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性广法师: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发布时间:2024-09-05 09:46:14作者:念佛网
性广法师: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晨诵

开 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 间:2006.07.28清晨

地 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主题一:有因有缘盖障、七觉支生灭,佛云此经应名:「觉支经」

经 典:《杂阿含经》第七一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有无畏王子,日日步涉,仿佯游行,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世尊!复云何?」

佛告无畏:「沙门、婆罗门为其说,不思而说,愚痴、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清净。』所以者何?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清净故。

何因、何缘,众生烦恼?何因、何缘,众生清净?谓众生贪欲增上,于他财物、他众具而起贪。言:『此物于我有者好,不离爱乐。于他众生而起恨心、凶心,计较、欲打、欲缚、欲伏,加诸不道,为造众难,不舍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动,内不寂静。心常疑惑,过去疑、未来疑、现在疑。

无畏!如是因、如是缘,众生烦恼;如是因、如是缘,众生清净。」

无畏白佛:「瞿昙!一分之盖,足烦恼心,况复一切!」

无畏白佛:「瞿昙!何因、何缘,众生清净?」

佛告无畏:「若婆罗门,有一胜念,决定成就;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忆念,当于尔时,习念觉支。修念觉已,念觉满足。念觉满足已,则于选择,分别思惟,尔时择法觉支修习。修择法觉支已,择法觉支满足。彼选择分别,思量法已,则精进方便,精进觉支于此修习。修精进觉支已,精进觉支满足。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修喜觉支已,则喜觉支满足。喜觉支满足已,身心猗息,则修猗觉支。修猗觉支已,猗觉支满足。身猗息已,则爱乐,爱乐已,心定,则修定觉支。修定觉支已,定觉支满足。定觉支满足已,贪忧灭,则舍心生,修舍觉支。修舍觉支已,舍觉支满足。

如是!无畏!此因、此缘,众生清净。」

无畏白瞿昙:「若一分满足,令众生清净,况复一切。」

无畏白佛:「瞿昙!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

佛告无畏王子:「当名此为觉支经。」

无畏白佛:「瞿昙!此为最胜觉分。瞿昙!我是王子,安乐亦常求安乐,而希出入。今来上山,四体疲极,得闻瞿昙说觉支经,悉忘疲劳。」

佛说此已,王子无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稽首礼佛足而去。

讲 解:

今天为大家诵念的经文,出自于《杂阿含经》第七一一经。

这部经的文字不多,但体例则非常完整;一般《杂阿含经》的经文都比较简短扼要,而且大多没有经名。此经经末,佛陀应无畏王子之请,称此为「觉支经」,这是比较特殊的地方。

本经主旨在说明:「无论是烦恼或清净,它们的生起与灭去都是有因、有缘的;五盖烦恼是如此,清净的七觉支也是如此。」

经文一开始提到:有一位无畏王子常常来向佛陀问讯、请法,并请教一些修行上的疑问。有一天他来见佛,问佛陀说:「我 曾听到有些修行团体或宗教导师的一些主张,认为:众生的烦恼和清净的现象,都是没有因缘就自然产生的。佛陀啊!您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佛陀回答无畏王子:「这些修道团体的观念与看法是不正思惟,随意胡诌的,他们是愚痴之人,无法分辨与善摄,了达真正的法。他们是不知而说,根本不明白真理为何,所以才会说:『没有因缘,众生就烦恼;没有因缘,众生就清净。』依正观世间因缘所起的正见而言,众生的清净与烦恼,都是有因有缘的。」

接着,佛陀解释五盖烦恼生起的因缘,并教导清净七觉支生起的因缘:

众生是在何种因缘的推动下,才会常常处在烦恼和染污的境地呢?而又要具足、修学何种道品,才能离染得净化呢?佛陀指出:这是「心」的缘故,因为众生的心贪欲增上,对于不属于自己的财物起了贪念,甚至经常口说非分之言,心生非分之想,他们的心无法远离爱欲的染着,导致于烦恼日渐增长。再者,众生之间经常互起恨意,处处计较,互不相让,相互倾压,乃至凶残狠暴地斗殴伤杀;瞋恚心如此日益增长,浸淫渐久,众生的瞋恚烦恼也随之增生不已。此外,众生的心常常懈怠、昏沉、睡眠,不在清净的法中求精进;再加上心中屡起犹疑:怀疑过去、怀疑现在、怀疑未来,生起种种的痴惑盖障。

以上,佛陀简要地说明了五盖生起与滋长的因缘。经文中,佛陀总结地说:「无畏王子啊!就是这些因缘,所以众生具足烦恼。」无畏王子回答:「瞿昙佛陀啊!如您所说,贪、瞋、疑、惛眠、掉悔等五盖,只要具足一分的盖障,就足以障蔽污染众生的心意,又何况是具足五分呢!」

