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传法师:略论现在修学净土宗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4-09-05 09:46:14作者:念佛网
略论现在修学净土宗的几个问题
文/恒传法师
题记: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
·贡高我慢
·抛却经卷
·排斥其他法门
·念佛往生不是交易
·往生的几个要素
净土宗是末法时期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是使众生快速学佛的便捷法门。《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佛有十种名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如果能正确念佛,佛号声中也自然十号具足,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多大德法师都推崇念佛法门,《选择集》曰:往生之业,念佛为先。就是说念佛是胜于一切余行往生净土的业因。《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无尽。问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供养及称名字。得福无量。亦至毕苦。意思是说,只要称念佛号,一定能离苦得乐,福德无尽。为什么单单称佛名就能有这样的功德呢?因为人们曾经听闻佛的功德就能够度人,越过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少供养和称念佛号,也必定能离苦得乐。可见执持念佛,功高易进,功德无量。明代智旭法师云: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欠无余,最为直捷。可也正是因为念佛法门便捷,念佛法门盛行,一些人急功近利,对念佛法门的教理不明白,不求甚解,导致很多众生产生迷茫,进入误区。
很多居士给我讲过这样的事情,我在全国各地弘法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一说到修学净土宗的居士,他们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且傲慢的感觉,执着的感觉,很难亲近且不容易沟通;二、修学净土宗,除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念佛号,别的经卷一律不得在居士团内流通,并且修学其他宗派法门的法师一律不得进入,只有修学净土宗的法师可以进入;三、修学净土宗,只有净土宗能往生西方,其他的宗派都不能往生,其他宗派一律不接受等等,这些情形让人哭笑不得。
贡高我慢
首先我们修学佛法一定不能有贡高我慢的态度,否则就是外道。慈悲、平等、智慧是我们修学的根本,如果离开了这些,修学的方向就是错误的,何谈到达彼岸?
什么是念佛?念佛不是拿起念珠,闭上眼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很多地方搞“闭关念佛”,念多少万声,其实念多少声不重要,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只要心清净,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静,哪里能清静?所以,关键是在一颗心上,拿着念珠念佛,心不要在念珠上,要在念上,有没有用一颗心念?这声佛号里有没有杂染?而首先因为自己修学净土宗,就有了贡高我慢的态度,念佛号怎么会没有杂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事相上的东西,事性上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深入。一个人、一件事不能只从事相上去看。念佛也一样,如果没有理解念佛的内涵,口念心不念,无论念多长时间,习气毛病依然存在,说一句不符合心意的话,马上起了烦恼心,只要一出现障碍,经不起考验。天天说他念得好,傲慢心马上出来;说他念得不好,烦恼马上出来。这是念佛吗?这样是净土宗所宣讲的吗?这是我们学佛人心出了问题。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修正一颗心,心出了问题还没有觉知,不求改变却固执己见,不仅自己修学提不上去,也会给其他佛弟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抛却经卷
还有一些居士片面听取大德法师们的开示,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对这句话的含义却不求甚解,然后执着于此,排斥其他任何佛陀所宣讲的经典、戒律。
学佛最基本的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管是藏传也好汉传也好,都是到达彼岸让人自性流露的法门,不管是哪个宗派,都无比殊胜且每部经的教育意义不一样,《弥陀经》和《药师经》里面讲的内涵能完全一样吗?《金刚经》和《心经》讲的能一样吗?《心经》告诉我们一切无常、空、自性。金刚经讲的什么?破相,破相即成佛。《弥陀经》讲信愿行、念佛三昧到达彼岸。不管哪部经都殊胜无比,都是到达彼岸的途径,经经相通,经经相融,是一不是二。作为佛子不管我们讲什么、讨论什么问题要以经卷为主,以佛所说为准绳。不得互相攻击或哄抬哪个法师、哪个法门,这才是真佛子,清净佛子,如果这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那证明非佛子,是外道来祸乱佛教的,严格来讲已经破了最基本戒——三皈五戒,攻击了佛、法、僧三宝,把三宝分离了,已经严重违背佛意。我们成为佛弟子,首先就是皈依三宝,受五戒。“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做到了吗?四弘愿里“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吗?哪部经卷不是法宝?修净土以外法门的僧宝不在三宝行列?如果说我只念阿弥陀佛,把所有的经卷全部扔掉,在根器还不利的时候,会不会有智慧?能够学到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智吗?如果学佛产生了分别与执着,进入我执我见,那是学佛人吗?那已经进入了外道。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连最基本的三皈五戒内涵都没弄明白。
不管我们修哪个法门,都可以一门为主,多门为辅。一声专念,是让心性得到摄受,不让心乱跑,始终都在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念佛是在摄受这颗心,诵经也是在摄受这颗心,持咒还是在摄受这颗心。经卷是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形成了经卷告诉了后人,沿着这条路走你就能成佛,不会出问题。如果不看经卷,不解佛意,没有善知识指导,修行不如法的情况下很容易出问题。净土宗的弘扬、教化,应以教理作为基础。不要认为只要念佛就能生西,而不需要听闻教义、研学佛法,应知净土宗是建立在佛教经论之上的。我们常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抛开经卷,抛开誓愿,抛开最基本戒律就容易正邪不分,互相攻击,互相诽谤,破和三宝,因果不明,智慧不开,这样怎能在念佛时与佛相应?固守劣慧,反对他人学习教理,认为是杂用心处,这样久而久之,佛的教法不就被自己的信徒破坏了吗?净土宗人只有在对佛法深入地了解后,才能真正建立信愿,同时更应对现实人生的无明、苦、空等产生正确的认识,方能发出厌离娑婆,求生西方的正智之愿——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广大的苦难众生而修念佛之行。
