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广钦老和尚语录(忍辱、不说是非、习气等)

发布时间:2024-08-21 10:00:36作者:念佛网
广钦老和尚语录(忍辱、不说是非、习气等)

一、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语录:

“师父在极乐世界等你们来,我们在阿弥陀佛那儿见面。”

1、西方在哪里?在自己的心,只要心中无事无烦恼,就是清凉地,就是西方。

2、念佛时,佛号要一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念得专注集中,更要发愿往生西方,离开苦尘。

3、心净则佛土净。虽然我们现在仍在娑婆世界,但如果好好念佛,念到心清净、无烦恼、无妄想了,则娑婆也是净土,这个心即是西方。

4、一个世界犹如一粒沙,倘尽虚空恒河沙数世界众生都肯念佛,每一个皆可到西方。

5、生西的另一个要件是必须了尽一切尘念,没有俗缘的牵缠,才能往生西方。

6、如果我们自心安定,自然就没有烦恼。每天心定神足,心无所求,随缘一天过一天,心里自然快乐、欢喜,这个就是西方境界了。所以西方何处求?西方就在我们的心中!反之,心若不安定,凡事不知足,随便什么事都很容易起烦恼,到哪里都不会安定。

7、念佛人如果能把这个心念得很清净,那么临终时,这个“心”便投入“莲花”,在西方莲花池中自然化生,而不由父母精血的秽体出生。如果是由父母所生,就还会有生死轮回。

8、临终时不要存着求佛菩萨显像的念头,求来的不见得是真的。必须要无所求地净心念佛,从心里面自然地现出来了,那才是真的。

9、世间的福报是享得尽的,而修行的出世功德,却能启发佛性,生出智慧,找回我们本来的面目。出家饭不是容易吃的,要忍种种的苦,但忍这些苦是在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重业,最后才能业尽生西,见性成佛。

10、“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就像即将枯干的池塘里面仍在悠悠戏水的鱼,命已垂危而浑不自知,一天过一天,不知死后往何处去?所以要常常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当勇猛精进,才能往生西方。

11、西方是归宿,就像老农夫耕耘田地,辛苦了一天,等到太阳下山后,就可以欢喜地休息了。

12、出家人不要怕死,死了去西方更好。出家人凡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要有能把一切事都转为没有事的功夫。

二、关于忍辱的语录

1、受到别人的攻击或批评,应当忍受。即使是受冤枉,也得忍,甚至还要感谢人家让你有机会修“忍辱”。“无忍不成道”,能忍辱的人才是智者。

2、忍辱不是有心理准备的,既不是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如果这么想,就是还“有相”。要对境“不感觉”,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这才是“无相”的真忍辱。

3、若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对方忏悔,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忍辱。

4、别人把没做好的事往我们身上推托时,也要忍,这才又机会修“忍辱”、“无我”。

5、打击我们的人,不要认为他是坏人,其实从修道上来讲,反而是一种逆增上缘,有帮助我们修行。会转境的人,晓得藉这个境来磨炼修忍辱以成就道业,内心还要感谢他,因为这就是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不要跑去哭;否则岂不太傻了。

6、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修行才会进步。就算是自己对,也要向对方忏悔,能够这样做,就是你在修行上有一点功夫了。

7、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也不去挂碍,这样的话,不但宿世的业缘消除,而且当下自己心中便能平静,既无烦恼,又能增长福慧。

8、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为守持的第一道,因为忍辱是最大的福德之源,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能增加定力,消除业障,开启智慧。

9、一般人的习性是——凡事分别是非、曲直、对错,争长论短的,恶心相向,出口如剑,不肯吃亏,而出家人就不同了。出家人要以忍辱为本,慈悲为怀,遇到事情时不分是非曲直。甚至无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转的态度、慈悲的心,学习忍辱吃亏,一切都能包容,这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10、我们参学,并不是在参别人能给我们什么厚待好处,而是要从吃别人的亏中去参。如果不肯吃亏,是参不到东西的。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劳苦,更要忍一切的境缘。譬如别人怨恨我们,我们不但不怪他,还要用一句“阿弥陀佛”跟他结善缘。只有能忍辱的人,才能开启智慧。