无畏王子继续问:「要依修集什么样的因缘,众生才能得到清净呢?」佛陀回答:「只要心念能趋向于殊胜意念而修学,恒久修学,随时忆念,就能得至清净。」

「如何修学呢?首先要修习念觉支。念是正念,如依于四念处而修,直到所学之业处,正念满足,于所缘境,能圆具满足地完成所应获得的禅观进境之后,再进而修习择法觉支。」「择法」是指顺向于正法的选择与思惟。有情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心念一起,就会驱策、造做身口意三业,行业有善有恶,如果要迈向清净,就必须念于所当念──正念,而不随顺于恶念。

以禅修为例,我们时常提醒各位同学:要将自己的心念安住于四念处,只能念住于自己的身、受、心、法,而不要念于其它。为什么呢?因为心念既是造恶的根源,也是向善的枢纽,一定先要能够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了解这个苦恼的身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进一步地探究这些事情起因,进而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有因有缘,绝不会无端生起的。

由于「四念处」中心念处与法念处的部分比较细微,需要较深的禅观力,因此我们先从基础与明显的身念处与受念处开始修学。禅修期间,希望各位同学在二六时中,只要是处于清醒的状态,就应该把自己的意念安住于身,不再缘念于其他。如果能够如此正念相续,久久修习,就能满足于念觉支。成就、圆满之后,则进一步修学「择法觉支」,这时,就要把修学重点转移到选择与分别上。注意!「择法觉支」中的抉择与拣别,并不是我们平常散乱心意,善恶思惟,自性执着中的「妄想分别」,而是以正定所开发出来的观慧力,对于诸法做正向的分别与拣择。它可以是善巧抉择适应自己的修学法门与进度,也可以是深观拣别诸法的自相与共相。

以禅修的进度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大家的念力太弱,所以我们让大家修学安般念,藉此培养正念、正定力。其实,以安般念为所缘的修学,要达到满足,应当要修到四禅,但是由于禅修只有七天,而我们又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完整的佛法,因此无法彻底的体验和完成每一个念处所缘的功课。基于这样的考量,在禅修的后半段,我们会让大家把意念转移到「受念处」的修法上,让大家实际学习如何观察苦受、乐受、舍受的实相。而现在,我们的功课已经进入四界分别观,算是到了观慧的阶段。

所以,你们所学的「念觉支」内容,是念住于身,即身念处中的「安般念」与「四界分别」;再者,你们的「择法觉支」是选择善法,但是因为是初学,所以由我们来帮大家选择与安排。如何安排呢?先修定,让初学者的心能够安静下来。禅定是共世间的善法,不究竟、不圆满,所以接下来要修慧。其中,四界分别观中慧的特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以七觉支的次第生起、次第满足而言,则修择法觉支不仅可以分别善、恶之法,可以抉择何者是我们目前所当学、何者适合我们现阶段的能力,何者对我们的身心最有益;更可以借着观察、拣别色身中四界的一一特性时,体会「拣择为性」的观慧之学的重心与特色。

我们常常强调,佛法的特色与精神不在于禅定,而在于观慧。坊间流行一个口号,即「活在当下」。「当下」是意念觉知现前,它总比浑浑噩噩地糊涂度日好,但是依于佛法的修习次第,「活在当下」只相当于「七觉支」中「念觉支」的一部份,即正念于现前。但是「活在当下」的这种觉知,只是不分好坏善恶,一概都清楚地觉知当前,但并没有进一步指导我们,对于当前善恶好坏的身口意三业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在佛法的修学中,「正念」需要配合「正知」而修行,「念」是忆念目标,而「正知」则如实知见目标,「念」不能单独地生起观照的作用,而必需有「正知」加以配合。接着修学「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进一步指引吾人有效地修习断恶增善的法门,以达身心究竟清净的境界。

「活在当下」类似于佛法中的定学,乃至于只是粗浅的正念正意,然而不懂得教理是很难正确地修行的,只有从「正知」而有的「正法抉择」──「择法觉支」,才能依次生起对于诸法的正觉,而成为证入圣法胜境的要素,这也才是佛法不共世间的解脱慧学。

言归正传,现在大家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培养一点观慧的能力,藉此观察自己的色身,进而了解那个执着为我的色身,只不过是四大的组合,只不过是四大的十二个特性的相生互斥的生灭幻相而已。

以上是念觉支与择法觉支的简单说明,这两支的修学次第满足之后,接下来就是「精进觉支」。所谓的「精进」,在《杂阿含经》的其它篇章中,曾以「四正勤」来说明,即:对于已生之善法令其增长,未生之善法使其生起;已生之恶法令其断除,未生之恶法使之不生。以定慧的修学而言,如果定力的善德微弱,就要修学增益,使定力保任与进步;如果没有定的善德,就要让它生起;对于五盖中的贪、瞋、痴等恶法,要降伏、远离、断除它。如此努力,久久行持,以精进觉支满足、增益于道品善法,就会生起欢喜心,并进一步圆满「喜觉支」的修习。

