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这一部经就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舍利
发布时间:2024-08-09 21:00:16作者:念佛网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
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这是前边这个经文还没有说完,所以再继续来把它说一遍。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随说是经”:这个经典,随时随地有人讲说这个经典,这叫“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乃至于没有能把这个全经都演说,因为,或者时间的关系,或者环境的关系,种种因缘而不能把这个全经讲完,就单单讲四句偈等,就好像前边所说的四句偈。那四句偈,一切有为法都像梦幻那样子。那也说--又有四句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是四句。那么无论哪四句,你认为对你当前的人,来给他解说,是最应机,这就是对机之谈,对机说法。
“当知此处”:你应该要知道,在你说四句偈这个地方。“一切世间”:这“一切”就是包括这个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儿仅仅说阿修罗和天人,没有说三恶道。因为三恶道,它不容易来供养三宝,所以,这个世间的人和天上的人。
这世间有二种世间。什么是二种世间呢?一种就是有情世间;一种就是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我们所有一切的众生,凡有血气的,这都叫有情;没有气血的,那是无情。什么叫器世间呢?器世间就是,房廊屋舍、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都叫器世间。那么有情世间又叫正报;器世间又叫依报。正报,为什么要有这个世间哪?就因为有这一切的有情。这世间,有这一切的有情,才能作一个世间;如果没有有情的众生了,那世界也就没有了。器世间它是个无情的。那么无情的呢,为有情所依,所以叫依报。这个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果报的。我们人在这个世间都是受果报的,这世间。
“天”就是天上的人;“人”就是人间的人。“阿修罗”:阿修罗,我们很多人都听过阿修罗这个名词了。我还记得去年暑假的时候,这个果璞告诉我说,她这个家里有一个阿修罗狗跑了。阿修罗狗,还要用人来照顾它:这是一个阿修罗狗。那狗是阿修罗,人也有阿修罗的;人好打架,好战争,这都是阿修罗。天上也有阿修罗;天上阿修罗就欢喜和天兵天将去作战,打架。阿修罗他的这种的性格,就是好斗争,斗争坚固。那么,没有听过经的说,阿修罗?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现在告诉你,阿修罗,是梵语。这个中国话就叫无端正。英文呢,叫什么?大约叫ugly,是什么?我不知道了。
这个又叫无酒。他没有酒喝,一天到晚他想要喝酒。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卖酒的就不卖给他;不卖给他,所以他没有酒饮。钱是有,但是没有酒喝。人家一看,这阿修罗来了,喔!就不卖给他酒。为什么呢?怕他喝醉了就打人,所以就不卖给他酒,叫无酒。
因为他有天福,没有天权。在天上,有天人的福报,没有天人的权利。所以又叫有天福,没有天德,没有天人的德行。这是阿修罗。阿修罗,怎么做的阿修罗?这个阿修罗呀,就是你欢喜报复。譬如,人家骂你一句,你也想骂他两句;人家打你一拳,你要想打他两拳。总而言之,要加倍奉还。总而言之,你要自己占一点便宜,在斗争上,占一点便宜,这就快去做阿修罗了。可是,“皆应供养”:你有人说这四句偈的时候,这个不单人间的人应该供养,就天上的人,也应该来供养这个说法的人。
什么叫供养呢?这供养,供佛有供佛的这种供养;供养法有供养法宝的供养;供养僧有供养僧宝的供养。供养佛用什么呢?用香、花、灯,点灯,或者水果,或者,庄严佛前:这都叫供养。或者供茶,供水,这都是供养佛。供养法呢?怎么供养呢?就要好好地保护这个法,看这个经典,不要马马虎虎的,不要看这个经典很随便的,什么地方都放。放这个经典,你一定要放一个洁净处。你把它放的时候,要放得好好的,要放得规规矩矩的。不要这样放,怎么样放?放得这一本经呢,放到这个台上一半,后边还有一半这么低下去。据这个开佛眼的人看,你这样放这一部经不要紧,韦陀菩萨就要在这个地方,用他这个手来掫着这个经的;他不动弹的,韦陀菩萨。你要放到那个不干净的地方,就是不恭敬经典,这也不是供养。你放这个佛经,一定要比世间那个书籍高;世间书籍放在下边,佛的经典放在上边,放比较高的地方,放到那个清洁的地方。爱惜这个经典犹如我们的生命一样,就像爱惜我们的生命一样,不要拿这个经典随便就把它撕下去一张,随便就把它用火烧了,不可以的!
你要烧这个经典,会怎么样子呢?来生愚痴,没有智慧。你烧经典,不要紧;你现在烧了,不晓得怎么样了?来生最笨最笨了!人家教你一遍也不记得,教两遍也不记得,就像那个周利槃陀伽似的。可是周利槃陀伽,他虽然在以前壅塞经路,可是他以后,还种了很多善根,所以遇着释迦牟尼佛,证果成阿罗汉了。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着佛?如果做这些毁坏经典的事情,愚痴,将来,那后果是不可设想的!所以这供养法。
供养僧呢?这供养僧人,在暹罗、缅甸,都是供养吃的东西。那个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到外边去化斋饭。每一家庭,都应该预备出来一碗饭、一碗菜,给这个僧人来乞食时,布施的。我们布施给出家人,在佛国的地方是饮食,可是这有四事供养,四种。四种是什么呢?
