到「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只有「出世间法(佛法)」才能启悟人心,拯救社会。他在朗州十年写了近两百篇诗文,其中不少是宣畅佛法,赞叹高僧以及富涵禅味及禅境的篇章。其后,他为禅宗六祖大鉴禅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牛头山第一祖法融大师、杨岐山故乘广禅师等撰写的碑文,以及撰写的《佛衣铭》、《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毗庐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均显现了他受佛法的薰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心身进入禅的新境界。如他在《赠别君素上人》诗引言中曰:「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在《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引言中曰:「以为尽妙理者莫如法门,变凡夫者莫如佛土,悟无染者莫如散花。故业于净名(经),深达实相。」还谈到禅与诗的关系,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言曰:「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焉。因定而得境,故涤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这都是他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心得。佛家认为,戒定慧三法相资,不可或缺,因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刘文说:「定而得境」,使散乱的心水澄明,进入创作意境;开慧后遣词造句,能得到精华而美丽的词藻。这都是他达佛之知见,自家家珍的和盘托出。

至令仍广为传播,并目刊入中学课本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颇具艺术特色且具禅趣的杰作。

文章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在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句,以揭示全篇主旨。接下便描述了所居陋室的清幽宁静,和他的清高自得的日常生活,具体地表现了一种超脱市俗、闲居静室的怡然自乐的情趣。最后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是借诸葛亮和杨雄所居的草舍来自赞陋室,流露了孤芳自赏的深意。文末一笔,借孔子的话,照应题目和文章入笔之处,意在表明居室虽陋,然而有「唯吾德馨」的君子居之,又有甚么可鄙陋的呢?这样,全篇都在「陋室」二字落笔,而中心却在抒发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志趣,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超尘脱俗的士大夫的雅兴。铭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将简陋的居室点染成清幽的意境,这与「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祖堂集。慧忠国师》)的境界何其相似乃示!此种境界「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合。」(《同前》)

《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句,诸多注家都不约同地注释「金经,就是古时用泥金书写的佛经。」这样的注释我不敢苟同。如按注家这样的注释推论,用泥金书写的佛经称作「金经」,那么,用墨书写的佛经就叫「墨经」,用朱砂写的佛经就叫「赤经」了。不能这样解释。窃以为,刘写的「阅金经」是说的阅《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是佛家弟子必读的经典。

「金经」又是将《金刚经》三字简化了。因为刘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许多都是对偶句,「调素琴,阅金经」就是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如果写成「可以调素琴,阅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或「阅金刚经」就不对偶,十分拗口且破坏了全文的韵调。

我认为刘禹锡研习《金刚经》是有成的,在他的诗文内可见其端。如《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中就有「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中霄问真偶,有住是吾忧。」「有住」语出《金刚经》,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为留住或安住义,即不要让烦恼、杂念安住在心。刘诗「有住是吾忧」,即将烦恼、杂念安住在心,就是一种忧患。又如在《送僧元暠之南游》诗引言中亦有「繇是在席砚者多旁行四句之书」的句子。「四句之扩书」亦是指《金刚经》。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如果不是刘公受持读诵《金刚经》,能在诗文中反映出符合佛理的言句吗?所以将「阅金经」注释成为「阅用泥金写的佛经」是有违刘公原意的。

[NextPage]刘禹锡与佛教结缘的另一件事就是一婆罗门僧治好了他的眼疾。他的《赠眼医婆罗门僧》写道:

三秋伤望远,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诗中说他中年时就患了眼疾,给他治疗眼疾的婆罗门僧人即印度医僧。这位眼医用的是「金篦术」即是「金针拨内障术」,看来刘公的眼疾是白内障。

佛教于西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后,许多印度僧人纷纷来华,他们即传教又行医,既是佛理精通的高僧,亦是精通医术的医僧。「金篦术」就是医僧从印度带来,并为中国医学界接受并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金针拨障术」。历史上印度的眼科是很发达的。《大般涅盘经》卷八《如来性品》记载:「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蓖术决其角膜。」龙树菩萨眼科专着《龙树眼论》、《龙木论》、《眼科龙木论》被译成中文。唐。王焘《外台秘要》对白内障各期症状都作了简要的描述,并引用了齐州陇上谢道人撰《天竺经眼论》:「眼无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痒,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遂致失明。……此宜用金蓖术,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金针拨障术在唐代巳很盛行,著名诗人白居易四十多岁时白内障亦是金蓖术治好的。他在诗中写道:

案上漫铺龙树论,合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患白内障是在中年,当时在朗州。此后未发现他再患眼疾的记截,说明印度医僧的医术高明,一针拨除迷雾,使他重见光明。医僧与他结下的佛缘,更坚定了他学佛的信心,从而用佛法统帅自己的言行。他在政治上仕途不顺,他的好友白居易说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生中有很长时间是在贬滴中度过的,但他们不恢心,没有消沉,牢记(吾住是吾忧」,的真偈,不把烦恼安住心头,更是心无挂碍,勇往直前,游戏人生。他谪居朗州、连州、宛州等地时期,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注意向民歌学习,力图吸取民歌内容与形式上的优点,翻作「新曲」,使「善歌者扬之」,创作了《竹枝词》、《浪淘沙词》、《杨柳枝歌》等民歌诗体。这些诗题材多样,语言明快,成为唐代诗歌中别开生面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上亦受到一些文人的指责,歪评他的诗是个人「泄愤」之作,骂他是「薄行」文人。他都不予计较,他认为世事总是按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规律演变着的,「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尽管有人诽谤,我内心洁白无疵啊!这就是一个学佛者当下解脱的心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刘禹锡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段经文并作了很好的注脚。

附:《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