11、出家人的心要“无嗔”。倘别人对我们越不好,我们越要发慈悲心善待对方,反而对他越好,更要度他;不可像世俗人一般,起嗔心,结怨仇。

12、寺院是个十方道场,十方人聚集在一处,一个人一个样子,我们要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不可能由环境来适合我们的意思。要知道家里的父母兄弟尚且都不可能完全顺我们的心意,何况十方人?所以处处要能忍,要能谦顺,心才会安定,修行才能入道。

13、出家和在家人一样,出家修行没有论对不对的,对也接受,不对也接受。若能如此忍辱,慢慢地就可以去除“我相”。

14、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烦时,我们应该说:“这是给我们修行磨炼的好机会,让我们能进道。”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

三、关于不说是非的语录

1、搬弄是非,造口业者,本身就是“是非人”。

2、离言语、除百非——说话要精简,不必要的话,勿多言。

3、不要说是非。说是非会失败,说是非会令人不安定。

4、要讲别人之前,先和自己的“心”商量一下。

5、不要老是看别人不对,说人是非,只要一说出来就是自己不对,就是造口业。所以修行人这个“口”很重要。

6、有的人说话会令人起烦恼,不能使人心安,常令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但偏偏又要别人听他的,自己却不肯听别人的意见;结果自己心里反而起无明、生烦恼、解不开。

7、要时时把自己的念头观照好,不起贪念,不乱说话;世俗的种子已经够多,不要再种这些轮回的因了。要讲就讲佛法,一心求生西方。

8、起烦恼时,不要找这个人说,有找那个人说,说来说去惹是非。最好多礼佛,消业障,解烦恼。

9、夸奖我们、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反而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而我们受到刺激时,不仅要起惭愧心,忏悔业障,更要拿出志气来勇猛精进,能这样,道业才会进步。

10、“人恶我不恶,人非我不非。”别人结恶缘时,我们不能受影响也和他结恶缘。心要有主,要有分辩是非的能力,这样才能广结善缘;因为“未成佛要先结人缘”。

11、看人不好,说人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对一切境的好坏,不自生分别,我们的心自然会安定自在。所以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心里明白就好,既不表现出来,也没感觉有什么事;“心清净、没烦恼”,那才是真功夫。

12、当我们在论说他人是非时,就修行上言,并不在于“他非我是”的事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已经在分别外境好坏,执著“我见”;“起心动念”在造业,在劫自己的功德法财了。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六贼,我们修行就是要守住这六根门头,别让他追逐六尘;能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若能耳不贪好音,眼不著好境,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意不别好恶;凡事无好无坏,不起分别,为“了生死”而一心专意念佛、拜佛、诵经、静坐,摄心修行,打扎自身的功夫,又哪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论人是非呢?

13、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是自己错,自己的过失。不要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也不会造口业,这是修行第一道,是无上修道之法。要切记:“遇事缘境,一切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14、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在分别。对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来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15、若有人想害我们,我们应该这么想:“大概过去我害过他,所以才这样,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因为凡事皆有因果,一针一线的话,都是从因果来的。

16、从前有一个人和人讲话时,总是东张西望故做神秘之态;如果有第三者看到时,由于他动作,就会以为他在说别人的坏话;其实他并不一定如此。所以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皆要自在自然,以免增添不必要的误会。

四、关于习气的语录

1、个性好的人比较没有脾气,到哪里都能跟人家和合,能随顺任意。但随顺不是“人云亦云”,心要有主宰,能善巧分别,知道事理轻重。如果是“与道相违”的事,我们当守本份的执著,坚持自己原则。

2、不是人坏,而是习气。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所以难免做错事,但只要有向道之心,就应宽容包涵;能原谅就原谅,不要把他看做坏人。

3、甲者有吐痰的习气,常常到处吐痰,恰恰碰倒乙者很多疑。有一天甲者在乙者前吐痰,乙者疑心甲者瞧不起他,结果两个人起了冲突。丙者知道两个人的习气前来和解,从此两都改过,一个不再吐痰,一个不再疑心。

