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常住居士礼仪_4
发布时间:2024-08-15 09:40:11作者:念佛网佛教礼仪有很多很多,衣、食、行、动、坐、卧都有相应的礼仪,让我们在缺乏礼仪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礼仪的价值。衣之礼仪是为了增加佛学同修的外观有序度,形成良好的整体形象,用商业角度命名就是品牌商标。食之礼仪是为了增加佛学同修的用餐时的有序度,同时这也是一种修佛行为,因为人的动物性决定了吃饭时是人的食欲最旺盛的时候,食之欲望的增加也可以是一种孽因,在此时通过礼仪的制度约束人的孽因的增长,这也是一种修佛。行、动、坐、卧都是行为礼仪,这些礼仪的意义都是增加佛学同修的行为有序度,心理学中有种理论是身体行为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精神思想,比如在悲伤时保持笑脸可以减缓悲伤情绪,所以行为礼仪的意义也是这样,使佛学同修在行动坐卧时保持有序从而完成精神智慧的修行。 每个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护法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发大心的菩萨行者,他们不辞劳苦的长期参与寺院的护持工作,为寺院法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确立和遵循信佛、学法、敬僧、修行的原则。 《中庸》上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礼,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礼仪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内强素养),外为身仪(外树形象),兹分述如下: (一)心仪:内强素养 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顾人、同情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首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对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能、观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三、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胀,固执己见。若伸张了自己就离开了佛陀本怀,佛心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树枝折断了,刚巧堕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地方去休息,决定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埋怨这棵树对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摇动着,它就觉得还是树下好,自言自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树下去。 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的轻微叱责就忘掉多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甚至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道场与道场之间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都不必再谈;家里的事与人无关的也不必谈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目前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流进前面的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起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着,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这个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着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所以我们做事无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分别、别人不修行等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来侵扰,想获得烦恼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的。 (二)身仪:外树形象 一、仪容: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到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衣着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 二、言语: 说话要用柔软语、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应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互相称呼,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纪大的称老菩萨,年纪小的称小菩萨,对本寺的常住法师称:某某师或某某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师父,法师之间以戒腊为尊卑,并非以年龄为高下。 三、做事: 1、行走: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平时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摆动,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与师父同行,要走在师父的后面,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师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不宜黏着师父、法师,或抓着出家法师走路。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徒弟坐右边。尽量避免从师父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弯腰而过。 2、乘车:上车时,替师父或长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以免不小心撞到头。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长辈下车。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3、乘电梯时:先进去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父或尊长进去。到达时,师父或尊长先出去。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尊长之两侧。 4、接听电话:不论对方是谁,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报出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如对方不在要留话。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将对方的姓名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尊重。 5、照像:以伦理次第为原则,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师坐尊位。师父在场时,师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若自己是主人时,不必因谦虚而躲在后面,可坐在尊位。 6、拜访:代表寺院常住做亲善访问,虽然我们存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干扰。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态度,很自然的与人接触。见人先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说明:我是某某寺院的居士,很诚恳、真诚,没有虚假,不说太多的废话掩饰自己、夸张自己,也不要把师父神化。身上带着寺院印制的宣传册,要顺便鼓励人学佛和来到寺院参观,但也不必见人就送。知道多少讲多少,做不到的事不要夸海口。 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进去之后,不可东张西望,东摸西摸,对特别贵重的东西不宜多看,以免别人怀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触摸。主人未请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个人之习惯,主人邀请坐那个位置就坐那个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 拜访时,态度要慎重,说话不可轻薄,也不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开玩笑,要尊重主人,礼敬主人。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但不要随便去触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沙弥和乌鸦: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负责看护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总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走这边,它们又飞到那边,赶到那边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诉苦。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第二天,小沙弥又去看护谷子,乌鸦飞来了,小沙弥就喊: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于是,所有的乌鸦听到后一下子都飞走了,并且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总向客人化缘,开口闭口都是要钱、哭穷,他们会远离你所在的寺院。 7、在外用餐: 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师父请吃饭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请师父吃饭,要安排师父的侍者坐在师父的右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侍者携带,居士不必代劳。 8、接待法师: 如有别的道场法师到访,要奉茶、奉毛巾、点心。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热的,都要沾湿。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
要询问:希望红茶或绿茶。如只供养清水亦可,有水果就送上水果。如果师父突然光临,没有准备供奉也不要为难,只要恭敬就可以了。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候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当师父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