「 喜觉支」有两种,即禅定之喜与观慧之喜。在达到禅定境界时,会生起因定乐而有的喜悦;在修习观慧时,会因了知诸法的无常、空、无我相,而生起无执的法喜,这是因修慧而生起的喜。当欢喜满足,则身心必随之起轻安相。

「轻安觉支」在此经中说为「猗觉支」,「猗」是柔顺、安稳,身心轻快,其意同于「轻安」。《阿含经》中称「猗觉支」,到了后来,一般都翻译为「轻安觉支」。「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在每一个善心中都有身轻安与心轻安这两个心所,但其强度则因个人的定慧能力而有不同,定慧力强的人,所体会到的轻安感也就越强烈。虽然在座的大部份是初学,但是只要肯用功,得到稍许的进步,也都能够感受到些许的轻安乐,希望大家持续地用功,一一品尝殊胜的禅观现法乐住。

「轻安觉支」圆满之后,接下来修习「定觉支」,「定」是远离混乱扰动,掉悔忧恼,而得到心意的安稳沉静,净定明觉。「定觉支」亦可分为两种,即依禅定生起的纯粹的定心,与依修观慧而伴随生起的正定。在佛法中,重视的是能断惑生明的三昧力。在四禅八定的定学次第中,《阿含经》常称许色界的「四禅」,称之为「根本禅」,它的定力不浅也不深,既能远离欲界下地的昏乱散动,又能避免无色界的无心眛定,是开发智慧,破除我执的最佳禅定力。现在,我们的「定觉支」尚未满足,更应好好的修学,不要懈怠才好!

「定觉支」如果能够修学圆满,则贪忧灭,不过这只是暂时的降伏、暂时的远离。

更应修「舍觉支」。「舍心」不是冷漠,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能平衡;是无执取,无排斥的平等持心。初学者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过程中,都应注意平等持心,面对境界或对于禅修所缘,都要防止让过度的贪爱与厌恶扰乱心意,失去平衡。若有执取,有排斥,就没有舍,若无执取,无排斥,就能向于舍──平等舍。若是以究竟出离的角度来修「舍觉支」,则是依断界、依无欲界、依灭界而得的「舍」。此中,断界是灭有漏之善法;无欲界是断除贪爱;灭界是究竟涅槃。

以上简要地说明了「七觉支」的修学要领,它是次第升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学习、慢慢具足成就净善之法的因缘。依《阿含经》,要证得阿罗汉果,才称为依次修学「七觉支」而得「满足」。

总结而言,如果能够修学七觉支满足,众生便能依此因、依此缘而得清净。因此,同学们在这里一起禅修,首先就是远离五盖、远离贪瞋痴,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断除恶法因缘,以远离五盖;积聚善法因缘,以次第生起七觉支,趋向于清净。

经文的最后,无畏王子赞叹:「瞿昙啊!听完您的开示,我发现七觉支只要能够得到一分圆满,众生就可以清净了。更何况圆满七觉支,那不就是究竟解脱了吗!」这时,无畏王子非常高兴,接着问佛陀:「应该怎么称呼这部经呢?」佛陀答:「就称此经为觉支经吧!」王子闻毕,十分赞叹佛陀。接着说:「我是王子,平日养尊处优,经常在享乐之中,今天上山,原本觉得疲劳,但是听完佛陀解说《觉支经》后,所有的疲劳都忘记了!」

无畏王子闻法之后,并没有像其他比丘或是佛弟子们当下得法眼净,证入初果,也没有得到「我生已尽,所作已作,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阿罗汉果圣境,只是欢喜踊跃,顶礼佛足后就回去了。

我想,生死流转是大疲劳,而我们已经在生死中流转中历经千生万劫了,真的是倦累至极!但是,听闻正法能让我们忘却所有的疲劳,而只要能精进用功,修学「七觉支」满足,就能究竟离苦得乐,彻底解除长夜生死流转的大疲劳!

听完这部经后,要深自警惕:有因、有缘,五盖才会生起啊!因此在禅修中,当许多烦恼生起,诸多障碍现前时,要警觉到这是有因、有缘的。由于无明,我们过去不知累积了多少的恶法因缘,今天才会在这里生死疲劳,道业的进度迟缓。不过,没有关系,感恩佛陀演说正法,指引正道。只要我们能够点滴累积善法因缘,有一天终将离苦得乐。人生最可怜,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在苦中而不知、不求出离;我们现在虽然因过去的异熟业果报与强大的等流业习,而仍然胶着迟滞,陷于诸苦泥淖中,但是庆幸我们能亲近三宝,听闻清净的正法,并且能够发愿累积善法因缘,相信我们必能彻底地远离染污,趣向涅槃之道。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大家已经学到了真正能帮助我们趣向解脱的观慧功课──四界分别观,这是一个微妙精细的法门。因为大家是初学,就让我们从基础的观察开始修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