4、有的人常常言出就论人长短,但不是他故意要这样说,而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那就是“说是非”;像这种习惯性的言行举止,就是无始所带来的习气使然。

5、有两个人,一个美,一个丑,丑的知道自己丑,就想效颦红妆艳抹,岂知却愈涂愈丑,倒不如自然的好。

6、就像先治家再治国的道理,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先断除自己的习气,去掉无明烦恼坏种子,才有德行去统理大众,感化众生。

7、只会看别人的过失,却不知审察自己的缺点,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8、依赖在父母身边的人,往往缺乏历炼而幼稚软弱;反而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奋斗的人比较能练成大丈夫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常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却能活得很好。修行业是这样,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中修。而越是能修忍辱,就越有境界磨炼,反而越是修行的逆增上缘。

9、修行人不能依自己的习气来说话做事。如果照自己的习气去行,不但修不到行,更容易造口业。“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当你要临命终时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即使是你的亲人、儿子、也无法代替你的生死。只有修行念佛,念到生死的路途豁然开朗,清楚知晓时,你才知道往生的路怎么走。

五、关于粗衣淡饭的语录

1、现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过得很好。其实生活过得好,放逸散漫,很容易招致灾难。如果更执著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身躯被“宠”坏了,病痛也较多。

2、修行就是要舍身,衣、食、住一切简单,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若过于讲究衣、食、住,则和在家人无两样。要对这些衣、食、住看淡,才能去掉贪、嗔、痴。若生活太充裕,则欲望大,贪念愈多,身心皆被色、受、想、行、识五蕴束缚,在五浊中打转儿不自在。所以“舍身”当从衣、食、住着手修起。

3、“粗衣淡饭”,修行当从此处下手。然现代人却多讲究吃、穿、整天为这些忙碌。本来是要消业障的,现在反而把福、慧吃下去,业障当然也随着而到了。

4、什么是“粗衣淡饭”?不是不吃饭,而是吃得饱不求好,穿得暖能遮身。至于睡眠,有精神就好,不要贪睡,睡多了容易昏沉。若执著不吃饭、不睡觉、把身体搞坏了,身心不能安住,则枉费来出家修行。

5、世人被五欲所迷,希望吃得好,甚至不惜杀生以滋养身体,殊不知吃的可能是过去六亲眷属的肉;而且吃人一斤,一定要偿还十六两,因果逃不掉的。像这样子轮回到现世得为人身,依然在还债、讨债之中,死死生生,若不赶紧修行求解脱,永远也跳不出这轮回圈子。

6、不要“贪著”,只要过得去就好。不能因为东西多就拼命地吃,这就是有贪念。但也不能故意吃得少而饿肚子,那也是执著。必须依自己的食量而定。只要吃得饱就好,不要去分别好、坏。

7、吃得饱就好,若要求色香味美,放纵口腹之欲,这就是做嘴巴的奴才,不但增加胃肠负担,也增加妄想、散乱与执著。所以一切要简单,只要吃得能抱,穿得能遮身、能御寒就好。

8、一个人若是生活越享受,凡事以逸徒劳,养尊处优惯了,很容易助长贡高我慢的个性。而个人条件愈优越,“自我”意识就愈强。如果没有以佛法观念来对治,不知回光返照,学习下心谦让,反省忏悔,那么要破除“我相”,是很困难的。

9、我们既然来到这世间,就必须要生活,而衣、食、住是免不了的。但是只是能吃饱穿暖,基本上过得去就行,不要贪求过分的享受。如果任意挥霍,随心所欲,不知节制,旧业未消反而更造新业,会招引恶果。

10、吃东西时,要想想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想想自己有没有修?是否堪以纳受?若不怀惭愧心的话,即使只嫌一句“不好吃”,也是损福。

11、如果出家不能吃苦、舍悭贪,反而讲求吃好,讲求安逸,那又何须来出家?这与俗家人又有何异?不要讲求美味,贪口腹之欲。只要能吃得下,能吃得饱就好,这样才能舍除悭贪,开启智慧。