第一饮食。第二衣服,出家人要穿衣服,要这个在家人来供养。卧具,卧具就是sleepingbag。汤药,就是指一种药品;这种药品供养给出家人,防备他有的时候有病,随时就可以吃一点这个药,就没有病了。这叫四事供养。那么这供养,要在家人来供养,出家人是受供养的;受供养的,在吃饭的时候,所以就有三念五观。出家人受供养的时候应该有三念五观。什么叫三念呢?易果容前天,他向我请问这个三念五观的道理。我已经给他略略地讲一讲。那么现在,再给大家讲一讲。三念,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吃东西的时候,应该作有这三种的念:第一是我要没开始吃饭以前呢,要喝汤的。喝汤,要喝三调羹。这三调羹,第一调羹,这要说:愿断一切恶。这叫发愿,把一切的恶事都断了它,什么恶念也不起;不单做去,就连这个恶念也要断了它。这是第一个愿。第二呢,是愿修一切善。愿意、发愿做一切的好事;不是发这个愿就算完了,要真去做去。我真要断一切恶,我真要修一切善。第三、愿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我把一切众生,都度他都成佛。这第三愿。喝一调羹这个汤的时候,发一个愿;喝两调羹,发两个愿;喝三调羹的时候,发三个愿。这是第三愿。
那在吃东西的时候,不是一边吃,一边看看,哦!你吃这个什么菜啊?我看看我这碗里有没有你吃的东西,各处去…。那人家观世音,你去观饮食。观世音菩萨;你是观饮食“菩萨”。看看所有人的这个饮食,你是观饮食“菩萨”。这观饮食“菩萨”,不是说,哦!你没有,我把我有的给你一点。他看,我自己有没有你吃的东西?是不是你吃得比我吃得好一点哪?不是要…尽生的一种贪心。要怎么样子呢?有五种观想。这五种的观想,第一的是记功多少,量彼来处。你要算计算计;算计什么呢?这个要用多少功、多少功夫?那个农人种田,种子种到地下,生出来,又用种种的人工来栽培,灌溉,它才成熟;成熟,才能把这个米收回来,再用机器把它碾成米,你说费多少功夫?“量彼来处”:你量一量,它那个来的时候,很不容易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思量,就是思忖一下。这个思忖,想一想,我自己的德行是全哪?是缺?我有没有修行?有没有道德?如果我没有修行,受人这供养,应该生惭愧心:赶快要修行,要用功修道,了生脱死,这要生惭愧心。要是全呢?说,哦!我是大德高僧,我也最有道德。这个世界上,大约就我是第一个有道德的高僧了,不要紧吧?也不是。我应该更加努力,我受这供养之后,我更加努力,还要向前精进。我证初果,我就求证二果;证二果,我就求证三果;证三果,我就求证四果:那么总要往上去增进。这是全缺应供,我应该做。
第三、要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备这个心,离开过错。我要吃得不要太饱了。吃得祗要够了就可以了,不要再贪多。病从口入!你要一贪多,怎么样呢?这个东西再好吃,吃多了就会泻肚了;把肚就吃坏、胃口吃坏了,它自己就又泻肚了。这是为什么泻肚子呢?就因为有贪心,吃得太多了。那个肚里头没有地方存了,所以,就要搬--香港那个徙置区,就要徙置了,要搬家了,所以就屙肚了。屙肚,懂不懂?哎!那么就贪等为宗,不要贪多。
第四、要观想正事良药,为疗行枯。这个吃的东西,就是一种良药;我吃它就令这个身体,不会枯槁,不会乾。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呢?就因为我要修成道业,将来成佛,所以受这供养。这是,我们出家人有供养的时候,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没有人供养,也不要生一种贪心。就是,我前几天讲过,就是饿死也应该修行。我修行,为修行而饿死,这是最大的一种光荣,最有价值的一种牺牲!牺牲,所以,不要怕饿死。
“如佛塔庙。”那么在有人说四句偈这个地方,都像佛塔庙;这个地方,都应该供养的。“如佛塔庙”:就好像有佛,有塔,有庙,这么样供养。“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何况,更有人,他能完全受持这个《金刚经》,又能读,又能诵。什么叫“读”呢?对本曰读,对着这个本子念经,这叫读;不要这个本子,这叫诵。不要照着本子来念经,这叫诵,诵经。
“须菩提”:须菩提啊,“当知是人”: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哪一个人?就是说四句偈,为他人说法这个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他所成就的最高尚、最第一,也最少有的这种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假设这个《金刚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个地方,就是佛的法身、舍利存在的地方。这一部经就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舍利。“若尊重弟子”:所以说,一切的人见着这一部经,都要好像弟子恭敬师父那么样恭敬。
那么这个做弟子的都要恭敬师父;恭敬师父,也要恭敬这个经。恭敬这个经,也就像恭敬师父这样恭敬;恭敬师父,也就像恭敬这个经这样。经就是师父;师父就是经。你不要把经,和师父分开。为什么呢?你所明白这个法是从师父这儿来的;师父的法也就是在这个经上来的。这是一的,三而一,一而三。你不要打错了算盘,说,哦!这一部经就是我的师父了,我不要那个师父了。那你不要那个师父,这个师父也没有了。
恭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