排斥其他法门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现在通常所说八大宗派即: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简称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佛法本是一味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都能到达彼岸,只是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与每个法门的缘分不一样,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并非说修净土可以达到彼岸,修学禅宗或者修天台宗、律宗、密宗就到达不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讲经经相融、经经相通,清代华严学者彭际清著《华严念佛三昧论》也试图从历代各家的主张里总结出念佛法门,不论为哪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相结合的。所以不管是哪部经卷,哪个法门,都是相互关联,我们学佛一定要有包容性,不能越学越执着。
念佛往生不是交易
一些居士问他念了多少声佛号,他回答念了多少万声,并信心满满“到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的。”慧律法师这样讲过:我一声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停,你念十万声也没法跟我比。为什么?因为他是以清净心在念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贪欲。你看现在很多学净土的居士,拿着计数器“一、二、三、四、五、七……”不知到底是在计数还是在念佛?这已经走偏了。念佛不是往生的交易筹码,不是和佛谈条件,不是念了多少声佛菩萨一定要保佑我,也不是念了多少声往生的时候佛菩萨一定要接引我。
一声“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的含义太深太广了,非一般学佛人能领会透彻,更别说愚痴之人。念佛总分三种:一称名念佛,就是口称佛名,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念佛号;二观想念佛,静坐观念佛的相好功德;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理念。在《往生要集》中,对这三种念佛又有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就是坐禅入定观想念佛。二、散业念佛,就是称名念佛,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念佛就是上边所说的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念佛,就是上边讲的实相念佛,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以上所述,就是定散事(有相)理(无相)四种,这四种里面有相念佛,就是定散二者,但说到他们的本质,为定散与实相三种。现在净土门所劝大众念佛者,就是属于散业念称名,事相上的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但都需要三昧功夫,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超日月光如来。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忆人一。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文/日]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意思是讲,念佛,佛就在眼前,具足种种性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感应道交,自他不隔。
用心念佛,功德无量,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每位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成佛不是说佛说让你成佛你就成佛了,而是根据你自己的修为德行修持定位。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成佛?因为宿世不好的习性,做的恶事造成很多障碍的因缘,障蔽了你的心源,障蔽了你的自性,使其不能流露出来,只有我们精进修学把我们宿世不良的业力,不良的习气消减下去,自性自然流露,自然就成佛了。并不是说今天求佛,佛让成佛就成佛了。一定要精进修行,自性流露。
可能会有人讲了,净空法师讲了,一声“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讲错了吗?我肯定地回答:没有。大家注意他讲的是“一声”,没有讲二声、三声、十声等,大家应该明白,是一不是二,“一”的意义是一心不乱,是三昧,是源源不断,没有任何间断,没有次数,念到毕竟空,如梦如幻,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性相无别,是一声念法,望大家明白。往生西方的要素
净土宗讲信、愿、行三资粮,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发愿其法,再依其法修行,最后证悟道果。所谓信,即“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主张信要具备六种: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六种信可以说是全信或圆信,如果没有一定的教理修养与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发生的。《大乘起信论》重点是起学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于体悟真如。然而,现代净土行人没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导致不能认知真理,更难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来便觉无力,终日颠倒红尘,反以为净土容易,把这个了生脱死的最好法门,当作暂时安慰、贪图眼前享受与懒于求道人的一种保护伞!所谓愿力,即如来大愿之力。而此愿力,非因爱见,不假思惟,乃是圣人旷劫度生功用而成,非思议之可及,岂识法之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誓愿与修行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大智度论七曰:“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最后是证悟道果。
除了这些,还有三大要素决定往生西方:一、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二,心不颠倒;三、一心不乱。《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因缘具足才能跟诸圣人在一块,福德因缘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信愿行,善根,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等。善即是根。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来的。第二,心不颠倒。第三,一心不乱,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福德因缘具足、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不然的情况下诸圣众怎么去接你?你要是迷了,去接你你也不认识。最后这两大要素讲的全是念佛三昧功夫。平常念佛为因,临终佛现前为果;然后佛现前为因,众生心不颠倒为果。所以,心态平和,深入了解经卷含义,精进修行,自然能种善因得善果。
我看了很多大德法师们的开示,都讲得非常好,这里我只是粗略地讲一下在弘法过程中看到的一些问题。点滴体会,提供参考,愿大家同生西方,同圆种智。