12、领厨房的执事,就是在行普贤菩萨的行愿。以前,观音、文殊等诸大菩萨,都是从厨房中修苦行出来的。厨房是最能够培福,也最容易损福的地方。米泔菜叶不可轻损。不要以为扔弃可以吃的东西没有因果,其实戒神、监斋菩萨可都把这些事记在帐里,若随意糟蹋的话,将来还得出生做鸡、鸭、猪、狗,来吃这种剩菜馊饭。

13、用斋时要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谓的愿断一切“恶”,是指要断除所有的恶念。当我们拿着筷子争夹好菜的同时,心中就已经起了“分别”及“贪念”的念头,这便是恶念了,像这些都要断除。

14、我们出家人寄形天地间,这天地便是我们安身办道处,还要再找什么地方?出家人跋山涉水,到哪里便算哪里。出家人并不是要去找什么样的道场,而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愿力!有愿力的话,林下竹子三两根编一编,搭一搭,也可以安身,也是道场。如果有愿力克服一切环境的障碍,心就能安定,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皆能安心办道。

15、如果要练不倒单,先要从“淡泊”两字开始学起。等到衣、食、住都能自在无碍,贪、嗔、痴也都消灭了,妄念自然消除,这样才能进一步谈到禅定功夫。

16、娑婆世界只是我们客居的地方,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就像一场戏梦,到头总是空。所以不要贪念娑婆世界的一切,要放下万缘,念佛求生西方。惟有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故乡。

六、关于臭皮囊的语录

老和尚忽告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后,向徒众颔首微笑,安坐闭目而圆寂。

1、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即使生前家财万贯,死后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要再为这些身外之物浪费宝贵时光了,赶紧把握人身,趁早修行才是。

2、放下这个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脱,不要处处惦记着这个身躯,被这个身体度走了。如果有什么境界,也不要执著“得到什么”。凡是所得的都是生灭相,还不是那个真的如如不动,也就是我们本来的真面目。

3、身体就像房子一样,会坏的,即使再怎么修补,还是有破绽。我们要将这假体放下,不要太保护它,毕竟它是幻化的;但我们要借假修真,好好利用它来修行。

4、这个臭皮囊是暂借我们住的,但我们却往往为了执著它而产生种种贪念,造下无量无边的业。

5、我们这个假体,难免有病苦,但这属小病;有妄想,贪、嗔、痴,才真是大病。大病若不去除,就还要继续轮回,这就是靠我们平常多服“阿弥陀佛”的药,而临终保持正念最重要。一个人往生时,若能一句“阿弥陀佛”持得清清楚楚、稳稳当当,必能承佛慈力,横超六趣。否则意识颠倒,死后将往何处去?

6、很少人一辈子皆享福——有多少苦“忍”,就有多少福“享”。

7、以前虚云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补,补了再穿,有一餐,没一餐的,不断勇猛精进地舍身求道,就是为了“了生脱死”。

8、好的东西,我们没做适当的处理,把它弄坏了,就有过失,就得因果。

9、处事要谨慎小心,凡事皆有因果。能吃的东西给扔掉,或者放坏了,皆逃不了因果。因果丝毫不爽,谁也替代不了。“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10、要惜字纸,有字的纸不要糟蹋,要拿去烧,这也是一种美德。

11、修行要舍掉一切六根对六尘的执著。如果这世间还有任何的贪念,临命终时就会现出那个境,使人为境所转,起颠倒想,仍旧落入六道轮回。所以平时对一切人、我、是、非就要看破、放下,到了临命终时,到了临命终时,才能冲过业障,超越生死。

12、不要误认这个色身是“我”,它只不过是随业受报,四大和合的假壳子。真正的“我”是我们的真如妙心,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性。我们应该以修行来找回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用佛心应对一切。

13、出家人的“心”用在修行上,“没什么事”。在家人如果不知修行,则心里烦恼、挂碍不断,整天生活在颠倒梦想之中,晚上做梦,白天也睁着眼做白日梦,而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正如演电影一般,整个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比较长的梦而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